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林婉瑜,
是因為我們一起參加了一個作家的交流參訪活動,
記得那是一個要住在外面的,三四天的活動,
所以我跟林婉瑜曾經一起去腳底按摩。
在林婉瑜之前,
我從沒固定追蹤過一個詩人,
(可能蘇東坡跟杜甫的詩會勉強背出幾首)
但她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人,
不只是寫出來的詩,
而是整個人,
是那種讓人想要知道她今天做了什麼的那種人。
林婉瑜最近出版了散文集<可能的花蜜>,
聽她說,因為出版日期是6月18日,
剛好在疫情封鎖當中,
也因為疫情關係,
實體書店都沒有進書。
我好想吶喊:
各位書店的採購們,這不合理啊,
天上的詩神正抓著頭走來走去,感覺不開心!!
以下,如上次訪談艾加凱磊那樣,
我跟林婉瑜也作了一次線上來回的訪談,
分享給你們--
1.
葉揚:
有許多人對於詩人的日常生活,有各種幻想,
是否能談談同時當著詩人的妳,在生活中實際的樣子?
(會問這一題,
是因為不論是當母親或是當妻子,
都是很實際的事,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
就是花時間在廚房裝水,做二十顆冰塊……)
林婉瑜:
一開始被稱為「詩人」其實是不太習慣的,
那是一個穿長袍馬褂眺望遠方的我嗎?
是一個浪跡天涯冒險不羈的我?
有空的時候,我會開車到高速公路兜風,
放眼望去、前方沒車的時候,
把油門踩到底,
把自己喜歡的音樂開得很大聲。
還有我會去買花,一週一次,
買厄瓜多進口玫瑰搭配美國大康乃馨,
進口花卉的飛機都是禮拜一飛抵台灣,
所以禮拜一去可以買到最新鮮的。
厄瓜多玫瑰花瓣多層繁複,
開起來碩大無朋,簡直像牡丹那樣隆重澎湃的感覺!
買回家以後,慢條斯理整理那些花,
搭配顏色、修剪裝瓶,
是讓自己平靜、沉澱的過程。
2.
葉揚:
與妳剛認識時,
妳曾提起妳妹妹生病的故事,
當時讓我印象深刻,
是否可以多談談,
妳的妹妹給你帶來的影響?
林婉瑜:
我的妹妹從小讀書都是第一名,
就連身高都比我高出許多,
她考上台中女中時,
比女中的錄取分數多了二十多分,
不過,後來她因為重度憂鬱和一些心理因素,
沒有讀完女中。
2014年,
我寫了〈世界的孩子〉這首詩,
送給孤單的人。
希望像妹妹這樣流離無依的靈魂可以感受到: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與眾不同的,
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都是被祝福的。
〈世界的孩子〉這首詩,有這樣的詩句:
我也是被愛的
被整個世界所愛
被日光所愛
被層層襲來的海浪所愛
被柔軟適合躺臥的草地所愛
被月光以白色羽絨的方式寵愛
被夏夜晚風這樣吹襲
幾乎要躺在風的背面一起旅行
雖然經常
孤獨地哼歌給自己聽
我是世界的孩子
有人喜愛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
羅比剛轉進一個新的幼兒園時,
沒有朋友的時候,
他也經常唱歌給自己聽,
羅比說他唱的都是挪威的森林。)
3.
葉揚:
妳是我心中的好心情作家,
讀妳的文字,能讓人不由自主地愉快起來,
妳曾經感到茫然,人生無以為繼嗎?
林婉瑜:
一開始寫詩的頭幾年,
因為剛好也是我媽媽生病後來過世的過程(罹患癌症),
那時期的我習慣性失眠,挫折感很深。
常有朋友或讀者提到,
我的詩帶給他們溫暖和撫慰、力量和快樂。
在我書寫的過程中,
我創造出來的詩句,
其實首先是安慰、鎮定了我自己。
我創造了詩中的情境,
主要是去擁抱當時有點疲憊、失落的自己。
記得有一次,
妳傳了一篇妳在雜誌上看到的訪談給我,
是性侵受害者談到我的詩,還有手抄我的詩的照片。
偶爾,我會去IG瀏覽讀者分享我的詩文。
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其他人的生命裡產生意義,
那種感覺是特別的。
葉揚:
在壞日子裡,妳都做些什麼事情?
