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國度裡,長年以來都是女強男弱:女性擁有政治、經濟、社會優勢、並透過層層壓迫,讓男性成為次等公民——例如為了避免激起女人的性欲,男人都必須穿著「陰莖罩」(Penis Holder,影射女性的胸罩)、只能從事美髮、教書等被視為「較陰柔」的行業、也被期待婚後就要待在家養兒育女。以至於男主角Petronius在這樣的社會中感到困惑,進而被啟蒙成為一個「男性主義者」,追求更平等的社會。
故事結構分成上下兩部,第一部描寫Petronius的童年與青春期。從小夢想要當水手的他,在很多無形的地方都受到歧視、媽媽希望他不要出門工作當個安分守己的乖男孩,以後結婚好好照顧小孩;爸爸則希望他好好打扮自己、吃胖一點「才有女生喜歡」。進入青春期後,在一場舞會上,他遇到了喜歡的女生Gro。Gro的個性桀敖不馴,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水手。兩人相愛後,她也不斷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也會鼓勵他追求夢想,看起來Petronius即將要與Gro結婚,從此過著「有保障的婚姻生活」(在書中稱為得到"fatherhood protection")。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Petronius遭到三名女性的性侵。但當他回家,卻遭到母親的責罵,認為是他不夠保護好自己才會遇到「壞人」。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Petronius的想法,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男性,為何總是成為社會中的弱勢、遭受傷害還會被譴責,進而開始與男同學、男老師成立讀書會,思索社會中的種種不公,最後也參與社會運動——聚集在國會前燒陰莖罩、甚至以男性權益為核心政策參與選舉等等。//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ラブソング (Love Song) ◎amazarashi
沒有未來 亦無灑落的陽光 地下墓穴將時代埋葬
被從油田冒出的黑煙 嗆得直咳的妹妹掛著微笑
去西邊兵營領取配給的哥哥沒有回來
只有電視嚷著「要買要快喔」 那令人厭煩的噪音
你們可是生在富足的時代啊 以前老被大人如此揶揄
何處才是安寧的所在 發覺時已經太遲
躁動的煙直直升起 問那是什麼的聲音嘈雜起來
那些傢伙一個個消失 如今城鎮已成墓地
連愛也不懂的人 確實存在著
為什麼將其無視呢 將其無視才是愛嗎?
ATM 電椅 Strelka和Belka* 紙鈔及硬幣
愛即是一切
下下輩子和下輩子 社會性 人指骨製成的項鍊* 花飾
相信吧 愛即是一切
在傾盆大雨中 傘也不撐地行走
呢喃著「沒有傘啊」 其實連買傘的錢也沒有
即使回到那狹小公寓 也悽慘到又想死去
只有電視放著「要買要快喔」 那讓人厭煩的噪音
連夢也沒有的人 確實存在著
不能將其譜寫成歌嗎? 將其無視還能稱為是歌嗎?
