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集廣告與「羅技Logitech」合作播出
👀 看過來!
羅技 Logitech 推出——
《送鼠迎牛賀新年》的新年優惠方案!
包含 MX 系列高階商務用鍵盤滑鼠在內,
眾多品項下殺折扣優惠中,最低 57 折起!
⚡️ MX Keys 智能鍵盤+手托:
原價 $4,589 元,特價只要 $3,588 元!
⚡️ MX Master 3 無線滑鼠:
原價 $3,990 元,特價只要 $3,388 元!
⚡️ MX Anywhere 2S 隨身無線滑鼠:
原價 $2,390 元,特價只要 $1,488 元!
現在上活動網頁,最高可抽 1.8 折折價券,
登錄發票再抽價值 20 萬元的 9999 金牛!
🎉 羅技網路旗艦店
更提供志祺七七粉絲獨家優惠碼!
只要輸入:LOGISHASHA77
即可享有指定商用產品,滿 $1,288,
折 128 元的折扣!
現在就點選活動網頁:
👉 http://bit.ly/2YhdJab
到羅技網路旗艦店、各大網路通路,
以及實體通路購買吧!
合作通路:
羅技網路旗艦店、PChome24h購物、MOMO購物網、蝦皮購物、YAHOO購物中心、燦坤、順發、三井3C、良興購物網
#Logitech #MX高階商務系列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羅技Logitech」立場。
--
以英國女王 #伊莉莎白二世 為故事主軸的影集 #王冠 ,在去年底推出了第四季。
比起前三季,這一季獲得更多關注和討論,但也引來不少爭議!英國文化大臣甚至上報投書對 Netflix 提出建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王冠第四季 所造成的風波吧!
🎥 影片重點節錄 🎥
📍 一直以來,《王冠》最大的賣點就是內容貼近史實,但它終究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戲劇作品。
📍 所以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多少會有 #加油添醋 的情節,或是腦補一些真實人物的內心想法。此外,編劇也有幾度 #微調了歷史事件 ,比如說更動事情的發生順序、時間點等等。
📍 而最新的第四季,則引發了開播以來最大的反彈聲浪,而且正反意見都非常兇猛,甚至連 #英國國會 都公開表達關注。
📍 第四季上線後,不少學者在媒體上質疑《王冠》有 #道德瑕疵 ,英國文化大臣 #道登 (Oliver Dowden)甚至登報呼籲,Netflix 應該要在每一集前面加註 #純屬虛構 的警語。因為他擔心對那段歷史不熟悉的年輕觀眾,會誤以為《王冠》的劇情都是真的。
🤔 當然,文化大臣的這段發言,馬上就引來輿論的熱議。不少人批評,道登是 #政治介入藝術 ,住海邊管太多。究竟《王冠》到底引起了那些討論?想了解更多的話,就趕快點開下方影片看看吧!
————————————————————————
✦ 如果你也覺得這些資訊 很 重 要!
✦ 用一秒鐘 #分享 這則貼文,讓更多人知道吧!
✦ 想加速觀賞影片嗎?請到 YouTube 觀看:
👉 https://youtu.be/36kWBePGtJo
————————————————————————
➜ 在 YouTube 上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還可以加入會員贊助我們喔!
