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敝公司英文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苗自購一小步幸福雲林一大步
#已委託盛弘醫藥公司
#採購100萬劑輝瑞BNT疫苗
#已正式向食藥署遞件
相信昨天傍晚大家就已透過新聞快報得知,雲林縣政府皆同花蓮縣、南投縣與台東縣政府,共同委託盛弘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代為採購BNT疫苗,而盛弘醫藥已於昨日上午正式向食藥署正式遞件提出購買500萬劑BNT疫苗的申請。至於這批500萬劑BNT疫苗,其中就包括了雲林縣政府亟欲採購的100萬劑。
自5月29日麗善向大家宣布,將採購100萬劑疫苗,至今已將近一個月。但就在這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截至今(6/25)日為止,台灣本土的Covid-19確診人數就已攀升至13,245人。令人感傷的是,死亡人數則已累積610人。數字雖是冰冷的,但它背後代表的卻是無數支離破碎的家庭、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與自營業者,以及永遠也難以平復的悲傷與哀悼。
疫情的發展至今,我們都知道,要終結疫情擴散,唯有施打疫苗才是打贏抗疫戰爭最重要的武器。我們不該再抱持佛系防疫的態度,坐等國際的疫苗捐贈。唯有加快步伐與時間賽跑,才能保全更加保護鄉親的安全。
自從麗善下定決心為雲林鄉親採購疫苗後,即與各種管道接洽協商,其中包括醫藥公司與代理商。然洽商的過程中,由於雲林縣採購數量僅100萬劑,於國際疫苗商業採購市場上可謂微不足道。缺乏談判籌碼的狀況下,我們實在難以用合理的價格取得疫苗。另一方面,先前行政院堅持需提交「原廠授權書」,刻意忽視國際商業交易早已行之有年的代理商制度。正因為政治因素的干擾,導致雲林縣自行採購疫苗的路途上,產生諸多困難。
然當永齡基金會郭台銘董事長登高一呼,揭起民間團體主動協助採購疫苗的大旗後,台灣所面臨的疫苗匱乏困境顯然露出了曙光。此外,根據2021年6月10日TVBS的民調顯示,34%的民眾表示最想施打BNT的疫苗,19%選擇莫德納,10%選擇美國嬌生,7%選擇台灣高端,而英國牛津AZ及台灣聯亞則有4%民眾選擇。調查數據已清楚顯示,BNT是最受國人期待與青睞的疫苗。而BNT更是民眾心目中,最安全且保護力最強的疫苗。
所以,這是本府延伸轉向購買BNT疫苗的主因。於是快速與國家防疫隊盛弘醫藥公司表達,希望連同台東縣政府,能與花蓮、南投縣政府共同委託、共同採購BNT疫苗,如此方能符合社會全民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美國現已實驗允許12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BNT疫苗。我們之後亦可參照美國的實驗結果作法,將BNT疫苗施打的年齡層下修至17或16歲,使得BNT所能保護的群體範圍更大也更廣。
如同蔡英文總統所言,針對BNT原廠的疫苗購買,「將採取多管齊下、多多益善的方式」。我們尋求第三方醫藥公司代為恰購疫苗,就是多管齊下的表現。而雲林若因此在行政院的協助下成功添購100萬劑疫苗,更完全符合蔡總統多多益善的美意。
截至昨天為止,雲林縣施打AZ疫苗者共有43,060人,而施打莫德納疫苗人數則為1,924人,因此已施打疫苗的雲林鄉親共有44,984人,施打率佔18歲以上人口的7.74%。若與全球平均施打率33.6%,可謂相距甚遠。而7.74%的數據,僅相當於非洲國家辛巴威(7.5%)、或東南亞國家菲律賓(7.3%)的水準。
