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謝謝阿滴拍了這支影片!
這幾天「憂鬱症」大概討論度很高的話題,有些人會說,是不是在裝可憐?也有些人會說是要博取同情嗎?就我來看,要一個意見領袖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患者、自己心裡生病了,且客觀地分享自己生病過程,是非常有勇氣,因為這會鼓舞到更多有類似困擾的人,包括我在內。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同屬於「精神官能症」,並不是要你好好休息就可以沒事,並不是要你改變外在環境就可以沒事,一旦發作時,你會覺得整個世界好像崩壞,沒有人可以救你,你可能會大哭,你可能會大怒,你知道你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控制。
仔細算起來,精神官能症已經伴隨我十多年,從一開始莫名感到不舒服,連吞口水、呼吸聲、心跳聲的頻率都會讓我感到恐慌,跑遍各大科檢查身體都沒事,後來轉介到精神科才被告知「患有焦慮症、帶有強迫行為及部分憂鬱傾向」。
我的症狀是什麼呢?我的恐慌與焦慮會促使我發生強迫行為,我會懷疑自己手沒洗乾淨,反覆洗了十次;出門後我會懷疑自己沒帶手機與錢包,反覆翻包包十次,我會在騎車時看著紅燈秒數感到莫名不安,默念一到三十才會心安;我會莫名焦慮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反覆量自己體溫。
身邊的人只會跟我說妳要多休息啊不要想太多啊!你要學習紓壓啊你要抗壓啊!但是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
精神科醫生跟我說「可能是基因、可能是遺傳,吃藥就對了。」
然後吃了半年的藥,很想死,強烈的副作用讓我每天夢遊,可以避著眼睛跟人打招呼聊天然後我完全不知道,喉嚨乾嘔到吃不下飯暴瘦。
我怎麼改善的呢?我決定停藥,並且讓自己忙碌,讓忙碌塞滿我所有時間,然後我從「美麗境界」這部電影明白,我要學習正視、接受、共存,所以我改變心態(很難一步到位),經歷多年之後,這些症狀已經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還是會懷疑自己手洗不乾淨,但洗五次就好;我還是會懷疑沒帶手機跟錢包,但翻了一次之後就會告訴自己,有確認就好;我還是會默念數字,但我可能已經可以數到五之後深呼吸,就沒事了;我還是會不時質疑自己是不是發燒,但已經可以自我覺察是症狀又出來搗亂了。
直到去年被資遣,又開始有點不受控,我改尋求諮商師協助,也藉由閱讀來調適。
我想跟正同樣被「精神官能症」(對!老愛有人直接說你是精神病!畫上等號!但兩者不相同!)困擾的你們說,不要害怕,不要怨天尤人,勇敢面對與正視,尋求專業協助(不論是求助精神科還是諮商師)。
一切一定都會更好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鄭匡宇激勵達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憂鬱症、焦慮症 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這樣 外表活得很光鮮亮麗 就不會有憂鬱症 所謂的網紅、知名人士或者成功人士 往往是最容易憂鬱的..... #憂鬱症 #焦慮症 #激勵達人 ▶▶▶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鄭匡宇學院網站:https://www.lea...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愛美教主Cherry Quee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李明川與憂鬱症+恐慌相處間找到平衡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多事之秋?!莫名焦慮恐慌怎麼辦?這些方法讓你身心靈更健康! 的評價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恐慌的夥伴是憂鬱】 恐慌症的個案多半會有預期性的焦慮 的評價
- 關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恐慌症dcard - 三重停車場月租費 的評價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一次諮商進修課中,老師提到創傷事件本身沒有比創傷發生後身邊重要他人的反應來得重要,讓我有著深刻的印象。創傷雖是主因,但身邊重要他人的回應其實才是重點。往往創傷發生的當下不可預期,然而創傷後向重要他人訴說時的不被理解、否定、羞辱、鄙視、怪罪、奚落、懷疑、嫉妒、忽略及壓抑,則是更傷。