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 追蹤志七 の IG ,
看更多趣味新聞新知與志祺日常:
http://bit.ly/shasha77_instagram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
政治介入藝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台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台灣影像,也委託了9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台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台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台灣」攝影。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政治介入藝術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V_Touch人物 #張碩尹 #塗鴉
甫獲本屆 #臺北美術獎 首獎的張碩尹,在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依舊大顯身手,可謂年度最為活躍的藝術家之一。V-Touch跟隨他走訪其年初進駐,並舉辦個展「#台北機電人」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以半廢墟之牆面,顯目坐落於藝術村中的半樓廣場,除了是張碩尹新作的攝製地點,2006年他繪製的「#老照片系列」在此也仍保留了半個身影,成為其現少數僅存的塗鴉。
本集的「V-Touch人物」中,張碩尹為我們娓娓道來,這般既被保留又半廢棄的狀態,如何作為他現在與塗鴉之間的關係,以及近年創作的精神性與存在表徵。2005至2009年間,張碩尹與政治大學同學組成「#上山打游擊」開始進行塗鴉,後逐漸走向以「#Bbrother」之名的個人行動,並持續至退伍赴英國留學前。在英國浸淫於白盒子空間內的當代藝術創作,並逐漸轉向 #科技藝術 近十年後,這一、兩年逐漸將重心遷回台灣的張碩尹,又如何在「做工精美的木作、高解析的投影機、導覽手冊的逼文字的永恆失訊」中(引自其臉書自述),重新召喚過去塗鴉出於技術與資金限制的「#匱乏」,以及自「#文化反堵」開展出的「#藝術介入社會」實踐,將其延續、傳承至今日對科技藝術創作的「匱乏」的思考?從中,除追索同輩有別於大資本實驗室,隨光華商場的成長經驗,更以 #土法煉鋼 中的毀壞性與不穩定性,回應個人生命經歷以及台北都市發展的軌跡。
張碩尹今年下半年接續在 #立方計劃空間 與 #龍泉市場 舉辦了「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Bbrother時期的塗鴉紀錄,後則在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Re:Play 操/演現場」中的「檔案現場」中展出;除了臺北獎,他同時正參與 #板橋435藝文特區「合.眾:你的關係是我的政治」聯展;另外,年初也曾隨 #亞紀畫廊 參與「#Taipei Dangdai」。
「當然就是有好像過去感受的,2000年初破破爛爛、很嘈雜那個氛圍,突然消失的那種感慨。另一方面會覺得,其實這個地方就是隨著時代變遷,你必須要會回應當時當下的時代。我覺得我以前在塗鴉的時候,既想要跟社會發生關係,但是又很著重在於自己隱密性的那個塗鴉客形象的塑造。我覺得現在至少在我這個時代的氛圍,比較是一種合作性。尤其是在臺灣,那種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消失,因為這個產業已經太分工。我發現個體性雖然重要,但它只是創作的一部分,那比較是你和這個體系之間的共生關係。你要生存,就是要確保你所在的是一個健康良好的體系,至少我會把我自己想像成是一個群體網絡的其中一員。」張碩尹說道。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碩尹 Chang Ting-Tong、在地實驗ET@T
---
👀相關閱讀|
👉 Bbrother個人網站:https://bbrother.tw/ ;張碩尹個人網站:http://tingtongchang.co.uk/
👉 張碩尹@《典藏ARTouch》書寫:https://bit.ly/3rFFkiY
👉 〈從物種共生回看歷史,張碩尹獲「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https://bit.ly/37W1UvS
👉 〈「宇宙」遺落在美術館中:張碩尹個展「Kosmos」〉:https://bit.ly/2MfgpSZ
👉 〈向未來報時的製鐘者: 張碩尹個展「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https://bit.ly/37WvIby
👉 台新藝術基金會:〈青春的硬體架構:張碩尹《台北機電人》與九〇年代〉:https://bit.ly/3o0drQp ;〈光的交易:《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https://bit.ly/3hqJ8Qp
---
2020臺北美術獎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3F
展期|2020.12.12 - 2021.02.28
政治介入藝術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政治介入藝術 在 別將政治之手伸入藝術創作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立的目的即是為了可以獨立運作,不受到政治干預或是任何意識形態的介入,鼓勵藝術創作並使藝術家們不用考量外在因素,進而可以得到自由、多元的揮灑 ... ... <看更多>
政治介入藝術 在 藝術家主導介入城市空間——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和社區的創作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家主導 介入 城市空間—— 藝術介入 公共空間和社區的創作. 133 views · 8 ... 政治 記憶-謝宜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第⼀本臺灣都市傳說研究,完整 ... ... <看更多>
政治介入藝術 在 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終結了嗎? - 看板Femi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pots.tw/node/1259
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終結了嗎?
文/陳香君
歐美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的運動,自1960年代末期濫觴、歷經1970、80年代的風起雲湧
,至今發展已超過40年的時間。由於這革命性的運動,藝術中明顯或隱藏的性/別與
美學問題、女性藝術家意識提升、工作與生活權益以及社會能見度等等問題,才能獲
得更多的討論。而許多女性藝術家,也因此對於介入整體政治社會中的性別問題、身
體情慾問題及其相關藝術再現語言的開拓與發展,有更直接和積極的貢獻。台灣約從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開始關注藝術中的性別問題以來,也經歷了某些類似的歷
程。但近10年來,無論在當代藝術市場或在其他展覽管道,已經較少見如上世紀般大
張女性主義旗幟,焦點完全放在女性與性別議題的密集展覽和活動。台灣在展覽、活
動與論述上也略顯沈寂。如此的靜默,意味著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的運動在21世紀終結
了嗎?
