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摘錄自《#創傷照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之前我在贈書直播的時候分享過,深呼吸是一個跟身體連結的方式之一,很值得養成習慣。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472008306433911
倒過來說,當我們身心難以放鬆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正在憋氣而不自知。呼吸的品質,跟身心目前的狀態有關。而影響呼吸,也能影響身心。
再進一步說,沒有呼吸,也就沒了生命。生命的進展,便在一呼一吸間,能觀呼吸,就回到了生命的當下—這不只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實務。
呼吸又跟能量的流動有關,透過運動、調整呼吸,我們淤積的能量便有機會鬆動。有人一深呼吸,反而會心悸緊張,這也不用過於勉強,能注意到自己正在自然呼吸即可。
我個人得益於深呼吸許多,我尤其喜歡用鼻子吸氣,再慢慢用嘴巴吐氣,這是我長年的習慣。但少數時候,我也會只用鼻子吸吐,這似乎是無意識的過程,我就任它自然。
有時候,我會搭配動作,特別是在比較空曠的場地。吸氣時,雙手張開成擁抱狀;吐氣時,雙手慢慢合掌。這時會特別注意雙腳腳踏實地,成站姿,想像腳底有樹根牢牢抓住地面。
祝願您,能好好呼吸,能隨時靜心!
... ... ... ... ... ... ... ... ... ... ... ... ... ... ...
讓能量流動
【文/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
我從上個禮拜開始就沒好好呼吸過了。
──正在處理危機的社區診所執行長
…
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取得身心靈平衡,確保內在能量像風一樣流動,而非身陷在壓力過大的狀態。
傳統中醫相信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能量停滯鬱塞。這裡的能量指的是生命力、活力等讓你能活得像自己、展現內在本質的力量來源。它讓你在早晨時願意起床開啟新的一天、讓你感受到他人走進房間、在想到過世的人或動物時湧現感覺。中醫特別強調,健康的關鍵在於促進能量流動,而非停滯在某個感覺或問題上。這種做法對於那些照顧受創傷者的人來說尤其寶貴,能夠幫助他們察覺痛苦輻射出來的影響力,並學著放任其漣漪效應自行消散,而非一味吸收、累積這些痛苦。
彼得.列文鼓勵我們向野生動物學習,從中了解為什麼人類如此容易受到創傷,但動物卻很少有這樣的問題。從數十年的研究中,他發現人類和動物面對威脅都有三種基本回應方式:逃跑、戰鬥或靜止不動(凍結),這些回應方式都由原始的爬蟲腦主宰。我們感受到威脅時,會發揮巨大的能量,並在戰鬥或逃跑時釋放這些能量。如同在野生動物身上所見,牠們可以再回復到遭受威脅前的生活狀態。然而,若無法戰鬥或逃跑,我們的生物本能會收縮(凍結),盡最後一份力來試圖自保。野生動物則是透過靜止不動度過威脅,並於恢復活動時,釋出累積的能量,然後繼續餵養、照顧其後代、過正常生活。
但是,列文發現,人類卻不容易透過這種方式釋放能量。只要我們進入收縮、凍結的回應方式,就會積攢巨大能量,對神經系統造成沉重負荷。如果我們的爬蟲腦可以按照自然方式運作,就能在度過危機後加以釋放能量;然而,我們高度演化的新皮質(理性腦)通常會干擾這段過程。其所感受的恐懼與欲望,會強大到抑制恢復訊號釋放的能量。身為人類,卻困在讓動物維持健康和成長的神經系統循環。對我們來說,未釋放的殘餘能量會成為根深柢固的創傷源頭,許多創傷接觸反應症狀,都包含為了制服這些堆積能量而衍生的生物反應。
列文在《喚醒老虎》一書中總結:「新皮質沒有強大到能取代我們面對威脅與危險時的直覺防禦機制,也就是戰鬥、逃跑或凍結等反應。在這方面來說,人類還是有相當大的程度受到動物本能約束。然而,由於動物不具備高度演化後形成的新皮質,身體藉由釋放能量自然回復正常的功能不受影響;但對人類來說,我們在面對威脅時,卻會啟動永無止境的直覺反應循環,直至形成創傷。」
列文用他的研究做為「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基礎。奉行者相信:「創傷反應的核心為生理反應,我們也必須從生理下手才能開始康復。」列文的方法應用多種技巧,釋放因創傷而凝結的能量,若能成功,就可以使神經系統恢復原有的彈性、達到能自我調節的狀態。
學習如何與內在能量互動,是支持身體內在復元力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溫柔地探索讓身體內部能量保持流動的方式。當能量流通受阻時,便能找到解開阻礙的方法,進而創造長期維持健康的基礎。
…
我彷彿能感覺到身體中累積的一切毒素。如果不去衝浪、騎單車或跑步,我就沒辦法繼續好好生活。
──馬克.泰納西(Mark Thanassi),加州聖塔克拉拉急診主治醫師
…
