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聊武術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巴西柔術」以及其中的代表「格雷西家族」。(建議搭配我分享得影片)
現在大家提到徒手搏擊,很容易提到近十幾年快速崛起的綜合格鬥。所謂綜合,就是指參賽者使用的格鬥技術非常繁雜,舉凡:站立在地板上的「立技」(這其中又可粗分拳腳擊打以及抱摔擒拿),還有纏鬥於地面的寢技(綜合格鬥的寢技除了關節技或是壓制,也允許加上拳腳的擊打)。能讓觀眾看到眾多技術的對抗以及組合變化,是該項競技的魅力,也是綜合格鬥能蓬勃發展的動力。
不過凡事都需要時間演進,在綜合格鬥的早期,雖然讓不同流派且風格差異甚大的選手同場格鬥,成為吸引票房的噱頭,但早期的參賽選手因為學習的武術較為單一,所以面對脫離習慣的規則時,往往沒有打出原有實力就迅速敗陣。格雷西家族的「巴西柔術」,就是在這段探索期里大殺四方,建立起赫赫威名,並且深遠影響之後綜合格鬥選手的技術學習。
先解釋何謂「柔術」?
柔術是日本的格鬥技之一,有別於用拳腳直接擊打(像是:拳擊、跆拳道),柔術使用貼身搏鬥的摔技、關節技、固定技來降伏對手(具體代表性招數像是:過肩摔、十字固,甚至是利用衣服絞殺對手)。
日本柔術的派別很多,但最著名的莫過於「柔道」。柔道之所以有名,在於它的實用性以及驗證其實用性的實戰經歷。簡單來說,柔道的創立者─嘉納治五郎,他屏除掉大量繁雜但很難在實戰中施展的古典招式,化繁為簡後,讓門下弟子常利用實戰進行訓練。
最初很多其他柔術門派非常厭惡這種革新,並且宣稱這種簡化過柔道不具備戰鬥力。結果後來日本警視廳想要讓警察習練能夠制服犯人的柔術,但又不知道該使用什麼派別,所以乾脆讓各流派進行比試,結果柔道橫掃狂勝其他古典流派,不但讓日本警察自此習練柔道,同時也證明自身革新的成功。
那既然柔術是日本武術,怎麼又會流傳到巴西呢?
簡單來說,19世紀的美洲國家由於欠缺勞動力,於是開放亞洲移民(這在我國近代歷史也有出現,就是所謂的「豬仔華工」,代表人物莫過於跑到美國把自由女神像打爆的華英雄啦),而日本國內部分生活不下去的民眾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前往美洲,而其中一個較大的移入國家就是巴西。
所以嘉納治五郎的傳人(前田光世),後來移民巴西後,將柔道傳給巴西人,這其中就有格雷西家族,而格雷西家族則進一步將所學進行改造。
巴西柔術跟柔道差別在哪呢?
簡單來說(好的,大家似乎很常看到這個字眼,這一方面家饋敘述節奏而將繁雜的內容進行梳理,另一方面......我之前就表示過我自己只是個武術愛好者以及很初學的習練者,柔道我也只有跟人討教一二,所以無法說得太精深,而是以一個入門級的科普概念向大家介紹。因此我再一次的告訴觀閱本文的高手,如果我說的不全,甚至是有錯,一定要不吝嗇的留言打臉我,讓這個分享的學問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完善),柔道比較重視站立技,但格雷西家族卻很重視寢技,也就是地板上的纏鬥。
到底有多重視呢?格雷西家族有這麼一段發言:「戰鬥,從躺下開始。」
好的,我知道這句發言乍聽之下非常廢,你都躺下了還怎麼戰鬥?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的武術都很忽視寢技。像是我個人很有興趣的中國武術,我曾經拜訪過八極以及形意的拳師,向他們詢問有哪些中國武術是專攻寢技的(補充一下,我請教的人都有練過很多流派的武術,其中一位甚至有練過巴西戰舞,所以他們的眼界絕不算狹窄),但他們都搖頭說:「中國武術很少有針對地面的招式。」
忽視代表什麼?那就是因為陌生而無法應對。
觀看我分享的影片連結,大家不難發現,立技的選手一但戰鬥被帶入地面,完全無法施展所學(我舉一個著名的搞笑橋段,斷水流大師兄可以爆打菁英中心眾多部門的垃圾......說錯了,是主將;但遇到中國古拳法的皇牌防守絕技─金蛇纏沾手,就因為貼身而無法發揮實力,甚至只能跟著一起擺出有傷風化的姿勢)。
而格雷西的選手卻利用精心研究的槓桿原理,加上大量的體力訓練(如果你有投入過格鬥訓練,你會發現纏鬥的體力消耗遠大於拳腳揮擊),要不輕易降伏對手,要不活生生地把對手給熬死(像最後的冠軍戰中,對手也是有學過一些寢技的,但在進行一小段的抵抗後,最終因體力不支加上實在無法施展出破解招式而認輸)。
因此格雷西家族又說出一段著名發言:「地板是大海,吾等是鯊魚!而很多人連游泳都不會。」
靠著強大的寢技,格雷西家族主宰早期的綜合格鬥賽事,甚至被尊稱為第一格鬥家族。而巴西柔術乃至寢技,成為後來綜合格鬥選手的必修科目。
話說到此處,所以巴西柔術是最強的格鬥技......嗎?