資本主義 non-fiction fiction 個室播映間* 虛無 人生回顧
愛即是一切
席格納和席格列斯* 首發列車 自殺 歌手和商業主義
相信吧 愛即是一切
對未來沒有期待了 連呼吸也感到困難
在夜的闃黑中 因不安而難以成眠
不管是被愛 或是去愛
在那之前的我們啊 要先買到愛才行
消費吧 消費吧 如果不先有那些 就活不下去
消費吧 消費吧 只有如此你才能得救
社交恐懼 買春 輪迴轉世 Love song Love song
愛與和平 白吃白喝 墓碑
愛即是一切
自動步槍 壽險 物慾 電玩遊戲和殺人犯
愛即是一切
得趕快去買才行 買得比誰都多才行 用搶的也要到手才行
不買到愛不行
◎譯註
*原文:ストレルカとベルカ。1957年,為了測試太空飛行對生物是否安全,蘇聯科學家們挑選出12隻流浪狗進行訓練,其中表現最佳的,便是Belka和Strelka兩隻狗狗,牠們在1960年8月19日乘Sputnik-5號升空,和一些小老鼠、昆蟲、植物、微生物等一起升空。飛行途中與結束後,兩隻狗兒狀況良好。(連結請見留言處1)
*原文:人の指の首飾り。典出自釋迦摩尼的弟子之一央掘魔羅(梵文名Angulimala),他曾因師母的陰謀,聽信老師的指使,要殺千人並用他們的指骨串成項鍊,方能得道。當他殺到只差最後一根手指、因而想殺害自己的母親時,佛祖出現並開示,央掘魔羅痛改前非,成為佛陀弟子。(參考:(連結請見留言處2)
*原文:個室ビデオ。是日本一種提供私人單間與成人影片租借服務的商店,部分店鋪不接待女客。(連結請見留言處3)
*原文:シグナルとシグナレス。宮澤賢治一篇短篇童話。(連結請見留言處4)
◎作者簡介
amazarashi,日本青森出身的搖滾樂團,核心成員為秋田ひろむ,及豊川真奈美,詞曲由秋田ひろむ創作。樂團名取自雨曝し的拼音,意為「暴露在驟雨之中」,秋田ひろむ說:「若將日常的悲苦比作風雨,那我們都是暴露在風雨中之人,想至少把『即使如此』的感覺歌唱出來。」因此命名。作品重視文學性及與MV的搭配,希望能創作出讓人想看著歌詞聽的歌,專輯部分版本會附上主唱秋田撰寫的小說,也曾有詩作於文藝春秋刊出。此外,為了使觀眾著重歌詞的內容與世界觀,amazarashi在現場LIVE也採用不露臉、在前方搭建紗幕投影歌詞的方式進行。
◎小編朱豈鈺賞析
不知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感覺?螢幕中、包廂裡,一直到各大賣場,到處都播放著情歌,「愛」一詞被掛在嘴角大聲傳唱,彷彿愛即是一切、即是全世界,但世界又不是這樣一回事?這首題為「情歌」,卻不是情歌,是amazarashi主唱秋田弘,有感於情歌氾濫到感覺快失去了價值,結合其對社會的反思——尤其是同樣氾濫的消費主義——而寫成的諷刺歌曲。
秋田的歌詞常帶有敘事詩般的氣質。這首歌開篇兩段,就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小說般的場景:汙染、貧困從領取配給等描述,讓讀者聯想到較落後地區的圖景,也使最後一句電視宣傳的消費主義噪音顯得對比與批判性強烈。
在消費主義氾濫的時代,許多地區的人擁有了充足(甚至過剩)的物質生活,但面對心靈匱乏與所謂未來卻愈發茫然,此處,作者放了句或許各個地方的年輕世代都有共感的兩句歌詞,想必你我也可能聽過長輩們調侃:你們現在活得比我們以前好多了!然而我們看見的卻是累增又越來越難解決的各種問題。短視使人類覺察不到危險,無論是心靈的崩潰或製造的各色社會問題,就如同看見騷動的煙升起時危險已然釀成,無論騷亂指涉為何(戰爭、環境破壞、隨機殺人……)都使這段描述呈現出作者的觀察與思考。
