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論文看得快,有些人卻很慢。#你是哪一種
⠀
有些人能整理數十篇既有文獻與亞洲現況,制訂 guideline,有些人卻連論文都看不完。
⠀
有些人能整理數百篇文獻,一年發表 10 篇 meta-analysis,但有些人卻連一個主題都讀不完。
⠀
因為,論文是作品,得讀沒錯。
但更重要的,是你帶著怎樣的「目的」去讀這些作品。
⠀
要晨會報告,讀的重點是,與科內臨床工作相關的細節,以及從文字中看出不同醫院的資源與文化不同。要整理 guideline,論文閱讀重點是各篇的 indication、outcome 與普遍的適用性。要發表 meta-analysis,重點當然就是研究設計、評估量表與該文章的特殊意義。甚至,同是實證,要做 EBM 競賽,與要發表 meta-analysis,所閱讀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
缺乏這種「目的」感,看 paper 只好逐字逐句、鉅細靡遺的讀,自然速度就慢,而且 #連重點都抓不太到,更別說本來想完成的成果,品質不佳,甚至半途而廢。
⠀
這堂課,曾秉濤醫師將與你分享,如果帶著「我要發表 meta-analysis」的目的,論文該是 #怎麼找、#怎麼瀏覽、#怎麼篩選,以及最後挑出來的精華,又該 #如何精讀?
⠀
#用對方法,發表不卡。一起向曾醫師學,「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起步真的不難,PGY 課後發五篇統合分析論文的課程!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 學員回饋
⠀
「由於我只是 PGY,很擔心報名後,會聽不懂而浪費錢,結果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整堂課深入淺出,講師們都把重點講得清楚明白,連新手都可以輕鬆聽懂!包含了如何擬定主題、如何收集文章、如何把題目設定好,使得查詢到的文章量是合適的、如何用軟體分析數據、統合分析的重要觀念、表格要如何呈現才會美觀,一整天下來,資訊和知識的密度極高,完全值回票價!」
⠀
「這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集合幾位對統合分析很熟悉的老師,藉由指定論文的實際例子,配合互動實作,讓我可以了解完成一篇 meta-analysis 所須經歷的過程。透過老師們的引導,也可以知道整篇論文從構思、搜尋文獻、文獻評讀、資料整理、統計運算、製作圖表到完成文章的脈絡。」
同時也有16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5的網紅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平安時代起開始有了「關東煮」這名詞。將田楽(てんらく)加了お、省略楽,成了おでん(關東煮)這個詞。大家知道嗎?剛開始的おでん只是將豆腐切成長型,串在竹籤上、輕輕撒上鹽巴後稍微燒烤。 經過時代變遷,開始在豆腐以外的食材上塗抹味噌,同樣是おでん,吃法卻更豐富。而在江戶時代末期,關東煮漸漸演變成現今我...
文化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情與受傷,是不能分開點的套餐」/ 愛無能的世代-書評
前幾日,大學教授po了一篇書評,我想起 姨丈在臨走前告訴阿姨「不要讓婷婷嫁給外國人?」。在那個年紀與時代,姨丈是家族裡第一個大學畢業的,見多識廣的他,知道文化不同的兩個人,要在一起生活會辛苦~
但 我還是嫁給外國人了…
也不是,我不怕辛苦…而是 長大的我知道,愛情與婚姻是需要經營的,他必須投入的不只有愛,還有很多妥協,而 伴隨而來的受傷與痛苦,則是人森的一部份,或許 當初如果選了單身,就不必經歷這一切。
但 我相信生命在每個階段每個進程,都有其意義存在…
年輕的時候古龍說他沒想過需要一個婚姻或是孩子…
而我 早些年前,我想要的只是希望能夠多存點錢,多探訪些未知的土地…
如果 古龍沒在登山前病倒,而更改日期…
如果 我沒有旅伴邀約改變主意先去秘魯登山…
我們或許 現在還是陌生人~
但 就在 剛好的那個時刻… 我們在登山團裡相遇…
旅行有點累的我,看著釋放賀爾蒙的古龍,覺得談個戀愛也不錯…
人生有點累的古龍,看著我覺得或許 一起生活生個孩子也不錯…
而 我們一起搭了便車、睡在路邊、走在荒野,然後 吵架、和好、再吵架、在和好…一起受傷、一起哭泣,再一起相擁。
那天 有讀者傳訊息問「哥 你會後悔結婚嗎?」
