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北來人物誌》
「如果墾丁大街或某條商店街可以代表整個恆春半島的話,那麼你也可以說台北東區是一個國家公園。」昶幃半開玩笑地說道。
「但是鮮少人深入去瞭解,為什麼墾丁會是一個國家公園?它是為何被成立?又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它跟森林遊樂區會分開?」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昶幃,他披著寬大擺袖的羽織,肩揹著復古的茄芷袋,頭戴著黃色的鴨舌帽,手上還拿著一疊資料與古早味的戳戳樂,神采飛揚的說個不停,帶我們透過尋寶遊戲,一張一張的歷史照片,親自走訪與對照,穿梭恆春古城的今昔,深入淺出的認識日治末期民國初期恆春街,在巷弄間聽著白髮蒼蒼的長者說故事,抑或是和當地的阿姨學習怎麼品嚐新鮮的檳榔,以及走入新舊並存的質感小店,爬梳建築上的歷史脈絡。
他是屏東人,卻對自己的故鄉很陌生,也曾是一個對旅遊、觀光完全不了解,但想開民宿/背包客棧、在台北教書的高中老師:「當老師雖然快樂,但我知道內心深處,更渴望能與更多的外國人做文化上的交流,不過突然意識到,我連自己的故鄉都不了解,必須先從認識自己的文化出發。」
這股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他返鄉,透過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他在去年加入了「 恆春半島慢慢遊」團隊,從恆春半島出發,為他的夢想鋪路:「半島的觀光,在台灣裡算是有比較多好的資源,也正好是南排灣的領地,有很多的天然資源跟文化故事。」
「已有這麼多的參考書、報章雜誌報導這裡,回來應該只要讀一讀這些資料,加上到現場看一看,很快就能了解這裡的脈絡了!」 一開始,他天真的這麼想著,後來卻慢慢發現,這些資料其實很片面:「大家多半是走馬看花的寫,反而內部深刻的沒寫到或沒寫出來,好比食物在你面前,你看到時知道它叫什麼,雖然聞到了、也嚐到了,但卻不知道它的精髓在哪?你不知道為何在這個地方出現?跟人的連結是什麼?」
既然想做文化的推廣,就不能失去與人之間的連結,他從墾丁國家公園如何形成開始研究,一路追溯到百多年前日本人來恆春半島發展講起,從鵝鑾鼻和貓鼻頭等地的珊瑚礁因板塊擠壓而逐漸抬升浮出水面,形成珊瑚礁石灰岩。到其受地下水溶解與沉積作用,形成許多石灰岩洞及鐘乳石⋯⋯細數半島數十萬年來的自然變遷,來一趟等於上了半學期的地科課 :「歐亞板塊沖積岩層、火山的玄武岩地形(大霸尖山)、生物沈積珊瑚礁地形,說穿了在地科課本看到你不會有深刻的感受,考完試就忘了,直到實地去看,一輩子都忘不了。」
在不同族群的融合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激盪下,造就出半島豐沛的文化與故事,這才是國家公園在此的意義。
現在昶幃跟夥伴嘗試設計不同的新遊程, 希望透過與社區共同創作,重新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讓不同的文化可以對話:「恆春半島不是只有墾丁大街,也不是只有恆春人,我們的活動的目的不是單純帶你去吃綠豆饌、嚼檳榔而已,而是透過這些『體驗』作為一個引子,讓你了解,這裡有哪些族群,這些族群之間彼此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唯有瞭解所有事情都是多元的,才能彼此尊重,互相共榮。」
更多活動資訊請洽恆春半島慢慢遊:◆ 老城在在◆在地古城導覽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ybGKpvLVT0_VDJXA_znE4JySwomEuKnMa7fAF5b6k-juoiA/viewform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森社場所 - Lishan Eco Com
恆春半島慢慢遊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在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不在新舊之間,嫁接出一個新的自己?》
是熱帶島嶼的夏天沒錯,三地門的氣溫讓人們曬得汗如雨下,經過安坡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時,聽見裡頭的歡樂氣氛也不輸外頭炙熱的陽光,耆老們人手拿著一支Kakaci,透過搖晃時發出的喀喀聲,來打著節拍,一起即興演奏,這場景有著既復古又新奇的違和感,讓我心生好奇。
過去以旱稻及小米為主要產業的原鄉,最常出現的竹製品,就是拿來嚇阻驅趕鳥類的Kakaci(趕鳥器),後來即便有鋁罐或稻草人的出現,能發出清脆喀喀聲響的Kakaci仍舊受族人青睞,持續被使用著,如今,Kakaci也可以是一種節奏樂器,社區協會特別設計出迷你Kakaci材料包,提供給部落兒童或遊客製作與使用。
