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 #馬來西亞,或許你會想起吉隆坡、檳城、或者是海島旅遊的熱門地沙巴。除豐富的山海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之外,你對 #沙巴 還有何認識?國際上享負盛名的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 #于一蘭(Yee I-Lann)出生於婆羅洲沙巴州亞庇,她的藝術創作一直致力述說東南亞群島的現代歷史、殖民的過去和現今的後殖民時代,當中包括她對 #東南亞 集體文化與記憶、個體狀態,以及社會權力結構的關注。9 月起,CHAT 六廠舉行于一蘭首個香港個人 #展覽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當中包括新的委約作品及現有作品,或將令你對馬來西亞以至沙巴,有新的體會及理解。
詳細全文:
https://bit.ly/2YK103p
延伸專題:
【身份從何來?歷史檔案館展覽「言歸『證』傳」】
https://bit.ly/2Vf6K3Q
【漫畫原稿展:利志達與「卡夫卡」的超時空對話】
https://bit.ly/3ydToSC
【展覽:Pixar 來港!彼思動畫的科學秘密】
https://bit.ly/3AKaBot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同時也有1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後殖民時代」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時代對話系列二】「後殖民女性主義與國際關係中的華人性 ... 的評價
- 關於後殖民時代 在 【後疫情時代的再編碼】座談《人類世與病毒世的後殖民內爆 ... 的評價
後殖民時代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胭脂扣》裡的那些愛恨別離,敘述著 #香港回歸 前後的多少焦慮憂愁?】
全文:https://bit.ly/31HROL7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愁緒,好比度日如年⋯⋯」當飾演 #如花 的梅艷芳 開口唱起這首《客途秋恨》,#香港人 在 #九七 前後面對浮華的焦慮與迷惘娓娓入耳。對香港人來說,「後殖民困境」就是從一個殖民者(#英國)手中、交到另一個殖民者(#中國大陸)手上,諸多擔憂甚囂塵上。
因而,電影《#胭脂扣》中,當 #張國榮 飾演的 #十二少 與如花這對戀人間「#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最終化為謊言,正呼籲著港人對「九七大限」後所謂「#高度自治」的不信任。但正如如花的「妓女」身份,#香港 在 #英殖時代 只能是一個「被凝視」與「物化」的對象。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關鍵影人 #關錦鵬, 正是用電影角色開口唱的那些歌,默默地表達著那段「後殖民時代」的困局。一部部電影無法展映、一個個電台節目被臨時抽起,香港當初說好的「五十年不變」,似乎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面對身分上的重重危機於迷惘,香港只能處身於被操控的一方嗎?而如今愈發收緊的審查制度,又在如何不斷地擺佈、注視著香港的電影創作?https://bit.ly/31HROL7
#延伸閱讀
內地就是香港的「鬼」?香港電影中「公安」形象三十年來大變遷👉https://bit.ly/3ugSdjV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香港 #音樂 #電影
後殖民時代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電影散場以後,才是破解技藝的開始!今晚就跟著 #李中導演,探索 #亞洲電影 的奇幻世界!
以亞洲電影為經,細數不同電影類型風格與特性;藉幕後工作者為緯,從導演、演員、剪輯的視角看作品。讓內行人帶你看門道,細數業內高手的心法攻略,與各家好手的創作歷程。《終極亞洲電影》Action !
「#文化是創傷痊癒後產生的力量。」在第一集中,主持人李中邀來馬來西亞導演 #廖克發 一起聊聊關於後殖民時代,從身份認同的抵抗開始,把聚光燈打向真實存在於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訴說屬於他們的故事。
不過嚴肅之餘,你喜歡喜劇嗎?第二集主持人李中邀請到 #蘇文聖導演,與大家暢談「#喜劇」的秘密。周星馳的後設喜感、松本人志與日本整人傳統、歐美脫口秀的聰明哏!來聽笑點的恐怖谷,跟上驚奇喜劇節奏!
🎧️ 現在就來收聽 《#終極亞洲電影》:
EP01 從傷痕電影看時代印記 ft. 廖克發導演 ► mirrorvoice.pse.is/3chpvj
EP02 不容小覷的喜劇魅力 ft. 蘇文聖導演(蘇三毛)► pse.is/3bdp6d
後殖民時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後殖民時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後殖民時代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香港」公佈又一批新教育syllabus,強調英國殖民時代怎樣高壓、港督怎樣權力不受制約、英國人怎樣享有特權、華人怎樣受歧視一類歷史重構,這是明目張膽的改寫歷史。究竟華人喜歡金文泰時代的香港、還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希望麥理浩時期的香港、還是文革時的中共政權,隨便找一個真香港人,都能得到答案。
文件又說到末代港督彭定康,更令人無言。彭定康當時要做的,就像香港無數和理非最擅長的一樣:如何在現有限制和框架下,儘量擴大空間,去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他以英國重量級政客的身份來到香港(他本來是保守黨主席),懷有重要使命,就是要加強香港人的籌碼,讓他們儘量在1997年後有更多bargaining power,和中共政權討價還價。但本來的直通車安排,卻是讓一個保證建制派佔多數的立法機關順利過渡,哪怕六四事件後,香港民意已經一邊倒。怎樣令香港人真正的民意,在主權移交後的特區機關反映,而又毋需推倒重來?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正是以此為目標......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1714885
#彭定康 #政改方案 #民主化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後殖民時代 在 【後疫情時代的再編碼】座談《人類世與病毒世的後殖民內爆 ... 的推薦與評價
【後疫情 時代 的再編碼】座談《人類世與病毒世的 後殖民 內爆》線上直播即將於15:30開始,張君玫老師將從人類世與病毒世的關係提出關於後疫情 時代 的洞見 ... ... <看更多>
後殖民時代 在 【時代對話系列二】「後殖民女性主義與國際關係中的華人性 ... 的推薦與評價
講題: 後殖民 女性主義與國際關係中的華人性:從兩本新書Ero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lf-feminization and the Claiming of Postcolonia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