【日本人也愛鄭成功?】鄭成功文物館 #館舍升級小揭秘
明治 30 年(1897),臺灣總督府通過將延平郡王祠「升格」為國祀縣社,並以「開山神社」作為其社號,成為了總督府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座神社。
不過,雖然遍佈全臺灣的神社多達數百座,但幾乎所有神社的祭神,皆為因接收臺灣而逝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日本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然而,開山神社卻是唯一一座,祭神為鄭成功、由臺灣本土信仰「升格」的神社!
事實上,早在明治 29 年(1896)時,時任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就曾提過要將該廟改為開山神社:「就本島之開化元勳中,尤為忠烈之日本婦人所生之鄭成功廟,予以更改社號為開臺神社,並將社格改為國幣社。」
「不啻足以慰藉成功之忠魂,更可標榜其開臺之豐功偉業也。於今一旦掌握民意之所歸,將來有助於治化之則亦多。」
也就是說,將「開山王廟」改名為「開山神社」,是臺灣總督府希望透過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為日本人的身份,來加強日本統治臺灣的合理性。
最終,開山神社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則祭祀鄭母田川氏。不過連景初也曾在《在明延平郡王祠沿革考》描述道:「日人雖將延平郡王祠改稱開山神社,惟同胞心目中仍只有延平郡王祠。」
現今延平郡王祠的祠廟範圍,可以說是在沈葆楨奏准後修繕以及日治時期兩次的改建而形塑的。日治時期 1908 年開始由臺南地方仕紳和有志者,向全臺募集資金籌備改建事宜,增建日本神社應有的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建築,照片中的「鳥居」即是在此大整修時建造。而在昭和年間適逢開山神社列格滿 40 週年,地方與官方共同討論再次進行修建,但此次「二代開山神社」的建物,幾乎都於戰後被拆除。
同一地景揉雜著不同時代留下的痕跡,在臺灣算是很稀鬆平常。下次走進鄭成功文物館,或許能從園區裡的蛛絲馬跡,找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鄭成功文物館升級計畫
位在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文物館,將在明年底升級改名。面對館舍本身深遠的歷史紋理,將更宏寬的從漢人移民、民間信仰的角度梳理自身脈絡,定位為「臺南的歷史博物館」,重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參考資料:
陳麗華(2013),傳統的重述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
張蕙婷(2011),鄭成功信仰之研究 ── 以宜蘭地區為中心
連景初《在明延平郡王祠沿革考》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四卷〈鄭成功社號並社格ノ件〉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40的網紅跳躍的宅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年4月29日是延平郡王復台360周年紀念日,其實我不知道這件事,是我媽媽跟我說的,她說六甲子的活動一定要參加,我就從花蓮衝台南了XD 沒想到活動還真的不少人,連續2個團體錯開時間舉辦紀念活動,廟方還讓我上香斟酒,讓我好意外,覺得我媽媽堅持要去是對的,給鄭成功斟酒上香,覺得有種人生解鎖的感覺 ...
延平郡王祠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延平郡王祠一開始可能不是祭拜延平郡王嗎?(上集)
鄭成功文物館 #館舍升級小揭秘
位在臺南市開山路的鄭成功文物館,其所在地也是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延平郡王祠;如果說到在臺灣超過百座拜祭與紀念鄭成功的廟宇,臺南市的延平郡王祠無疑是最正統的一座。
這座具有 300 多年歷史的「延平郡王祠」是從「開山王廟」改名而來,但其中有個天大的誤會:現在我們慣以「開山王」作為鄭成功的美名,其實原本「開山王廟」並非紀念鄭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談談「延平郡王祠」的改名故事:
清末臺灣南部瑯嶠地區發生接連發生「羅妹號事件」、「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讓臺灣南部沿海地帶十分不平靜,從羅妹號事件美國商船誤觸瑯嶠,到牡丹社事件的日本人出兵,來來去去的船隻引起清廷對臺灣軍防的重視。同治十三年(1874)冬,欽差大臣沈葆楨到臺灣籌辦防務,奏准將「開山王廟」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表達鄭成功的「開臺之恩」。
有趣的是在明鄭亡後,高舉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明明被大清政府視為「逆賊」,卻在牡丹社事件後受到清朝「扶正」,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政府的「亂臣賊子」,或許就有當時的政治考量:面對曾來犯的日軍,有意淡化生母為日本人的鄭成功與日人之間的連結,強調鄭成功的漢人身分。改名後沈葆楨在隔年與官民籌募經費興工,將開山王廟擴展興建成「福州式」建築。
