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人類學》系列講座公布~
為了兼顧芭樂農們的專業與興趣,同時表現『芭樂人類學』關注當下的精神,第一波總共安排了12場講座,內容包括:選舉、不平等、傳統保存、社運、經濟生活、多元......芭樂農們走遍東西南北,與大家分享人類學家看見的當代社會!
明天(10/23,五)首發,同步於中央山脈兩側的埔里與花蓮舉行,歡迎參加。
◎相關訊息將不定期公布於左岸文化及芭樂人類學臉書!
+++
【人類學看見的當代社會系列講座】
主題|人類學家入陣!
關心公共議題的暨大拾事社青年們認真地啃完了芭樂,有備而來。他們會和芭樂農有什麼樣精彩的對話?
講者|郭佩宜、呂欣怡、容邵武、邱韻芳
與談|暨大拾事社
時地|10/23(五),1900-2100,埔里山里好巷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08628392789627/
+++
主題|農業奇蹟之外
攤開人類文明發展脈絡,農業究竟該放在什麼位置?人類學可以從發展的角度提出如何的圖像?
主持|葉秀燕
講者|李宜澤、蔡晏霖
時地|10/23(五),1900-2100,花蓮o’rip生活旅人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336458637396/
+++
主題|當學術遇上公共性
他們為什麼願意犧牲寫論文、累積點數的精力,只為了能對社會發聲?他們的論述改變了什麼?或者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了?
主持|黃秀如
講者|郭佩宜、王宏仁、花亦芬
時地|10/30(五),1900-2100,台北永樂座
+++
主題|沒有南方,就沒有多元?!
沒有顧及「邊緣」聲音的「多元」,不過是「假多元」?聽聽一群關注南方的人類學者,如何看待「多元」!
主持|趙恩潔
講者|郭佩宜、劉正元、宋世祥
時地|11/4(三),1900-2100,高雄三餘書店
+++
主題|流動的人與文化:從人類演化到環境變遷
(泛科學主辦)
講者|胡正恆、宋世祥
時地|11/8(日),1400-1500,台北台灣科學教育館
+++
主題|人類學如何看待「不平等」?
《槍砲、病菌與鋼鐵》用地理解釋區域發展不平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用制度解釋國家發展的成敗、《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關注財富分配造成經濟的不平等,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大理論的說法?
主持|郭佩宜
講者|李宜澤、莊雅仲、鄭瑋寧
時地|11/22(日),1400-1700,台北慕哲咖啡
+++
主題|非典型田野:聽人類學家講「田野」故事
人類學者總是把「田野」掛在嘴上,對人類學研究而言,「田野」到底是什麼?人類學者如何介入/抽離?這是一場非典型的田野經驗對談,有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和研究者需要面對的倫理思索。
主持、與談|趙綺芳
講者|彭仁郁
時地|11/26(四),2000-2100,台北誠品台大店
+++
主題|「保存傳統」保存的,究竟是什麼?
大家都說要保存傳統,可是保存下來的是形式還是精神,「活的」傳統才是傳統嗎?因應現代社會,傳統可以「變形」嗎?傳統可以像法律條文條列出來嗎?
主持|李宜澤
講者|陳玉苹、邱韻芳
時地|11/28(六),1900-2100,花蓮o’rip生活旅人
+++
主題|人,究竟為了什麼工作?
人究竟為了什麼工作?為了養家活口?為了創造並累積財富?或是為了實現夢想與個人自由?甚至我們要問: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真的是人類經濟生活唯一的出路?
主持|潘美玲
講者|鄭瑋寧、方怡潔、容邵武
時地|12/10(四),1900-2100,台北慕哲咖啡
+++
主題|選舉,不只是政治!
選舉絕對不只是政治。人類學家怎麼看「選舉行為」?
主持|郭佩宜
講者|林秀幸、容邵武
時地|1/8(五),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主題|考古!當女性主義遇上文化人類學。
一位從女性主義出發、一位承襲典型文化人類學理論,當女性主義遇上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家如何解讀古物?
