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在這個會期開始,我們試辦同步口譯服務,現在由本會委員陳柏惟委員,他已經申請台語同步口譯,相關的口譯人員與接收器的配置已經到位,請陳委員開始詢答.」
.
「想請問一下,美國國防授權法....(台語)」
.
「我跟委員報告一下,語言是一個交通的工具,大家工具都能夠共用,會方便一點,如果委員堅持要傳譯才可以,那我就按照規定,請傳譯一下再講,時間並沒有辦法增加」
.
他雙手一攤,語氣顯得十分不耐.
.
.....「傳譯一下好嗎?」
.
邱國正說,
.
翻譯官按照他的想法翻譯陳柏惟的話,
.
「有沒有和台灣有關係的內容?」
.
翻譯官照做了,但被邱國正斥責.
.
「我剛剛講的也要傳譯回去阿?他聽不懂.」
.
翻譯官無奈,只能將中文翻成台語,問陳柏惟,
.
「委員,剛剛官員講的你聽得懂嗎?」(台語)
.
「聽得懂阿.」(台語)
.
陳柏惟不卑不亢地回答.
.
「他ok」
.
翻譯官告訴邱國正,
.
「好啊,那他剛剛講的再傳一遍」
.
翻譯官再翻譯一遍,邱國正這時滿意了,
.
「其實我跟委員講,你剛剛講的我都聽得懂,但我要跟你講的,這是一個工具....」
.
邱國正明明聽得懂台語,卻假裝聽不懂,堅持陳柏惟要用國語來質詢,然後假裝對方聽不懂中文,遷怒翻譯的官員,要翻譯中文給他聽,這根本就是歧視.
.
然後他自己不只會聽,還會說,不時說兩句台語,不知是貶低,還是挑釁?
.
昨天是立法院通譯服務第一天,陳柏惟按照程序申請,被質詢的對象卻搞不清楚狀況,認為說台語是對自己的冒犯,然後這項服務卻被暫停了,就因為這種國語本位主義,因為一個人,廢棄整個制度.
.
陳柏惟明明是被壓迫的一方,卻被顏寬恆說成是用母語來打壓對方,實在荒謬.
.
有這款國防部長,怎麼帶台灣兵打仗?要怎麼保護台灣島上每一個族群的人?是不是還以為自己是殖民者政權的領袖?比總統還大?可以超越國家制定的多元語言及保護母語的方針?
.
他領的稅金沒有說台語的人貢獻?今天有議員講客語或原住民語,是不是不允許他們說,一律只能對他講中文?他為誰服務?他為誰而戰?他的主人是誰?他是不是把民意代表和台灣人民當成自己的下屬那樣教訓?所有人得對他唯命是從?
.
在戰略的角度,邱這種天朝心態,見到美國官員來指導部署,是不是要對方只能講中文?聽得懂英語還要假裝聽不懂?看到日本盟友渡海來台參加演習,明明有翻譯的機制,是不是要求他們不要講日文,只能用中文跟他溝通?
.
更可笑的是,他自己連中文都說不好,什麼叫做「語言是一個交通的工具?」它是用騎的還是用飛的?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才對吧?
.
明明聽得懂,還要翻譯官翻給他聽,然後又說對方聽不懂.自己聽得懂的,假裝聽不懂,對方聽得懂的,卻說對方聽不懂,如果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你聽得懂,就讓對方說自己感到舒適的語言,你說自己說的語言,對方也聽得懂,他也不曾反對你的表達,沒有誰凌駕於誰,應該照怎樣的規則,彼此有默契,方便即可,邱顯然不是這麼回事,他要對方照自己的規則,把自己的規則當成立法院唯一的規則,有的,只是偏見而已,就算一般人正常溝通的方式,邱也並沒有加以遵守,反用來使對方被誤解成對自己的壓迫.
.
邱國正顯然是完全不會用這個工具,反而把溝通的工具,當成為難他人的工具使用,逼迫對方只能講他想讓他說的語言,或者讓翻譯的官員去做超出他義務的行為,因為他們都聽得懂彼此,另一方卻刻意喪失了這種能力,溝通最基本的前提,互相理解,無法成立,邱不只反對特定的語言,本質上是拒絕溝通,無論對方使用什麼樣的語言,自己擅長什麼語言,只要拒絕理解與拒絕對方表達,溝通這件事,都無法達成.假設今天陳柏惟講國語好了,邱假裝聽不懂,然後要對方說英文,「may I help you?」然後要旁邊的官員翻譯給對方聽,譏笑他不懂英文,這難道不是涉嫌種族歧視嗎?要是其他人早就一拳往他鼻子揍上去了,而換成是台語,這一切就沒有問題了,反倒是是說台語的人有問題,這不是鴨霸,什麼是鴨霸?
.
作為一個被質詢的對象,他完全的失職.
.
至於顏寬恆說什麼說母語很驕傲,不是拿來炫耀和壓迫別人的工具,他不如這麼說好了「母語是媽媽的語言,但是不能質詢官員,一質詢就是炫耀和壓迫,是做秀」.
.
這完美顯示了過往黨國體制下,官員和地痞流氓如何打壓本土語言,和台灣人的聲音.
