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梅史密斯 #女性主義藝術
艾米莉.梅.史密斯年少時深受秀拉(Georges Seurat)《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的感動而開始熱愛藝術,堅定地走向了藝術創作這條路。其創作的形式主要以油畫為主,繪畫風格充滿幻想的意象,借用了 #超現實主義、#普普藝術 的風格,並透過符號來回應性別、階級與暴力等主題。她尤其反對藝術史中以男性為中心的書寫,重視歷史修正主義,為了反諷對過去藝術史脈絡中對女性的物化與裸女描繪的傳統,她會重新再製過去的經典畫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CHAT導賞的另一件藝術品,來自藝術家畢蓉蓉。每當到訪一個城市,她都會收集當地建築物的裝飾紋樣,並將其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包括了繪畫、拼貼、織物、影像、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紋樣失去了原有的語境,卻以另一種抽象的形式將空間轉換為圖像風景;...
「形式主義繪畫」的推薦目錄:
形式主義繪畫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南款ㄟ「飯桌仔」文化__
還記得小時候去台南,偶爾會聽到長輩把「台南款ㄟ巴惠」掛在嘴邊說,語氣裡藏著一種對城市驕傲的認同感。
.
大一點後才明白,長輩口中可愛的巴惠,其實是借用了法文字詞buffet,藉以形容台南獨特的「#飯桌仔」餐食文化。
.
當時他曾帶我們鑽進了巷內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準備吃午飯,還不到11點,裡頭卻早已是人頭簇簇,我疑惑的眼神很快被他看穿,「戇仔(gōng-á)才會中晝(tiong-tàu)來!」來看菜盤被掃空。
.
只見每張餐桌上,群體快手扒飯夾菜、穿插人進人出,好美,肚子咕嚕咕嚕,好想加入,如果是現在,真想借用海明威的經典巨作來描繪,畫面就像一席流動的饗宴。
.
桌上擺滿玲瓏盤碟,碟內是繽紛台色配菜,先將飯碗端捧於掌心慎重以待,後俐落伸出筷子,東夾一點西揀一點,旁邊是隨時能潤喉的熱湯,當暫時不用再煩惱生活時,吃飯瞬間變得無比舒坦,裡頭帶著一種自由。不管是一家人分食,或是三教九流有緣相遇併桌,每個人都被允許能順著自己的節奏,讓肚皮和心靈暢快。
.
通常早餐開始,檯前氣氛就一路喧鬧奔騰了,後場廚房裡執掌大灶的人像沒命似的瘋狂炒料,讓排列的菜盤能不停補新,維繫壯觀榮景,供給端的工作節奏越是穩定流暢,消費端的感官享受就越能一體成形。
.
想來長輩開玩笑用buffet來形容飯桌仔好像也沒錯,因為buffet的形式非常多元,刻板印象會直接連結的是如今時興的all-you-can-eat自助式無限總量吃到飽的形式,但實際上buffet也能用限量式自助、計盤碟數或是秤食物重量等的方式提供,但核心概念相同,就是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吃的。因此如果要說飯桌仔是帶有濃厚台式風情的buffet似乎也就說得通。
.
長大後,隨著自行拜訪台南的機會日漸頻繁,我的口袋裡也長出了自己的一份清單。以飯桌仔的類別來說,心中屬意的就有3、4家,除了有80年歷史的 福泰餐桌 外,海安路一段有間超低調的小攤也是我的愛,另外就是照片裡取景的店家 #好地方蝦仁肉絲飯 也還保留著飯桌仔的美妙傳統。
.
主角雖是蝦仁飯,但好地方檯前琳瑯滿目的配菜,當日現做現炒,分外搶戲,熱炒或燉滷都有,每樣皆讓人醉心,咖哩花椰菜、現烤台式香腸、肉臊汁滷筍干豬皮、爌肉、煎蛋條、燴絲瓜、炒酸瓜等……道道招牌,道道下飯,時間越晚,賣光的缺項就越多,要調整的是你自己的生理時鐘。(這的蝦仁飯和台式香腸也值得大說特說,之後另外分享!)