其實我前面就有提到,巴西柔術之所以在早期橫掃四方,是因為其他人對寢技,甚至是對綜合格鬥規則的忽略及陌生。
我先岔出去提一下影片中有出現一個相撲為主,同時也是那場賽事中噸位最大選手。他不強嗎?絕對強!但為何他卻短時間之內被人打的潰不成軍?那是因為他無法轉化自己的技術去適應其他賽事規則。他最擅長的相撲,原本的格鬥場地非常狹小,所以相撲選手在開賽之初很少做閃避動作,因為那等於讓自己在開賽時就退到邊緣而處於站位不利的劣勢。但綜合格鬥的場地卻比較大,讓選手還有一些可以迂迴的空間,加上鐵籠的設計也是相撲場地所沒有的(拳擊好歹有類似的擂台邊緣繩線),這讓那位選手完全煞車不及而撞在鐵籠,並在身體受到阻礙下被靈活的選手施展踢技(又要順帶一提,相撲應對擊打技的經驗也相對薄弱,這又是一個面對陌生規則及精力而吃鱉的因素)。
所以當大家都開始研究並具備寢技的經驗及技術,過度強調地板的格雷西家族,後來表現就下滑了。
另外影片也有提到,寢技在特定環境下的施展很強大,這句話大有深意。什麼意思?那就是「強」是因時因地制宜的。像是今天如果比賽場地換成是柏油路,那強調地面的巴西柔術就會被削弱,因為一但施展失敗,那就是讓自己撲街撞地板呀!同時在柏油路纏鬥,只怕皮都給磨破了。在這種情況下,強調立技的柔道反而優勢大增,試想在軟墊上摔人都能讓人頭暈目眩,那如果把人摔在柏油路上......大概要馬上送急診室吧。
還有,寢技是一對一的強大格鬥技,但在多人混戰時,主動倒地的寢技卻是將眾多破綻主動賣給敵手。有可能我正在對一個人十字固時,對方的同伴一腳就往我頭上踩下來了。(這裡也解釋,為何中國傳統武術很少提寢技?我找到的人很多都是回答,以往傳統武術很常出現在村莊間的械鬥,也就是多人混戰,在粗糙的地面以及四面八方敵我交雜的情況下,使用寢技無疑送頭,所以這很可能是中國武術忽略寢技的主因之一。)
但我並非要貶損巴西柔術,事實上,我前面也提過,它極大的影響綜合格鬥,同時也是綜合格鬥選手直至現在都必修的課題。
同時格雷西家族除了戰績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於它的訓練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格雷西挑戰」。意思是今天我開發出一個我覺得更強大的招式,我可以無需顧忌輩分而提出理念並在實戰中驗證,家族其他人則會陪我驗證,甚至會從旁觀察並提出改善。這種勇於挑戰、群策群力、實事求是的氛圍及行動,讓格雷西家族得以技驚四座,並且至今都保持競爭力並持續改善,真是讓我相當景仰。
(與之相對,一堆所謂的傳舞大濕,不是在打敗之後辯解說「術高莫用」,要不就是講「我大意了沒閃開」,要不就是找一群徒弟完什麼隔空打牛或觸電十八跌,這不但是沒本事,在教學上更是沒品德了,真是希望這些妖魔鬼怪能耗子為汁。)
以上就是我對巴西柔術的粗淺介紹。看官同意嗎?不同意嗎?有疑問嗎?有學過金蛇纏沾手的嗎?
都歡迎留言一起討論,高手們更望能不吝賜教呀!