不會…如果再重來一次,我應該還是會走入婚姻,因為 我在經歷生命的過程「在旅途上遇見了男人、生了孩子、結了婚,不管好的壞的,這些都是我,很豐富、也很瘋狂。」
#放張旅途中古龍還很美的時候/咦 #只是必須說異國婚姻真的辛苦 #畢竟同一文化都會爭吵更何況不同文化 #真要說或許該選個性隨興點的民族 #老匈普遍固執到極點🙄️
文化不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作內容與面試不符是常態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各方面看起來都非常完美,但入職一陣子後,發現自己做的事情,與當時的想像頗有落差,因此很失落,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
人力銀行2019年做過一份調查,57%的人曾因為工作不如預期而當過職場快閃族。閃離主要原因為:
1.工作內容與面試不符-43.2%
2.無法忍受辦公室氛圍-28.2%
3.不適應企業文化-22.8%
4.工作環境不佳-22.2%
5.及被要求工作以外雜事-15.9%
面試與實際上工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我在Facebook與LinkedIn上做了調查。
截至2021/9/25中午12點,總共205票,分別是:
-通常落差很大 150票(73.1%)
-通常沒有落差 10票(4.9%)
-通常有點落差 45票(22%)
依據投票結果,面試與實際工作有落差是常態,而且落差大占了七成。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面試官通常是人資與主管,而非該職務本身的執行者。因此面試時僅能溝通目標與任務,無法直接給予職務本身實際工作狀態的資訊,求職者只能自行想像。而這個想像通常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可每間公司的資源與文化不同,就算一樣的職務,也很可能做起來差很多。比如:使用的工具不同、流程不同、制度不同、主管管理的方式不同,就會產生落差感。
既然落差是常態,我們可以如何因應?
1.提高透明度
不論是求職者或是面試官,在面試時充分揭露資訊,可以降低誤判的機率。有些面試官會勸退「這工作很無聊喔!」、「這工作要處理很多細瑣的雜事,可能不像你之前的工作那麼有趣。」、「這工作很操很常加班喔!你確定可以?」。而求職者可以針對自己在意的點進行提問,例如工作環境、溝通模式、使用的工具系統等,用自我揭露的方式反問即可。
2.釐清更多資訊
除了工作內容與面試的落差,還有辦公室氛圍、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等因素,影響人們是否會待下去。既然多數人都會碰到工作內容與面試落差大,可有人還是能待下來,去調整適應,除了聚焦工作帶給自己的養分外,還有的是因為辦公室同事間氛圍好、企業文化吸引人或工作環境比以前好。所以,多蒐集相關資訊,不論是面試時提問觀察,或是從人脈中調查。
3.每份工作都是跳板
產業在變、趨勢在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我們已經不可能單純深耕一個產業或領域就能面對未來。每份工作彼此都只是過客,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只要能成為壯大自我的養分,不論是提升經驗值、技能或視野,就算有落差,其實也沒有關係。只要是新挑戰,能強大自己的技能網與經驗值,就是好跳板。以此作為每份工作的目的,才會越來越強大。
結論,我們本來就很難對自己沒有過的經驗,作出準確的判斷。對用人主管而言,沒合作過也很難知道一個人適不適合。因此,落差永遠會存在,我們都難免下錯決定,但只要用正確的心態面對,那麼錯的決定也可以帶來好的結果。
#職場觀察
文化不同 在 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平安時代起開始有了「關東煮」這名詞。將田楽(てんらく)加了お、省略楽,成了おでん(關東煮)這個詞。大家知道嗎?剛開始的おでん只是將豆腐切成長型,串在竹籤上、輕輕撒上鹽巴後稍微燒烤。
經過時代變遷,開始在豆腐以外的食材上塗抹味噌,同樣是おでん,吃法卻更豐富。而在江戶時代末期,關東煮漸漸演變成現今我們熟悉的樣子。雖然中文取作關東煮,但其實日本各地都吃得到,加上各地文化不同,變化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關東煮風味與吃法。
第一次吃關東煮,不知道要點什麼的話,不如就試試最受歡迎的「大根」、「蛋」、「蒟蒻」吧!這三種是必點的哦!!!