.
然後這變成一種日常,一群人隨著統媒起舞,反倒是陳柏惟要道歉了,還有人幫邱國正解釋什麼他是外省人,聽不懂台語?他自己就說他聽得懂陳柏惟在說什麼了,還堅持擺架子羞辱對方,今天不說語言問題好了,一個被質詢的官員可以直接嗆議員「你來當國防部長好了」根本是高級外省人的優越感作祟.
.
這裡是國會殿堂,不是你家,這種傲慢的態度,是怎麼讓人民相信你是服從國家,而不是凌駕在人民之上?
.
搞清楚什麼叫做「台派」.
.
台派不是黨國的官員進來做官,就叫台派了,歧視的這麼明顯,還得保護他去斥責真正的台派議員,合理化他的行為,這不叫台派,叫華腦.
.
今天一個官員公然施壓立委不能說台語,只能說國語,怎麼會變成「難道只有會說台語的才是台派」?現在台派是被規定只能說華語嗎?「你說自己的母語就是對我的壓迫」,這又是什麼奇妙的邏輯?
.
有這種國防部長,還需要中國分化嗎?還需要團結台灣嗎?更諷刺的是,今年四月,國防部還提出「提升後備戰力」改革案,邱國正還說什麼地方宮廟的義勇,都可以納入後備動員.
.
地方宮廟講的是什麼語言?不是台語嗎?你不尊重其他族群的語言,憑什麼領導他們?是還活在黨國時代把台灣充員兵當成戰爭工具,一邊利用他們一邊當他們是次等國民?
.
陳柏惟這一席,神父保定了,不留下這一席,台語,台灣人,沒有明天,brother.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斯卡羅開播之後……》 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 ~高金素梅2021.8.18 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八月十四號,公共電視舉行了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
「後殖民主義台灣」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百靈果New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南方家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讀書會]吳叡人老師給的輔助閱讀- 看板NTUDalawasao 的評價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承(後殖民論述對於我國鄉土教育課程... -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文化 ... 的評價
- 關於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的評價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企圖心與執行力已經完全與好萊塢比肩了。
.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在2001年曾推出商業巨作《黑鷹計劃 Black Hawk Down》,以1993年的索馬利亞內戰為背景。從來都以為種拍攝非洲內戰場面的作品是好萊塢的專利,但韓國人在20年後也以索馬利亞內戰為題,拍攝了《逃出摩加迪休 Escape from Mogadishu》,整體表現已經足以與好萊塢電影並駕齊驅。
.
劇中,南韓與北韓當時都正在為加入聯合國角力,但兩方陣營各懷鬼胎,而索國政府貪污橫行,兩邊都要索求利益。就在此時,反抗時任總統巴雷(Siad Barre)的內亂爆發,一如大多韓國電影的主旋律,「兄弟鬩牆最後都得上演和解,意識到團結一致才能度過難關」,兩方大使勢必結盟。但如何化解猜忌,走上和解道路,正是這部電影的看點。
.
北韓人深夜投向敵營的戲(附圖),十幾人擠在一間房,不僅要凸顯雙方的「異」,也要彰顯彼此的「同」,無論在對白經營上,就連攝影、燈光與場面調度上,都能看見導演柳承完的細密構思。有幾顆鏡頭甚至有如卡拉瓦喬(Caravaggio)擅用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使得作品本身竟帶有些許史詩況味。
.
劇情本身對台灣觀眾或也能產生投射,在中共打壓之下,長期在非洲投入外交戰的艱困經歷,令人也頓時能產生一些既視感。但也誠如《逃出摩加迪休》所呈現,兩韓深入窮國索馬利亞做外交,自然不是搞慈善事業,彼此都有政治目的,而為達目的,提供錢財賄賂官員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必然。
.
這些非洲國家之所以長期陷入窮困與內亂,都牽涉到資源分配的問題。朝向遠因來看,早期以部族劃分勢力範圍的非洲國家在西方國家的草率劃分之後,一個個毫無關係的族群被歸類為同一個國家,過去殖民者的暴力統治與以夷制夷策略,都對當地形成深遠影響。許多非洲國家之所以陷入亂局,正是因為族群之間沒有向心力,沒有根本的國家認同感。
.
事實上,外國勢力只管這個國家掌權集團誰屬,拿錢餵下去就對了,當地百姓溫飽與歷史紛亂與他們毫無關係。片中刻意描寫南韓大使韓信誠被索賄時的無奈反應,便稍嫌做作了,有點刻意為了迎合韓國觀眾而將韓國人置於一個道德高位上。
.
追根究柢來說,非洲終究還是被當作一個獵奇化的舞台,至於當地反抗軍真正的感受與訴求云云,在片中也被省略討論(但這麼做是正確的,因為改朝換代之後也沒有改變索馬利亞人的生活)。故事重點還是回到南韓與北韓之間的關係,然而就一部政治正確的路線來說,本片舞台讓觀眾覺得有新意,至於遭遇追殺的場景,都達到至高商業水平。與其說電影有什麼深層意義,不如說它的意義是民族上、產業上的,一種「好萊塢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的民族主義式怒吼。
.