在猶太傳統中,有人過世時,大家會「坐七」守喪。對於大多數猶太人來說,他們需要在這段時間與痛失至親者密切接觸和對話,以提供支持。在某些東正教社群中,坐七的其中一項規定,就是只有在喪親者主動搭話時,訪客才能與他們對話。其中一個原因是見證他人的痛苦本身也有巨大的力量。我們做什麼、說什麼或是以什麼方式觸碰對方並不重要,而是要讓這些承受痛苦的人了解自己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本質上彼此緊密連結,就算什麼也沒做,見證他人創傷者也可以分享喪親者經歷的痛苦。
如果我們要保持身體、情緒與心靈健康,就不能把分享痛苦當成吸收痛苦,因為痛苦的能量必須持續流動。如果放任自己見證的掙扎和苦難在身體扎根、積累,就會使其過於蓬勃發展,遮蔽內在的一切光明。將這種累積的痛苦連根拔起,比預防痛苦在內心扎根要困難得多。
傑克.康菲爾德說:「別人託付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回應?答案很簡單,當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接受他人的痛苦,我們會擔心、感到不安、不自由。既然一切都改變了,我們需要找到放下的能力,讓自己的心得寬慰。」
對不少人來說,要實踐這種概念,可能得先大幅度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放下痛苦聽起來很被動、很艱難,因為想到要減少對事情的掌握程度,就讓人充滿恐懼。畢竟從小到大,被教導的都是「採取行動等於實踐、等於成長、等於生存」。於是靜止可能等同放棄、軟弱,甚至是死亡。雖然最終這些聯想可能會遭到質疑,但也不必一夕之間丟棄一切既有想法。
不一定要靜觀問題,才能使能量流動,但可以透過有意識且自律的方式,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排毒,並放下重擔。有些人能透過跑步這種快速的動作來讓能量流動;其他人則可能會更傾向透過靜止方式達到覺察、連結、行動,最終促進生命平衡。這些人可能會練習專注呼吸、靜心、散步、園藝、念經、頌唱禱文等。
釋一行曾對一位詢問應該把腳步放多慢的門徒說:「你從來沒看過僧侶跑步吧?我們總是慢慢走,如果你動得太快,就無法聚焦在當下。」
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很多人可能會很訝異,專注呼吸居然是讓我們維持平衡的關鍵。但幾乎所有古老傳統都認為,有意識、刻意的呼吸非常重要:北美原住民舉辦日舞與汗屋儀式(編按:Sweatbox,以蒸氣浴導致大量出汗,象徵排出體內不潔淨之物以達到淨化目的)長達好幾世紀;北美塔拉烏馬拉人把跑步視為健康的核心;印度自有史以來就有瑜伽的傳統,也開始舉辦大笑集會。
世界各地的冥想傳統發展出各種做法,透過呼吸為主要指引,使心思覺察力更敏銳,並培養慧眼。呼吸是最平常,且維持生命所須的動作。而這也提醒我們,萬事萬物,連同生命都服膺於「無常」的普世法則,讓我們了解自己必須與各式各樣的抉擇和諧共存,且對生命有更深入的覺察。
…
一般對於暴行的回應,就是將其從意識中驅逐。有些暴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力過於可怕,以至於無法明言⋯⋯然而暴行卻拒絕被掩蓋。和企圖否認暴行欲望同樣強大的,就是掩蓋無用的信念。普羅大眾都知道,除非我們公開談論暴行,否則其影響力將陰魂不散。
──茱迪.赫曼,《從創傷到復原》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
…
卡崔娜風災過後,許多城市的居民深陷痛苦當中,眼神空洞不已。我在紐奧良主持創傷照管工作坊,並有幸能與風災紓困人道支援基金(People's Hurricane Relief Fund)合作,並看到兩位容光煥發、與眾不同的女性:金伯莉.理查茲(Kimberley Richards)與卡妮卡.泰勒墨菲(Kanika Taylor-Murphy)。她們都是社區組織者、倡議人士與教育家,風災侵襲、河堤垮掉時也都不在紐奧良,且度過了身為緊急救難人員帶來的創傷,其中一位更是僅存一幢位於密西西比州皮卡尤恩的磚房。兩人都在源源不絕的創傷接觸後續影響中,繼續堅強生活,更為生存與重建人道協會(People's Institute for Survival and Beyond)等機構服務,並與親朋好友一同努力重建紐奧良。
我幸運地能有機會問她們如何有效照顧自己,金伯莉說:「風災過後,我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完全沒有照顧自己,之後我開始生病,精神方面開始出問題。自那時起,我每天早上都會花一、兩個小時散步。現在有其他七位女士也加入了我的行列。我們會在社區中行走,而我會在這時候好好呼吸。這很困難,因為我會想,要是我有時間散步,就應該去幫助別人。這念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我依然堅持下來,繼續散步。」卡妮卡則說,練氣功以及和金伯莉與其他朋友一起散步,讓她得以克服創傷。
比莉.羅森的整個職涯都在第一線對抗創傷,且在全華盛頓州各地投入創傷心理減壓活動。她會在一天中找幾個時間點,提醒自己要記得深呼吸。在工作時,每當電話響起,她就會先深深吸氣、吐氣一次,才接起電話。