#巴西柔術
#格雷西家族
#地板是大海吾等是鯊魚
#如果我使用少林功夫的金蛇纏沾手那真是棋逢敵手
#疑問為何金蛇纏沾手是少林的_沒聽過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嚇壞人嗎
https://youtu.be/6r5sNBqu9Rk
「擒拿 術 原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基礎擒拿觀念與運作原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的原理(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的原理(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國術與柔術的基本擒拿比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新北市防身術競技協會| 擒拿、摔角專業技術文化傳承介紹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客製「穴壓擒拿術」|汐止警教官為巡守隊員自主訓練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術的推薦,PTT、DCARD、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術的推薦,PTT、DCARD、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術的推薦,PTT、DCARD、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擒拿 術 原理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統武學陽出陰回口訣與結構治療中的筋膜理論的探討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在練拳的時候有一些心得與發想。關於"勁"的延伸,"陽出陰回"的想法與解釋。
"勁"是本門武術中一切的根基,之前有提過"勁"是一種經由人工引導力的使用模式,力是來自於自身質量的反作用力,路徑則是在身體結構在前後左右上下的張力都處在一個等張的狀態,主要以骨架本身去支撐,肌肉筋膜為傳遞介質,從足弓一路到末端的一個路徑,方向則是由動作意念去決定,而過程必須要合乎"力在前端"與"回中"的概念,要符合這兩點的用力模式必定遵循"陽出陰回"的邏輯,也才能夠達到本門武術的要求"穩"與"放鬆"。
陽出陰回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概念邏輯,意念、氣息、結構、動作...等,很多部分很難用文字形容,是一種體會感悟,常常聽到的只能意會的部分,今天要講的部分是可以用文字、筋膜、肌肉骨架等邏輯來解釋的部分,主要以伸肌與屈肌的概念來解釋。
先說明一下等等會用到的概念。
1.收縮時使關節伸直、舒展的肌肉群叫做伸肌,相對的收縮時使關節彎曲的肌肉群叫做屈肌,兩者會相互調節抗衡,伸肌收縮屈肌就會舒張,反之依然。EX 肱二頭肌是屈肌,肱三頭肌是伸肌,兩者肌肉是統一組的伸肌屈肌,讓手臂彎曲與伸直。
2.一般來說的陽面剛好是伸肌的部分,陰面剛好是屈肌的部分,以手臂為例,手陽面指手背面,主要是手臂的伸肌群,手陰面是指手掌面,主要是手臂的屈肌群。
3.林氏結構治療的概念中伸肌主要是負責固定結構的。
陽出陰回以伸肌屈肌概念來解釋肢體的動態就是:動態以伸肌為主,屈肌為輔。
伸肌是負責固定結構的,以伸肌的收縮去改變姿勢,整體結構相對來說是保持穩固的,張力是相等的,屈肌只是配合出力,這樣應該比較不會有肌肉過度收縮而把結構拉歪的狀況,同時保有改變的彈性,可以對外界做相對應的改變。這應該就是本門武術"穩"的原因,不是靠核心用力固定,而是因為伸肌的整合。
而要以伸肌為主的動態必須建立在"勁"的原理上,要在身體前後左右上下張力維持平衡、整體力線是連貫的前提之下才有辦法以伸肌為主的運動。如果身體是歪的,不是直直落在地板上,為了對抗地心引力那一定會伸肌收縮用力固定身體維持平衡,髂腰肌、束直肌群一定是會用力固定脊椎直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可能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因此必須先站對,找到身體力線的連貫,進入"勁"的用力模式。這也是武術中常常要求力由地起的原因。