而且這次韓國人,也真的做到了。
.
題外話,目前中華民國在非洲僅有一個邦交國史瓦帝尼。近年與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而這個索馬利蘭正是在片中發生的內戰之後宣布脫離索馬利亞獨立,目前政經發展穩定,與索馬利亞完全是不同世界。透過《逃出摩加迪休》,也能在國際外交議題,做出不少延伸討論。
#逃出摩加迪休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符號中國與現實中國 | 盧斯達 on Patreon】
政策文件雖然枯燥,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2019 年之後,香港有兩種社會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開始被改造,第一是愛國不愛黨思想,第二是香港和中華民國的複雜關係,這是構成香港以前那個社會的兩大主流支柱。
「愛國不愛黨」是政治界前輩們教養這一代的主旨。雖然不會有人手把手地教,但上一個時代的主流始終認為,這是在香港從事各種工作的定海神針,只要宣稱自己也是愛國,很多事情也有得談,可以避開很多危險。這是 Jimmy 仔在中國說出的「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國」。
在早前關於「愛國者治港」的討論之中,有報道引述香港官員的講法:中國容許不同的政見,但紅線是絕不能允許作出損害中國共產黨帶領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因此不可能聲稱愛國,但不愛或不尊重共產黨的領導,濃縮標題為:愛國不愛黨「講唔過去」。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改變,至少在之前很多年來,都不會有檯面人物正面給出「答案」。
愛國愛黨的問題在前十年、二十年,在香港都是刻意曖昧,充滿詮釋自由。直至香港人自己不太願意留意的中國法學家強世功在《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2014) 這樣說:
//香港雖然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回歸祖國,可這個「一國」概念在他們心目中,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符號,缺乏實質的政治內容。所以,在「愛國」問題上,他們經常會說,他們愛的是祖國的河山和歷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國家主權在內的政治實體。 這樣的愛國曾經是我們在港英殖民地下提出的愛國標準,而不能成為香港回歸後的愛國標準,否則,香港人與海外華人的愛國有什麼分別?//
所以老一輩香港民主人士的常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在 2014 年開始被講了明白——雖然這在香港民主圈子中並不受注意。他們的確表示自己愛國,愛祖國的河山和歷史文化,愛十三億人民。 14 年以來的轉變,就是一場圍繞這個觀念的作戰:香港人整體認同作為「符號」還是「實質」的「中國」?
在保安局和支聯會鄒幸彤的書信往還之中,我們看見他們「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關於對六四事件的定性問題。
報道中見發給支聯會的文件這樣說:「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是一場意圖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顛覆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革命暴亂……」,很多香港人對六四的定性,既有自己的意見,也可說是對「符號中國」的認同。所以 89 年之後,感情受創的香港人仍然切肉不離皮,華東水災的時候大家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因為雖然對「現實中國」失望,但仍有「符號中國」作為替代。而如果你是當年的中國,看到這樣的香港人,雖然知道思想和立場有距離,但這些來自香港的仍然是「愛國同胞」。
在某個時空容許香港人愛國不愛黨,雖然可能是一個妥協做法,但無疑也令香港人的愛國熱情沒有完全離開「中國」的範疇。2010 年代香港分裂為加速派和穩重派。加速派不知為何極為苦大仇深,穩重派也不知為何過度樂觀。以今天的後見之明來事後總結,穩重派當時不覺得有大問題,主要是創世之初,當時的安排雖然沒有香港人在檯面上參與,但明顯照顧了在香港的大多數港英遺民。
香港歷史複雜,180 年來三次易手,所以民眾的背景和思想都很複雜。而 97 年的安排,安了老外商界的心、照顧了原居民陣營、民主派可以用「愛國民主派」的立場來參與遊戲、親北京派更可以成為政府伙伴……就算是支持中華民國的人,也擁有自己的空間,因為就像愛國不愛黨,「九二一中」曾幾何時也是通關密語。支持中華民國,也是支持中國認同 (符號) 中國,政治沒有不正確。這是開局時的狀態。
###
第二慢慢改變的是「香港和中華民國」那一塊。雖然中華民國沒有實質管治過香港,但香港和民國有很多千絲萬縷的關係。談到這個,有網友談到:
//「香港一兩代人是讀南來文人的書長大。本地精英泰半受教於「暴大」(中文大學)。還有市井間的老式人情味、工商創業,不就是民國政治專制、但社會散漫自由的遺緒?這些都藏在我們的肌理,與親不親國民黨、慶不慶祝雙十無關。」//
97 之後,關於中華民國和清末革命歷史的紀念活動並沒有停止。人們去孫文傳說曾開過會的「青山紅樓」紀念、紀念抗日活動、紀念雙十「國慶」都可以。以前在各大小遊行,都會見到堅定的民國派去舉青天白日旗。文化上,很多上一代是在南來文人的小說、電影劇集之中長大;知識上,新儒家在香港有她的重鎮,很多學者都奉中國為正朔。晚至 7、80年代,香港還有很多報紙甚至電視台使用耶誕與民國紀元並行。