其他讓能量流動的方式有運動、寫作、唱歌、念經、頌唱禱文、跳舞、武術、散步與大笑,只要你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同時運用正念即可。有位在基督徒和睦行動中負責協助北伊拉克空襲受害者的同事說:「我喜歡能夠放空的活動,像是靜心、深呼吸、接觸大自然,還有思考自己能如何不緊緊抓住東西不放。」
……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三、與一位可以固定聯絡的同事或朋友建立互助諮商的關係。你們必須同意為彼此提供諮商幫助,就算只有五分鐘也好。讓朋友先開始講話,並平靜地注意聆聽;接著再換你講。你可以將所有心聲都說出口,排出心中一切想法;而朋友也要專注聆聽你說話五分鐘,你們可以經常反覆這麼做。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創傷照管》
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選書 https://bit.ly/T0400052-K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鄭梓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心得]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讀後心得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先行智庫- 新書讀後感《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什麼是小 ... 的評價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 ... 的評價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與自己對話ptt」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評價
- 關於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作者PlanckPT 在PTT [ book ] 看板的留言(推文), 共2則 的評價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鄭梓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逆光中的你》這本小說,於我就像是一場新我與舊我的對話//
逆光中書寫愛與成長:專訪小說作家鄭梓靈
明報 2020-07-11
C04 | 世紀 | By 美君
鄭梓靈剛出版了新作,名為《逆光中的你》,小說記錄了作者近年生活上的變化,書中角色的高低起伏、迷失與頓悟,都是她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構思出來。
文 美君
彷彿被世界遺忘,只等待有人主動前來,引領我們邁向光明。《逆光中的你》就是訴說着一個這樣的故事。其中一位女主角美月被前男友傷得很深,更患上情緒病,後來遇見男主角宇韓,得到他的鼓勵和照顧,才重新振作起來。
「宇韓是一名燈光師,可以說是小說中的隱喻,我相信真正愛我們的人,會將所有光線都導向我們,照亮周圍,捕捉最美好的一面。」這不就像童話故事中,只要公主遇上王子,就能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黑暗中連影子也離開你
梓靈想帶出的卻是自我成長的課題,她續說:「生命不在於你有多破碎,而是人能破碎又殘缺地成就什麼。身處低谷時,人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完全暴露於人前,這時你能看清身邊真正對你好的人,朋友、親人或許能夠輕輕地扶你一把,但終究要靠自己站起來,正如我很喜歡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h)說的一句話:『不要太依賴任何人,因為在黑暗中連你自己的影子都會離開你。』殘酷的是,我們都只能在黑暗中獨自成長。」
《逆光中的你》顯然並非一個典型的浪漫愛情故事,作者希望讀者能從中體會饒有深意的人生哲理:「故事結局是美月回到當初傷害她的男生身邊,這並不代表她所經歷的一切毫無意義,無論她的選擇是什麼,也是一種成長。我刻意不用美月的角度去寫,是希望讓大家思考更多,例如為什麼她會有這個決定?她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她滿足了嗎?」
走過幽暗歲月 努力活在當下
書中的另一位女主角名為蔣翹,也是小說裏的敘述者,則有着與美月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觀念。梓靈解釋:「蔣翹的內心很強大,思想成熟超前,即使她一直鍾情於宇韓,但她不會死守靜候,也會flirt其他男生,甚至發生肉體關係,表面上像『肉食女』一般,但她對真正喜歡的人卻是十分保守,我未寫過擁有這種性格特質的女生,一直都想嘗試刻劃。」