在學習本門武術時,常常被說要放鬆不要用力,不要用多餘的力,我想指的就是這個,在"勁"的身體狀態,"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自然就不會用出多餘的力,不管是伸肌的固定還是屈肌的過度收縮,這樣一動全身的筋膜都會跟著連動,這不就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了。
一般用力以屈肌為主的模式
屈肌其實是主要的運動機制,是比較有效率而且直覺的用力方式,遇到痛、狀況有效率地把身體縮起來自我保護,大部分日常生活使用模式,彎腰、拿、抬、提...等,都是以屈肌收縮為主,伸肌固定為主。比如把桌子上的任何物體拿起來時,最方便有效率的方式是固定軀幹,抬手去把東西拿到,然後二頭肌收縮把東西拿起來,手肘、肩鎖關節、腹部、骨盆其實都是要固定的,這樣二頭肌收縮才有辦法把尺橈骨往回拉。一般習慣固定某幾個關節,局部屈肌用力收縮改變姿勢,是相對於接近體表,跨過多個關節、附著在不同骨頭上的肌群,相對的位置容易移動。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其實沒有這麼難理解,只是有點違反直覺,可以試試看這樣想把你的手抬起來,只是讓手盡量往前延伸的抬起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為了讓手往前延伸,肩胛骨會相對應的跟著滑動,腰腳其實會跟著動,比較不會有固定卡住,只是比較沒有效率。
但是內旋、下壓、後收、上舉、握拳...等動作要以伸肌為主比較違背直覺,因為是屈肌主要動作,要以對側申肌或改變腰腳支撐結構去施力,這也就是本門武術鍛鍊的主要目的,以下用兩個動作來簡單解釋一下。
北拳鈎手
最近練的太祖長拳中的鈎手是手指往前延伸到極限,手腕因為身體結構與力量的型態自然成形的結構,而不適用力往下鈎,手指往前延伸的鈎手力量會在指尖,手腕不會有卡住的感覺,在實際摔的時候才有它的效用。手用力往下鈎,手腕會卡,實際在摔的時候還會折到自己的手腕。
南拳虎爪
虎爪是手指往前抓而成形,不是用力把手指內扣。如果用力往內扣成虎爪,那手指的終端筋膜、屈肌、手腕都卡死了,在做動作時肋骨一定會固定卡住,鎖骨、肩膀都會聳起,力量把自己每個關節都卡住,這樣一直拉扯的情況下身體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以手指往前的概念,手指、手腕的皮都還是可以滑動的,終端筋膜才不會卡死,手腕、手型、身形才有辦法連貫,勁力才有辦法傳達。
為什麼要陽出陰回?有甚麼意義?
人體感知最靈敏的地方是在指腹,是屈肌系統,所以屈肌不能過度收縮或出力才有完整的感知,而在陽出陰回的概念上,全身的張力應該是等張且可控制、對張力感知是靈敏的,這在對打、擒拿中有很大的意義,以擒拿來解釋會比較好解釋。
擒拿手古稱分筋錯骨手,是有名的關節控制技巧,實務操作上有個必要條件是:讓對方身體察覺不到你的意圖。
人體最原始且重要的本能Fight or Flight,隨時會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反應,當感受到張力、身體關節產生錯位時就會有本能上的反應固定自己的關節。而在以屈肌為主的用力模式下,在接觸的瞬間,對方一定會感覺到屈肌而來的張力,本能的反應就是用相對應的屈肌去做對抗,消除張力讓自身穩定,甚至看到你的動作就已經反應了,那就變成擒拿無用,因為在雙方都有防備意識的衝突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把對手擒拿壓制的,除非你力氣比他大。
以剛剛提到的陽出陰回的概念來說,在接觸的瞬間,施者感知對方筋膜結構張力狀態,平衡接觸面的張力,讓雙方的張力一致,這樣受者會感覺自己是穩定的,就算動作改變,張力相對來說是不變的。因為施著的屈肌沒有明顯的收縮張力,在動作的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張力變化,就算筋膜層、骨骼相對位置有了一些改變也沒有意識到,所以在身體結構被完全破壞前會不知道該怎麼去做應對,因為沒有感受到張力變化以及危機感,這樣就跟力量的大小沒有太多的關聯,而是人體反應的機制。
這個部分之前有拍影片做一些基本的解釋
https://youtu.be/9ZGijyZnVjA
https://youtu.be/f003XMagiNA
這些發現對於林氏結構治療有甚麼幫助
破壞要在不知覺得情況下完成,修復更是要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完全,林氏結構治療就是要讓不可動的變成可動,而這些不可動的地方往往是受傷的位置,可能是因為痛而筋膜緊繃,也可能是歪斜的地方很本能的固定住避免更多的歪斜,或是歪久了的整陀一起用力習慣,都會因為感受到張力的變化而緊繃卡住,這樣要改變就無法了。
