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身長6.1米, 每小時可游50公里,卻只能在11米寬的缸裡打轉。
它是虎鯨蘿莉塔,4歲被獵捕,在邁阿密水族館裡,ㄧ待就待了50年。
👁四十年的眼部問題
1980年,她的右眼被診斷出患有翼狀胬肉,也因長期在陽光下,而進一步惡化。
她的用藥紀錄顯示,她的眼睛一直處於被刺激的狀態,且有記錄顯示她在演出期間多次閉上一隻或兩隻眼睛。
🩸皮膚灼傷
由於她經常暴露在太陽輻射下,Lolita的皮膚經常會因皮膚乾燥,裂開流血。
在一天中陽光最強時,它沒有可遮蔽的陰影處。在野外,鯨魚可以潛入海洋深處躲避陽光,而Lolita卻只能待在淺的池子裡。
💉藥物
Lolita長期服用抗生素、抗真菌藥、止痛藥、麻醉劑、類固醇、激素和抗酸劑來治療潰瘍。
記錄顯示,她幾乎每天至少服用一種藥物。她服用的大量藥物表明她不健康。她接受的所有治療都是針對她被囚禁引起的疾病 。
🐬海豚攻擊她
Lolita與關押在她身邊的海豚格格不入,他們經常用牙齒刮Lolita的皮膚 ,有時嚴重到她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她也多次被記錄,表現出焦慮和激怒。
🦷長期牙痛
Lolita和許多被獵捕的虎鯨一樣,會感到沮喪、想要逃跑,因此常常用牙齒磨咬 水缸的邊緣,她的牙齒已經出現永久性損傷。水族館對 Lolita 敏感的牙齒進行十多次鑽孔,牙齒神經長期暴露,導致她長期疼痛。
💰被迫表演
儘管洛麗塔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行為也越來越神經質,即使她無法睜開眼睛或近期做了侵入性手術,她仍被迫每天表演2到3場。
💢環境使她感到懊惱
Lolita經常表現出痛苦和沮喪的跡象,包括搖頭、緊張的身體、張開的嘴、用她的尾鰭(尾巴)或胸鰭拍打、睜大眼睛,無視信號、不尋常的發聲、迴避、沉入水面以及刻意緩慢的動作。
🆘 她快瘋了
與許多獵捕的動物一樣,Lolita表現出“動物病”(強迫性、重複性行為)的跡象。它的生活違反她的自然天性,她擁有非常高的智商,但「被餵食」成為它生存的唯一目的。
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
選擇你的消費
我們可以終止這ㄧ切
請求釋放lolita 的請願連結🔗: https://www.change.org/p/seaworld-free-lolita-the-orca
關於「Lolita的退休計畫」:這是一個從1995年開始就由海洋生物學家在持續推廣的有序計畫。初步目標是把Lolita放在離近她族群棲息地的大型海灣中,讓她能一邊適應自然的同時,也一邊能與族群交流。只有在生物學家們評估她準備好了,才會真正讓她回歸野外。
🚨還有機會 在台灣阻止更多悲劇🚨
台灣的頑皮世界 正在引進非洲18隻瀕危網紋長頸鹿及白犀牛、羚羊、斑馬等野生動物,用以圈養展示牟利
請連署阻止:https://www.change.org/StopTheImport
強迫性重複 治療 在 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生家庭中,當孩子沒有被父母真正接納與照顧,往後的他也就難以接納與照顧自己,因為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都是自己的錯,會給他人帶來麻煩,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這樣的孩子從來沒有被當作一個人。當他想哭的時候會被說「不准哭」,想生氣的時候會被嚴厲制止,焦慮的時候會被嘲笑或挨打。身為一個人,若無法以最自然的方式被接納,就會竭盡所能找到能被接納的方式。因為他需要連結,需要目光,需要愛。
⠀⠀⠀⠀⠀⠀⠀⠀⠀⠀⠀⠀
對一個孩子而言,若沒有連結,他將不曉得自己無力時歸屬何方。若沒有目光,他將難以判斷自己的是非對錯,也無法替自己驕傲與難過。若沒有愛,他就只能將這些困惑與失落傾倒回內在,被孤單一點一滴啃噬。
⠀⠀⠀⠀⠀⠀⠀⠀⠀⠀⠀⠀
相反的,在一個健全的家庭當中,父母會接納孩子最基本的人性,認真看待他的需求,安撫他的焦慮;孩子也會因此學習同樣的方式,長大後能善待自己。
這是我們學習而來的思維與模式,如果可以探究其根源,重新整頓,才能再次於生活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態度。那時候,去愛一個人,就不是因為自身心靈的缺陷渴望被滿足,而是因為能夠發展出更具有創造力與共鳴的關係,產生實質的愛。
⠀⠀⠀⠀⠀⠀⠀⠀⠀⠀⠀⠀