在第四段的副歌中,作者羅列了數個彼此之間跳躍度極大的意象,彷彿人類社會中各種現象的切片式快照,創造聯想遊戲般的效果,詮釋空間極大,並交由讀者自行感受、聯想、與意象碰撞。舉例來說,小編提到這串時,第一個聯想方向是以「文明」為主題去感受:ATM與紙鈔、硬幣等當然是人類文明的經濟面向,而Strelka和Belka則是對蘇聯太空犬,也是首批在太空軌道上存活的生物之一,被視為文明躍進的象徵,這些都較接近閃亮輝煌的文明產物,但電椅,它或許也可說是一種「文明」的產物,在某段時間甚至被看做維持社會秩序的正義化身……但同時,若用文明的角度看這串詞彙排列,電椅在其中卻像大理石地面上一塊黑色突起的礫石,有同質性卻又彷彿一個刺點。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聯想可能,這一張張並列的社會快照要如何感受,全由讀者自行思索。但只要願意思考,就能咀嚼出「愛即是一切」這句如何用武斷的結論,製造出強烈的反諷感。當思考被膚淺的口號替代,當人們習慣將反思導向強硬的單一解,但這些解答卻往往缺乏深思,就像高呼愛即是一切,但前段也不斷反問:將許多困惑無視,也是愛嗎?這些意象與歌曲中其他反問一樣,作者並不意圖給出固定解,甚至不一定有個明確方向,而是將觀察與反問不斷擲出,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解答。
接續的主副歌兩段,與前面結構大致類似:場景→叩問→意象羅列,與最後武斷卻諷刺強烈的「愛即是一切」。到最後三段起,歌曲語氣急轉直下,前面的反問、觀察被一連串帶有焦慮感的、口號式的論斷取代,這三段間的一次副歌,其所羅列的意象也更明白地往「社會問題」的方向選取,尤其自動步槍到電玩與殺人犯一列,很明確能勾出不同社會爭辯已久的價值觀問題,也使整段歌詞顯得更加尖銳。
這首歌的前半段,主歌原本以場景方式鋪陳,而副歌則多為短語、呼告,形成鬆緊交錯的節奏;而最後三段將節奏催急,宣洩出對消費主義時代的焦慮:想靠消費填補所有空洞,甚至「要先買到愛才行」,使筆者聯想到市面上許多綑綁愛行銷的商品,例如鑽戒、花飾,或這首歌主要諷刺的情歌氾濫——第三次副歌中連續出現的點題「love song」放在此處是筆者很喜歡的節奏,歌詞經營到此處,已經從前面的觀察、辯證,激化到彷彿衝撞的力度。
最後四句簡單有力,承接兩段前兩句「消費吧」所述,將買到渴望的東西(愛)當作擁有的唯一出路,只是簡單的直述句,卻明確將整首歌堆疊出的焦慮推至高點,彷彿看到賣場中爭搶到瘋魔的人群,但架上賣的卻是一片虛無。
以「令你想邊看歌詞邊聽的歌曲,現在有幾首了呢?」作為主流出道宣傳語的amazarashi,意圖將他們的想法用敘事詩般的精緻歌詞傳遞給聽眾。如果今晚有時間,看著歌詞、點開曲子,聽聽不願忽視連夢都沒有的人的主唱,如何將他心中的感受譜寫成歌,或許也不錯呢?
-
美編:林泱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安平追想曲 ◎陳達儒
身穿花紅長洋裝
風吹金髮思情郎
想郎船何往
音信全無通
伊是行船遇風浪
放阮情難忘
心情無地講
想思寄著海邊風
海風無情笑阮憨
啊~不知初戀心茫茫
想思情郎想自己
不知爹親二十年
思念想欲見
只有金十字
給阮母親做遺記
放阮私生兒
聽母初講起
愈想不幸愈哀悲
到底現在生也死
啊~伊是荷蘭的船醫
想起母子的運命
心肝想爹也怨爹
別人有爹痛
阮是母親晟
今日青春孤單影
全望多情兄
望兄的船隻
早日回歸安平城
安平純情金小姐
啊~等你入港銅鑼聲
*****
歌詞正字版本提供
https://kuasu.tgb.org.tw/song/422/?fbclid=IwAR1G_9tiseP0-rR0IBW1lwhQQ9a4nkVcgPEreZ8-5dRO-nJPA-r8rfGJTUE
*****
│身穿花紅長洋裝
sin tshīng hue-âng tn̂g iûnn-tsong
│風吹金髮思情郎
hong-tshue kim-huat su tsîng-lông
│想郎船何往 音信全無通
siūnn lông tsûn hô óng, im-sìn tsuân bô thong
│伊是行船仔逐風浪
i sī kiânn-tsûn-á tú hong-lōng
│放阮情難忘 心情無塊講
pàng gún tsîng lân bōng, sim-tsîng bô-tè kóng
│相思寄著海邊風
siunn-si kià tio̍h hái-pinn hong
│海風無情笑阮憨
hái-hong bô-tsîng tshiò gún gōng
│啊 不知初戀心茫茫
ah~ m̄-tsai tshoo-luân sim bông-bông
│
.