以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自身屈肌的張力過大,應該有下列的好處:
第一是感知能力的增加,因為屈肌放鬆才有辦法感覺對方的張力,診斷上的效率與準確性應該能夠上升,能夠時時刻刻判斷甚麼是可動,甚麼是不可動的,甚麼是被拉扯代償的。
第二是操作時的牽引、引導筋膜的操作才是真的引導,真的看到,不會因為自己屈肌的張力過大而看不清對方筋膜狀態,才不會變成用知識與經驗靠蠻力的強迫改變,對方才不會感受到屈肌筋膜的張力才不會緊繃,同時操作時力量的傳導也才會是全身性的,張力才會連貫,不管是施者還是受者都是一樣的,這樣真正不連貫的點就會變得明顯,才不會被表層的張力、遮蔽的張力誤導,而看不到張力的源頭。
豆花之前常常被老師說:「這個姿勢看起來就是不對的,手底下張力這麼大都沒有發現嗎?」當然沒有發現,屈肌用力抬、轉、壓,自己手指掌的張力就很大了,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張力對不對、姿勢有沒有到位,無法感覺也無法察覺。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能夠改善這個缺失。
第三是避免對自己的傷害,屈肌的使用雖然有效率,但是只要有固定必定有拉扯,拉扯久了對身體一定不好。這也解釋了老師在上課提到的保護自己的用力方式:「在操作的時候力量要用推出去的,如果太多收回來的動作會卡住自己。」因為太多的往內動作是以屈肌為主,身體的固定的,一定會有拉扯,病人一多時間一久,病人還沒好,醫生自己就先掛了。
這算是豆花自己對於本門武術的論文,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分享。
#陽出陰回
2021.2.27豆花藥傷科
擒拿 術 原理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個關於打手的心得---聽勁
打手、不順、不連貫、不對,這些都是在講同樣的一件事情,不論是豆花以前在學習硬傷科或現在林氏傷科手法都特別強調的重點,檢查點是相對簡單學習的,對人體有基本認識就能夠輕易上手,但是有問題的地方摸起來是甚麼感覺、有甚麼特徵,跟對的有甚麼差別就真的是功力的差異了,最簡單的差別就是對的不會痛,錯的會痛,但是不管甚麼地方用很大的力量壓都會痛,哪用多大力、甚麼角度、甚麼方式去檢查就變得很重要了,同時還需要精確地分析檢查結果與處置方式。
以前學習硬傷科的方式是古法煉鋼,用力壓、一直摸累積經驗,多壓幾次痛的、不對的感覺,久了手上就會有一種手感,大略知道這個是不對的,知道這個壓下去多深會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不對,因為不管甚麼痛,只要是同一個部位都是用同一種方式處理,感覺就像是技工一樣,反正哪裡痛就是一套給他下去就對了,會痛就三天後再來。當然高手還是有的,以前遇到的老師傅說出師時摸到不對的骨頭你應該要知道歪哪裡、歪幾度,在操作的時候要怎麼把骨頭轉正回來,只是當時沒辦法體會。
而林氏傷科手法講的就比較明確一點,要摸的是筋膜的皺褶、轉折處、不連貫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會有一種特性,會打手,明確且精準地知道這個筋膜張力是往上往下,到甚麼地方,往甚麼方向,要怎麼處理。只是要如何清楚明白的摸到就跟手感很有關了,不像是硬傷科多摸幾次累積足夠經驗就夠了,還需要在那之上的能力,自身體感的建立與他人連結,所以自身筋膜統合的能力是必須的,就像前一篇所說的,用肌肉力量對方肌肉就會繃緊,用筋膜去貼才能夠真的貼到對方的筋膜,而這個能力跟武術中的聽勁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
以下是最近豆花在檢查的方式與邏輯以及一些心得。
第一步先準備好自己,找到全身骨架的連貫且讓所有的肌肉都處在放鬆的、有覺知的狀態,再以氣息意念引導自己的筋膜層帶動肢體末端貼在對方的身上,讓自己筋膜處與對方的筋膜層處在一個放鬆且穩定的狀態下,漸漸地調整成同一個頻率,同調對方最外層的筋膜層,接這在往下一層去同調,這樣一層一層的滲透,去聽去找,推推看、壓壓看、轉轉看每一層筋膜層的狀態,這時候就會發現對方筋膜張力最大的那一層會擋住你的滲透,無法在往下,而且會有一種把你的筋膜往外推擠的感覺,這個就是豆花現在對於打手的感覺。有趣的是,有時候最先摸到不對的地方不一定是張力最大的地方,那可能是筋膜皺褶之後被拉扯的凹陷或是擠壓的突起,要耐心的等待。