林婉瑜:
20歲的時候遇到困境,
容易陷入長時間的低潮;
現在受困的話,
比較想讓自己冷靜下來,
去分析為什麼不順利、癥結在哪、如何解決。
因為希望自己早一點回到好的狀態。
4.
葉揚:
妳的先生「江」的職業非常有意思,是調查官,
關於這個事,可不可以多說一些呢?
林婉瑜:
當我的親友知道江是「法務部調查局」的調查官,
他們問過、說過的話像是這樣的:
「工作內容會不會危險?」
「可不可以幫我調查某工廠?」
「我想報案。」
葉揚:
哈哈哈,我看到他,
可能也會忍不住想要報案。
林婉瑜:
大約20年前,
江考上「調查局特考」以後,
在展抱山莊受訓一年,
然後分發。
葉揚:
在展抱山莊受訓時都學些什麼呢?
林婉瑜:
法律,射擊,游泳,擒拿,行動蒐證等等……
#好想一家三口去學這個啊
葉揚:
那麼,當初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呢?
林婉瑜:
我們是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
我還記得,我和江見面以前,
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對我透露:
「江先生是公務員,在調查局工作。」
我還擔心地反問朋友:
「他會不會呆呆的?」
朋友回答:
「不會喔,江先生蠻活潑的。」
他做過府會組(市政府和市議會)組長、北區組長。
他們有時去做一些調查工作,
其實是需要隱藏自己的身分,假裝成路人,
所以他不喜歡我在臉書曝光他的照片。
5.
葉揚:
江先生是否曾經在家庭生活中,
發揮他強大的調查能力?
林婉瑜:
因為工作上經常在辦案,
所以拿有關法律的事問他,
他多少會知道,可以給一些蠻實用的建議。
然後他很會找東西,
家裡大大小小一時之間找不到的東西(鑰匙、印章、眼鏡等等),
要他去找,很快就找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工作上需要去搜索的關係XD
6.
葉揚:
妳的家人理解詩人這份職業嗎?
我不是來自書香世家,
父系家族的長輩或親戚中,
有商人、有工廠主管、有土木工程師、有電腦工程師,
完全沒有藝術創作者或寫作者。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擔任「可口奶滋」餅乾廠的廠長,
他曾經帶我們去參觀餅乾工廠,
對我來說,有一部分童年回憶是充滿餅乾香甜的氣味。
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
他們不瞭解文學,
也許可以這樣說:
他們會比較瞭解具體實際的部分,
譬如,我的詩被收入國文課本裡、作為課文,
或者我幫哪個歌手寫了歌,
這種比較具體的事件,
他們比較能理解。
創作的技巧和內容,
比較抽象內在的部分,
他們就很陌生。
葉揚:
家人曾經反對妳當一個詩人嗎?
林婉瑜:
我爸很妙,
我跟他說,
接下來我的詩會和一個電視劇合作,
他立刻問我:
「你要去演戲了?」
完全狀況外。
不過相對的,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我還蠻享受自己一個人在創作的世界漫遊,
不需要身邊的人更多關心,
也不需要干涉或慰問,
就讓我自己一人去完成它。
7.
葉揚:
妳在文中經常提到自己的三個孩子,
對妳來說,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林婉瑜:
其實孩子出生的頭幾年不太適應,
尤其老大知霖嬰兒時期特別沒安全感,
24小時都要看到我,否則就哭鬧。
當她學會爬以後,把她放到遠處,
也會無時無刻朝我爬過來……
那時覺得好崩潰啊,
常在心裡對她說:「離我遠一點啦!」
很想有自己的時間。
她11個月大的時候,
曾經誤吞ㄇ字型訂書針,
送到急診室取出來;
國小時曾經連續發燒11天住院……
現在她高二,身高和我一樣高了,
讀衛道中學的甲班,未來想念理工。
回想他們幼小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
時間慢慢的賦予他們、贈與他們個體的獨特性,
譬如知霖從一個啼哭黏人小怪獸,
變成一個喜歡看英文小說的街舞社社長。
老二貝貝經常被學校派去參加作文比賽。
老三小龍很喜歡數學,
有一次他在一張紙上畫了很多神祕圈圈和符號,
說:「這不是十進位,這是極進位!」
這些都讓我覺得很妙。
我覺得,孩子會帶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一開始以為孩子會像我們,
後來發現,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個體,
對一件事,他們的理解或表現,
有可能是我們完全沒想過、沒預料到的。
譬如現在看到知霖的物理很好,覺得很神奇,
我以前上物理課都在發呆,
只看得懂課本封面的物理兩個字。
8.