│相思情郎想自己
siūnn-si tsîng-lông siūnn tsū-kí
│不知爹親二十年
m̄-tsai tia-tshin jī-tsa̍p nî
│思念想要見 只有金十字
su-liām siūnn-beh kīnn, tsí-ū kim si̍p-jī
│給阮母親仔做為記
hōo gún bú-tshin--á tsuè uî-kì
│放阮私生兒 聽母初講起
pàng gún su-sing-jî, thiann bú tshoo kóng-khí
│越想不幸越哀悲
jú siūnn put-hīng jú ai-pi
│到底現在生也死
tàu-té hiān-tsāi sinn ia̍h sí
│啊 伊是荷蘭的船醫
ah~ i sī Hô-lân ê tsûn-i
│
.
│想起母子的運命
siūnn-khí bú-kiánn ê ūn-miā
│心肝想爹也怨爹
sim-kuann siūnn tia iā uàn tia
│別人有爹疼 阮是母親晟
pa̍t-lâng ū tia thiànn, gún sī bú-tshin--á tshiânn
│今日青春孤單影
kim-ji̍t tshing-tshun koo-tuann iánn
│全望多情兄 望兄的船隻
tsuân bāng to-tsîng hiann, bāng hiann ê tsûn-tsiah
│早日回歸安平城
tsá-ji̍t huê-kui An-pîng-siânn
│安平純情金小姐
An-pîng sûn-tsîng Kim sió-tsiá
│啊 等你入港銅鑼聲
ah~ tán lí ji̍p káng tâng-lô siann
◎歌曲背景:<安平追想曲>在1951年,由許石作曲、陳達儒作詞,該歌曲經由許石以舉辦作品公開發表會發表,因題材新穎,歌詞曲調婉轉動人,頗受歡迎。<安平追想曲>隨後由許石創辦的中國唱片公司(後改名為大王唱片公司)收錄出版,首度演唱者為鍾瑛,但根據收藏家曲盤上資訊,係由中國錄音製片公司(亦即臺灣女王Queen唱片)所出版,原唱者為美美)
資料來源1:陳達儒 - 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 (tpmw.org.tw)
資料來源2:陳達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資料來源3:【經典懷舊歌曲】 耀眼詞家 撐起半邊天——陳達儒 | 台灣大紀元 (epochtimes.com.tw)
資料來源4:專欄:<粵語流行曲的流行文學>略談林夕 錢瑋東 @ 踏歌──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刊 :: 隨意窩 Xuite日誌
◎作者簡介
陳達儒(1917年2月10日-1992年10月24日),字發生,是一位出生於臺北艋舺的流行歌謠作詞家。他一生創作約300篇歌詞,其代表作為<白牡丹>、<青春嶺>、<心酸酸>、<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港邊惜別>、<南都夜曲>等。此外,他曾在1989年獲頒第一屆金曲獎特別獎。
◎小編張寶云賞析
一九五一年,台灣戰後初期,已是勝利唱片公司歌詞創作台柱的陳達儒,受許石的邀請,為這首具有小步舞曲風格的曲調寫詞。創作的靈感據說是陳達儒夫婦返回台南夫人的娘家時,聽聞當地商人買辦的女兒與荷蘭的船醫戀愛後,生下一位混血的金髮女兒,而這個女兒又一如母親被棄的命運,愛上一位漂浪的行船人,在安平古都的氣氛暈染之下,故事的背景似可置放在十七世紀的荷治時期,又可拓延至整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台灣被輪番遺棄的殖民情境,幾乎可視為一則國族的隱喻。
全曲在結構上區分成三個小節,第一個小節先鋪陳出故事的概略輪廓,由鮮明的金髮女子形象帶出思念情郎的主軸,再以行船人漂浪的命運婉轉訴說港邊的懷想及戀心,風中悲泣的聲音不斷傳來,思之側然;第二小節則將敘事重心轉往女孩的身世,原來自己也是被遺棄的父親所生下的孤兒,「金十字」、「荷蘭的船醫」這些意象,具體的保留愛情信物的隱喻及遙遠父親的瀟灑風姿,但是遠方不知生死的父親卻與如今漂浪的行船人一樣若斷若續,加深了金髮女子命運的雙重悲劇性。