主持|邱斯嘉
講者|江芝華、林圭偵
時地|1/13(三),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主題|當社運成為我的田野地!
當「法律攻防」成為運動的主戰場,是否反而讓運動脫離了群眾?另一方面,訴諸情感的地方故事成了運動另一亮點,長期參與運動(或以運動為田野地)的人類學者怎麼看呢?
主持|林秀幸
講者|呂欣怡、蔡晏霖、羅素玫
時地|1/20(三),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愛人類學的朋友們,接下來有一連串台灣人類學家的講座哦!
看看這些人類學家怎麼思索人世間的大哉問、各處遍地開花!
《芭樂人類學》的講座出爐囉~
為了兼顧芭樂農們的專業與興趣,同時表現『芭樂人類學』關注當下的精神,這次總共安排了12場講座,內容包括:選舉、不平等、傳統保存、社運、經濟生活、多元......芭樂農們走遍東西南北,與大家分享人類學家看見的當代社會!
◎相關訊息將不定期公布於左岸文化及芭樂人類學臉書!
+++
【人類學看見的當代社會系列講座】
以下四人有什麼共通之處?
Genevieve Bell
曾任英特爾,互動與體驗研究部總監,研究消費者與科技裝置如何互動
Jim Yong Kim(金墉)
現任世界銀行行長,曾為「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顧問
Ashraf Ghani
現任阿富汗總統,曾任職世界銀行、聯合國,處理貧窮問題
Ann Dunhamn
歐巴馬的母親大人(不是歐媽媽,台語的「黑漆漆」喔)
他們都是 人 類 學 家。
人類學在十九世紀是殖民者的工具,但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類學不再侷限於原住民研究,也不再依順於政權,更將觸角伸向金融、政治和當代日常生活,並提出批判。人類學的多元視角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示?當社會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無法完全解釋我們當下處境,多疑的人類學,是否可能提出新的問題意識,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情境時,理出一個頭緒,並找到位置?
===
主題|人類學家入陣!
關心公共議題的暨大拾事社青年們認真地啃完了芭樂,有備而來。他們會和芭樂農有什麼樣精彩的對話?
講者|郭佩宜、呂欣怡、容邵武、邱韻芳
與談|暨大拾事社
時地|10/23(五),1900-2100,埔里山里好巷
+++
主題|農業奇蹟之外
攤開人類文明發展脈絡,農業究竟該放在什麼位置?人類學可以從發展的角度提出如何的圖像?
主持|葉秀燕
講者|李宜澤、蔡晏霖
時地|10/23(五),1900-2100,花蓮o’rip生活旅人
+++
主題|當學術遇上公共性
他們為什麼願意犧牲寫論文、累積點數的精力,只為了能對社會發聲?他們的論述改變了什麼?或者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了?
主持|黃秀如
講者|郭佩宜、王宏仁、花亦芬
時地|10/30(五),1900-2100,台北永樂座
+++
主題|沒有南方,就沒有多元?!
沒有顧及「邊緣」聲音的「多元」,不過是「假多元」?聽聽一群關注南方的人類學者,如何看待「多元」!
主持|趙恩潔
講者|郭佩宜、劉正元、宋世祥
時地|11/4(三),1900-2100,高雄三餘書店
+++
主題|流動的人與文化:從人類演化到環境變遷
(泛科學主辦)
講者|胡正恆、宋世祥
時地|11/8(日),1400-1500,台北台灣科學教育館
+++
主題|人類學如何看待「不平等」?
《槍砲、病菌與鋼鐵》用地理解釋區域發展不平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用制度解釋國家發展的成敗、《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關注財富分配造成經濟的不平等,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大理論的說法?
主持|郭佩宜
講者|李宜澤、莊雅仲、鄭瑋寧
時地|11/22(日),1400-1700,台北慕哲咖啡
+++
主題|非典型田野:聽人類學家講「田野」故事
人類學者總是把「田野」掛在嘴上,對人類學研究而言,「田野」到底是什麼?人類學者如何介入/抽離?這是一場非典型的田野經驗對談,有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和研究者需要面對的倫理思索。
主持、與談|趙綺芳
講者|彭仁郁
時地|11/26(四),2000-2100,台北誠品台大店
+++
主題|「保存傳統」保存的,究竟是什麼?