背景
至少從去年秋天筆者移居洛杉磯以來,美國便陸陸續續舉辦和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相關
的展覽和活動。
今年春季可說是最密集的時刻。2月,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女性主義的未來:視覺
藝術的理論與實踐」(The Feminist Fu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Visual
Arts)研討會。美國大學藝術協會(College Art Association, CAA)今年2月在紐約
的年會,也特別以一整天的時間,討論女性主義藝術運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項
活動,主要由紐澤西Rutgers大學的女性主義藝術計畫(The Feminist Art Project)
組織,CAA以及美國全國性與地方性的各個女性藝術團體協助並參與。
從3月開始,紐約和洛杉磯均各自舉辦頗具規模的女性主義藝術展覽。
紐約市布魯克林美術館甫成立的「Elizabeth A. Sackler女性主義藝術中心」,現正
舉辦由中心展覽研究員Maura Reilly和知名美國女性主義藝術史學者Linda Nochlin所
策劃的開館展覽〈環球女性主義:當代藝術的新方向〉( Global Feminisms: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rt )。
展覽作品的主要時間點橫跨1990年代至今,媒材形式多元,包含繪畫、雕刻、表演、
裝置、攝影、錄像、電影等等。展覽邀請80位年紀多半在40歲以下的中生代女性藝術
家。為打破1970年代以來英美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行動的歐美中心文化框架,部分藝術
家來自非歐美地區如東歐、亞洲與非洲,或具非歐美裔血緣身份。其中包括一位台灣
旅居法國的藝術家張夏斐。
該中心並設典藏,收藏及永久展出美國知名女性主義藝術家Judy Chicago最為家喻戶
曉的作品〈晚宴〉(Dinner Party 1974-79)。〈晚宴〉為1970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藝
術運動的經典圖像之一,由長48英尺的等邊三角形複合媒材裝置構成,共設39個席位
。每個席位皆繡上貴賓姓名,並有代表該女性的陰戶或蝴蝶圖像瓷盤。這39位女性包
括希臘的詩人莎弗、英國文學家維吉尼亞‧吳爾芙,以及美國藝術家歐姬芙。地板上
並另有999位其他女性的名字。藉此,〈晚宴〉建立一個女人之城,為遠古至今在歷史
中消音的歐美女性建立一套英雌系譜。由於體積龐大,陰戶形象在美國國會引發眾多
爭辯,且藝術界反應不如預期熱烈,〈晚宴〉歷經近30年的浪跡天涯。此時,在這個
極具企圖心的女性主義藝術中心永久安頓,非常具有實質及象徵意義。
綜此,〈環球女性主義〉從歐美女性主義藝術的立足點出發,集納非歐美女性的藝術
經驗,試圖對照出一個環球的女性主義藝術版本。展覽關注包括女性生命的循環、身
份認同、政治以及情感,邀請了許多如Catherine Opie(美國)、Patricia Piccinini
(澳洲)、Lee Bul(韓國)、Miwa Yanagi(日本)等頗具國際盛名的藝術家。
另一方面在西岸,UCLA的婦女研究中心說洛杉磯從3月初開始就被女性主義藝術「佔領」
了,應該不算太誇張。
從4日起,洛杉磯當代藝術館首先推出籌畫了8年時間的〈WACK!藝術與女性主義革命〉
(WACK! 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 )。展覽由原該館的展覽研究員、現轉任
紐約現代美術館素描組展覽研究組長Corneilia Butler企劃,邀集來自21個國家共119位
藝術家,參展作品多樣,包括繪畫、雕刻、素描、攝影、錄像、電影、裝置以及表演藝
術。展覽在洛杉磯當代藝術館Geffen分館展出結束後,將繼續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女性藝
術館、紐約的P.S.1 MOMA以及加拿大溫哥華的溫哥華美術館展出。
〈WACK!〉是目前第一個專注探討1965至1980年國際間女性主義介入藝術之基礎與效應
的展覽。19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興盛,讓婦女認識到,她們在社會中可以扮演不同的
