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魯閣號 408 車次發生意外後第 3 天,許多人和我一樣,在連假的這幾天中都懷著一個忐忑的心,焦急地想從新聞上獲取更多資訊,希望所有受傷的人都能夠平安。
這段期間內,除了釐清事故所發生的原因及交通部門後續的檢討與責任歸屬外,我最關心的,其實還是重大災難後,對家屬、倖存者與救災人員,以及整體社會的心理支持。
從過去的經驗上來看,台灣社會在經歷幾次重大災難後,接下來,我們即將面臨一段漫漫長路,非常需要以社會整體的力量,共同度過這次的集體傷痛。
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強調一個觀念,災後心理精神衛生的支持,完全不亞於生理上的醫療,兩者的功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在事件發生的當天,我聽到不只一件現場救難人員在經歷現場慘烈的狀況後,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的案例。這讓我想起了 2018 年普悠瑪事件後,曾發生現場救難的消防員,事後疑似因為嚴重的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幸走上絕路的憾事。
為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災難心理衛生機制便是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所謂的災難心理衛生機制,有幾項重點目標:
1️⃣ 事件後的 0 - 3 個月,是 #心理急救期,首要之務在於提供安全安適感,協助當事人度過身體與心理的危機。
2️⃣ 事件後的 1 - 6 個月,則是 #緊急處理的重建期,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在災變下的心理反應,協助恢復原本的生活與因應能力。
3️⃣ 事件後的 6 - 60 個月,進入 #長期心理重建期,需要持續提供不同面向的支持,協助當事人在漫長的心理重建中,回歸日常。
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並非僅限於心理層次的需求,而是 #全面的生活照護。這些服務,絕對不僅僅是短暫性的、一次性的諮商服務,也因此,無法長期仰賴外縣市的服務人力。所以,接下來中央如何協助地方政府,與既有的服務體系、在地的社區網絡結合,才能貼近生活在不同地區的當事人的需求。
對於失去至親、身心靈遭遇嚴重創傷的倖存者與家屬,首當其衝的可能是經濟、就業或就養上的生計困難,包含傷者後續的醫療、復健、聘請看護等費用,部分罹患身體疾病或慢性病的個案也需特別留意,適時提供疾病衛教及用藥指導、協助就醫。因此,除了長期提供心理層次的關懷,更需要地方社政、衛政、勞政、教育、犯保等服務體系共同來協力,提供及時的轉介與支持。
對於協助救難的軍警消、醫療、社工等第一線人員,由於目睹或經歷慘重死傷的現場,是PTSD、替代性創傷的高危險群。他們在救災工作結束後,可能持續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經驗重現、神經緊繃、逃避與麻木、惡夢連連、錯覺「回到過去」等等。中央應積極提供前線的救援人員,長期可靠、保有隱私的心理輔導資源,讓他們在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後,能夠適時地尋求支持。
面對未來的復原重建,從中央、地方到民間組織,如何有效進行跨部門的資源整合與分工,#避免各自為政、#避免多次頻繁卻無效地打擾當事人,是災難心理衛生工作能否有效推動的關鍵因素。
沒有人願意見到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台灣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集體療傷、相互扶持,對於住在同一座島嶼上的人民而言,只有我們團結一心,才能攜手走過這樣的苦難。
接下來,我也將持續與中央各權責機關溝通、協調,讓災難心理衛生的服務,能夠更全面地照顧到家屬、倖存者與救災人員,彼此支持、齊心、漸進地度過這次的傷痛。
#中央應即啟動災難心理衛生機制
#地方應協調跨單位資源整合提供長期支持
#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不僅限於心理而是全面的生活照護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Ash Cho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ow to meditate 冥想姿勢: 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簡單,真的就只是坐下來閉上眼就好了,不用執著於蓮花坐不蓮花坐的問題上。你只需要考慮兩點:1.你個人的舒適感;2. 不要舒適到你會睡著(如果你是為了舒緩失眠則除外) 冥想時間長度: 沒有所謂,5分鐘、10分鐘也可以。也可以慢慢增加到30...
慢性ptsd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怕吵,鳥也怕吵,甚至還會造成類似人類的PTSD】
生活周遭不間斷的噪音,例如住家隔壁的建築工事或是響不停的汽車警報,總是讓人不勝其擾,鳥類也不例外。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鑽取石油和天然氣所發出的噪音,對三種鳴禽造成慢性壓力,狀況類似人類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環境噪音 #慢性壓力 #PTSD 《科學人》粉絲團
慢性ptsd 在 Kai Chang 楷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Final day of my #25pushup challenge. Thanks to my friend Harry wei for nominating me.
我的25天伏地挺身挑戰第最後一天,謝Harry wei的提名
Today I nominate Amber Wang
今天我提名 我老婆
她是我老婆,最後一天當然要提名她!