倘若中央執政當局願意秉持「多管其下、多多益善」的原則,協助這批BNT疫苗順利進口。100萬劑的BNT疫苗將能受惠於50萬雲林鄉親。本縣18歲以上、尚未施打疫苗的民眾共計537,999人,若能全數順利施打兩劑,施打率即能提高至92.94%,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如此,鄉親就能儘速恢復正常的生活,經濟得以活絡復甦。人與人之間因疫情警戒而保持的距離,得以消弭。原先應有的親情、友情、愛情,就能迅速恢復。彼此走出戶外出遊,甚至出國旅遊。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仍能保持外交友誼,善盡國際責任,共同迎向後疫情時代的曙光。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卡謬在其名著《瘟疫》曾描述,瘟疫所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放逐」。我們被放逐於既有的社會支持性網路之外,我們被放逐於人際間原有的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之外。處於疫病肆虐期間,我們不得不假設身旁周遭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帶原者,帶著懷疑眼神凝視從外縣市到訪的親友和旅客。經濟凋敝之時,人際關係隨之疏離。
但麗善深信,我們已邁出自購疫苗的第一步。第一小步雖然艱辛,但清楚地指向著光明的彼岸。全島一心,只要團結一致,凜冽的疫情寒冬必將因夏至的到來而溫暖和煦。
最後,麗善仍衷心期盼,行政院能儘速提供必要的協助,兌現蔡總統對全民的承諾。於此國難當頭之際,彼此均能放下黨派成見,傾聽基層鄉親的心聲,正視廣大群眾於此段期間的焦慮與吶喊以最快的速度協助雲林順利購得100萬劑BNT疫苗。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avGe6
敝公司英文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瀕失控邊緣,防疫戰略應對危機速調整!
根據《彭博社》發布的全球新冠疫情防疫韌性排名(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從去年11月一度高居第2、後面幾個月掉到第5,如今掉到第15,主因正是近期疫情升溫以及僅0.6%的疫苗接種率,甚至已經落後疫苗大幅接種後上升至第13名的美國,儼然淪為 #龜兔賽跑。
近來每日發布之新增確診人數多為200至300多人,今(5/27)日新增405確診;校正回歸病例266人,在連日「回歸」之後,5月17日以來每日累積回歸都已超過百人,回歸後之每日確診人數已突破500甚至超過600人之譜,奮戰多日的北市聯醫工會更發出醫療崩壞的求援急報。這都說明上週迄今的疫情,都比原本以為的嚴峻許多,接下來疫情發展恐也不樂觀,我們的防疫戰略需要加速調整。
疫情失控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習慣了防堵成功的安逸,過去一年台灣的防疫重心幾乎放在邊境管制上,對於境內的後備動員與調度卻沒有相對應的準備。現在破口出現、病毒殺進來了,大家才發現,我們沒想過怎麼打 #登陸戰。
過去我們的政府口口聲聲說『有政府會做事』,但對比這兩個禮拜的處境,就會發現過去一年多琅琅上口的超前部署口號,就真的只是口號!我們防疫韌性每況愈下,三大危機一一浮現,疫苗施打率低、採檢量能不足、醫療資源緊繃。
#PCR檢驗量能問題如何解❓
如果觀察虹安辦公室整理的圖表,可以看到現在PCR檢測的「#累積未判讀」數量是一路走高,到26日已累積48,159筆,等於是一路塞車、越積越多。單日判讀量能雖然也有提升,但迄今最高僅達19,336筆,追不上每日新增的通報件數。
由於PCR核酸採檢到通報確診程序塞車,還沒有校正回歸的數量,可能還有幾百例,確診案例在這段延遲被通報的期間,被放回社區最長可達9-10天以上,甚至也發生於確診時地方衛生局找不到個案失聯的情況,造成疫情無法早期被察覺、封鎖、控制,而擴散第二波、第三波,這都造成我們防疫極大的風險破口!