.
飯桌仔因為不會自由取用,而是開口後由店家斟酌固定分量夾到盤碟裡,因此當人越多,能點的菜餚當然也就越多(要自己去吃也是完全沒問題,只是很難盡興點菜),當整桌被圓圓滿滿的塞滿時,的確是會有那種自助餐甚麼都吃得到的爽快感。
.
如果真要仔細區分,我會說,Buffet追求的是餐桌上個人主義的極大化,飯桌仔則比較偏向集體利益的共享與氛圍交流。
.
#島嶼晃遊者
#高雄之外___台灣好食111
#所有照片皆在三級警戒前拍攝
形式主義繪畫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線將圖像從雕刻中突顯出來的結果。而畫中主角多半是當時巴黎藝文界人士,比如莫迪里亞尼的朋友們,另外還有親密愛人、模特兒、女僕或鄰家女孩。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Jacques and Berthe Lipchitz,1916)是莫迪里亞尼作品中僅有的三幅雙人肖像畫之一,畫中人是立陶宛雕塑家雅各.李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與俄羅斯詩人貝絲.基特羅瑟(Berthe Kitrosser,1889-1972)。他們在結婚時委託好友繪製這幅肖像,表面上是為了新婚留念,實際上是想解救莫迪里亞尼的經濟困境。
莫迪里亞尼和李普茲都是猶太裔巴黎異鄉人,剛來巴黎時皆落腳於左岸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蒙帕納斯已經取代印象派畫家曾聚集的巴黎蒙馬特,成為最前衛的年輕藝術家集中地。
根據李普茲說法,莫迪里亞尼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此畫。
-----------
原來莫迪里亞尼第一天便火速畫下20張素描,最後根據小夫妻結婚照片決定雙人肖像畫底定版本,第二天隨即宣告畫作已經完成。當時莫迪里亞尼為人作畫價碼是這樣算的:〝每種姿勢10法郎,再加上一點酒〞,嗯,你也知道莫迪里亞尼是個不折不扣的波西米亞酒鬼,而且一邊創作也總還是要灌上幾口酒。
不過李普茲覺得這一幅肖像畫只付10法郎有點過意不去,何況他當時才剛與藝術經紀人簽下新合約,領了一筆簽約金,手頭較為寬裕。於是他故意跟莫迪里亞尼表示,身為雕刻家職業病使然(職業病當然是我說的),私心偏好肖像畫能多點實質量感。
莫迪里亞尼只得再多畫個兩週,好歹這邊那邊添個幾筆,好讓李普茲完成資助朋友的心願。以莫迪里亞尼作畫速度來看,這可能是他畫過最久的一幅畫,據說他剛到巴黎時,一天就可以畫出100多張素描。
-----------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實際作畫速度雖然才兩天,其他時間大概是喝酒比較多,反正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莫迪里亞尼卻鮮明巧妙地表現出中夫妻倆性格與角色對比。
背景如同畫家一貫風格,依舊簡單,大概看得出室內的抽象裝飾,丈夫隨興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如面具般面容增添不同解讀的可能:妻子的大眼、雙脣和優雅頸項,顯得如此溫柔感性,正與丈夫表現於外的高度自尊形成對照,男方的小眼小嘴、歪斜鼻樑創造出一種諷刺效果,站姿也塑造出保護妻子的霸氣態度。
但如今除了這幅肖像畫之外,當年那些數十幅素描作品如今僅存男女主角單人肖像各兩幅。
身染病痛,酗酒、情緒化,加上偶發暴力行為和桀驁不馴性格,作品風格又不受賞識,莫迪里亞尼當時生活到底有多窮困?窮到讓朋友必須刻意製造機會接濟他?