但在傳統文化中,父親經常是批判者,也是家庭中屬於逃避情緒的角色,比較嚴厲、難以給予溫暖。母親經常是收拾善後的受難者,孩子總是需要承接她的情緒。即使現在多元文化的愛情並非傳統的男性與女性角色,但若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伴侶的相處仍舊容易維持高度緊張的情緒衝突狀態。
⠀⠀⠀⠀⠀⠀⠀⠀⠀⠀⠀⠀
這個環境下,為了生存,孩子還是會選擇走向其中一邊,帶著救援與關懷的心,共同譴責另一方的不是。孩子的潛意識也學習到其中一方的態度,帶著這個家庭模式的痕跡,長大遇見第一位伴侶,再將這種模式還原,然後分手後再遇見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想要擺脫不適合的愛情……直到某天,共組一個新家。
⠀⠀⠀⠀⠀⠀⠀⠀⠀⠀⠀⠀
只是,他始終哀鳴與困惑,為何走遍了所有的路,卻仍找不到那個他所期盼的「家」。
⠀⠀⠀⠀⠀⠀⠀⠀⠀⠀⠀⠀
👇更多內容,收錄在我的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今天(11/24)凌晨00:00開放預購
reurl.cc/e8o7nb
⠀⠀⠀⠀⠀⠀⠀⠀⠀⠀⠀⠀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 #莊博安心理師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 #伴侶治療 #家 #強迫性重複 #情緒 #愛情 #原生家庭 #counseling #parents #psychotherapy #coupletherapy #compulsiverepetition #repetitioncompulsive
強迫性重複 治療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一個人展現脆弱,而另外一人並不的時候,羞恥就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也會使案主可能卡在童年的情緒重現中,也就是展現脆弱的孩子被看似毫不脆弱的父母一再地拒絕。
對於自我表達能力被照顧者重挫的那些倖存者,很多時間都必須花在自我聚焦的言語探索,而且把它做為主要的項目,否則,未成型的健康自我就沒有空間可以成長,並脫離找碴鬼,案主的健康自我感會繼續受困於過大的超我的霸權。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談陪伴我們的疼痛,我很建議可以跟心痛一起來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59909315400073/
「建立關係的四個關鍵特性……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今天的摘文,來到建立關係的第三個關鍵特性:對話性!
摘文裡面的用語,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似乎過於生澀。我用我自己的語言,簡單重新詮釋一遍,除了幫助理解,也促進日常生活的應用。
讓我們稍稍回到建立關係的前兩個關鍵: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
我們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要能展現同理,以及願意適時表達我們的脆弱。我們對對方的理解,要願意在整理之後,對對方表達,並且進行確認。這確認的動作,有助於從「我」,進入到「我們」的狀態。
也就是,透過對話,能形成對關係與彼此的共識,而非自說自話。光是這一點,很多關係就難以突破,因為很多關係只停在少量的理解,大部分是自說自話。
然後,我們願意跟對方同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試圖要對方負責。到底是誰要負責,我們不去追究,我們先在彼此理解的層次工作。
這很難,大部分人表達自己內在的脆弱或失落,就是要對方負責,要對方改變。對方還沒完全理解,就先感受到壓力,這會妨礙後續關係的建立。
然後,關係如果要親密,要在某些時候,回到平等尊重的態度裡經營。當雙方都願意傾聽,也能用表達參與關係,並且尊重彼此。那麼,連同剛剛提到的同理、真誠加在一起進行,通常關係就有一定的親密,這對話的連結就能深刻。
很可惜,我沒時間好好整理,我再寫下去,整篇文章就太長了,我就先停在這裡了。我最後給一個小小的結論:一個童年受創的人,要在健康的關係中療傷,而我們要提供的就是健康的關係!
祝願您,能跟自己順暢的對話,再跟他人有深刻的連結!