葉揚:
我的孩子前幾天開始上小學了,
他要去的那個學校裡有什麼,
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
我們都無法預料。
對於即將要展開新旅程的,幼小的孩子,
這件事妳的想法是什麼呢?
林婉瑜:
我常覺得,
你對羅比說的話、你和他相處的方式,
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啟發性的。
羅比是個幸福的小孩、很有創造力的小孩。
我想到一首我的詩〈童話故事〉。
這首詩對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
提出現代觀點的思考,
曾經被美國Connecticut大學的詩歌翻譯期刊譯為英文,
也收錄在三民書局的國文課本中、成為課文,
我想羅比可能也會覺得有趣:
〈童話故事〉
1
小紅帽最介意的是
她其實喜歡
藍色的帽子
可是奶奶說 女生要戴紅色
2
睡美人蠻累的
只想繼續睡
偏偏就有人一定要來吻她
3
自從村民知道
誠實的樵夫獲得了金斧頭銀斧頭
現在湖底都是
村民們丟的斧頭
4
第一隻小豬 蓋了海砂屋
第二隻小豬 蓋了輻射屋
大野狼從煙囪掉進第三隻小豬家的火爐
所以第三隻小豬的房子
成了凶宅
5
青蛙王子不太適應 和公主的婚姻生活
他想變回從前那隻青蛙
那隻單身的青蛙
6
放羊的孩子大叫︰「狼來了!狼來了!」
只是這次
沒有任何人相信他說的話
狼慌張的跑到同伴身邊說︰
「怎麼辦?我剛剛看到一個人類!」
7
龜兔賽跑的獎品是
一箱紅蘿蔔
所以烏龜又從終點慢慢的 把紅蘿蔔扛回去
交給在路邊睡覺的兔子
#好有意思的詩
#想到烏龜爬半天最後得到紅蘿蔔
#那無奈的感覺如此鮮明啊
後記:
除了詩以外,
我也很喜歡讀林婉瑜跟孩子的紀錄,
比如說:
她的大女兒知霖曾經在週記上寫過:
又要段考了,好煩喲,
如果段考是一個人,
我要揍爆他的臉。
還有小龍喜歡一個女同學,
他的說法是:
那個女同學的臉可愛,
肩膀也可愛!
這些文字都收錄在她的新書〈可能的花蜜〉中。
而自從林婉瑜講述了她離世的母親,
不瞭解文學但很支持她的父親,
她與三個孩子的奇妙笑語,
跟調查官之間的愛情鬥智,
她就成為我,
無論如何會繼續追蹤的創作者。
最後分享我特別喜歡的,
關於林婉瑜在婚前去相親時遇到的故事:
F男:
他是和媽媽一起出現的,
他遞上名片自我介紹,
可能因為我說話的聲音小,
每當我回答什麼,
他媽媽就會把頭壓低、把臉湊過來,
想聽清楚我說的話。
短暫半小時談話,
氣氛因長輩的過度關心而緊張了起來,
只要男人說了什麼,
他媽媽的眼光就掃射向我,
等待我的回答,
並且不時湊過來看我的表情,
像是分析我的話語成分般審視著我。
我想到電影《Men in Black》裡的「雙頭男」,
F男脖子上也有兩個頭啊,
大頭是他、小頭是他媽媽。
如果F下次約我見面,
他媽媽一起出現也不用意外。
一起看電影的話,
想必他媽媽的頭會湊過來吃他的爆米花、喝我的可樂。
#可能的花蜜 #林婉瑜
#這本可愛的書歡迎大家上網路書店支持喔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快樂王子啟發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曼娟貼文】
前兩天直播時講到王爾德的〈快樂王子〉,
許多朋友都忍不住流淚了,感覺悲傷。
其實,我很羨慕快樂王子和小燕子,
有一個崇高的理想要執行,
自己力有不逮,
卻能遇見一個好幫手。
原本人生沒有目標,
卻因為受到一顆高尚心靈的啟發,
成為行善救人的使者,
他們做為彼此的知己,
彼此成全,
真是不枉此生。
來讀讀小燕子與王子告別的片段吧。
************************************************
燕子畢竟是無法忍受冬天的,他用盡最後的力氣,
飛到王子的肩上,再和他說說話。
「再見了,親愛的王子,」
他說:「請讓我親吻你的手,當作道別。」
「太好了,親愛的燕子,你終於要啟程飛往埃及了。」王子說:「你真的在這裡停留了好長的時間。但是,親愛的小燕子,請你親吻我的唇,因為,我愛你。」
「親愛的王子,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埃及,」
燕子喘著氣說:「我要飛去的地方是死亡,因為,我就要從此長眠了……」
他拍振著翅膀,在快樂王子的唇上留下最後的體溫,
然後就跌落在王子的腳下,死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雕像的體內發出了巨大的爆裂聲響,
那是王子那顆鉛做的心,
它裂成了兩半了……
***********************************************
張曼娟的課外讀物七月三日全面上市,