無論是蔣翹抑或美月,兩位女孩都曾住進作者的心裏。
在社交網站看到的鄭梓靈,總是笑笑的,她要麼於咖啡廳品嘗甜點,要麼到海邊走走,散發着一種高雅、知性的氣息,令人很難想像,她也經歷過一段幽暗歲月。前年,因為承受着種種工作上的壓力,她頻頻失眠、情緒低落,後來看醫生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就像一場『情緒感冒』,這個病最可怕之處是讓人失去快樂的能力,無論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還以為負面的想法將永遠停留。」因此,醫生建議她以「分離靜觀」的方法來排解情緒,「這好比一個站在月台上的人,去試着想像所有的負面想法,就如眼前經過的火車,它不會停站,你只是在遠處靜靜地觀察,它不會傷害你,而你也無法觸碰它。」
雙魚座總是被標籤為多愁善感,尤其作為寫作的人,更容易因過分代入角色的情感,無法抽離,令悲傷情緒氾濫,她說:「就像美月,以往我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後來慢慢了解到,快樂不需要靠回憶過往的經歷而獲得,人也不必時刻反省自己,現在我倒想跟蔣翹一樣,努力地活在當下。」書中也有類似一句:「該記得的東西,在適當的時候自然會冒出來,如果記不住的東西,或許根本不值一記。」
烘焙 讓人專注做一件事
因為一場病,除了讓梓靈感受到身邊的人滿滿的愛,還意外發掘新興趣——烘焙,她分享:「開始烘焙是受到身邊兩位好友感染,她們一個愛做餅,一個愛做包,於是我便分別向她們偷師,我覺得烘焙能令我的心靈靜下來,專注地做一件事,不用胡思亂想。」她也樂於把自己的烹飪心得分享給其他人,甚至開辦「甜品教室」,拍攝短片教大家整甜品。近日,鄭梓靈開通了Patreon ,命名為「寫作生活微雜誌」,希望把更多互動帶給讀者。
記得剛剛出道的時候,梓靈的身分相當神秘,甚至曾被讀者誤會是男生,導致她要在個人網站的FAQ 環節中強調自己是「100% 女」,隨着科技日趨發達,加上社交網站的興起,增加了讀者窺探偶像生活的機會,本身性格比較害羞的梓靈,也鼓起勇氣作出了不同嘗試,譬如拍攝「甜品教室」。她笑說:「一開始要拍片,對着鏡頭說話怪不自然,甜品並非做一次就成功,有時可能要反覆試驗不下十次,不過這樣就可以提醒讀者不要犯同樣的錯。」不知不覺,鄭梓靈出版了逾七十部作品,大部分作品都與她的生活經驗有關,例如《那些傻事》中的女主角小菫是在婚紗店工作,她寫這本書時正在籌備自己的婚禮,那年她只有二十五歲。
「很多讀者常常會問我,靈感來自哪裏?有時真的會令人摸不着頭腦,譬如寫《紅郵箱與沉默的街》,是因為有一天我在跑步,與路邊的貓互相對視,於是我便忽發奇想,如果有一天我與一隻貓交換了身軀會怎麼樣?」
《紅郵箱與沉默的街》講述女主角葉藍與男朋友阿矢相愛多年,葉藍曾承諾:「如果我比你早死,一定化身做貓,來到你家門前,在簷篷下等候你。」一次意外中,葉藍不幸與一隻貓交換了身軀,於是她每天都到阿矢的家門前,但阿矢卻對這隻貓不理不睬。
梓靈在序中寫道:「只有看見界線,才能理解何謂無限;只有認識愛的無奈乏力,才能判斷愛的茁壯堅定……我們被命運所搬弄,白白看着兩顆原本堅定而靠攏的心,被拉開,被割破,被揉碎。我們吶喊,但沒有被聽見;我們掙扎,卻只有纏得更深。」
至於,在《流浪的旋轉木偶》中,面對女主角阿汐一次次的背叛,男主角阿杰仍然對她不離不棄,這股深情令人動容。而阿杰的原型正是來自《天空之城》中的機器人,「當看到機械人在城樓上被炮彈擊中,但仍伸出手請求公主信任的一幕,我就忍不住掉眼淚了,我覺得他對公主有一種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忠誠,雖然非關愛情,但也令我非常感動」。說時,她的眼睛也泛起了淚光。
告別童話式浪漫 書寫都市情愛
回首過往,鄭梓靈形容自己傾向書寫童話式的愛情故事,而現在則喜歡寫都市式的愛情故事,「我想《大人的戀愛》是一個轉捩點,這本小說講述女性如何在愛情和事業中保持尊嚴、穩住腳步,這個題材比較貼近生活」。
小說有一個深刻的比喻,男主角宋名帶女主角阿檀到一間日本料理店用餐,那裏養了一隻章魚,當日本師傅把一張啡色的卡片,放在魚缸的背後,章魚就會慢慢變成沙子的顏色。二人醉心於章魚的表演,宋名忽然在iPad,打開了一張馬賽克的照片,放到魚缸後,這時,章魚顯得猶豫不決,過了一會兒又整隻變成了透明。
看到宋名這個舉動,令阿檀若有所思地說:「在不同的環境裏變成不同的保護色,自以為是聰明的生存之道。但生命再多姿多采,我們都不會變得燦爛奪目,只會愈來愈迷失、愈來愈空虛,最後連自己也看不清自己。」一語道破成長的殘酷。這是一本令人揪心的小說,也是梓靈近年來的得意之作,她說:「成長的痛苦在於太執著,有時生活不循規蹈矩反而會有驚喜。」
後記
相約於一間摩洛哥風的餐廳,老闆娘剛好是鄭梓靈的書迷,訪問當天,她熱情地走上前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她說:「我在中學時期,常常跟好友交換你的書來看,最深刻的是,書中的人物名字都改得很動聽!」梓靈笑着回應:「曾試過有讀者跟我說,她真的把自己身分證上的名字改做『夏汐』,看來她真的很喜歡這個名字吧!」這時,老闆娘睜大了雙眼,說:「原來可以這樣做的?」三位女孩就這樣站着聊了很久很久。