角色,並進一步思考性別作為一個社會基礎分類,如何組織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如何建
構社會知識與文化信仰。這革命性的變遷,深深的改變了女性看待當代藝術實踐的思維
、內容和方法。基此,〈WACK!〉將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視為「戰後最具影響力的當代
藝術運動」,並希冀呈現藝術中的整體政治與社會變遷。
在過去許多論述當中,藝術中的女性主義運動,往往和少數美國女性藝術家正典劃上等
號。除美國藝術家之外,〈WACK!〉並邀請英國、西歐、巴西、波蘭、塞爾維亞、日本
以及紐西蘭的藝術家參加展出,以改變這樣的情況。此外,除了在英美女性主義介入藝
術行動中十分活躍的藝術家個人如Judy Chicago、Mary Kelly 、Martha Rosler、
Laura Mulvey之外,〈WACK!〉也呈現了關注婦女議題與文化生產之間關係的行動團體
和政治社群,諸如Lesbian Art Project、以影像再現女性清潔勞工運動的Berwick
Street Film Collective等等。同時,策展人也認為判斷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行動的政治
性,不應該只依賴創作中直接彰顯的政治主張。她同意長期居住英國的美國裔藝術家
Susan Hiller的主張:許多表面上不見政治宣言的創作,也可能引發我們對於性別與文
化的思考。這樣的創作,同樣有其政治意義。因此,展覽收集了許多類似〈蘇俄阿巴坎
紅色〉(Abakan Red, 1969)之類暗示陰戶的「抽象作品」。據說藝術家Magdalena
Abakanowicz也不只一次反對被歸類為女性主義藝術家。總括來說,展覽的主題可分為
三類。從媒材和形式來說,包含身體作為媒材、社會雕塑、抽象、拼貼與集合、性別表
演、性別化的空間、紀錄與測量、集體行動。從議題上而言,則有身體創痛、女神、女
性感受、家庭故事、勞動、消音與噪音,以及知識作為權力。第三類則是重新書寫藝術
史。
〈WACK!〉的時間點在1980年結束,且對於洛杉磯藝術家著墨不多。因此,南加州女性
藝術家協會自行推出一檔女性藝術家聯展〈多重優勢:南加州女性藝術家〉(Multiple
Vantage Points: Southern California Women Artists, 1980-2006 ),由Dextra
Frankel策劃,邀集50位藝術家參展。展覽處處與〈WACK!〉對話,除了連接1980年代至
今的發展外,也嘗試補充〈WACK!〉在涵蓋女性主義表演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等在較
具政治性,也較為激進的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此外,另有Jennifer Doyle & Raquel
Gutierrez精心策劃的展覽〈這裡沒有處女:看見拉丁酷兒〉(Aqui No Hay Virgenes:
Queer Latina Visibility),酷兒文化與拉丁藝術,從具有廣大拉丁裔人口的洛杉磯,
開展出一個激進而迫切的藝術角度。
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終結了嗎?
前面所述,僅僅是少數大型展覽的取樣概述,並不包括其他同樣重要的小型個展和聯展
。從目前展覽興盛及其不斷在美國境內及世界各地(例如英國、阿根廷)持續發酵的狀
態來看,女性主義介入藝術是否終結的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但當這些展覽如雨後春筍般
、當美國有了一個女性主義藝術中心,而且Judy Chicago的〈晚宴〉被該女性主義藝術
中心永久收藏之後,或許可問:那麼,為什麼要重看女性主義介入藝術?女性主義介入
藝術又能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往前走呢?
限於時間和篇幅,筆者在本文中無意從前提之眾多展覽中尋找答案。當然,關於前面所
提的展覽,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討論,而且展覽及其效應也有待進一步評估。比
如說:這些展覽如何呈現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的行動?它們所呈現的是哪些種女性主義?
關心什麼樣的問題?那些重要的問題被強調或被忽略?哪些藝術家在哪裡被納入?哪些
藝術家在哪裡缺席了?她們的出席和缺席,又傳達什麼樣的意涵?展覽的策略和技術?