感謝大家熱烈預購博客來套書。
#張曼娟讀奧亨利
#張曼娟讀契訶夫
#張曼娟讀芥川龍之介
#張曼娟讀王爾德
快樂王子啟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探索自我」與「認識自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尋的,尤其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品牌與個人差異化的網路自媒體時代,「#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顯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你是否會覺得每次探討這類的題目,總容易流於空洞的空談?或僅僅只是心靈雞湯的口號呢?為何我們能夠分析看見的現象,也可以釐清遭遇的問題,但我們卻極度不擅長「理解自己」,這可真是一個反直覺又反邏輯的弔詭。
---
這篇 #客座文章 的作者是來自安控產業的軟體工程師 紀長興 ,他一手寫程式,一手寫文字,擅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表達。邀請你一起閱讀,兼具科技與人文色彩的他,對這本書精彩的解讀。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find-your-vocation/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發現你的天職》的作者是八木仁平,他為了找到真心想做的事,開始研究「自我理解術」,這套方法可以帶領你「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書中詳實的講解如何進行「自我理解」的分解步驟,循序漸進的引導你展開自我探索。內容主要可拆分成找到「重要的事」、找到「擅長的事情」、找到「喜歡的事」這三大架構,再貫通前後的思路脈絡,以理解自己為出發點,最終定位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感覺很像在看哲學書,因為作者針對一些詞彙下達了重新定義的再解釋,諸如「重要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真心想做的事」……等等,必須先釐清作者對於這些定義的詮釋之後,才能開始進入作者的思想體系內。但也無須因此擔心,因為書中的文字簡易淺顯,同時搭配不少線條簡單的插圖,幫助讀者輕鬆明瞭作者的文字意涵。
.
【這本書給我的三大啟發】
.
章節上的編排,主要是依循著怎麼找到「重要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想做的事」、「真心想做的事」,如此這般漸進的主題往下推進,每一個章節除了圍繞著主題講解之外,也會提出不少觀點,其中引發我最深刻的三個思辨是:
.
1.#你所找到的天職並非唯一不變
.
一般人多半以為找到天職,即等於是找到人生的標準答案,只要堅守這個正確答案,便可從此高枕無憂、萬事大吉。像這種「找到標準答案」的迷思,就跟童話故事中,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
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人都會不斷改變,所以絕對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興趣會變、思想會變、習慣會變,所以理想、夢想會變,你的天職當然也會跟著變。
既然你找到的天職僅僅只是現階段的,還有必要辛苦去尋找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天職包含你的價值觀和各個目標,而價值觀是前進方向,目標則是前進距離的檢查點,方向是永無終點的,是一生都在前進的指引。因此要先找到現階段的天職,你才能再接著往正確(喜歡、適合、擅長)的方向前進。
.
2.#不需要為了改善弱點而努力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努力就會有成果,而最恐怖的就是你已經很努力了,卻始終沒有成果。
不要為了改變自己而努力,但要為了發揮才華而努力,琢磨專長比克服缺點更能帶來成長,毋須浪費時間阻礙自己變強,也不要再妨礙自己增加信心。缺點再怎麼改進,仍是難以出色,即使拚命的克服缺點也只是讓你平凡無趣,不如集中火力發揮優點,才能出類拔萃。惟有強項才能創造成果,克服再多弱點也不會創造任何東西。
.
3.#賺錢的境界
.
