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文委員會審查通過「產創條例」
#高教產學合作 #培育頂尖人才
#創新彈性也要嚴格監督
剛剛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審查完成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 草案。
這是蔡英文總統為了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所做的 #國家整體戰略規劃,推動國立大學 #小規模 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賦與其組織、人事、財務、財產、人才培育及採購等事項的 #彈性運作空間,以達成培育頂尖人才、提升大學技術研發效益的目標。
本條例在立法上鬆綁大學法、學位授予法、教師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等法律,這麼多的鬆綁,確實會讓人感到擔心。
但是回到本條例的目的,是為了台灣整體戰略規劃,是為了 #台灣整體國家利益,把握這個原則,設定 #嚴格監督機制以及退場機制,的確有可能為國家的 #創新發展 打開一扇門。
以下分別跟大家報告,我在草案送審前,以及今天審查時,提出的3個重要修正建議,並均獲採納,成為審查通過的法案條文。
1⃣ 各級監管機制均須納入 #政府席次 三分之一
我在去年接觸本條例後,多次跟教育部、科技部等相關部會討論研商,要求產學合作的研究學院,一定要把「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體制化,放進機制內。
例如:歐洲產學合作成功的例子荷蘭的愛因荷芬智慧港區(Brainport Eindhoven Region),就是以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概念,由大學、產業、政府三方共同挹注資源,但政府保留監管的作用。
教育部也參採了我的意見,在條例中設計的「審議會」、「監督會」、「管理會」、「產學會」等分層監管機制,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政府代表席次。(教育部最早的草案版本,基於產學合作,在各層級監督及管理機制均以「學校」和「企業」各佔二分之一席次為主。)
學校與企業對「人才」的定義不一樣,人才培育不應該市場化,企業要的人才,不會等於台灣整體社會需要的人才。本條例應以「國家公共利益」為前提,政府席次必須能夠代表符合公眾利益的監督角色,避免大學(與研究學院)為了合作僅回應企業端的用人期待!
2⃣ 研究學院編制內教師應以 #教評會 審議機制為原則
我國大學現行有大學法的校園民主和教授治校體制,包括教職員生組成的校務會議、教師治校的院務會議、教師專業自治的教評會等。
行政院版本的研究學院,仍以「校務會議」為校內最高監督機制,並由校務會議授權「監督會」執行監管;也設有類似院務會議的「管理會」。但對於教師聘任、停聘、解聘、資遣等審議,卻設計有雙軌制:(一)以「產學會審議」通過即可;(二)產學會審議通過,報校教評會審議。
我認為除了在監督與管理機制上要保障師生参與外,校園內的教師聘任,仍應該秉持 #大學自主及保障教師勞動權益,以教評會審議機制為原則。因此今天審查時,我提出修正動議,刪除僅以產學會即可決定之規定。
最後審查結果,將條文修正為教師聘任制度,應該由學校最高決策單位「校務會議」來決定;確保了不會讓研究學院就自行決定要不要受校教評會審議。
3⃣ 加速 #退場機制 維護公共利益
研究學院享有國發基金投入成本及國立大學教研資源,倘若無法達成設立目標,如無法聘任到原先規劃之具國際學數聲譽或具掌握達國際領先水準之核心技術等教師,代表其並無設立之必要,應快速退場,避免耗費國家資源。
行政院版本雖定有相關退場機制,但卻 #均無規範退場期限。
因此,我今天審查時,提出修正動議並獲審查通過,明定研究學院如經營績校不佳,應於「六個月內」擬訂改善計畫;若經監督會認定改善無效且須停辦者,應於「三個月內」提出停辦計畫,並於「一年內」限期改善。
明確的退場機制,可以避免成效不佳之研究學院勉強苦撐,也可提早規劃維護教師勞動權及學生受教權之措施。
#產學合作需要創新與彈性
#也需要嚴格監督
今天委員會審查通過本條例草案,是台灣高教產學合作的新里程碑,彈性與創新是需要走的路,但我們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儘可能守好每一個環節;也把目前條例實施限縮在「小規模」範圍,教育部預估初期大約有4個以下學校設立研究學院;我一定會持續嚴格把關監督,在培育頂尖人才的期許下,確保師生權益與台灣「公共利益」的最高原則!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應提升多元文化視野》 ~高金素梅2020.12.09 今天,排審《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我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有幾點提醒必須請文化部研議,並在兩個月內提供報告說明: 第一、充分蒐集各方意見,尤為第一線文化工作者。 第二、文化部相關政策、計畫,以及審查委員名單,必須增加族群指標並提升多...
教育部科技 計 畫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 #211國際女科日―「今年我想跟妳說謝謝!」集氣活動🙋】
在COVID19的疫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科學研究在防疫的重要貢獻,無論是病毒株的辨識、疫苗的研發、防疫政策的制定,背後都充滿科學的力量。
#211國際女科日 這一天,跟著 Q 博一同感謝第一線的科研人員與防疫人員吧!歡迎 Q粉們一起來集氣跟她們說謝謝!