####
香港最暢銷小說作家之一鄭梓靈,多年來出版逾七十部作品。上月出版小說《逆光中的你》。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x3本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摯愛的親人因病離世,你說服自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但當你觀看一部家庭電影時,忍不住抽泣,才發現傷痛從未遠去。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總是習慣 #逃避 和 #壓抑?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hy-do-i-do-that/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作者是擁有35年執業經驗的心理治療師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在這本備受心理醫師界讚賞的書中,他把心理學理論和生活案例做了完美的融合,讓原本對心理學沒什麼概念的我,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事情,會被大腦轉化成情緒,然後自然地選擇一種習慣處理的方式。但是,當這個情緒太過強烈而無法承受之時,我們為了逃避,就會選擇壓抑、否認、轉移、理想化之類的方式去處理,作者稱為這些行為是「心理防衛機制」。
例如遭遇極大的哀痛,選擇「壓抑」;或者遭到上司的責難,卻選擇「遷怒」別人;甚至明知遭到情人不平等的對待,卻過度「理想化」對方,選擇逆來順受。然而,一切的心理防衛機制,其實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作者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教我們如何「辨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的防衛機制,也教我們如何「卸下」這些防衛機制,與內心真實的情緒共處。最終,讓我們學會「為什麼懂得面對不舒服情緒的人,反而能體驗更豐富的人生,以及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只有經歷了痛苦,方能真正醒過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
【你的心理防衛類型是什麼?】
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會邀請你做一個練習題,確認自己比較符合哪種情況。不得不說,這個練習題深深地吸引了我。當我發現自己幾乎完全符合其中一個組別時,我就更迫不及待繼續讀下去,彷彿這本書就是為我而寫。
因此,我想邀請你花三分鐘做這個練習,找出自己可能不曾察覺的「心理防衛類型」。請認真閱讀以下內容,挑選符合你自己的敘述。挑選那些符合你「真實現況」的敘述,而不是你心中「想成為的樣子」的敘述。建議你拿張白紙,紀錄下每個組別的數量:
A類:第一組
我不相信在我有需要時,別人會幫我
我總是遇到黏人類型的人
我認為太黏人和依賴都是一種軟弱表現
我很少暴飲暴食,可以自主控制飲食
對我來說,「性」並不如別人所認為的那樣重要
想把事辦好,就得親自動手
A類:第二組
遇到問題時,我總是幻想會有人替我「解決」
我不算暴飲暴食,但我希望自己能更確實地控制飲食
每次談戀愛,都會全心投入有時
我太依賴他人了
即使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有時還是會在約會時和對方發生關係
我對別人的重視,似乎勝過他們對我的重視
B類:第三組
表露激烈的情緒,會讓我感到不安
我很少流淚,只會偶爾在看悲傷電影的時候落淚
我很少生氣,從不會發火
我超級好說話
我時常嘗試新事物,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我總是擔心稍不留意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B類:第四組
我經常反應過度,隨之又懊悔不已
我認為被情緒吞沒很正常
我希望自己沒有情緒上的波動
我經常感到混亂,失去控制
我發脾氣的次數,數都數不清
我感覺自己像是壓抑了一大堆緊張的感覺
C類:第五組
我會花很長時間照鏡子
我會把大部分的積蓄用來買衣服、打扮自己
經常有人羨慕我的長相/成功/性格
在人際關係上,很少人符合我的交往標準
我喜歡在聚會時成為焦點
我認為對他人表現出不耐煩或輕視很正常
C類:第六組
我常感到自己「不如」朋友或初識之人
我容易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過分自責
我時常會對他人及他們的生活感到嫉妒
我害怕被人看輕
我無法接受批評並對此十分抗拒
我希望自己是另一個人