一般人賺錢,是因為對別人產生價值、換得別人給予報酬。相較於雙方都看重公平交易的對價買賣,更高層次的人之所以賺錢,則是因為讓別人對他產生感謝。因為別人的感激之情而獲取報酬的人,不只更具有成就感,也更願意激發回饋社會之心,並進而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
而那些執著於想把興趣當成工作的人,滿腦子認為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滿懷熱忱、成功發達。然而真把興趣當工作的人,結果通常是以上兩種層次都達不到,意志消沉也就罷了,最糟的是心態變得扭曲偏激。
興趣只是取悅自己的一種自我滿足,一心只想著把興趣當成工作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不管你有多喜歡,做再多也不會對別人產生價值,無法為自己換取酬勞之外,更別想得到任何人的感激。
自我練習的部分
書中有大量的自我練習題,經由完成這些題目,最終目的就是要「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心理測驗或顧問諮詢,其實我從以前就很不擅長做這類,需要大量回憶前塵往事的評量測驗,所以在實作這本書的練習題時,我再一次的吃盡了苦頭。
在幾乎已經呈現半放棄狀態下,朋友建議我,不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自己,而是改以中性的心境去單純回顧。果不其然,情況獲得大幅改善,我也得以完成書中所有的練習題。
對於過去,每個人肯定都有不少羞於啟齒或遺憾悔恨的紀錄,因此我們直覺想逃避,不願意再揭開瘡疤來面對,更遑論掏心挖肺的向別人訴說。
所有的悲歡離合、高峰低谷,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踐過踏過,要親自品嘗各種酸甜苦辣之後,才能懂得箇中滋味。然而,也正是你所走過什麼樣的路,將會把你和其他人的與眾不同區隔出來。把自己的歷程整理出一個豐富動人的故事,就是認識你自己(同時也是建立個人品牌,你將擁有自己的溫度,以及和別人不一樣的記憶點)。
.
【後記:什麼是成功】
.
人生意義就是追你所愛,愛你所追,成功的人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簡單來說,成功就是能做自己,要做自己,必須先認清楚自己和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卻說要做自己,等於是邏輯思考不通。
除非你想要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否則你終究無法逃避探索自我的這條路。《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了解自己」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找出重要的事跟喜歡的事,去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意義,汲汲營營也好,平平淡淡也罷,只要你感到充實,這就是成功的人生意義。
「成功並非目標達成,而是在每個瞬間活出自我特色,在活出自我的當下,就已經算是成功了。」 - 八木仁平
快樂王子啟發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快樂王子啟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前陣一子我拿到一本書,這一本書的書名叫做《黑暗聖經》。嗯這個書名,真的取得很黑暗。
作者是王鼎鈞先生,這一位作者呢,我想對於一些有一點年紀的朋友,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他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人生三書」的系列,分別是《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還有《我們現代人》。
他本身可以說是一位散文的大家,那我手上的這一本書呢,事實上是在2018年的9月份出版的。
然後呢,王鼎鈞先生在這一本書的自敘裡面,他寫到這本一書是在西元1989年,距離你聽到這一段的內容,其實是30年前寫成的。
當時他寫完之後沒有出版,然後呢這裡面大部分的文章,也都沒有發表出來。一直到他出版的這個時候,連他自己也懷疑這樣的書,是不是能夠被出版?也有一點猶豫。
然而這一本書,其實承襲了王鼎鈞先生一貫的風格,很犀利的去剖析人性。所以在你拿到這本書,開始閱讀之前;他會叮寧你一句,他說:「如果你買了這本書,千萬別讓你的老闆知道。」
那這一本書,到底剖析了人性的哪些層面?哪些所謂的「黑暗面」,才能夠叫做《黑暗聖經》嘛!