(使用民國紀年的《工商日報》在得知香港將在 97 年回歸中國之後,於1984 年 11 月宣佈結業)
消息引述保安局長鄧炳強在《星島日報》的訪問,其表示:
//「特別關注雙十節可能出現嚴重違法,稱根據中國憲法,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任何人意圖、鼓勵或煽動他人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屬違法,必然會果斷執法。」//
###
在 97 年的開局,覺得「未盡完善」的人,其實最終都不會太不滿意,因為新制度確實為重要的人留了寬容,所以才無意中製造了 97 後的兩個階級,也就是比較滿意和比較不滿意。前者對後者的苦大仇深並不理解,後者也 get 不到前者總是老神在在,又是在怎樣的歷史經歷中養成。他們總是說,無論甚麼,一國兩制還是最重要。
我們一直認為香港的紛雜處是一個對任何國家都有利的生機。
這一兩年來,最不覺得有甚麼變動的,是在 97 年也沒有變動的那一撮人群。可能是一班來到香港但不是因為逃避政治運動的人,他們在觀念上不紛雜,所以不需要改造,也會很容易適應。至於上一波的菁英也可以移民,他們精神家園的遺跡會在香港被抹除,但可以整套 intact 地帶到其他地方。因為機緣巧合而長出的之異色花朵,究竟是要培養下去還是要將之掐死,在這裡和其他可以存留甚麼,又要用一代人甚更長的時間,用試的方式來解答。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斯卡羅開播之後……》
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
~高金素梅2021.8.18
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八月十四號,公共電視舉行了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南岬之盟的和平盟約,讓台灣再一次登上國際的舞台。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強調這部史詩旗艦計畫的大河劇,透過戲劇的張力,重現了當年的場景和社會氛圍。她希望年輕人能透過「斯卡羅」看到過去,展望未來,創造未來,讓國際看到台灣,得到國際支持。
這是這次全球記者會中,台灣官方的想法和立場。他們把這部戲劇當成歷史的典範來介紹,好像這部戲劇就是真正的歷史。
但是,當有人提出歷史質疑的時候,一些文創工作者卻說:「創作並不需要對歷史負責。」這種「官方當正史,戲劇是創作」的說法,聽起來好像自成一種政治美學,但是光憑這種自相矛盾的宣傳話術,就能不顧史實、編造一套官方史觀嗎?
南岬之盟,真有這麼神聖重要嗎?官方說這個和約,讓國際看見了台灣,但當時台灣原住民族還沒有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斯卡羅戲裡的那個李仙得,來自美國,剛打完內戰。美國人是怎麼對付和那些和他們簽訂和平盟約的美洲原住民族呢?
美國鎮壓原住民族的歷史就是:能鎮壓就鎮壓,不能鎮壓,就暫時簽和約拖過去,等到時機成熟了,就撕毀所有簽過的條約。
所以,從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的史觀來看,南岬之盟並沒有什麼偉大之處,簽下那個和約之後的李仙得,得到了在東台灣行動的自由。李仙得後來把他在台灣東部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重金聘請他,成為天皇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為了要強調你想登上的國際舞台,讓世界看到台灣,就能無視原住民族簽了和約之後,所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這樣的歷史觀點,就是文化部長李永得所說的「一種歷史解釋」嗎?從斯卡羅影集耗費兩億元拍攝製作,官方全力支持的角度看來,李永得部長口中的歷史解釋權,是非常昂貴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和財源,自己的故事只能說給自己聽!
族人朋友們,別管有沒有人聽見,別管有沒有資源,就讓我們發出獅子般的歷史吼聲,撕開官方史觀的缺口,還我原住民族的歷史本色!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百靈果New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根據官方統計,今年死於COVID-19的人比去年還多,這意味著即使富裕國家有疫苗可以對付病毒,但疫情還沒結束
白宮收回了川普時期頒布禁掉TT和微博的行政命令,且會另啟調查找出與中國政府有關、會危害國家安全的APP。
台灣帝亞吉歐 DRINKiQ酒精知識網站
搞懂正確的酒精知識,請上:
https://reurl.cc/R040Mx
測試看看有多了解酒精知識:
https://reurl.cc/83G3ky
BFFECT好肌膚精華研究室
《百靈果專屬優惠賣場最低79折 輸入優惠碼「ibelieve」再折100 滿額加碼贈送乾洗手》
※專屬優惠連結:https://bfc.cool/4ykNn
※任選2件以上89折、任選4件以上85折、任選6件以上79折
※單筆滿1500 隨貨贈 五百元85折優惠卷共兩張,不限品項/支數單張最高折500元
※單筆滿1000 隨貨贈 防疫小物乾洗手乙瓶,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專屬賣場只到 6/26 記得要用優惠碼「ibelieve」滿699免運滿1200折100
《BFFECT X 百靈果 長期優惠》
※官網連結 :https://bfc.cool/uPJoy
※結帳輸入折扣碼【 ibelieve 】就可以享滿 699免運 和 滿1200折百元 的優惠喔!