-----------
莫迪里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剛好目睹隔年畢卡索畫出立體派創始之作《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也剛好眼睜睜看著這位在他眼裡缺乏服裝品味的西班牙小個子(其實畢卡索也承認莫迪里亞尼是唯一穿著有點品味的畫家),名氣越來越大,身價更是逐漸水漲船高。
但是恃才傲物如他,不想加入任何畫派,亦不願追隨畫壇熱潮,而是從非洲雕刻和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1876-1957)那兒擷取靈感,再從希臘建築的柱狀結構、文藝復興的古典雕刻、羅特列克的大膽線條、塞尚的簡化細節、高更的異國風情、野獸派的溫暖色彩、立體派拆解物體後的平面…等眾多元素中逐漸摸索融合,至1914年因經濟困頓難以負擔雕刻所需的石料成本,再者,雕刻過程產生的粉塵讓他年少時便罹患的肺病更形嚴重,讓他不得不從雕刻轉回繪畫後,發展出個人專屬風格。
儘管身處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烽火燎原之際,莫迪里亞尼卻仍堅持古典情懷,以具象表現為主,讓形體拉長、變形,完成了個人專屬,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方式。
-----------
他的人物畫裡,如杏仁般眼睛、近似平面的輪廓下扭曲的面貌特徵,和細長比例都來自非洲面具的影響。這些缺乏瞳孔如面具般的人物肖像畫,視線不再與觀者相對望,讓你猜不透畫中人物情緒,反而導引觀者轉身凝視自身內心世界,或許淒涼、茫然,卻深刻而神祕。
莫迪利亞尼才華出眾,但他的作品在他1920年因肺結核去世後才獲得市場矚目。雖從1915年已步入創作顛峰,但始終未能享受自己辛苦灌溉出來的藝術果實,何況那時藝術市場受到一戰影響,曾經蕭條了好一陣子。莫迪里亞尼只能拿著畫作到蒙帕納斯小餐館換取餐食或酒精,而這一幅幅心血可能也被擱置一旁,與麵包、起司和香腸共同堆放於角落裡,夜間再成為米老鼠們的玩具被啃咬、踐踏。
-----------
與梵谷類似,莫迪里亞尼也為了藝術創作奮力燃燒生命,甚至自虐,生前都受到極度蔑視,並且都沉溺於苦艾酒海中,加速痼疾惡化而英年早逝;另有一說,他酗酒和抽大麻都是為了減緩並掩飾自己的結核病情。
然而莫迪里亞尼不像梵谷有個好弟弟西奧和家人協助保存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因長期居無定所、生活混亂以及被世人輕忽踐踏,早已毀損佚失。相較於如今拍賣天價,更是讓人對於許多時候顯得勢利膚淺的藝術圈感到諷刺與惋惜。
這幅新婚肖像畫只留存於李普茲夫妻手中大約五年,幾經轉手,最終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安身立命。幸虧出外靠朋友,因為莫迪里亞尼潦倒時獲得的暖心協助,我們才得以見到畫布、顏料、構圖、形式和技法之外,無價友情的溫度。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形式主義繪畫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是CHAT導賞的另一件藝術品,來自藝術家畢蓉蓉。每當到訪一個城市,她都會收集當地建築物的裝飾紋樣,並將其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包括了繪畫、拼貼、織物、影像、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紋樣失去了原有的語境,卻以另一種抽象的形式將空間轉換為圖像風景;我們建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概念何嘗不一樣?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PegSSHZcEk/hqdefault.jpg)
形式主義繪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mhZUO0ZvE/hqdefault.jpg)
形式主義繪畫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準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中國北宋時期人,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遊學,後習繪畫,尤擅畫舟車、市街、橋樑、城廓等等,自成一家。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今《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己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全圖分為 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 "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 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準。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託張擇端的臆造本。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4qydMexRaw/hqdefault.jpg)
形式主義繪畫 在 桃托邦藝文聯盟- #硬講大叔的美學講堂 美學講堂- 從現、當代 ... 的推薦與評價
... 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可以「藝術終結」為基礎,往前追溯形式主義美學的「非人 ... 格,〈現代主義繪畫〉 第4堂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第5堂亞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