************************************
對話性
【文/ 彼得‧沃克】
對話性是兩個對話中的人能夠流暢地在說(一種健康的自戀)和聽(一種健康的關係依賴)之間切換。這種互惠的互動,可避免任一人陷入極端的關係建立,像是失能的自戀或關係依賴。
對話性使談話的兩個人充滿精神,其關係連結和竊取能量的獨白大不相同。後者,是自戀狂病態地剝削關係依賴者的傾聽防衛。
很多人十分認同我的觀察,因為聽自戀狂自言自語的感覺,就像是在榨乾他們的能量。
我對這種動態的覺察變得很好,以至於在新的社交情境中,如果突然感覺很累,通常會注意自己是否正在和一位自戀狂說話?以及在一個真正互惠的交流中,我和談話對象的精力高昂會有多麼不同。另外,我懷疑是否鏡像神經元與此有關。
在心理治療中,對話性發展自團隊合作的取向——一種關於案主的議題與困擾的相互腦力激盪。這種取向有助於完全探索矛盾心理、衝突和其他的人生難題。
當治療師用「隨案主要不要接受都可以」的態度提供回饋時,即能提升對話性,而對話性也暗示著「相互尊重」。對話性和傳統心理分析學派療法的「中性節制的白屏幕」有明顯的對比,後者太常重演案主童年的言語忽略與情緒忽略。
我相信,節制通常會誘發案主遺棄感的情緒重現,然後使他們躲避到「安全的」膚淺揭露,越來越不說什麼,或過早地逃離治療。
***
滿足健康自戀的需求
說到這裡,在療程的早期,大量的對話性通常是不妥的。當案主的正常自戀需求從未被滿足,且仍在發展停滯的時候,尤其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案主需要被大量地傾聽,他們需要透過自然的自我表達,去發現自己的感覺、需求、喜好和觀點的本質。
對於自我表達能力被照顧者重挫的那些倖存者,很多時間都必須花在自我聚焦的言語探索,而且把它做為主要的項目,否則,未成型的健康自我就沒有空間可以成長,並脫離找碴鬼,案主的健康自我感會繼續受困於過大的超我的霸權。
然而,這並不表示治療師退至極端的傾聽位置,就對案主有益。在第一次的會談時,聽到治療師說些真實或「私人」的話,對於大部分的案主都有好處,可以幫助他們克服可能引起羞恥的「被看(案主)/ 隱形(治療師)」的關係動態。
當一個人展現脆弱,而另外一人並不的時候,羞恥就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也會使案主可能卡在童年的情緒重現中,也就是展現脆弱的孩子被看似毫不脆弱的父母一再地拒絕。
於是我的許多同業認為,團體治療是療癒羞恥特別強而有力方式,因為團體治療會創造出不只一人冒險展現脆弱的環境,因而修正了那種不平衡。
在這方面,大約十五年前,有一個針對加州心理治療師的有趣大型調查,這個調查是關於這些心理治療師的喜好。調查結果,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治療師都強調,自己不想要白屏幕的治療師,而比較想要偶爾提供意見和忠告的治療師。
二十五年來,我固定會在第一次會談時詢問案主:「根據你以往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你希望我們的合作中有些什麼、不要什麼?」案主們常常和該調查的心理治療師有相似的回應。
第二個我常得到的回應是,「我不想要全都是他在講話的治療師。」有不少人這麼說:「我完全插不上話!」我多希望我們的資格考試,能找出那些考到執照後,把已經是關係依賴的案主變成自己的應聲蟲的自戀狂,並取消他們的資格。這是白屏幕治療師的另一種黑暗的相反極端。
***
心理教育做為對話性的一部分
我的經驗告訴我,童年創傷倖存者案主,通常能從CPTSD 的心理教育中受惠。當案主了解CPTSD 療癒過程的全貌,他們會更有動力參與療癒的自我幫助,也會增加他們全面的希望感和對療癒過程的投入。我有時候會想,越來越受歡迎的教練服務,是否是對於各種傳統治療性忽略的反彈?