※私訊找小編:m.me/BFFECT
讓BFFECT做您 開啟好肌膚的第一支精華
《BFFECT 必買推薦》
痘痘問題 【戰痘瓶】Acno 敏感肌抗痘精華 30ml
美白需求 【發光瓶】Kira 維他命C發光精華 30ml
肌膚舒緩 【乖乖瓶】Calmer 高效修護精華 30ml
清爽保濕 【玻尿酸】2% 多重玻尿酸 + 1% Na-PCA 30ml
✨追蹤 IG 看我們的ㄎㄧㄤ日常:https://instagram.com/bailingguo_news
✨到 FB 看我們每天分享新聞觀點:https://m.facebook.com/puppydailynews
#TaiwanPodcast #PodcastStudio
想要支持我們,看幕後花絮、NG片段,請加入Youtube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2KoUc0f4Bv2Bz0mbOah8g/join
每週二、四、日晚上9點更新
歡迎來到百靈果News
這裏是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
Welcome to Bailingguo News
The FREEst International News Podcast in the Chinese Speaking World
我們把高音質的檔案放在其他網路平台,歡迎大家訂閱
🎧百靈果News的Podcast
Apple:https://reurl.cc/N6V976
Spotify:https://reurl.cc/14yqRX
Google:https://reurl.cc/Y6ypxD
KKBOX:https://reurl.cc/k0D29x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南方家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當然知道那是虛幻的,可是用那個泡影來顯露出我們人生的一些模樣。
–
【作家一日】
作家不寫作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南方家園拍攝五位作家的一天,
一起來看看作家不為人知的(私)生活。
–
◆新書預告◆
過去的東亞史是被歐美列強詮釋的:東亞國家是不文明的、人吃人的黑暗國度,等待歐洲文明的拯救。
本書是全新的嘗試:從澎湖出發,重新審視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
資本主義的崛起,是不是以東亞貿易與殖民為基礎所建構起來的?大航海時代中,東亞是沒落或成長?對於台灣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作者|楊渡
設計|陳恩安
出版|南方家園
(因應疫情,延後上市)
–
◆影片製作◆
導演、攝影、後製|黃琪樺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承(後殖民論述對於我國鄉土教育課程... -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文化 ... 的推薦與評價
在陳儒修(民86)的定義,「殖民」可視為西方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實踐;「後 ... 其實存在濃厚的後殖民現象,因為台灣從七○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解嚴後的鄉土教育 ... ... <看更多>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的推薦與評價
二战后殖民地的瓦解意味着殖民主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认为殖民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 ... ... <看更多>
後殖民主義台灣 在 [讀書會]吳叡人老師給的輔助閱讀- 看板NTUDalawasao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後殖民論綱
-- A Partisan View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e-mail: [email protected]
[初稿,請勿引用]
「期待實現台灣人全體的政治、經濟、社會解放。」
─解放協會綱領(1927)
"No, we do not want to catch up with anyone. What we want to do is to go
forward all the time, night and day, in the company of Man, in the company of
all men."
─Frantz Fanon
I. 解放的歷史政治學
1.
後殖民主義源於反殖民主義;它是反殖民主義的延伸,也是對反殖民主義實踐經驗的批判
反省 。後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之有機關聯意味著:有效的後殖民批判必然植基於特定
的殖民/反殖民經驗分析之中。它也意味著:就任一特定社會而言,「後殖民」的意義繫
於該社會之「(被)殖民」與「反殖民」經驗。
2.
一個有效的台灣後殖民論述必須植基於台灣本土之(被)殖民/反殖民歷史的經驗分析之中
。後殖民台灣的意義取決於殖民(地)台灣與反殖民台灣的意義。
3.
後殖民主義與本土歷史的關聯不僅是經驗的,也是政治的。首先,後殖民主義試圖完成反
殖民民族解放鬥爭之志業,即達成政治獨立之後的社會解放與文化批判 。其次,為達成
此一目標,後殖民主義選擇「歷史詮釋」作為主要的介入場域。所謂後殖民批判,乃是從
當代政治的觀點對本土殖民/反殖民經驗所進行的歷史再詮釋─在某個意義上,它是一種
借古諷今的「記憶的政治」(politics of memory) 或「文化的政治」(politics of
culture)之激進書寫型式。
4.
一個立於台灣主體立場的後殖民論述 ,一方面必然繼承台灣反殖民民族主義追求民族獨
立的志業,另一方面也試圖批判,批判的繼承,再詮釋,乃至超越台灣反殖民民族主義的
傳統視野,立基於公平、正義、多元、普遍主義之立場,追求台灣人全體與一切弱小者真
正、徹底的解放。
II. 重層的殖民歷史結構
5.
台灣殖民經驗的特徵之一在於:歷時的「連續殖民」經驗─清帝國、日本、國民黨,以及
並時支配結構上的「多重殖民」─殖民母國(外來政權)/漢族移民/原住民。
6.
「連續殖民」是台灣在地緣政治上做為「多中心之共同邊陲」(interface)的結果。比喻
而言,台灣是「帝國夾縫中之碎片」(fragment of/f empires):歷史上,三個帝國或次
帝國核心─清帝國、日本、中華民國─先後將台灣吸收為帝國之一部,而冷戰則將台灣置
於美國保護下自中國本土流亡來台之國民黨政權的少數統治之下 。
7.