做完練習後,你也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每一組中的個別敘述產生同感,而不是完全對應某一組的內容。重點並不是為了把自己歸類,而是瞭解你需要面對的心理挑戰是什麼。這是一個辨識自己防衛機制的前奏,每個人都有可能和上述的所有議題糾纏著。
自由的代價是時刻保持警覺。—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馬斯.傑弗遜
【三種心理課題和對應的防衛類型】
做完練習題之後,可以把自己傾向的類別對應到三種最常見的心理課題:A類是對需求、慾望和依賴的問題;B類針對的是強烈的情緒與自我控制;C類則是關於自尊以及如何在關係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課題。
傾向第一組的讀者,很難承認自己的需求或依賴,防衛機制在於否認依賴,並勸自己忽視欲望和需求。傾向第二組的讀者,反而過度依賴別人,被欲望和需求牽著鼻子走,防衛機制是透過控制對方,讓自己得到有掌控感的安心。
傾向第三組的讀者,容易在面對強烈情緒時感到不自在。防衛機制是壓抑情緒,或逃避任何造成這種情緒的局面。傾向第四組的讀者,經常感覺被自己的情緒吞沒,防衛機制是嘗試不同的方式擺脫這些感受,或把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或人身上。
認同第五組和第六組敘述的讀者,都在與羞恥感和低自尊抗爭。傾向第五組的讀者,防衛機制是為了說服自己及他人,相信與事實相反的那一面。傾向第六組的讀者,選擇的防衛機制大部分會令他們失望,渴望成為另一個人本身就是一種防衛機制。
【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發的三個重點】
這一年多來,自從我用子彈筆記維持寫日誌的習慣、以及偶爾進行正念冥想之後,透過回顧,發現自己有「迴避衝突、壓抑憤怒」的習慣傾向。當我瀏覽這本書的簡介與書評之後,意識到自己的習慣,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便產生興趣想更深入瞭解。
透過書中的引導,我漸漸地體會到,當自己選擇迴避這些痛苦情緒的同時,卻會失去了運用這些情緒所能帶來的好處。例如有建設性的衝突,能讓問題獲得更有創意的解法;適時表達憤怒,又不流於破壞性的詆毀,有助於推展事情的進展,或在受到苛刻時保護自己。
作者總共解析了十種人們常用的防衛機制,並且在每個章節的結尾,提出許多問題讓你回答(就像心理諮詢師對你提問)。以下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感到最有啟發的三個重點。
【1.我們無法逃避情緒,要學會接納與共存】
這本書不同於普通的勵志書籍,作者不會要你擺脫痛苦、消滅恐懼、壓抑憤怒,因為這些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刻意逃避這些情緒,就會產生逃避與防衛的心態。結果,當我們的防衛太嚴重或根深蒂固時,反而不可能體驗到豐富而滿足的情感生活。
事實上,人類不可能一直處於友善狀態。那些不為社會接受的情緒,如憤怒、仇恨、嫉妒與妒忌,同樣屬於情感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學會接納「無法逃避情緒」的事實,並且學會如何更妥善地應對情緒。
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如何面對情緒」的見解,他說:「別期望自己能戰勝或擺脫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你並不是要成為一個更開明的大好人,再也不售這些難題的困擾,而是當痛苦出現時,學會使用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2.什麼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常面對的心理課題有三種,與之對應的健康心理狀態分別是:(1)需求與依賴的問題:誠實接納自己的需求、(2)情緒問題:學習忍受強烈的情感、(3)自尊問題:懂得發展出自我價值感。
你能接納剛剛好的依賴性,並得到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擁有深刻的感受力,卻不擔心被其淹沒,並相信這些情感會賦予生命與關係更多意義。你信任自我,雖然對自己並非百分之百滿意,但堅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永不放棄成長的人。
除了我們常聽到「踏出舒適圈」的職場建議之外,這個觀念用在提升心理健康一樣適用:「真正的心理成長,只有在選擇去做舒適圈以外的事情時才會發生。防衛機制是在內心養成的應對習慣,若要成長,就得做與內心習慣相違背的事。」
【3.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作者對這本書還有一個期許,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我認為可以把「治療」這個詞改成「傾聽」,換個說法就是「心理傾聽師」,當你懂得如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將視角抽離、觀察自己,某種程度上你就成了自己的傾聽者。