我就跟你分享一個這一本書,一開篇的一個故事。大家來品味一下喔,故事的名字,叫做「祝你生日快樂」。
有一個王子,年滿18歲的那一天,他收到了國王賜給他的生日禮物。這禮物是一個馬車,加上兩匹俊美的小馬。
王子非常喜歡這兩匹馬,上前摸了摸馬、抱了抱馬,甚至於還親吻了馬。然後問國王說:「這兩匹馬叫什麼名字?」
國王告訴他:「這兩匹馬一隻叫做天使,一隻叫做魔鬼。」王子聽完之後笑了,於是呢,他用天使跟魔鬼駕著這一輛馬車。
到了第二年,王子19歲了。他從外面駕車回來,突然有一個想法問他的父王說:「那麼我的馬,為什麼一隻叫做天使,一隻叫做魔鬼呢?」
慈詳的國王溫柔的回答他說:「孩子,你是將來要做國王的人,你需要天使為你服務,你也需要魔鬼為你服務。」
又一年過去了,現在王子喜歡思索比較艱深的問題。所以有一天,他就問他的父王說:「那我既然又要用魔鬼來服務我,又要用天使服務我;那我自己是天使,還是魔鬼呢?」
國王回答他說:「你既不是天使,又不是魔鬼,你是神。」
王子感覺到很疑惑,再反問他的父親說:「我怎麼會是神呢?」
國王這時候的聲音,變得更加慈祥、更加溫柔了,他說:「孩子,我能說的我都說了,其餘的願上天啓示你。」聽完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什麼感覺哦?
如果你以前曾經讀過,王鼎鈞先生的《人生三書》的話,我想對於這樣的文字風格,你應該感覺到很熟悉。那我想對於新生代的朋友,比較年輕的你來說,可能你聽到這個,就會覺得有一點點時代感。
但是呢,我想最重要的關鍵是,這一個故事或者一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的啓示,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個故事哦,會讓我們想到有一些人,他很氣急敗壞的說「禍害遺千年」,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總覺得是上天對他不公平。
總是那些做盡狗屁倒灶的事情,卻活得比自己好。於是呢,非常理想化的人格,加上憤世嫉俗的心情,就充斥了有這樣的想法的朋友的心中。
可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要成大功、立大業的人。比如說你要當一個國王,你是不能完全固守道德規範,可是你也不能夠完全違反道德規範。
如果你完全違反道德規範,就算你能夠得到短期的成功,最後你仍然要承受不可避免的失敗。所以對一個國王來說,他需要的是什麼?
他需要的可能是道德,跟不道德的途徑、方法、思想要相互運用。其實有很多文章,或書籍都告訴我們,那些所謂的偉人是怎麼成功的。
偉人必須要大功大信,大仁大勇,可是這些書裡面又說,偉人在成功立業的過程當中,他用了很多權術、權謀,甚至於是一些不太道德的手段。
不知道你小時候,在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你會不會有一點矛盾的感覺,感覺到很疑惑?
可是事實上,呼應到你剛剛聽完的這個故事,其實任何偉人,或者是任何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他都是坐著天使跟魔鬼並駕齊驅的馬車。他既需要天使,也需要魔鬼。
所以,就像是你看到很多激烈的運動競賽,比如說像足球或籃球。從來沒有一個球隊,能夠在完全沒有人犯規的狀況底下,贏得比賽。可是更不會有一個球隊,在過程當中完全違反規則,卻也贏得了比賽。
那麼當你的心中,認為「犯規就一定是錯的」的時候,可能你就被自己限制住。其實「犯規的本身」,或「犯規的應用」,它也是比賽的一部分。
就像是我曾經聽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他說:「什麼叫做成熟?成熟就是在你心中,能夠容納極端不同的兩個想法;卻又能夠運作良好。」
所以談到這裡,當你面對到生命,或者是面對到你的真實世界的時候;你能不能同時接受,在生命的可能性裡,會有最好的狀況,但也會有最差的狀況?
或者是,你能不能先有一個心理準備,叫做你生命裡面的相遇,一定會遇到最好的人,也會遇到最糟糕、最壞的人。
甚至於你反觀自我,你能不能接受在你的生命裡、在你的靈魂裡、在你的心裡,會有那最良善的部分,可是也會有那最邪惡、最不堪的部分?
所以,我想隨著人生的前進跟歷練的厚實,很多事情,我們或許要追求的不是終極的答案。因為任何的答案它都是理想化的,它都沒有回歸到真實的人生。
而真實的人生,就是天使跟魔鬼都同時並存。甚至於我們都需要有天使,跟魔鬼的存在。當你能夠理解這些,當你能夠弄懂這些,當你能夠坦然的接受這些,恭喜你,你成熟了。
而生命的無限可能,就會開展在你的眼前。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面,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都可以跟你一起學習跟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快樂王子啟發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Www.facebook.com/edwinnetwork
今日是端午節,令我想起以下故事和你分享。
從前有個國王,打算傳位為給予三位王子其中一位,但不知那位最好。國師提出一個建議...
你又是那位「王子」呢?
希望以上故事對你有所啟發。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