最容易明白的例子,比如童年遭受性侵的女性,跟母親說叔叔性侵他,得到的回覆是:「小孩子不要亂說」或是「你就是這麼下賤」。這樣的傷除了性侵事件本身之外,還附帶了對自尊、自我認同及自我價值的否定。這會是一個人心理上的陰影,不旦可能發展出扭曲的人際關係及不穩定的依附關係,甚至連身理上也會以疾病的方式來呈現。
一般也許我們幸運地不會經歷這些大創傷,但童年逆境裡的傷還含蓋了很多小創痛,如:在家庭中感到害怕恐懼、被威脅的毒性教養(肢體暴力、精神暴力、語言暴力、情感忽略、目睹家暴、父母長期爭吵、父母帶著仇恨離異、被父母吼罵/嘲諷/貶低/羞辱,或是父母處在混亂狀態無法滿足孩子情緒上的需求)。
在周志建心理師BEST情緒治療裡提到,童年逆境對身心會造成以下的影嚮:
1)心理上的影響: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暴食症等。
2)性格缺陷:敏感、自卑、多疑、猜忌、不自信、不容易表達自己、不容易做決定、情緒起伏大、期待被認同。
3)生理上的影響: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阿茲海默症、胃痛、皮膚過敏、紅斑性狼瘡,以及影響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等。
4)對兒童的影響:發育不良、濕疹、氣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睡眠障礙、做惡夢、鼻子過敏、嚴重便祕、拉肚子、長年頭痛等。
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觀察身心疾病或性格成形的脈絡,去瞭解(甚至是承認)兒時所受的傷,進而拆封去療癒、去釋放。
在我們「孝順」的文化底下,甚至連「承認」被家暴都是困難的,因為從小誰沒被打過,我們會認為那很正常,甚至底層是吸納了「我不夠好才會被處罰」的低自尊及價值感,那更不用說精神及語言暴力了。我們被教導「打你是為了你好」卻不清楚父母的情緒是他們需要學習的課題,那些為了你好的毒性教養,實則是你往後人際及伴侶間會遇到的很大的障礙。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一直以來我有一個困境,就是很難真實表達我對他人的感受、意見或是自我需求。總是在當下害怕說出口會傷了對方的感受,或讓對方難堪,而選擇壓抑。直到有天忍無可忍,或是內在情緒翻亂不已(可能被相關議題勾動)而爆炸;亦或是我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我用了非語言的訊息在傳遞,也因此雖說沒開戰,但已然對峙。
這種「不敢」說出口、怕傷了對方的感受中,有著一股莫名其妙的「羞愧」感,會覺得不好意思讓對方難堪。在深度自我覺察後才發現,「不敢真實表達」這件事是因為兒時我很常在表達自己意見或感受時(不遵從父母意願),被突如其來地賞巴掌。而被賞巴掌後若是哭泣會被羞辱沒用,所以創傷形成情緒凍結。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表達內在的真實需求及感受,會壓抑並且感到羞恥。
承認痛,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一年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
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1.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2.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健保署跟國家替你背書。
【3.我這樣會不會浪費健保資源?】
答:不會。因為全國全年健保預算是固定的。
你多去看,預算也不會多出。
反之,你不去看,不但要長期忍受痛苦,還影響工作及生活。社會少了一個做事謹慎、工作認真的國民,對整體來說也是損失。更何況:拖延下去,病情並不會自動改善。
【4.我去看醫生,結果得了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怎麼辦?】
答:你不是因為去看醫生才得了這個病,也不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會得這個病。
是因為苦於症狀、受不了了、瀕臨崩潰才去尋求協助。
若你的家人朋友面臨一樣的困境,愛莫能助之外,你也會鼓勵他們去看醫生的,不是嗎?