昔日產業至今已大不相同,部落的生活方式與休閒消遣都有了變化,過去以種植維生的族人們現今大多從事板模或鐵工等技術性工作,社區協會的理事長Laljeqlang(樂長老)於是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帶著部落青年成立了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攜手發想出各種新的手作,比如說近期推出的植栽裝飾,主體材料原木與鐵絲能對應到居民的板模及鐵工職業;裝飾時使用的螺貝是早期貴族服飾的材料;織帶上的紅黃綠是象徵生命、土地、森林的排灣三原色;花生或百合花圖樣,也都是排灣族的經典圖像⋯⋯對內以文化融入生活,對外也提供給參訪安坡的朋友體驗,讓大家透過素材細節來間接認識安坡。
安坡部落(Djineljepan)座落在屏東縣三地門境內,是由排灣族(Paiwan)拉瓦爾族系(Raval)後裔所形成的小型部落,先民從遙遠的聖山大姆姆山(Tjavuvu)遷徙到大社(Paridrayan)部落、再輾轉落腳到目前的所在位置。即便歷經多次遷徙,安坡還是保有貴族階級、語言、飲食、節慶及傳統手工服飾,而因鄰近魯凱族部落,生活方式互相交流影響的情況也很常見,尤其是通婚或傳統服飾花紋等各層面的融合。
「我們的背景很豐富,環境將安坡塑造成為「童玩王國」,童玩是與環境相依相扣的有機體,在環境裡面找到童玩的因子來發明、創造、改造都是很自然而然的。」樂長老說著。樂長老是安坡發展的靈魂人物,他說自己「每天都跟著安坡的心跳走」,目前以發展傳統竹製童玩體驗為特色為主軸,對內對外以部落事務為圓心忙碌著。
下午時分,一片烏雲從山頭飄向部落,我們跟著樂長老(Laljeqlang)到他家坐坐,客廳牆上貼滿了他們家族歷年來的合照,旁邊有間房間則是掛著照片中看見幾十件的傳統服飾,除此之外,還有不停運轉的冷氣機和除濕機,每個角落都充滿故事,大家都雀躍地發問著。
樂長老與青年們拿出族服,一件一件指著服飾上的象徵,除了代表性的紅黃綠三原色,各有意涵的百合花、蝴蝶、太陽、陶器是貴族特有圖紋,羽毛頭飾分辨結婚已否,象徵貞潔的金屬耳飾與如同瀏海般的百合花額飾⋯⋯過去藉由服裝就能辨別階級身份,因為這些多是昔日難得的珍貴材料。
「這件是Vuvu的喔,是30年代留到現在的一套,想穿穿看嗎?」樂長老問。
怎麼會願意把近百年歷史的手工族服拿來讓大家體驗呢?!我們驚呼著。
「首先,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生了這麼多的哥哥、姊姊,也感謝他們生出我的姪兒、姪女,家裡才有這麼多族服,這些大部分都是我媽媽親手做的,還有一些年代更久遠的族服,則是Vuvu(祖父母輩)留下來的,有幸生在頭目家族,能拿族服出來分享是一份榮耀,體驗完之後我會做清潔及儘速陰乾,我會好好保護這些財產,大家儘管放心。」
樂長老說完,一個發著聖光的 #族服博物館館長兼管理員 的形象便誕生在我腦海之中。
文物被收藏、被使用,甚至被分享,如果能發揮它的用途,還能讓人更貼近安坡,有何不可呢?
「身為頭目家族的一份子,我們本來就很樂意分享,這幾年我深刻體會到『越分享會越快樂』的正向循環,這件事無論彼此身份,也不僅止於報戰功或分享獵物,單純是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沒有的人,相信他們也會不吝把自己有的分享出去,對遊客如此,對族人更是如此。」
他為自己取了「樂長老」這樣的一個名字,除了能代表頭目家族Laljeqlang,也希望能以前輩之姿帶領大家散播歡樂與童趣的氛圍。對他來說,身為頭目家族的後代,代表了榮譽與尊貴,卻不表示擁有絕對權力能為所欲為,反而更應該謙卑、關懷、勤奮、將心比心對待族人,才能得到部落的認同與尊重,一起找回傳統,一起發展前進。
「希望能透過我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的生命,我做童玩很快樂,也能讓他人透過童玩來感到快樂,當我分享,收到的人也能繼續分享下去。」
「唯有透過不斷地向後溯源與向前推廣,我們才能更看見自己,更靠近自己,進而茁壯,不然回到原點,安坡只是平凡的一個社區而已。」
舊的發明、新的改造,會是違和嗎?
或許立足於臺灣數百年來如此的多元融合之上,本來就沒有「應該是」什麼樣子吧。
我想起嫁接,一種有目的性地接合不同株樹枝的過程,透過嫁接,讓兩株植栽相互交織,以形成新的樣貌,目的可能是單純修補、抗寒、加速成熟,也可能是為了育種,代表著— 新的品種將會坐擁雙親的特性,進而開出嶄新的花,結下更甜的果。
以傳統為根本,以文化為莖幹,
有樂長老他辛勤照護著,Djineljepan正在開枝散葉呢。
安坡童玩王國-Djineljepan部落
屏東。部落漫藝-原選良品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攝影: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台灣就業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屏東就業博覽會盛大登場吸引上千民眾找工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 今(17)日在屏東縣立體育館舉辦「2022台灣就業通-屏東地區就業博覽會」, ... ... <看更多>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延續前幾篇的台東行,這次非常謝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 的邀請,讓泰泰藉由這趟兩天一夜的公益旅行下來受益匪淺,認識了不一樣的台東,看了許多小小地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