與美術館之間的關係?如果對照女性主義介入藝術歷史,又將帶出什麼樣的辯論?這樣
的展覽,對於大眾和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的影響是什麼?這些基本問題,都需要另外著文
探討。在此,我只想從閱讀Suzanne Lacy與Leslie Labowitz目前在洛杉磯Santa Monica
的18街藝術中心的展覽〈限定存取〉(Restricted Access)來討論這個問題。
轉化與繼續
Lacy與Labowitz,從70年代以來,便不斷從她們的藝術行動計畫中,反覆探索女性身體
、性別社會關係以及媒體文化再現的問題,在整體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行動中十分活躍。
受到70年代美國反越戰運動、政治公民權運動、婦女運動以及強大媒體批判的影響,她
們致力於發展以共同合作、平等對話為基礎的行動藝術形式:「新類型的公共藝術」
(New Genre Public Art,詳閱Lacy編輯、吳瑪?等翻譯、遠流出版之《量繪形貌》一書)
。透過邀請藝術家以及社會不同社群參與藝術計畫,創造社會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並
從彼此的交遇關係中,探索凝聚新的社會意識和文化意義。
〈限定存取〉展覽,源自Lacy與Labowitz去年進行的一項藝術行動檔案整理計畫(The
Performing Archive Project)。該計畫將進行2-3年,預計整理1970年代以來,她們與
國內外藝術家以及地方社群所共同進行的藝術行動計畫的相關文件、圖像、企畫預算、
媒體資料、統計資料、研究報告等。在進行期間,她們與昔日合作過的藝術家用餐、談
話,試圖從中再次尋找、定位當年從事藝術介入社會行動的今日意義。在探索過程中,
她們覺得如果有現年20-40歲間的女性藝術家會更好,便有了〈限定存取〉。
雖然Lacy與Labowitz最終仍希望檔案公開,目前因原始資料十分珍貴,僅選擇性地邀請
了12位來自不同族裔與文化背景的女性藝術家參與整理。展覽名稱〈限定存取〉,不但
誠實地標示這樣的操作狀態,同時也透露出我們的記憶狀態,我們和檔案以及檔案所再
現的過去之間有限的存取關係。
〈限定存取〉的展覽裝置非常簡單樸素,但內容卻十分耐人尋味。展覽位於18街藝術村
的一個方正的小房間。從樸實的白門進去,右邊整個牆面是Labowitz 1979年作的相片拼
貼〈一個女人對大眾媒體的印象〉(A Woman’s Image of Mass Media)。整個牆面紀
錄二次Lacy與Labowitz的藝術行動。一是〈憤怒與哀悼〉(In Mourning and In Rage這
次也在〈WACK!〉中展出)。她們在洛杉磯市政府前抗議媒體與社會中諸多針對女性的
暴力,促使市政府防治性暴力以及增列性別文化教育預算。一是〈唱片公司負隅頑抗〉
(Record Companies Drag Their Feet)。她們在好萊塢唱片大型宣傳廣告看板下面,
抗議業者對於女體的剝削。牆面的前面放著簡單的長桌,玻璃桌面下壓放著12位藝術家
從眾多檔案文件中各自選出的物件,有雜誌、活動T恤等等。左邊是一整牆的檔案架,架
上整齊的放著一個個白色乾淨的檔案盒以及12台小電視。檔案盒內有1975-1982年間篩選
過的行動藝術計畫的相關檔案;電視則重複播放12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記錄,觀眾可以
帶耳機傾聽。門口對面的牆面,放映著紀錄12位藝術家整理檔案過程的無聲影片。
〈限定存取〉始於一個重看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的動作,然而為什麼重看的意義,並不是
事先給予或設定的。12位藝術家在開始閱讀檔案前,只知道是Lacy與Labowitz的檔案,
但並不明確知道白盒子裡到底有些什麼東西。這12位藝術家在偶然的機會裡,進入了70
、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的記憶殘跡裡。她們必須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自行尋找和
這些檔案的關係,理解這些檔案,進而描繪70、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的面貌和意義
,並思考那樣的行動和自己的創作以及自己的女性存在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12位藝術家共同的觀點是,70、80年代關切的媒體中女性再現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
只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存在著清楚的世代差異。她們均認為Lacy與Labowitz這
一代藝術家對於公共議題和政治比較認真,整理檔案彷彿開了一扇窗,連接上一代人的
文化記憶,讓她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非裔的畫家Anoka Faruqee表示,「她們這一代成長在個人主義的年代,總認為所有事情
都是快樂而美好的,對公共事務並不在乎。隨著(美伊)戰爭的問題,這樣的美好破滅