從這個「被改名」故事,可以看出鄭成功是有意被塑造為「開山王」的;而從下面的文獻記載也可以看出,其實最早之前「開山」並不是專屬鄭成功的稱號。那「開山王」有可能是誰呢?則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末年的《臺灣縣誌》曾寫到另一間位於西定坊之開山宮「祀吳真人」,吳真人即為保生大帝。推測或許是因為建造年代早,所以東安坊的開山王廟與西定坊的開山宮,才以「開山」稱之;又從開山王廟早年的祭祀禮儀帶有除瘟驅疫的功能來看,所祭拜的也可能是漳泉人士拜祭的王爺。
而現址為「延平郡王祠」的「開山王廟」,在清乾隆、道光年間的志書曾記載「不知何神」,經寫志書的官員們加以推測,認為可能是隋代武將陳稜。此後清末至日治時期,開山王為陳稜的說法已經廣被臺南在地的鄉鄰父老們所接受了,因此《臺灣日日新報》中亦記載「開山王廟乃祀陳稜。非祀今之鄭成功也。相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鄉鄰父老至今猶盛稱之,曰開山王」。
回到開山王,不管開山王廟祭祀的神明到底是誰,至少我們能從記錄中看出至少在清末日治時期,當時人們記憶中的開山王還並非鄭成功。「開山王」可能不止是對於鄭成功的美名,更是乘載著各時期民間的信仰與寄託。
300 多年來,「開山王廟」歷經多次改名,建設中也能從各種人為痕跡看出其中的變化。這個地方乘載著民間的信仰與寄託,更是受到當時政治局面、文人、民間的多方期待而來,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延平郡王祠,看出由不同群體創造的傳統逐漸疊加和轉換的過程。
延平郡王祠甚至在日治時期時又變成「開山神社」,這個我們下回待續。
⚑ 圖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延平郡王祠內奏准為官祀錄匾,祠內沈葆楨題的對聯中寫道:「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 主要參考資料 /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地方社會〉陳麗華,2013
#鄭成功文物館升級計畫
相信近來《斯卡羅》上映後,觸發不少朋友對於臺灣土地上所發生的大小故事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位在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也將在明年底升級改名。面對館舍本身深遠的歷史紋理,將更宏寬的從漢人移民、民間信仰的角度梳理自身脈絡,定位為「臺南的歷史博物館」,重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延平郡王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美國的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17日)在臺灣臺南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攝影師為 Eric Mayell,忠實紀錄了日治時期的臺灣廟宇慶典活動,包括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爺並列位尊神回鑾遶境,以及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270年祭典活動。在這段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日本傳統服飾在路旁圍觀的孩童、參與慶典遊行的人力車與轎子,以及北管陣等珍貴畫面。
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並列位尊神路關表 開山神社祭典參加行列:
昭和五年二月十五日(舊曆正月十七日)午前十時本廟神輿出發,十一時開山神社著,正午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典參加行列遶境順序如下:(○記號表示有送佛)
本廟起行→蕃薯崎→竹仔行→打銀街→上橫街→天公埕○→三界壇○→清水寺→萬川前→府城隍○→戲臺後→岳帝廟→大人廟→車埕→大埔→送火王○→開仙王→郡役所→新路→壽町→停車場→ 本廟口 →五全境→打銀街→三四境○→竹仔街→武廟口駐駕五分間→內宮後→城邊→內新街→開仙宮→西轅門→末廣町→至運河→新町→北頭→南頭→保安宮→三條巷→良皇宮→出大路→法院前→神社→檨仔林→五帝廟→上橫街→大上帝→測候所→至壽像→孔子廟→大路→至開仙王→仁厚境→岳帝廟○→元會境→清水寺→馬公廟→廟邊→柱仔行→永華宮○→出大路→孔子廟→菜市埔→法院前→入下太子○→出下太子→良皇宮→經管埕→總趕宮→東西轅門→下橫街→武廟街→廟邊→赤崁樓○→縣口尾○→縣城隍○→溝墘→小媽祖○→米街○→小公園→大舞臺→牛塭堀→大廠口→草寮後→媽祖樓→試經口→普濟殿後→磚仔埕→粗崎糠→普濟殿○→蔡厝巷→仁和街→杉行街→水仙宮○→北勢街→藥王廟→海安宮→西羅殿○→南勢街→內外宮後→關帝港→大天后宮→武廟前→范進士→三元巷→小上帝→五全境→本廟中午→起行→安祿境→總爺街○→鎮東門→玉皇宮→本廟邊→出大路→陰陽公→福隆宮○→停車場→大路→入廟→平安大吉
1930年(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人在臺灣建城300年(由建立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算起),特於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10天在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展出臺灣從原住民自由部落開始,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當代(日治時期)的文化史料與產業展;除了靜態展覽外,還有煙火秀、音樂會、戲劇、電影、詩人大會、主題講座、全島野球(棒球)大賽等琳瑯滿目的慶祝活動。與臺南息息相關的開山神社(主祭鄭成功,今延平郡王祠)也是此次紀念會的重頭戲,10月30日當天舉辦盛大的臨時祭典,還特地將延平郡王鄭成功請出來遶境市區,宛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盛況空前。