就像最近另一本同為心理治療師寫的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也提到類似的概念:「心理諮商提供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用同理心的角度傾聽,引導對方發現內心的聲音,從旁支持讓對方自己想出解決對策。」
前最常見、也是我持續在練習的就是用「正念冥想」,觀察自己當下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它,傾聽它,但不要讓情緒完全主導自己的決定。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情緒,因為很多時候它們只是你防衛心態的展現。
擴大對自身感覺與頭腦認知的意識,與控制我們的「心念」保持距離。我們可以不時從自己的想法裡抽離出來,就像站在河流的對岸,看著想法一個接一個地從大腦中流過。學習傾聽自己的內心,與痛苦和喜樂共處,放手體驗但不隨之起舞。
痛苦本身所帶來的問題,遠比不上我們為了抗拒痛苦而造成的問題還多。
【後記: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閱讀過程,就像帶著自己走上一段內心聲音的探索之旅。就像這本書的英文書名「Why do I do that?」的問題,隨著自己回答書中各種角度提出的問句,逐漸明瞭自己慣性的防衛行為,為什麼選擇這麼做的背後原因。
我也回想起脫北者朴研美在自傳《為了活下去》說的這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沙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心理課題,那片沙漠雖然充滿了危險、痛苦、不願面對的回憶,但終將是我們需要面對跟跨越的課題。
推薦這充滿真誠和情感的書,給每個不知不覺就開啟逃避模式的人。你可以把它當成探索自我情緒的實用指南,也可以作為一個無聲陪伴的傾聽者。當你跟書中的問題進行對話,也等於跟內心的自己展開對話,我們需要有與這個苦樂交融的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最後,送給我自己也送給你,書中這段讓我回味許久的段落:「除了不可避免的挫敗與痛苦,你在無數體驗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珍視自己擁有的關係,同時在家人、朋友與伴侶的關係中找到了深刻的意義。大多數時候,僅僅只是活著,便讓你感到慶幸不已。」
我們終將活成內心無比強大的自己。—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
【抽獎辦法】感謝 今周刊 今周刊出版
1、抽出「3本」《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想克服哪種逃避的心態?例如:「我想知道怎麼處理憤怒的情緒,克服逃避衝突的慣性」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7/14(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正取,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7/16(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先行智庫- 新書讀後感《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什麼是小 ... 的推薦與評價
新書讀後感《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什麼是小對話chatter 我們的腦中都有一個聲音,如果你曾在腦中為了記住而重複默念電話號碼、重新播放一段 ... ... <看更多>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 ...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藝術家》好看嗎?本站為大家整理《我是藝術家》書評/心得,作者為瑪塔.艾德絲(MartaAltes)文.圖;黃筱茵譯,出版社為,... ... <看更多>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心得 在 [心得]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讀後心得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別再被內心小劇場牽著走心理學專家教你駕馭內在聲音,掌握打倒內心惡魔的七種方法圖文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