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分享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理解恐懼的原型
#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每個人多少都有每一類恐懼
#建議不要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
第三類恐懼的原型為強迫人格,而強迫人格的恐懼是害怕改變。追求永恆及無限是人類的本能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永恆不死。習慣了的人事物提供了安全感,但若驟然改變或不復存在,我們對永恆的渴望會更加強烈。對熟悉及習慣有了依賴,面對新事物或新觀點就會心存偏見。
強迫人格者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不習慣的事物及陌生感,唯有如此才不會陷入危險;只要不改變,就不會落入接受新事物的風險。而這帶來更大的危險,因循守舊的代價是自我無法發展。再則,對安全感的需求強烈,是強迫人格者的根本問題。他們小心謹慎、想很多、著重目標與長遠的計劃,於是愈害怕變動,就愈緊抓著不變的教條。眼界與生存環境愈狹隘,就愈是想要維持不變,那麼將愈是恐懼新的發𣺹會奪走安全感。當所有事情都依照原則及安排進行,害怕改變的恐懼仍然存在,必須更強烈地去保持事情按照原則來,因此恐懼會內化發展出強迫性的思考及行為。
#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情感中的主觀、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是讓強迫人格者很難接受的,一切的不可控會讓自己處於不可靠的情況,因此強迫人格的關係較常處於垂直的關係,出於權力欲望,根據自己的需求打造聽話配合的伴侶。時間與金錢,就是這場權力角力與規律堅持的展現。對嚴重的強迫患者來說,伴侶的功能性很重要,沒有自己的想法及情感上的需求,只存在條件與規定,一切按照計劃走。而追求成功的欲望則常會表現在性上,一方面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能力有限,因此要好好分配免得浪費,這和用錢的態度如出一轍。
#強迫人格的侵略性
強迫人格者從小就知道要壓抑自己的怒氣、憤恨、藐視與敵意,否則就會被懲罰或不被愛。因此在不小心表達出怒氣時,會趕緊滅火求和或懲罰自己;而為了不表現出此類情形,強迫人格者會訓練自己操控怒氣,把所有不滿都關起來,時時控制自己以免哪天潰堤失控。
再則,強迫人格者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波動,因此也可能把自己的憤怒合理化,以集體意識的理想主義色彩顯現,或者以變形的吹毛求疵,在壓抑情緒的情況下,在表達怒火。因為強迫人格者的怒氣是與權力及欲望有關的,因此容易有以規範、權威、風紀或法律為名,作為合理化自己怒氣的方式。
又或者,兒時因表達情緒而受到懲罰,會衍生出另一種後果,就是以為自己的所感所受不正常,進而感到自己不屬於自己,而開始呈現軀殻笨拙不受控,老是出錯笨手笨腳地來渲瀉心的怒火與激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變形是態度保留,除非經過深思熟慮,絕不輕易付出,保持沉默。這也是強迫人格者以這種態度來做為出氣的方式,相反地抱怨及碎嘴也是典型之一。如果害怕處罰及罪惡感太過強烈,壓抑了他們的侵略性衝動,則會出現身心症狀。心臟、血液循環方面有容有問題、全身酸痛,甚至引發偏頭疼、睡眠障礙、腸胃不適等,都是長期壓抑情緒和憤怒的結果。
#環境因素
早期發展階段中(2-4歲)孩子開始學習什麼可以跟不可以,與不被要求的天堂歲月告別,有了自我的意識與堅持,開始踏進世界和世界互動,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渴望和衝動與環境產生衝突。對於自我意志與服從的第一次重要體驗,就是如廁訓練。如何執行自己的意志,如何自主都是早期建構出來的能力,並且形塑孩子日後的行為模式。個人意志與他人要求之間的衝突經驗,會內化為行為反應的限制。
發展出強迫人格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往往充滿了嚴謹的規律,來自於幼年時期很早就被訓練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衝動。而這些特質隨著時會成為第二性格,變成一種反射性動作,自動地控制著他。日後會在自己的衝動和行動之間造成一條裂縫一個斷層。而這斷層與思慮,會無法貫徹自己的主張,陷入懷疑。
懷疑在強迫人格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追溯至早期的生活經驗,可以做自己還是要服從別人打消衝動念頭,這樣的懷疑讓強迫人格者在要做決定時,有心懷一步錯將滿盤皆輸的恐懼,因而在每個想法間都必須提出反證做抗辯。
衝動與壓抑的反差愈大,身體表現為發抖或口吃,最後變成麻木及呆滯。另外,在混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也有可能發展出強迫人格,這是一種反作用抵償的性質。因為在他的世界中找不到駐足點,自由反而讓他產生恐懼,因為那象徵無常。因此他只好向內尋求停泊,從自身發展出秩序與規律,以便從中獲得安全感。總言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灌輸「不許這樣做」等的觀念而不被告知理由,容易形成強迫人格。加上太早就曉得不能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容易被導向完美主義,對失序嚴陣以待。
#強迫人格的正面特質
健康但帶有強迫傾向的人,往往表現的穩重、吃苦耐勞、有毅力與責任感。上進又勤勞,有計劃也有目標。如果能貫徹主張又有責任感,那麼容易成功,值得信賴。強迫人格者適合與權力相關的工作,或是公務員、精準的科學家、律師、外科醫師、財務人員銀行家、教育者、神職人員,或與歷史相關如藝術史、醫學史、哲學史、考古或史前史等,過往的事不會再出錯能永遠沉浸其中的職業。
illustration: Agnieszka Szub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