#投入科學不分性別
🎉【集氣規則很簡單】
1.寫上您想感謝的防疫相關〔職業別〕,如:醫師、護理師、研究員、科研生、出入境管制員等,名額不限。
2.給予她們鼓勵或感謝的〔一句話〕。
3.再 tag 兩位朋友一起接力!
🎉【Q博來示範】
「 #211國際女科日,今年我想跟〔研究員〕說〔妳最棒!〕@pansci、@台北YWCA一起集氣說感謝!」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21(日)23:59止
➟活動獎品:《科技大觀園》外面買不到紀念品福袋 x 5名
➟開獎日期:2/23(二) 當天公布
🎉【串連夥伴】
台北 YWCA
PanSci 科學新聞網
3M
科教館GO好玩
飛鼠部落
陳鈺萍醫師
女科技人young生活
🎉【科技部女力培植競賽活動/補助計畫徵求】
📌競賽活動類│
➟#資安女婕思 是科技部、教育部、科技會報辦公室等 #跨部會合作 舉辦的資安活動,鼓勵高中職及大學的女同學來參加,期盼啟發年輕學子對資訊安全的興趣,讓性別與專長學習不再落於過去 「男學理、女學文」的老式窠臼。
尋找資安女婕思2/5開始報名👉 https://gics.tw/
📌補助計畫徵求類│
➟110年度「科普活動計畫」,本計畫注重透過多元創新的方式推廣科普教育,裡頭設有『啟蒙未來女性科學家』之主題,鼓勵女性學習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領域。
110年度「科普活動計畫」👉https://reurl.cc/7ypoy5
➟110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本計畫目的在增進科技領域的性別相關議題研究,不僅關注婦女或男女兩性的議題,更涵蓋對所有多元性別族群與權益的重視,並鼓勵利用性別分析達到科技研究的創新發展,在研究過程中,納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檢視科技領域現有觀點及內涵,提出具性別內涵之科技創新研究。
110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https://reurl.cc/v5W1aa
教育部科技 計 畫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華藝聲明為何繼續魚目混珠?!
針對 #華藝授權中方 #以中共法令 #進行紅色審查 並竄改作者文章標題、摘要,消失五萬篇敏感性文章,以及消失作者名字一事,凸顯了一個台灣應該努力、卻長期未努力的方向:由納稅人與政府長期支持的學術論文資料庫應該公共化!
很遺憾, #華藝 針對此議題的聲明,明顯是選擇部分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呈現,不知道是否企圖混淆視聽?
我昨天召開記者會,邀請 莊競程 有志者是競程、 台灣社會學會 、 臺大教授、 經濟民主連合 、博士候選人和 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一起 #推動臺灣學術論文資料庫公共化,跟上國際已發展20年的 #開放取用(open-access) #OA模式,推動 #學術論文開放免費取得。
立刻引來華藝公司發新聞稿給媒體:
強調「華藝並未壟斷市場」、「國外推動OA,目的在打擊『期刊壟斷』,而非『資料庫壟斷』,因為資料庫無法壟斷。」
但事實上是華藝說的這樣嗎?
昨天與會者明確表示:
💬就算發生華藝修改資料和文章消失的事件,有些期刊仍然未必會解除合約;這是因為 #目前臺灣學術論文資料庫被壟斷,一旦解除合約,將使得期刊和論文的 #流通受到阻礙。但研究者的學術成果最希望的就是能夠流通傳播,公共化是一個對的方向。(林國明/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公平會應該處理華藝 #是否有壟斷臺灣論文資料庫市場、 #濫用獨佔地位、 #違反公平競爭等問題。(賴中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
再者,國際推動OA,並 #不是只針對期刊,我昨天已經舉了 #很多針對資料庫 的例子,今天再多舉一些例子給大家知道:
OA資料庫/開放典藏 (Open Access Repository/Open Archive):一種電子平台,將學術成果免費提供給任何人即時且永久地瀏覽、下載、分享。
#OA資料庫案例:
🔎1966年美國推出的教育資源資訊中心(ERIC,www.eric.ed.gov)及醫學文獻資料庫,可能是第一個開放近用計畫。
🔎Digital Commons Network:
由各國大學圖書館合力提供各大學學者的學術文章、期刊文章、論文等。文章主題涵蓋各種領域,共計超過兩百萬篇文章,免費開放全文下載,甚至不需會員或登入。文章數量最多的領域為社會科學領域。
🔎arXiv:
1991年開始,主要涵蓋數學、經濟、理工、生醫領域的學術文章。文章不需經過peer review即可在此平台發表,因此許多文章會先發表在此,在peer review後再發表於正式學術期刊。目前有約180萬篇文章。
🔎SocArXiv:
社會科學版本的arXiv。在2016年後創立。
🔎PLos 公共科學博物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由一群科學家和醫生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將全世界的科學和醫學文獻變成公共財,讓全球各地的科學家、醫生、病患和學生都可以無限制地近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PLoS的網站上彙整了旗下的期刊,在網站上可以自由瀏覽。