相反地,無論是醫師的建議也好、透過支持自己想開了也好、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好,只要有小小的改變、一日一日的改善。症狀減輕或消失不見了,那麼原本在意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苦惱的不再纏饒於心。憂鬱焦慮這些名詞,對你來說就不再重要了!
當你變得健康,先前的苦痛感消失不見了,你根本就遺忘有這件事。
「失眠改善之外,你之前說經常頭痛、腸燥,這些有改善嗎?」我看診的時候問病人。
「頭痛?腸燥?對齁,我以前經常這樣。但已經好久沒這樣了。」
「是嗎?太好了,有改善了對吧?」
「是啊!要不是醫師你問我,我都忘記我之前每天頭痛了呢!」病人笑著說。
治療就是這麼一回事。病人因為十種症狀而來,回診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剩下的一兩種症狀,跟醫師報告還沒治療好的部分。
往往忘記已經改善的七八種症狀,因為消失了,也就無需在意啦!
【5.短短聊幾句,醫師就能了解我,知道我的狀況嗎?】
答:醫師再怎麼了解你,「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醫師了解你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醫師的分析,更了解你自己」!
當你改善了之後,「你將清楚知道自己改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你」。
【6.我吃這些藥,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7.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通通都做過了呀!」
「我當然知道這些辦法對你沒效,若有效,你怎麼會踏進門掛號呢?正因為我理解這件事,所以不會給你這些無效的建議呀!」
「醫生你是說:瑜伽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沒用嗎?」
「我是說,你已經很努力,這些都有做。但若有效你就不會來看我門診,對吧?但這些說不定對其他人有效呀!因為其他人有效,所以他們獲得改善,所以沒來看門診。但那是別人呀!不是你。對別人有效對你卻無效的建議,這種建議不切實際,對吧!」
【8.我要治療多久,才可以不吃藥?】
答:你吃藥的第一目標不是「改善症狀」,第一目標是「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有些人治療效果只有一點點,症狀只有些微改善。但逐漸能累積能量,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逐漸回到常軌,那麼我們會說這是個有效的治療。
很多病人只糾結於「吃藥、不吃藥」。勉強自己停藥,結果生活再度失衡,這是本末倒置。
治療失眠,第一步我們關心睡眠有沒有改善。
睡眠改善了我們繼續關注:隔天有沒有精神改善。
精神改善了之後,我們問:工作效率有沒有改善、生活有沒有回到平衡。
這些都改善了之後,我問:心情有沒有改善、能不能感受到快樂與平靜?
一步步疊加,就是整個人有沒有活力動力、對未來是否有希望與充實幸福的感覺。
藥物,在這種巨大的改善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9.標題所說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幫助者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受到疫情影響,身心遭受痛苦,可以說是受害者。
若影響不大,但疫情依舊影響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裡,歲月靜好,享受自己的小確幸,那麼算是「躲避亂世」的避難者。好好待著,就是替全體防疫盡一分力。
若能量充足,自保有餘,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去試著幫助他人,散發正能量、接納負能量。
當網路上都在謾罵一切時,我們願意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
當網路資訊都集中在疫情時,我們願意專注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身旁的路人不戴口罩時,我們不指責不謾罵、也不是非得上前干涉規勸。
「爸爸,為什麼那個人不用戴口罩?」孩子問。
於是我們花時間成本慢慢跟孩子說。「防疫是需要成本的。那個人可能忘了,可能不在意,也可能他沒有成本去因應防疫成本。他可能很熱、真的很熱,要在烈日下工作。我們整天吹冷氣,所以口罩戴得住。他到便利商店吹冷氣,是因為他整天都很熱。我們東西買買就好,回家吹冷氣。他口罩可能不好買,沒時間去買,可能口罩放在車上,好幾天用一個。我們家裡口罩有一整箱,每台車跟公司、家裡、你的書包都有一盒乾淨口罩,有點臭臭就換掉。他可能沒辦法這樣。」
我們將珍貴的情緒成本用在「我們所珍惜關心的家人身上」。總有些人觀念不同、自由不同、採取的措施也不同。
不需要攻擊或干涉不同作為的人。包容也好、發怒也好,這都需要能量、也需要消耗大腦跟情緒成本的。在這關鍵時刻,能量省著點用,多關愛自己的親友吧!