最糟糕的一種治療性忽略,是治療師沒有注意或挑戰到案主沒完沒了、自我仇恨的抨擊。我相信,這就像是默默地認同,而且串通共謀了案主的內在找碴鬼。
也許治療的保留和節制,來自於西方家庭常見的缺席父親症候群;也許傳統的心理治療,過度強調傾聽和無條件的愛的母育原則,而忽略了鼓勵和指導的父育原則。後者是教練服務的強項。
當然,過度的教練就和過度的傾聽一樣會有反效果和失衡狀況,它會干擾案主自我探索和自我發掘的過程。最糟的情況是,它會引誘治療師進入自戀性的陷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說自話。
教練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做為治療的必要工具,就像養育一個均衡的小孩需要完整的父育和母育。因此,要滿足被剝奪依附的案主的發展停滯,便需要治療中的父育和母育原則。
老練的治療師會同樣重視父育和母育兩個原則,並且根據案主當下的發展需求,直覺地在兩者間切換。有時候,我們會以心理教育、療癒性的自我揭露,以及主動的正向注意提供指導,而大多數時候,我們接受性地滋養案主,在進步中能自然的自我表達和言語宣洩。
再說一次,我相信傾聽在早期的療程及之後的許多療癒階段,通常是必須且主要的做法。我估計我所做的治療,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在傾聽。
最後,我常注意到,療程的最後階段特色,通常是對話性的增加——一種說與聽的更平衡流動。這種談話的互惠,是健康親密感的關鍵特色。還有,成功的療程會使案主將平等互惠方面的進步,帶到療程外的世界,使他們建立起更健康的關係。
***
對話性和4F
由於後來的關係中童年遺棄和強迫性重複,很多4F類型想被聽見「想得要死」。然而,不同的4F類型在療程中的對話需求其實是非常不同的。
討好(關係依賴)類型,藉由成為父母的應聲蟲或父母的靠山,來度過童年,他們可能會用自己的傾聽防衛,去鼓勵治療師說更多。藉由引誘防衛機制,他們甚至可能使粗心的治療師進入自戀性的獨白。
僵(解離)類型,早早就學會在沉默中尋求安全感。他們常會需要大量的鼓勵,去發掘並談論自己的內在經驗。心理教育能幫助他們了解,家庭從未滋養他們自我表達的健康自戀型需求。
還有,僵類型在努力學習談自己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在膚淺且幾乎無關的自由聯想中。這當然需要被歡迎一段時間,但遲早必須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逃離幻想,或沒完沒了地談夢,主要是他們解離防衛的產物。
僵類型需要學到,缺乏情緒連結的說話是童年的舊習,發展來讓他們在未解決的情緒痛苦上保持愉快。因此,必須反覆引導他們接觸自己的感受,這樣他們才能學會表達自己最重要的困擾。
戰(自戀)類型,進入治療時常常習慣被關注、崇拜,通常會用說話來防衛逃避真正的親密感。對於這類人,心理治療有可能呈現反效果,因為數月或數年在會談中不被打斷的獨白,會加重他們的應有特權感。提供持續不打斷的傾聽,治療師會強化他們用過度控制談話而破壞親密感的防衛機制。遲早我們必須把自己插入這段關係中,去幫助他們學習傾聽。
如果治療師自己是討好型,可能會躲在傾聽和引誘的防衛機制下,來避免這個可怕的工作,這工作就是自己漸漸滲入這段關係,以及把關係推向對話性。然而,如果我們不把案主推向互動,案主就不會復原。
逃(類強迫症)類型,有時候會表現得比其他類型更具對話性。然而,就像僵類型,逃類型可能執著於「安全」的抽象困擾,卻與自己更深的議題無關。於是治療師需要帶領他們進入更深、且有情緒基礎的困擾,以幫助他們學習有助於親密感的對話性。否則,逃類型人可能會一直卡在對表象煩惱的執著堅持和掙扎中,而這些表象煩惱只不過是壓抑痛苦的左腦解離罷了。
要注意的一個重點是,4F類型全都會使用左腦解離或右腦解離,來逃避童年所失的感覺或哀悼,但隨著對話性的建立,我們可以引導揭開未曾哀悼的傷痛,並且在言語上和情緒上宣洩。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強迫性重複 治療 在 心理有溫度- 種種創傷會反覆重演⁉️ ——儘管每段關係中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對創傷的強迫性重複(The Compulsion to Repeat the Trauma). ... 過去真正過去 全文:https://kknews.cc/psychology/5j5pq2.html 深入閱讀:#創傷強迫性重複的治療… ... <看更多>
強迫性重複 治療 在 強迫性重複如何停止?|治療思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強迫性重複 是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個體不斷重複一種創傷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斷重新製造類似的事件,或者反覆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類似的創傷極有可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