「多重殖民」主要反映台灣作為多族群移民社會之性格。歷史上,台灣經常是母國同時進
行「剝削」與「移民」的對象。作為殖民地,它兼具「移民殖民地」(settlement
colony)、「剝削殖民地」(exploitation colony)與「混合型殖民地」(mixed colony)之
特性 ,因此形成殖民母國(外來政權)(metropole)、不同群體之(漢人、日本人)移民
(settlers)與原住民(aborigines)並存之層級式支配結構 (hierarchy of domination)。
8.
「連續殖民」與「多重殖民」先後創造了兩群土著化了(indigenized)或正在土著化中的
漢人移民:一九四五年以前遷台的「本省人」和一九四九年以後來台的「外省人」或「大
陸人」。前者是典型的indigenized settler,同時經驗殖民(對原住民)與被殖民(清、日
本、國民黨)關係 。如同南、北美和澳洲的歐洲裔移民(creole)一般,他們在定住台灣的
過程,發展出台灣人認同(1860年代)與台灣民族主義(1920年代) 。後者為非志願性移民
或政治難民(political refugees),與中國國民黨移入國家(settler state)處於結構性
共生關係,許多成員對中國母國仍保有認同。
III. 差異的後殖民觀點
9.
台灣歷史之「連續殖民」與「多重殖民」特徵意味著吾人難以使用單一觀點來界定台灣之
「後殖民」:不同族群在重層殖民歷史結構中的位置深刻影響了該族群對「殖民」、「反
殖民」、「去殖民化」與「後殖民」意義的理解。
10.
從原住民民族解放運動的觀點而言,去殖民化意味著擺脫數百年來在不同移入政權下被持
續剝奪、宰制之底層附庸地位,達成民族自治之目標。政治上,一九九九年各族代表與民
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簽訂「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條約,可謂台灣原住民
族去殖民化之象徵性起點,但爭取民族自治之解放運動仍在進行之中,去殖民仍舊是未完
成的夢想。
11.
從「本省人」─即土著化漢族移民─為主體的台灣民族主義觀點而言,去殖民化意味著擺
脫國民黨外來政權統治,達成「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之民族解放目標。台灣政治的去殖
民化始於一九九零年代李登輝主政下的民主化與政權本土化,完成於二零零零年之政黨輪
替。
12.
從「外省人」或「大陸人」─即尚未完成土著化之漢族移民─為主體之中國民族主義觀點
而言,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國民黨從日本接收台灣之日(「光復節」)即已完成台灣之
政治的去殖民化。
13.
"Postcolonial theory involves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colonialism, and investigates its contemporary effects in western and
tricontinental cultures,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at pas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present." (Young 2001, 6)
三種去殖民觀點,反映權力位階當中的三個位置,三種歷史意識,以及三種反殖民經驗,
也決定了三種當代後殖民批判的agenda─或者說,三種當代「文化的政治」的立場。
14.
從原住民民族解放運動的觀點而言,民族解放─也就是反殖民與去殖民─尚未完成。這個
目標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如Fanon 和Cabral所指出,民族解放鬥爭必然是文化鬥爭
。因此原住民族解放運動,必須同時進行政治與文化的去殖民,同時建構政治與文化的主
體性。如果政治主體性的目標是民族自治(或獨立),則文化主體性的目標是區隔原/漢─
去漢化,以建立民族文化。
15.
從台灣民族主義的角度而言,雖然政治的去殖民目標已經達成,文化的去殖民卻遲遲尚未
開始,因為殖民者的文化霸權─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sm)─尚未被顛覆,「台灣文化
」的優位尚未確立。為今之計,必須開始Ngugi (1981)所說的「心靈的去殖民」
(decolonizing the mind)─去中國化,重建本土語言文化的優勢地位。
16.
從「外省人」/「大陸人」為主體的中國民族主義觀點而言,台灣民族主義之興起反映「
本省人」殘存之日本皇民意識。這意味著儘管經過數十年的中國同化政策,台灣在文化上
的去殖民─去日本化─尚未完成,因此當代後殖民批判應著力於對「本省人」之日本意識
的批判。
IV. 多元的歷史教訓
17.
"Postcolonial critique is …a form of activist writing that looks back to the
political commitment of the anti-colonial liberation movements and draws its
inspiration from them…" (Young Ibid, 10)
三種後殖民agenda,源於三種歷史意識,三種過去或/與當代的反殖民經驗:台灣原住民
民族解放運動,台灣民族主義,以及中國民族主義。台灣後殖民論述的主要課題,不在「
融合」這三種互有矛盾之歷史意識,而是在台灣主體的前提下尋找這三種歷史意識之間論
述結盟(discursive alliance)的可能。換言之,台灣後殖民論述的課題是:經由歷史批
判、詮釋與再詮釋,在這三個反殖民傳統之中搜尋可以相互連結的歷史理解與歷史教訓,
以建構─以及,重構─台灣解放論述。
18.
