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滾雪球增強記憶術:學會3種關鍵技術,記憶力將會越記越快,越記越多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近期日文學習終於要換到新階級了,可是我自己明白真實的程度還沒有跟上換課本的腳步(淚)。在過去的文章裡面也有提到就學時期的學習狀況並不好,老師教的東西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就算狂讀講義之類的,也是永遠讀不進腦袋,真怪。
在這個時期收到出版社邀請我讀這本書,好像是要來拉我一把的樣子,蠻興奮的。可是老實說,起初封面寫著「考前衝刺、外語測驗、證照檢定,全搞定!」的標語,反而讓我有點害怕內容很死硬。
翻開看到目錄上列出110條記憶秘訣,想說也太多了吧!不過還好每一招的篇幅都不長,且作者多湖輝(同時也是心理學家),以日常生活化且輕鬆的敘述方式來說明如何加強記憶,意外的好讀也好吸收,請大家不需要擔心。
我特別喜歡他對於「歷史」這門課該如何記憶的方式覺得非常有趣,如果學生時期的我要是知道這樣讀歷史,那分數鐵定不會時常在及格邊緣徘徊了。
其實,每一個人在學習上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步調與適合的方式,因此,不一定要把這110招全部學起來,而是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術來加強想要強化的科目。
另外,這本書比較適合學生以及有目標性學習的朋友閱讀,特別推薦給國、高三的學生,趁這一年加強自己的記憶術,明年會比較有信心上戰場噢。
-
作 者|多湖輝
譯 者|林曜霆
出版社|格致文化/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互動都在instagram歡迎追起來: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次看這本書的時候 是在快畢業的時候 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慨:為什麼不讓我早點看到這本書 考前一直翻課本?手拿著螢光筆一直畫重點?段考前熬夜K書?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這些行為 那我們都在錯誤得學習。 學生時期看到這本 覺得自己搞錯了很多學習方法 工作後幾年看到這本 忽然覺得 自己似乎可以再去學習更多...
心理學 課本 推薦 在 療心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心求穩迎開工
我們時常在奔波忙碌之後,發現內心始終慌亂不安;我們也時常在追求名利之餘,發現永遠無法達到內在滿足,彷彿所付出的一切心意和力氣,都只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
事實上,我們也早已習慣外在難關是無法避免、會一直出現的。但最擔憂的,是我們遍尋不著正確的方法提升「內在的穩定度」。
東京的早稻田名譽教授、同時也是哈佛大學研究員的心理學者 #加藤諦三,以一個"穩"字來替新書命名,他想帶讀者找出四個攸關於內在的「穩定」:情緒穩、生活穩、成長穩、工作穩。
而這四樣穩定,分別和我們的安全感、洞察力、創造性,以及目標價值感有關,加藤諦三盼望此書引導我們…
-不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
-不被他人意見輕易左右
-能在複雜的局面抽絲剝繭
-在與人互動時建立目標和價值感
以上這些,正是我們在職場上、人際上需要學會的,學會了書中的4堂課,避免內心慌亂不安將不再是難題。
粿把抽書方式註明在圖集中,我們一起來把內心和未來都「穩」住吧!🙆♀️
書名《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本文感謝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推薦新書)
#新春首波贈書
#日本國民心理學家
#粿把好書送給你
心理學 課本 推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 #怪癖心理學
·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智的科學。而當中,臨床心理學這個學門,特別專注於探究人類行為當中異常的一面,並試著為這些現象找出背後成因,以及有效的處遇方式,這些工作主要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完成。
·
在取得執照前,心理師養成路上得接受不少心理學知識與臨床實務的訓練。在受訓的這七年裡,我們其實與「怪癖、怪異」這幾個字,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
好比,引領我們踏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基礎課程就稱為「變態(異常)心理學」。我對這堂課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大二剛開學的第一堂課時,教室擠滿了許多「不是」心理系的學生,不少外系學生希望能加簽這堂課。
·
這種「熱潮」或許透露著,不只有心理學家對變態、異常的人類行為感到好奇,其實許多大眾也對這類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不過,在老師開宗明義解釋了變態的(真正)定義,以及這堂課會討論哪些內容之後,開學第二周的教室就恢復了「常態」,留下的清一色幾乎都是心理系的學生。
·
在討論變態或本書要談的「怪癖」之前,從原文abnormal一字來思考會有些幫助。此字意指:「非」「常態」。但到底要如何界定常態與非常態呢?