1930年10月26日的《臺灣新民報》之相關報導如下: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為紀念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300年,由臺南市役所(市政府)主辦,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項目,多采多姿,有煙火、競馬、划龍船、音樂、戲劇、電影、雜技等康樂活動,並有史料、教育、衛生、產業、花卉等展覽會。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聘有10名顧問,連雅堂為唯一的臺灣人。紀念活動最有意義,當為展覽會與演講會,展覽會從1930年今日開始,至11月4日,歷時10天。陳列的文史資料多達好幾千件。
演講會主講學者專家有幣原坦(臺北帝國大學總長)、村上直次郎(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南洋史教授)、粟原俊一(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山中樵(臺灣總督府臺北圖書館館長)、尾崎秀真(臺灣史專家),以及連雅堂等人。
連雅堂於11月1日,在臺南「公會堂」主講「鄭氏時代之文化」,由於「聽者未能詳細飫聞,意猶未盡」,三六九小報社「爰應鄉人之請」,另主辦「臺灣三百年史講演會」,於20日起至29日,每晚七時至九時,在臺南武廟佛祖廳,由連雅堂「開講」臺灣三百年史,從荷蘭人竊臺,以至乙未割日,探原究委,巨細靡遺。
關於福斯影音新聞:
1927年,福斯電影公司便已取得有聲電影的製作專利,其運用李德福瑞斯特(Lee De Forest)於1923年發明的「Phonofilms」系統(在底片上製造音軌然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聲音)所攝製的「福斯影音新聞」(Fox Movietone News),是新聞界最早出現的有聲新聞影片,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段1930年拍攝的臺南廟宇慶典活動影片(Formosan New Years Procession / Parade)正是這些「福斯影音新聞」之一。
近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將昔日所拍攝的眾多「福斯影音新聞」影片捐贈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並將之分享於網路上,而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享受這段珍貴的影音紀錄。
1934年12月28日成立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乃「新藝綜合體」(原名CinemaScope,即一種使用弧形寬銀幕與立體音響發聲的電影)之領導者,該公司由約瑟夫賢克(Joseph Schenck)在1932年創立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和威廉福斯(William Fox)於1915年創立的福斯電影公司合組而成。
1953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編羅意德.道格拉斯(Lloyd C. Douglas)的暢銷書,推出「新藝綜合體」影片《聖袍千秋》(The Robe,1953),該影片在寬度約為高度二倍半的弧形銀幕上呈現,從此電影邁入寬銀幕的新紀元;其後有《國王與我》(King and I,1956)、《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8)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等電影相繼問世,皆叫好又叫座。
影片來源: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099
延平郡王祠 在 跳躍的宅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年4月29日是延平郡王復台360周年紀念日,其實我不知道這件事,是我媽媽跟我說的,她說六甲子的活動一定要參加,我就從花蓮衝台南了XD 沒想到活動還真的不少人,連續2個團體錯開時間舉辦紀念活動,廟方還讓我上香斟酒,讓我好意外,覺得我媽媽堅持要去是對的,給鄭成功斟酒上香,覺得有種人生解鎖的感覺 #鄭成功 #延平郡王祠 #台南景點
拍攝器材
SONY A7C A72
鏡頭: 20mmF1.8,24-105mmF4, 16-35mmF4,16-70mmF4,50mmF1.8
,GOPRO7
延平郡王祠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知道鹽水中華聖母教堂比較奇妙,但因為行程的限制,我們還是先來台南市中心的「#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觀析。這間教堂英文稱Our Lady Queen of China Cathedral,是台南教區的主教所在,位在延平郡王祠的斜對面。
.
■ #中華聖母的起源
.
「中華聖母」起源於聖母瑪麗亞,是聖母的形象變形之一。 我之所以對這座教堂感興趣,是自於現代中國風格教堂建築(雖然這種「華」還蠻常見)。但是這「聖母」反倒成為我首先關注的部分,因為她竟是羅馬教廷認證的聖母形象。
.
如果你仔細觀看影片中祭壇上的那幅「聖母像」,可以見到她的形象還蠻奇特。其擺坐的姿態,服裝的樣式,寬大的袖子,衣領的結構,有沒有覺得有點熟悉?
.