如果台灣後殖民論述可視為對台灣民族主義之批判性繼承,那麼建構三種歷史意識之論述
結盟則可視為對台灣民族主義之重構:一種激進的重構,因為它試圖經由吸收異質乃至他
者之核心要素以重構傳統。台灣後殖民論述因此也可視為台灣民族主義之激進的自我改造
:借用台灣哲學家洪耀勳(1937)的哲學警語來說,這乃是經由「自他合一」的辯證歷程完
成主體形成之道。
19.
以所謂漢族裔「本省人」為主體的台灣民族主義,源起於一九二零年代抗日民族解放運動
,二次戰後由反日轉化為反抗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民主/民族解放運動。在台灣民族主義之
反殖民傳統中可以歸納出兩個積極的歷史教訓:一、「反殖民的現代性」之主體建構策略
;二、「台灣人全體的解放」視野的提出。
20.
反殖民的現代性:戰前戰後台灣民族主義一貫的主體建構策略。先後統治台灣的兩個殖民
政權─日本與國民黨─具有類似的折衷主義統治意識形態:二者均試圖調和傳統(本土)與
現代(西方),以建立「民族的現代性」(national modernity),而這正是Partha
Chatterjee (1984) 所謂非西方民族主義的典型思想結構。在這種「東方式殖民主義」統
治下,台灣民族主義者從一九二零年代開始即採取與「西方/現代性」進行論述結盟之策
略,對日本殖民統治之封建性進行批判,並建構以追求完整現代性為內容之台灣主體論述
。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繼承並發展此一路線,以日治時期現代化成果為基礎,批判國民黨新
傳統主義,主張台灣本土之現代精神。此種主體建構策略,可稱之為「不完整現代性之批
判」(critique of incomplete modernity) 或「反殖民的現代性」(anti-colonial
modernity)。
21.
「反殖民的現代性」與「殖民的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相對,是對「西方/現代
性」概念之裂解:反殖民民族主義者選擇與另類的「西方/現代性」─即「作為解放之現
代性」(modernity as liberation) 結盟,和主流之「西方/現代性」─即「作為規訓之
現代性」(modernity as discipline) ─對抗。 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中,這種與另類「西
方/現代性」之結盟,表現為經由與殖民母國內部的「另類母國」結盟之間接結盟形態:
如戰前台灣民族主義者與日本自由派及左翼知識人(「另類日本」)之結盟,又如戰後台灣
民族主義者與大陸籍自由主義者(「另類國民黨中國」)之結盟。就此而言,「反殖民的現
代性」也是對殖民母國或其文化之裂解或解構。
22.
裂解單一之西方/殖民中心概念,而與另類、進步、非殖民之西方結盟─這是當代後殖民
理論對過去反殖民經驗的一種典型的詮釋策略,如Ashis Nandy(1983)對甘地主義的再詮
釋,以及Robert Young 對「西方內部的反殖民主義」之強調均是。根據此一詮釋:經由
解構「東/西二元對立架構」這個本質主義概念,反抗者乃得以從殖民者意識型態支配中
解放出來,自由地在不分東西本外國之文化傳統中選擇進步元素,以建構一種非本質化之
主體性。Ashis Nandy(Ibid: 48, 75)稱此為對殖民主義之跨文化抵抗(transcultural
protest against colonialism)或族群的普遍主義(ethnic universalism)。
Young(2001, 345-349)稱之為之混血(hybrid)之主體建構。根據Nandy,被殖民者經由發
掘被主流殖民意識形態壓抑之「非殖民的西方」,同時也解放了被自身意識形態禁錮之殖
民者 。
23.
台灣民族主義解構殖民中心,與另類「非殖民中心」結盟的「混血」策略,即所謂「反殖
民的現代性」,?台灣後殖民論述試圖連結差異的歷史意識,建構開放、多元、異質的台
灣主體性之計畫,指出了一個源於本土歷史的理論可能性。
24.
台灣人全體的解放:戰前台灣左翼民族運動的思想遺澤。從許乃昌在1923年提出「第四階
級」論,主張台灣民族解放運動應以廣大的農工階級為主體開始,歷經1926-27的中國改
造論爭、文協左右分裂、1927年民眾黨的成立,到1928年台灣共產黨成立為止,台灣民族
主義的「台灣人」概念隨著左翼?「階級民族」(class-nation)觀念步步進逼而持續擴張
。1927-28以後,儘管仍有種種爭議,「台灣人全體的解放」已成為左右派的共同目標:
換言之,兩派均同意台灣民族運動必須達成「獨立」與「(社會)解放」之雙重目標。
25.
當代後殖民主義主張,只有經由社會主義中介之後的民族主義才具有正當性,因為第三世
界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政治獨立不足以達成社會解放 。「台灣人全體的解放」此一本
土左翼傳統視野,從「社會」(階級/分配)而非「國家」的角度,指出一個由下而上連結
不同群體,以建構一個較平等、包容(inclusive)的「台灣人」概念的途徑。
26.
臺灣原住民民族解放運動起源於一九八零年代之台灣民主運動。這個相對晚近之反殖民傳
統最重要的歷史教訓是:論述上確立原住民之「民族」地位(nationhood)。
27.