#OA運動批評對象為資料庫的案例(包含有資料庫業務的出版集團):
🔎在OA運動中最重要的3B宣言(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取用倡議、2003年貝色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2003年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開放取用的柏林宣言),都有提到開放典藏(Open Archives)的重要性,不只是訴求學術期刊的OA。
🔎2014年荷蘭教科文部聯合國內大學推動OA,其主要批判對象就是越來越大的商業學術論文資料庫「Elsevier期刊出版集團」。Elsevier不只出版上千種期刊,實際上還經營了ScienceDirect、Scopus、SSRN等大型電子期刊資料庫。
🔎各國倡議「開放典藏資訊系統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 OAIS)」串連OA期刊,目的就是要建立OA資料庫,替代越來越昂貴的商業巨獸資料庫。
#臺灣學術成果是公共財
#臺灣已晚20年
#現在推動知識公共化正是時候
我的立場很明確,臺灣所有的學術研究成果,幾乎都有由教育部、科技部投入的公共預算支持。知識生產者也逐漸體認,應共同維護 #知識公共化 的理念,才能互惠互利,創造更多研究果實。
我昨天也一再說明,華藝的事件正好給臺灣學術圈一個推動知識公共化的契機。
身為立委,我昨天也負責任的提出可能的解方,將會持續和支持學術期刊的科技部以及教育部研商,包括:
➡科技部和教育部應負起責任,現在開始蒐集、整合各方意見。
➡規劃期程及逐年編列預算。
➡先從臺灣期刊及大學開始推動「開放取用」模式。
➡建置或完善現有的學術論文資料庫,例如國圖。
➡將臺灣學術論文公共化資料庫成果與全球知識公共化場域接軌!
最後,也想回應華藝,政府推動資料庫公共化,是為了臺灣學術成果的近用性及全民共享。但請別忘了,臺灣是民主自由的國家,政府有做的,民間仍然可以做,一起為學術努力!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註一:華藝授權中方竄改一線學術工作者論文標題、摘要,舉例如下:
例一:「四個國家」被改成「四個台灣」。
例二:「東南亞國家」被改成「東南亞台灣」。
例三:「當國家主義之路」被改成「到台灣主義之路」。
例四:「當婦運衝撞國家」被改成「當婦運衝撞台灣」。
例五:「國家女性主義」被改成「台灣女性主義」。
例六:作者皮國立,名字「國立」被消失,只剩皮。
例子太多,很多一線學術工作者都已發文指責。華藝還敢說這是華語世界話語權,一個被改得文不對題,亂七八糟的標題,就算被搜尋到又如何,看到的人只會覺得作者是不是瘋了?!踐踏學術工作者心血,莫此為甚。更不要提因為敏感而被消失的五萬篇文章,這是什麼爭話語權?這是羞辱一線學術工作者給中共下跪。
註二:華藝授權中方竄改作者文章標題摘要,范雲評論資料庫 (至2020.12.31):
華藝針對公共化的聲明繼續魚目混珠 👉 https://reurl.cc/5q06zR
推動臺灣學術論文資料庫公共化記者會 👉 https://reurl.cc/7o6m4N
我針對華藝的一次質詢 👉 https://reurl.cc/Oqxbry
引起三家媒體以社論高規格批評 👉 https://reurl.cc/gmL1YQ
踢爆!華藝白紙黑字授權中方廠商竄改論文 👉 https://reurl.cc/5q0zbq
我被華藝消失的論文 👉 https://reurl.cc/Q38xVM
紅色審查 👉 https://reurl.cc/D6WExE
教育部科技 計 畫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應提升多元文化視野》
~高金素梅2020.12.09
今天,排審《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我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有幾點提醒必須請文化部研議,並在兩個月內提供報告說明:
第一、充分蒐集各方意見,尤為第一線文化工作者。
第二、文化部相關政策、計畫,以及審查委員名單,必須增加族群指標並提升多元文化視野之素質。
第三、納入文化部及原民會的跨部會共同推動平台,研議後續政策的制定及相關精進作為。
12月7日,我參加了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辦理的諮詢會議及論壇,其中「吉娃斯愛科學」動畫片深受各族群委員推薦,這是具有教育題材的動畫片,兼具科學、原住民族文化。然而,在原民會、文化部、科技部的支持下,目前已執行完三季,期間獲得金鐘獎的最佳動畫節目獎,也入圍許多國際影展,節目版權則至國際數國。
因此,未來如何進入教育場域做使用,我會下週邀集原民會、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共同研商。
教育部科技 計 畫 在 110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獲獎感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0年 教育部 教學實踐 計畫 生計農科學門績優 計畫計畫 名稱:生物 科技 藝術課程之教學與學習最佳化 計畫 主持人:蕭育源教授課程授課老師: 分子醫學與生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