第三小節將母子二人共同的命運交疊在一起敘說,而自己的遭遇比起母親卻更加沉重,「青春孤單影」成為自身揮之不去的印記,當歷史重複疊幻出少女的命運也幾乎等同於國族的命運,「全望多情兄…早日回歸安平城」成為一種軟弱的召喚,「安平純情金小姐」擁有混血的血統卻依然在意識上保有純情的心願,故事最後究竟是否是happy ending?在詞曲最後沒有明確的指示,她似乎永遠在等待、永遠保有她的純情,也永難翻轉她悲哀的命運,入港的銅鑼聲最後成為此詞的餘韻,在港邊徘徊著。
如同《詩經.衛風.氓》一詩,也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在幾個章節安排架構出一則波盪起伏的婚戀故事,創作者也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抒發自身慘痛的遭遇,並以民歌的形式廣泛流傳。
<安平追想曲>同樣在簡短的篇幅中安置必要的故事細節,以構成詞曲感性傳遞的元素,這無疑是創作者言說的功力純熟所致,再配合當時引進的現代性曲風,留存台灣近代的民間風華。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陳達儒 #安平追想曲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後結構主義文學 在 Re: [問題] 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 看板FineArt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oolmimi (找到是旅行的意義)》之銘言:
: 定義理論看了很多次
: 但好哲學 還是我太笨 一直看不懂其中的精隋
: 還請幫幫忙用白話文的方式幫我解答一下這三個名詞
: 有舉例更好
: 大謝了
這三個一開始是從文學批評上面出現的。
結構主義談的是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語言學,
以及人類學的李維史托 (Claude Levi-Strauss)
他們在討論的是文化是藉由怎樣子的情況(結構)所表現出來。
所謂的文化,也就是語言、言語、儀式、行為等等。
他們研究的對象大部份是文本、語言結構上面。
他們試圖找出一個文化表像的深層結構。
例如哈姆雷特以及夜宴,這兩部劇本的結構是一樣的。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做為批判。
因為結構分析文學,造成文學的無趣與統整。
而後結構主要是一種文學的閱讀方式,認為在結構式閱讀之下,應該要產生誤讀與岐異。
而這些誤讀與岐異是源自於讀者本身。
後結構是針對結構進行質疑批判的,結構主義將文本與文化分析成為一種主要架構
而後結構則是使用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無限地延伸每一個文字或象徵的意義。
解構則是由後結構誕生出來的東西。
在二元對立之間做一種來回不定的擺動 (因為立場不同而使得觀點與定義都不同了)
解構是粹純針對文學作品而言,完全就是解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方式罷了。
與結構分析法之間的關連,是一種寄生的關係。
例如誤讀,就非得要一個正確版本的讀法,否則何來誤讀?
而這個正確版本,就是指向作者本身的原意,或是在結構式讀法之下產生的意義。
而岐異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因為誤讀並不是批判,也不是說了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
純粹是藉由這種 "讀與寫同時進行" (誤讀就是你讀了之後有某些理解是自行編寫的)
這種讀寫同步的遊戲來玩味文學作品。
簡單來看就是這個樣子....
我講得很白話,因為深一點的也很難表達。
--
Chaque chat parle en francais. Vraiment! 每隻貓都會說法文. 真的!
Si vous le demandez, "Quand aimez- 如果你問他,
vous le mieux le soleil?" "你最喜歡什麼時候的陽光?"
" Mi-aou^t ", " Mi-aou^t ".(咪嗚,音義同 八月中旬)
il vous repondra. 他會這麼回答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36.17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