關於臺灣原住民族民族解放運動對原住民民族地位之確立,鄒族汪明輝在一九九九年起草
之〈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先生建言書〉的第八條,做了簡潔有力的陳述:
「八、確認台灣人為漢民族和原住民族所構成,應全面落實雙民族文化對等政策。」
這個反同化主義的「去漢化」自主宣示,透過要求台灣民族主義者對原住民民
地位承認,從根本顛覆了傳統漢人中心的「台灣人」意義:「台灣人」如今是原、
漢雙民族對等結盟構成之bi-national people 或者civic nation。這個「台灣本位」
之原民族自主宣示,指出了一條以弱勢者之主觀能動性(subaltern agency)建構去
中心化的台灣主體之路。
28.
在台灣之「外省人」中國民族主義主要源於一九三零年代以來中國國民黨的保守右翼中國
民族主義,而抗日戰爭的經驗確立日本為其界定自我認同之主要他者。台灣後殖民論述如
何在這個「非台灣本位的反殖民傳統」之中尋得自我改造的歷史教訓? 答案在於:儘管
經常充滿情緒且失之偏頗,中國民族主義對「去日本化」的執著提醒著今日的台灣主體論
者,戰後的中國殖民主義和戰前的日本殖民主義都是批判檢討的對象;台灣主體性論述必
須同時建立在相對於中國和日本的自主性之上。
29.
連續殖民經驗使戰後台灣民族主義者普遍產生「聯日反中」─即相對肯定前一個殖民者以
批判後一個殖民者─之論述傾向。在日本內部,流亡的台灣民族主義者則因飽受日本親中
左翼之壓抑而被迫選擇與友好的日本右翼結盟之策略。島內外歷史條件之制約迫使戰後台
灣民族主義重新與「殖民的日本」結盟。這個歷史弔詭的意識形態後果是:戰後台灣民族
主義至今仍無法發展出自主的日本論述。當年王育德悲嘆「不惜與魔鬼握手!」的弱小者
的無奈,而今竟被譏為「台灣/日本連鎖的殖民主義」。
30.
中國民族主義對「去日本化」的情感性執著並不能協助台灣人發展自主的日本論述,然而
「連鎖的殖民主義」的指控提醒台灣主體論者,必須思考與「另一個日本」─主流的,非
殖民的日本─結盟之可能。臺灣人無須?親日感到內疚,但台灣人可以選擇要親近哪一個
日本─殖民的日本,還是反殖民的日本?在這個選擇之中,蘊藏著台灣的自主性。
31.
從台灣主體立場而言,「去日本化」意味著:解構「日本」,建構一個進步的台日同盟─
或者「台灣/日本連鎖的反殖民主義」。
V. 相互解放之路
32.
Ashis Nandy (1983: 73)說:" India is not non-West; India is India." 同理,台灣
不是非中國、非日本,非漢族,或者非西方;台灣就是台灣。我們必須解構多重的殖民中
心與其製造的虛假對立,讓台灣可以同時是(自然的)原住民族、(文明的)中國、(和平的)
日本、(友愛的)漢族,以及(民主自由的)西方─讓台灣可以是這一切普世的進步的人道主
義價值的總和。
33.
經由解構多重的殖民中心,我們同時將台灣原住民解放運動、台灣民族主義、中國民族主
義從交錯糾葛的歷史對立之中解放出來。如此我們才能克服從連續殖民與多重殖民之歷史
鬼魅中孕生的矛盾意識,重建非本質的,開放的台灣主體。
34.
解構多重殖民中心,相互解除殖民,對等結盟,共同建構開放主體─「期待台灣人全體的
相互解放」:這就是台灣後殖民論述的相互解放論。
參考書目 (部分)
Cabral, Amilcar 1969 Revolution in Guinea: An African People's Struggle.
London: Stage 1.
Chatterjee, Partha 1986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A
Derivative Discours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eah, Pheng 2003 Spectral Nationality: Passages of Freedom from Kant to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of Libe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Fanon, Frantz 1967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Farringt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Johnston, A. and Lawson, A. 2000 "Settler Colonies," in H. Schwarz and S.
Ray ed., A Companion to Postcolonial Stud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360-376.
Nandy, Ashis 1983 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terhammel, Jurgen. 1997 Colonialism: A Theoretical Overview. Translated by
S.L. Frisch. Princeton: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Robbins, Bruce 2000 "Race, Gender, Class, Postcolonialism: Toward a New
Humanistic Paradigm?" in H. Schwarz and S. Ray ed., A Companion to
Postcolonial Stud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556-573.
Weitzer, Ronald 1990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 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u, Rwei-Ren 2002 "Toward a Pragmatic Nationalism: Democratization and
Taiwan's Passive Revolution," in Stephane Corcuff ed. 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M.E. Sharpe, 196-218.
Wu, Rwei-Ren 2003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ei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Ph.D.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u, Rwei-Ren. 2004 "Fragment of/f Empires: The Peripheral 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in Social Science Japan, 30 (December 2004), 16-18.
Young, Robert J.C. 2001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川路祥代 「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分子』汪明輝的思想研究」
森 宣雄 2001 台?/日本-連鎖?????????。東京:
?????出版?
--
At risk of seemingly ridiculous,
let me say that the true revolutionary
is guided by a great feeling of love.
-Che Guevar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16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