既然要挑戰25天,不如也挑戰25種不同的伏地挺身吧!
今天做的是挑戰大魔王在背上,果然無法一次完成25下,有一點像Rest Pause的練法,一組到力竭,果然是大魔王❤️
#25pushupchallenge for a Great cause.
Doing this for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with this illness please help give them a hand and protect them by raising awareness..
Crisis Hotline 800-273-8255
Speak up. We are listening.
25 push-ups a day for 25 days to help raise awareness for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每天25下連續25天伏地挺身挑戰,以提高消防,救災救護人員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認識。
Many of us have in some way or another felt the pain brought on by losing someone to suicide and I want to do my part to let everyone know there are people that love and care about you, who are willing to help you in any way they can.
PTSD 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 #程序記憶 中,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便觸發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的情緒反應可以在災難後立刻發作,在數月後平息也可能一直持續,變成慢性症候群,延遲發病。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如家人或親密朋友之死亡、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
每個人、都需要有勇氣跨出第一步
哪怕只是一小步
都能為自己和周遭朋友帶來改變
我希望能讓更多消防以外的朋友參與這項活動、讓更多人關注這個活動的價值
同時期望所有消防人員,救災,救護人員,永遠平安
The rules are simple:
*Once you are nominated your 25 days starts the following day.
*Everyday you record yourself doing 25 push-ups even if you have to drop to your knees to get 25
*Every day you must nominate a different person.
Let's reach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Let's hope by doing this we can build awareness for anyone who is suffering from a mental illness, you are not alone and we are here for you.
Crisis Hotline 800-273-8255
#SUICIDEAWARENESS
📣Stop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time to exercise, as long as you want to move, your playground is everywhere.
Let’s go, everybody go! go! go!
規則很簡單:
⠀⠀
1.獲得提名後,隔天開始您的25天。
2.每天記錄自己做25次俯臥撑。 盡自己最大努力不需要批判。
3.每天您必須提名其他人。 嘗試選擇您認為要這樣做或有能力做到的人。4.享受過程。 這是一種使人們認識發生在我們周遭事物的簡單方法。 這些勇敢的人們為了保護我們珍惜的東西而獻出生命。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對抗情緒。 有時,他們覺得周圍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
預防PTSD,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
請和我一起理解
軍警消醫護及救難人員
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影響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好友們請準備接受我的邀請
#素食健身
慢性ptsd 在 Ash Cho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ow to meditate
冥想姿勢:
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簡單,真的就只是坐下來閉上眼就好了,不用執著於蓮花坐不蓮花坐的問題上。你只需要考慮兩點:1.你個人的舒適感;2. 不要舒適到你會睡著(如果你是為了舒緩失眠則除外)
冥想時間長度:
沒有所謂,5分鐘、10分鐘也可以。也可以慢慢增加到30分鐘。冥想時間並非愈長愈好,最重要是你在過程中有進入到狀態。冥想並非放空,需要我們一定的專注力,我們才不會入睡。所以過長的冥想時間會令我們精神疲勞,追求放鬆的我們不希望出現這個情況。
冥想時要想什麼?還是什麼都不要想:
冥想中有幾個主張,一種是建議你什麼都不要想,只專注於呼吸就好。另一種則建議你只需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中間管道就好,不需要刻意去壓制想法(會出現想法本來就很自然),只需要在過程中觀察出現過的想法,我自己是偏好不壓制想法。
benefits of meditation
身:
降血壓、舒緩身體的慢性痛
舒緩失眠問題
提升專注力
心:
如運動鍛練身體一樣,冥想可以鍛練精神健康。
meditation現今甚至成為心理醫生都建議的治療方法。
Mindfulness meditation和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可以應用於於治療焦慮症、PTSD、抑鬱症、上癮、躁鬱症、失眠等等心理疾病。原理是此兩種meditation可以在大腦中架起新的神經網絡,讓腦內處理情緒反應的海馬迴重新獲得平衡。
靈:
與內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提升創意思考,從不同角度思考世界(創造性冥想)
並非只有藝術行業才需要創意:科學、商業、行政...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創意
更細心留意身邊人事物
Type of meditation:
-body scan meditation
舒緩失眠、慢性痛楚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禪定
宗教色彩比較濃厚、靈修人士層面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培養對身邊人事物的同情心和友善
改善待人處事態度
-mindfulness meditation
提升觀察力,感受活在當下
慢性ptsd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慢性ptsd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鬼壓床 👻👻睡到一半手腳不能動!明明醒了卻無法呼吸!大家遇過這種疑似鬼壓床,或是被 #外星人綁架 的情況嗎?今天我用 #腦科學 破解這個問題,其實是睡眠麻痺現象!一起來看看!
#睡眠 #鬼壓床 #睡眠麻痺 #失眠 #夢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鄭淳予醫師 #神經很有事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