層與層之間手感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正確的解剖學輔佐之下,很容易會迷失了方向,不清楚到底摸到甚麼,皮層之下或多或少都有一層脂肪層,皮與脂肪之間有一層筋膜,脂肪之下也是一層筋膜,再來就是肌肉、韌帶、臟器、血管然後各自又有筋膜層包覆著。就拿腹部的筋膜層來說,最外面是皮層,皮層之下有一層脂肪層,脂肪層下面有一層筋膜,然後是腹直肌、腹內斜肌、腹橫肌三層主要肌肉,每層肌肉之間又各有一層筋膜,最後腹橫肌與臟器之間又有一層腹膜,如果沒有清楚正確的解剖學知識,有時候單純靠手感會事倍功半,或是摸不著頭緒。
就像是在解師兄手臂上的擒拿時,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張力線,從三角肌橫跨二頭肌到胸大肌的一個W狀的張力線,師兄也有感覺到這個張力線,但是在操作的時候怎麼樣都沒有辦法把這條張力線解除,後來想想,不對阿,沒有任何一條肌肉或是韌帶的走向是這個樣子,解剖上不可能,再仔細的去摸才發現,原來是豆花迷航了,有兩個張力在同一個點上但是在不同層,一個在三角肌上,一個是二頭肌與胸大肌的交界,把兩個張力分開來去尋找與調理才真的解開這個問題。
沾黏的打手感會比較像是一整團不動的東西,很像是一整片或是一整坨東西黏在一起,有時候也會覺得是一條線,不一定,跟皺褶、轉折比起來這個張力不太會有壓迫或是推擠感,是一種推也推不動,層與層之間無法分開來的停滯、黏膩感,跟皺褶有所區別,在處理上的原理與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沾黏比較像是破壞的概念,有一點像是要把結痂摳掉的感覺,也有一些地方像是拔訂書針、分開或撕開筋膜層的感覺。
至於沾黏先或是張力轉折要先處理則是端看整體筋膜系統的狀態,在當下卡住整體不能動的是哪一個,那就先處理,一層一層的處理開來,有時候沾黏先,有時候張力轉折先,也有可能沾黏後轉折又回到沾黏,因為黏住的可能不只一層 ,有一點像是一整個線團纏在一起,有一些地方被燒融在一起,要解開線團要先從最外層的線頭開始處理,如果線頭被燒融黏在一起當然要先分開才能開始,如果沒有,則是從朝繞在一起的結開始解起,而打結處解一解又發現燒融點,那就要分開才能繼續下去,所以誰先誰後是沒有絕對的順序的,看的是當下整體筋膜狀態。
豆花最近覺得在調理或是檢查時,以林氏傷科手法為體,以武術的勁道,尤其是蛇、鶴兩種的身形氣息勁道為用是目前找到最完美的結合方式,只是要如何一直保持手感,保持在以神控筋膜層是需要下功夫的,畢竟在操作的過程中肌肉的力量還是必須的,抬手、抬腳、轉筋膜層等雖然是以筋膜層帶動肌肉帶動肢體,肢體的動作還是需要靠肌肉層的收縮產生,有時候不知不覺就會開始用肌肉的力量,甚至有時候遇到張力比較大的轉折,用力過猛筋膜的感知很容易模糊掉變成肌肉用力,而且一個操作完要馬上要再檢查,頭腦的思緒上與筋膜的操控上需要更加的縝密,再加上處理的人一多真的很容易腦袋跟手腳會打結,能夠時時刻刻都有保持高精密層度就是現在豆花給自己的課題,期許自己能夠有融會貫通的一天,找到自己手下的清明。
#打手感想
#檢查要一層一層
#筋膜層的操控與意念是有絕對關係的
2019.11.30 豆花藥傷科
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的原理(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擒拿 的 原理 (下). 11K views 2 years ago 分筋錯骨 ... 11K views 2 years ago 分筋錯骨手法( 擒拿 ) ... 遇到歹徒時,最實用的 擒拿 與奪刀防身 術 1. ... <看更多>
擒拿 術 原理 在 擒拿的原理(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擒拿 的 原理 (下) · 怎样打组合拳? How to perform kickboxing combo? · 工字伏虎拳莫桂蘭系王蘇授徒陳樹成 · 分筋錯骨手法( 擒拿 ) · 雜誌、背包、槍鬥 術 ?! ... <看更多>
擒拿 術 原理 在 基礎擒拿觀念與運作原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由人體結構的角度出發從 擒拿 基本起始結構以及兩個基礎 擒拿 手法解析 擒拿 的使用時機、作用 原理 林明輝師兄關於 擒拿 的醫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