·
這個問題正是變態心理學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而答案是,專家至今仍沒有一個完美答案。目前僅存在一個多數專家都能接受的共識:我們不能用「單一」指標來判斷行為是否正常,而須仰賴多種指標來做綜合評估。這些指標好比:
·
👉偏離常態(Deviance):這個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典型常態分配內多數人的樣貌?
👉喪失功能(Dysfunction):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讓人失去生活能力,好比無法工作、無法完成課業、自我照顧、人際關係都因此顧不好?
👉個人主觀痛苦(Distress):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讓當事人自己感覺痛苦不堪?
👉造成危險(Danger):這種行為是否會對當事人自己,或者週遭的他人與社會帶來危險性?
·
每一個用來判斷異常與否的指標都有限制,不能僅仰賴單一指標做出判斷。好比,新聞上出現的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殺人犯,可能並不至於「失功能」(他還是可以好好上班),自己也不覺得痛苦(不構成個人主觀痛苦),但他違法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危險。讀者可善用這些指標作為輔助,來觀察、思考本書裡的不同案例。
·
此外,我對這堂課還留下另一個印象。當時總覺得不少課本裡的描述,好像就是在講自己。後來發現,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會出現在不少修習變態心理學或醫學系的學生身上,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我們時常看著看著,就不小心「對號入座」了。
·
也許,讀者您也會在某段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也和書裡提到的各個主角一樣,身上多少都有些「非典型」的存在,不管你稱為怪癖、異常,或「怪」都好。這些我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構成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樣子。
·
因此,我們不需要急著替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反倒是要記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真的很模糊。書中不同角色也為我們示範了,他們如何善用了自己身上與他人「不一樣」的特質,將之轉化為力量,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我想提供讀者,可以輔助您閱讀本書時的第一種觀點。
·
再來我想分享的是,本書以「真實人物」做為書寫主體的這部分。
·
過往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時,不免會看到許多「模擬個案」。礙於倫理考量,書籍在介紹個案時,往往必須從真實案例來改寫或改編。有時為了要精確地呈現出症狀的特色,示範的案例有時過於「完美」與「單純」。讀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間接感」,常感覺某些案例不夠立體。
·
本書以真實人物為主角,透過資料回溯,一步步從史實資料分析他們的性格面貌。這種切入角度讀起來別有另一種滋味。畢竟,這些人物都曾經是真實、活生生的人啊!雖然分析起來複雜,也難以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企圖完整歸納他的一生。但這種複雜性,其實更接近人類心理的本質。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心理會理論會如此多元、百花齊放了。在每個行為——不管它是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背後,我們總能找到不同角度與理論去理解與詮釋它。
·
這也提醒了我們,既然人類行為能用各種理論與觀點去詮釋,那本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心理學分析,也就只是其中的一種詮釋而已。同樣的人物,交到不同專家手中,很可能會寫出不同版本的《怪癖心理學》。
·
閱讀本書時,偶爾你會覺得作者的分析很有道理;而有些時候,你可能對作者的詮釋不這麼有感覺。這是非常OK的。我們對於作者分析是否認同,背後可能源於每個人自己生命經驗與成長背景的不同。
·
在探索人性時,這種允許「百花齊放」的開放性是格外重要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立場,開啟「好奇心模式」,我們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或反對」某些觀點,而是想去知道,這種觀點與理論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透過這種觀點,能幫助我們更深入探究出人性的哪些面貌?
·
若能採用這種方式來閱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練習探索人性,相信這趟閱讀之旅,會變得更加樂趣。祝福您,閱讀愉快!
···································
···································
本文出自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所著之《#怪癖心理學》(あなたの中の異常心理)一書之推薦序,由心理師想跟你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撰寫。
·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1usoclyo
本書由寶瓶文化發行
心理學 課本 推薦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次看這本書的時候
是在快畢業的時候
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慨:為什麼不讓我早點看到這本書
考前一直翻課本?手拿著螢光筆一直畫重點?段考前熬夜K書?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這些行為
那我們都在錯誤得學習。
學生時期看到這本
覺得自己搞錯了很多學習方法
工作後幾年看到這本
忽然覺得
自己似乎可以再去學習更多技能
拓展更多興趣
如果說《超速學習》是用來學習一項技能
那今天這本
它則是適合準備各種考試學科的
如果你也正在為考試煩惱
如果你想進修其他技能
或者說
你想學得更好
這本《大腦喜歡這樣學》非常非常推薦給你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