■ #以慈禧太后為原型的聖母
.
中華聖母的原始形象乃參照清末 #慈禧太后 的服裝,大致上奠定在1908年,是P. Flament神父為了使傳教能夠不被義和團的反外氣氛影響(有看黃飛鴻吧…),而打造出「中華聖母」畫像。
.
今天台南市的「中華聖母」其實便是源自河北省東閭聖母堂的聖母像。不過,面部還是一位西方白人。但教堂外「#慈母園」裡的中華聖母,就完全是一位東方人了,像是華人信仰中女神的慈愛形象。她是1976年,成功大學馬電飛教授的雕塑作品。
.
■ #折衷式的建築
.
主教堂本身的建築風格,是現代中國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滿滿的六角形平面的中國宮殿風格,大量使用瓦片屋頂。 建築上的六角塔帶給祭壇清晰的光線。教堂內外無論在結構或裝飾上,帶有混合滿州國、中國、西洋的建築風格。
.
■ #教堂用可以上香哦
.
也因為傳教的需求,天主教折衷在地的家庭宗教習慣。你可以在主教堂裡見到「香爐」,也的確可以燒香祈願。祭壇的一旁還有一個台式的「罈」,應該是放聖水用途(?)。
.
這裡真的蠻奇妙,希望下次可以去鹽水天主教堂拜訪。
|
🕍 #台南中華聖母教堂地址:
https://maps.app.goo.gl/tyNCumgZz26xYssB8
延平郡王祠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偽學術的社會課] 尋找「#淡水神社」秘境:為何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 李長潔
.
上次在「尋找台北結界」時,蔚藍文化主編跟我說,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啊。這句話在我耳畔迴響良久,到底為何會有社到祠的轉變呢?因為我住在 #淡水,也聽過「淡水神社」之名,但還真沒認真想過,該神社就位在現在的「淡水 #忠烈祠」地址;而神社內的相關遺跡如「石燈籠」、「手水舍」、「社御礼」、「手水缽」,則被移到下圭柔山裡的「#行忠堂」保存。
.
▓ #日治時代的台灣社務
.
日治初期,統治力量大都放在維持社會治安、建設公共衛生,宗教並非治理的重要目標。後來為了推動神道教在台傳佈,各地建立大小神社,除了庄街式的小型神社,也興建崇拜國家精神的護國神社。有趣的是,有些神社其實是由在地的祠堂改制,例如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祠堂被總督府賦予社號,利用鄭成功中日混血身分,連結臺灣跟日本信仰,減弱民眾對神道排斥。
.
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頒布《神社建設要項》,據以「神社中心主義」,推動神道為主,其餘宗教為輔,在不衝突範圍內允許其他宗教存在。當時強制各家戶祀奉神符,遙拜天皇大神宮,並取消神明會、廟宇祭祀等。雖然總督府極力推廣神道的,但還是未改變臺灣人的民間信仰。二戰結束,日本離臺,神社毀壞改建,國家神道完全退出臺灣的宗教圈(蔡錦堂,2010)。
.
▓ #忠烈祠的接力
.
而後,台灣進入國民黨治理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重建新政權,拆毀各地神社。同樣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將「祠」改為「社」,在台灣「光復」初期,國民黨又將「社」改為「祠」,例如淡水神社被改制為忠烈祠。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0年(跟日本頒訂建立靖國神社時間差不多),頒定「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祀祭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以及「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於各地建忠烈祠,供奉「凡為國民革命而犧牲之烈士」。因此,二戰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神社原址,剛好提供蔣介石建立忠烈祠而用。這個空間上的變化,一方面可以象徵表揚「國家」轉換下的殉難英烈,另方面也解決國民黨突然來台灣時,難覓祠址的困擾(蔡錦堂,2017)。
.
▓ #淡水的神社秘境
.
目前的淡水忠烈祠,就是淡水神社的原址,大部分社境內的建物已被拆除,只剩下大門口前的神社圍欄「玉桓」,以及兩隻「狛犬」石像,可供想像當初的境況。其他石燈籠等史跡物件,部分移到淡水行忠堂及周遭園區,園區內共有14只燈籠,另有手水舍屋頂、手水缽、御礼等。廟堂內拜訪者並不多,清幽宜人,適合靜心安思,做個人文的觀察與思考。
.
#淡水忠烈祠: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1號
#行忠堂:251新北市淡水區椿子林18號
|
#參考文獻:
1. 蔡錦堂. (2010). 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 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
2. 蔡錦堂. (2017).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
延平郡王祠 在 六合境開山王廟- 明延平郡王祠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延平郡王祠 ,又名開山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廟,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台灣日治時期曾改名為開山神社,是日本在台最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