篩檢判讀塞車的主因,在於我們的「PCR檢驗量能不足」。快篩只能初步判斷是否可能陽性,後續是要依靠PCR核酸檢測才能百分百確定是否確診。因此,目前指揮中心針對PCR檢驗量能不足的問題提出方案,包括補助指定機構每家最高500萬購買高通量檢驗儀,讓自動化程序多的機器減少人工程序、增加效率。此外,國內許多科研、學術機構甚至民間檢測公司其實也有可以做PCR檢測的機器,這些單位都有能力協助緩解PCR檢測分析塞車的困境。當前的疫情嚴峻,是否需要放寬對這些PCR機器的檢驗規定與人力規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納入?這些也都需要中央購買或給予補助,相關經費應從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支出。這是衛福部必須盡快思考決定的方向,畢竟檢驗量能不足是我們現在遇到的瓶頸,應該要儘速排除!
#前線醫護同仁檢測防護要加強❗️
現在隔離病房數已經嚴重不足,許多輕症確診病患只能在家休養,也因此出現幾例因在家病情突然惡化,救治不及而不幸死亡之案例發生。且為確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安全,以及避免醫院陷入院內感染,造成醫療機構癱瘓的危機,政府應以「高頻率低敏性快篩方式」對專責醫院之醫護人員進行每日快篩或甚至定期做PCR檢測。根據Michael J. Mina等學者研究研究,若以密集、簡單具立即性的實施快篩,雖然敏感度較低,但對比以低頻率做昂貴而須專家判讀的較高敏感度檢驗模式,反而較能在病毒有傳染力期間,篩出受感染的群眾。虹安要建議對專責醫院或是長照機構、快篩站等較具感染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定期實施低敏感度但高頻率的篩檢,以確保他們不會因為實施檢測的間隔過長,錯過及早察覺群聚感染的徵兆,而造成醫療能量的損耗。
#疫苗獲取率與接種率超低的台灣
最後是疫苗,疫情發展至今情勢非常清楚,只有大規模施打疫苗,達成至少70%甚至85%以上人口接種的目標,才能獲得所謂「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但台灣現在連取得疫苗都困難重重,去年政府就拍胸脯掛保證疫苗取得沒問題,蘇貞昌院長更是在國會專案報告說已經採買兩千萬劑的疫苗,可在第一季起陸續供應,可是都五月底了,我們需要的疫苗在哪裡?蔡英文總統也在二月份時發文說『有疫苗,請安心』,現在的情況卻是『沒疫苗,好擔心』!
昨日蔡總統又說,將在六月、八月陸續獲取共計1200萬劑的疫苗,但在三級防疫警戒的措施下,經濟停頓、民生凋敝與失業潮的隱憂已經浮現,每日確診的死亡數字也越來越高,產業和民眾跟我們的醫療量能有能耐等到八月嗎?
近日民間要求開放地方政府自購疫苗的浪潮高漲,正是對中央決策不信任的證明。政府應該盡快採取有力措施對外獲得足量、有效、安全的疫苗,以守護國人生命與健康為先!
🔗參考資料:
1.〈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U.S., Europe Rise in Best Places to Be in Covid; Asia Suffers〉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covid-resilience-ranking/
2.〈專家:普遍施打疫苗前,拉大檢測量能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廣篩」有其必要性〉,20210524,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63
3. Coronavirus (COVID-19) Vaccinations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country=OWID_WRL
4.Daniel B. Larremore and others, 〈Test sensitivity is secondary to frequency and turnaround time for COVID-19 surveilla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325181/
🙏感謝媒體報導➡️➡️➡️➡️
匯流新聞網--新冠疫苗施打率低 高虹安:推估需6年才能達到施打75%群體保護
https://cnews.com.tw/181210527a02/
聯合報--台灣防疫韌性跌出前段班 高虹安點出三大危機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488590?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中時新聞網--抗疫韌性排行台灣跌到15名 高虹安提出三大危機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527001927-260407?chdtv
中央廣播電台--立委指防疫三大危機 籲加速疫苗施打、篩檢判讀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861
中國廣播公司--篩檢大塞車釀破口 高虹安怒轟「校正回歸」越歸越遠
https://www.bcc.com.tw/newsView.624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