【10.我在戶外空曠處,空氣流通,我需不需要戴口罩?】
答:我相信沒有人故意傳染疫情給別人。戴口罩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研究顯示,若受感染的人沒戴口罩,那麼即使其他人全部都戴口罩,室內的口罩防禦率也會降低。
邏輯盲點是:受感染的人不是故意沒戴口罩的。
或著說:沒戴口罩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受感染。
或著說:你以為你沒問題,也不會故意害別人,但你沒戴口罩,就是暴露風險給自己跟他人。
白話一句:外國經驗:無症狀感染的人很多。不知不覺散佈病毒,受感染者自己自始至終沒發病。若是年輕人,即使發病也挺得過去。受害的是老人,以及無法注射疫苗的小孩。
你若是「避難者」,又不想戴口罩,那麼請好好待在家裡獨處。
你若是「幫助者」,請戴好口罩,為了自己跟別人。
——
歡迎轉載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憂鬱症、焦慮症
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這樣
外表活得很光鮮亮麗
就不會有憂鬱症
所謂的網紅、知名人士或者成功人士
往往是最容易憂鬱的.....
#憂鬱症
#焦慮症
#激勵達人
▶▶▶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歡迎來信:service@rucoltd.com
➡鄭匡宇學院網站:https://www.learnforbetter.com/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KuangYuCheng...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owerintalk/...
↓↓↓鄭匡宇【隨時來點正能量】podcast上線囉
蘋果:https://apple.co/3529MdS
安卓:https://soundcloud.com/motivateyou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愛美教主Cherry Quee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有遇過恐怖情人嗎?
你身邊潛在危險情人嗎?
#心理疾病
#現代病症
#憂鬱症
【李旻珊醫師】 相關資料
經歷
聖諦亞健康管理診所專任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臺灣精神專科醫師
臺灣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成癮醫學專科醫師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身心醫學及認知行為 治療照會研修
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會員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會員
丹麥TMS跨顱磁刺激訓練認證醫師
專長
睡眠分析調節
壓力調節
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焦慮、慢性疲勞調理
大腦抗衰老調理
各類慢性過敏疾病及營養調理
荷爾蒙平衡調理
自體免疫疾病營養調理
芳香療法
非侵入性神經調節術
牙醫新技術3D模擬!連蛀牙都給你照出來ft.Dr. 林葳牙科診療室【愛美教主】
https://youtu.be/-k8_v79VCbI
救發霉20萬香奈兒包只需花2000元?!加碼抽出5顆包幸運兒!【愛美教主】【愛清倉系列ep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L8gbARq50&t=192s
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姐IG
https://instagram.com/cherry_queen77?...
愛美企業頻道YT
https://reurl.cc/pDj5je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多事之秋?!莫名焦慮恐慌怎麼辦?這些方法讓你身心靈更健康! 的推薦與評價
03:15 要怎麼分辨 憂鬱症 vs 焦慮症 vs 恐慌症 ? 04:06 小妙招教你正確擺脫負面情緒! ☆藥越吃越重,卻治標不治本,焦慮恐慌的症狀反而越來越多? ... <看更多>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恐慌的夥伴是憂鬱】 恐慌症的個案多半會有預期性的焦慮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研究統計發現,約有九成的恐慌症患者合併有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等在內的精神科疾病,其中跟憂鬱症的關係更是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病因上,可能與某些近期壓力的 ... ... <看更多>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在 李明川與憂鬱症+恐慌相處間找到平衡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知名造型設計師李明川與憂鬱、 恐慌 相處20年,他分享自己處理情緒的心法,除了當下立刻離開現場之外,平時也常去看電影轉換心情 ... 日常早有 憂鬱症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