關東版人氣關東煮食材TOP 5
大根(だいこん)、蛋(玉子;たまご)、竹輪(ちくわ)、蒟蒻(こんにゃく)、半片(はんぺん)
關西版人氣關東煮食材TOP 5
大根(だいこん)、蛋(玉子;たまご)、蒟蒻(こんにゃく)、牛筋串(牛すじ串;)、炸厚豆腐(厚揚げ)

文化不同 在 Sieg Hair Sal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髮型、#SiegHairSalon、#日本
章節快速瀏覽:
0:00 Sieg一起開箱趣
0:54 日本男生髮型最在意的第一個重點「兩側不能推太高」
2:00 日本男生髮型最在意的第二個重點「頭髮長度設定的執著」」
2:54 日本男生髮型最在意的第三個重點「對於打薄的細微要求」
4:16 日本男生髮型最在意的第四個重點「髮型與服裝的搭配」
5:10 日本女士髮型最在意的第一個重點「髮質才是最重要的」
6:11 日本女士髮型最在意的第二個重點「比起層次高更希望自然的感覺」
7:52 日本女士髮型最在意的第三個重點「不能接受過度膨鬆」
8:45 日本人髮型都在意的第一個重點「整體造型的協調性」
8:45 日本人髮型都在意的第二個重點「染髮不喜歡深黑色」
【Sieg Hair Salon|就是Bruce】
那天在新竹店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女士預約了Bruce進行剪燙服務,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原來日本人對於頭髮在意的點跟台灣人完全不一樣,當然沒有對錯但從這邊可以發現文化不同,重視的點也不一樣,當然服務結束後女士對於髮型是非常滿意的。
日本因為受到動漫影響,所以在髮型上很重視外輪廓的型,他們會希望外輪廓是立體的,因為可以修飾整個頭型,所以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發現日本動漫人物的髮型都會比較浮誇一點,而他們在整理頭髮過程中就有點像是動漫這樣的感覺。
而台灣因為氣候炎熱,所以在髮型上的要求會比較重視舒適度,加上台灣在髮型上的歷史發展沒有那麼悠久,因此消費者在髮型上的整理都以簡易整理為主。
看完上述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日本人對於髮型的要求吧!台日友好 🇹🇼🤝🇯🇵
【關於Sieg Hair Salon】
Sieg Hair Salon是一間日系髮廊,採用正統日本大村時尚美髮學院的教學系統。
不管是剪髮、染髮、燙髮、護髮,我們都採用日本教育方式呈現,希望的就是,能協助消費者在頭髮困擾上得到解決。
所以我們分享的內容也會比較頃向日本美髮師的角度下去說明,希望愛好日系,髮型的妳能夠喜歡我們的頻道。
【頻道內容】
「這就是Bruce」生活化的系列
「Sieg一起開箱趣」髮美用品開箱系列
「你的髮型時尚顧問系列」髮型解析分享
🖥️ Sieg Hair Salon官方平台 🖥️
▍官方網站 ➜ https://sieghairsalon.com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sieghairsalon/
⧉全台各店粉專⧉
►台北市
▍台北光復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pei
▍台北市民一館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pei2
▍台北忠孝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pei3
▍台北市民二館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pei4
►桃園市
▍桃園中壢站前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HairSalon
▍桃園中壢Sogo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zwei/
▍桃園中壢Blanc ➜ https://www.facebook.com/Blanc-1291409604238741/
►新竹市
▍新竹巨城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hsinchu
►台中市
▍台中勤美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chung01
▍台中向上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Taichung2
►高雄市
▍高雄中山店 ➜ https://www.facebook.com/siegkaohsiung

文化不同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目前日本仍維持緊急事態宣言,尤其東京都,連續幾天單日確診數破千人,不少日本民眾,對於政府防疫仍然信心不足,尤其各國文化不同下,入境後會不會遵守防疫規範。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583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文化不同 在 與美國的文化衝擊&差異-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與美國的文化衝擊&差異. 留學. 2019年7月2日09:24. 來美國這麼多年了,其實我大多數也習慣了,不過大事小事能想到的我都把它寫下來了,還有其他的話歡迎下面留言~ ... ... <看更多>
文化不同 在 「老外不懂台灣職場啦」文化不同,如何一起工作?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用60分的英文講出90分的溝通❚ 早鳥優惠62折,最後倒數立刻報名▶️ https://bit.ly/3UeoJko ✨Matt 的學生多來自Google台灣, Dell, 國泰世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