了,政治意識又慢慢形成了。」整理檔案的過程促使她思索屬於自己的政治行動。最後
她選擇文件圖像中政治性批判的機智與幽默,以及Labowitz從日常生活飲食消費中實行
女性主義的方式(例如:種有機豆芽)。日裔的藝術家Haruko Tanaka認為Lacy她們最吸
引她的,是如詩的語句裡透露出非常堅定熱烈的政治主張,同時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合
作卻又充滿了溫情和關懷。她很希望能夠將這樣的元素,帶進自己的創作裡。
12位藝術家都認為,對她們這一代或更年輕的學生而言,認識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的歷史
非常重要,因為作為女性的性別處境在很多方面依然是共通的。透過這樣的歷史,她們
可以知道為什麼她們以目前的狀態和方式存在,她們的社會情境對於她們作為女性的意
義是什麼?但她們也都感受到,針對她們這一代或更年輕世代的性別教育仍然不容易進
行,特別是學生們經常搞不清楚不同女性主義的課題、沒有辦法在生活上有所連接。
從非洲安哥拉來,講了一口流利英式英文、法語(沒試過她的安哥拉話)的藝術家Nzuji
De Magalhaes對這個問題,發表了相當精闢的觀察。她以前認識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
「不是三角形的晚宴(Chicago的〈晚宴〉),就是從陰道中抽出捲軸(Carol
Schneeman的〈陰道捲軸〉(Vagina Scroll)),或是某個人將身體浸在巧克力裡面
(誰可以告訴我這是什麼?)。」她沒有辦法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瞭解這些創作、沒有
辦法建立自己和這些創作的連結。整理檔案時,她非常驚訝看到另一種藝術行動/表演
方式,緊密和生活、現實結合在一起。她非常喜歡〈國際晚宴〉(The International
Dinner Party, 1979)的二張活動照片。一張是在一個非裔人的客廳,大家輕輕鬆鬆,
坐得歪歪斜斜,一起談些事情。另一張是很多人站在一起合照,輕輕鬆鬆向上胡亂看著
鏡頭。她認為,這張照片呈現的在家裡吃飯後的結果,大家可以一起作些事情,大方陳
述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國際晚宴〉邀請世界各地的女性團體,在1979年3月14日和她們
一起共進晚餐,鼓勵女性的存在,其他地方的人就以她們自己的方式參與。有人寫電報
說,「喜歡你們晚宴的想法,所以我們一群人也吃了晚餐,餐中一直談你們的事情,我
們一直吃、一直笑,高興得不得了,我們就做這些了。」也有人從南美寫信來說,「我
們想要鼓勵那些沒有人知道的女生」。Nzuji De Magalhaes覺得這是最棒的行動方式,
「她在安哥拉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對她來說,連結日常生活與社會脈絡,是女性主義
介入藝術行動能夠跨越世代繼續向前的重要方法。
看著一些關於強暴的著色素描,Nzuji De Magalhaes也談到在非洲女性的處境是類似的
。女性在非洲父權社會,同樣面對肢體和言語的暴力。她提到,儘管安哥拉有很多強悍
的女生會到街道上大喊反戰:「解救我們的兒子」,但從來沒有人大聲的喊出,「停止
毆打我們」。對這些女人來說,非洲非常迫切的問題是貧窮、是生存、是戰爭,是來自
強國資本主義的剝削。在這樣的情境下,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行動,要考慮的是如何在這
樣的全球與地方架構下發出聲音。當Nzuji De Magalhaes對著Suzanne Lacy這樣說的時
候,讓我們看到第三世界與歐美女性主義藝術行動者之間,在差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
點上的衝撞和對話。記得Lacy在UCLA的演講中分享的小故事。她早期在族裔人口複雜的
Oakland作藝術社群計畫時,常常有類似的衝突,常有人跟她說,「妳是個白人,而且
是個教授,你不屬於這裡,回去吧。」她總是回家哭二下,過幾天又繼續去。最近在〈
限定存取〉的開幕聚會時,她高興的對這一群非裔女生說,「我有〈WACK!〉開幕的票2
張,但我不舒服不能去,妳們有誰要去,用我的名字就行了。」大家討論了一下,有人
就對Lacy說,「用妳的名字嗎??妳忘了我們是黑人了嗎?我們的姓名跟妳的差很多耶
!」Lacy大笑:「對不起,我忘了自己是白人!」
概略閱讀〈限定存取〉之後,再回到本文的問題:女性主義介入藝術終結了嗎?答案是
否定的,目前的沈寂與分散狀態,或許是我們把太多事情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或說我
們有太多的選擇。也或許我們這一代在轉化上一代記憶的過程中,還在尋找與定位和上
一代具有互文關係的當代意義。〈限定存取〉從創造人與人的交遇、衝撞、理解、磨合
、對話和連接等等關係,似乎揭示了一種女性主義介入藝術行動延續的方式和必要性。
--
Ptt2: 城市之戀 --> 文教專區 --> JustReadClub 書香 ◎一段愛與閱讀的故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6.7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