大家都說要保存傳統,可是保存下來的是形式還是精神,「活的」傳統才是傳統嗎?因應現代社會,傳統可以「變形」嗎?傳統可以像法律條文條列出來嗎?
主持|李宜澤
講者|陳玉苹、邱韻芳
時地|11/28(六),1900-2100,花蓮o’rip生活旅人
+++
主題|人,究竟為了什麼工作?
人究竟為了什麼工作?為了養家活口?為了創造並累積財富?或是為了實現夢想與個人自由?甚至我們要問: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真的是人類經濟生活唯一的出路?
主持|潘美玲
講者|鄭瑋寧、方怡潔、容邵武
時地|12/10(四),1900-2100,台北慕哲咖啡
+++
主題|選舉,不只是政治!
選舉絕對不只是政治。人類學家怎麼看「選舉行為」?
主持|郭佩宜
講者|林秀幸、容邵武
時地|1/8(五),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主題|考古!當女性主義遇上文化人類學。
一位從女性主義出發、一位承襲典型文化人類學理論,當女性主義遇上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家如何解讀古物?
主持|邱斯嘉
講者|江芝華、林圭偵
時地|1/13(三),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主題|當社運成為我的田野地!
當「法律攻防」成為運動的主戰場,是否反而讓運動脫離了群眾?另一方面,訴諸情感的地方故事成了運動另一亮點,長期參與運動(或以運動為田野地)的人類學者怎麼看呢?
主持|林秀幸
講者|呂欣怡、蔡晏霖、羅素玫
時地|1/20(三),1930-2100,台北紀州庵
===
◎相關訊息將不定期公布於左岸文化及芭樂人類學臉書!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餐桌上的哲學:難吃的就快快吃
隨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一行43人一同赴法國參訪,團員臥虎藏龍,盡是大人物。王秋桂,漢學家,曾任台大外語系系主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與榮譽教授,是台灣運用西方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戲曲的先驅。
身上飄著木香,說話直接了當,手插口袋左右微晃,王秋桂一派自信瀟灑。
攜手遊法,大啖法菜,份量足滋味濃,但正逢深秋,主菜迭出鴨肉,即使好吃也受不了,盤子裡盡是剩菜。
不吃兩隻腳,不碰鴨肝,血鴨,雞湯的王教授,看到剰菜猛搖頭,他吃飯的原則是:遇到難吃的食物他就快快吃,好吃的就慢慢享受。
「東西難吃也不能有剩,因為吃的是責任,負責任吃光光不浪費。」
所以跟王教授吃飯頗有壓力,他總是盯著你的盤子要你吃完,哪怕是留下一小撮飯或幾根薯條也會被唸。
如果你是點菜的人就更慘了,點多少不是問題,他一定大方掏錢請客,但負責點就要負責吃,從點菜開始就不可貪心。
王秋桂是許多老師的老師,是「師公」級的大人物,聽說他以前經常臭臉摔學生的報告,大家都怕的不得了,他說前中時副刊主編詩人楊澤也是他的學生。
不過我書讀不好,不識大人物,加上記者做久了,一路上口無遮攔,沒大沒小,老人家也不在意,還調侃我;「妳現在才認識我算是幸運,因為我已經變慈祥老人了。」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appy 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瘋子愷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dmanhoi/
(Kongner有關道尼嘅「三不一沒有」原則:不主動要求;不鼓勵追求;不抗拒收受;弟兄姊妹沒有必要道尼的理由,所以大家隨緣樂助,切記係唔收八達通,多謝大家支持)
訂閱 Happy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_n_gfIv4HhRqCk8EnRhJA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資料來源: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社會學動動腦(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s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社會學 #想像的共同體 #入門
—————————————————————————————————————————————————————————————————————————————————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appy Kongner 香油錢錢箱在此:https://streamlabs.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kongner
⇀HappyKongn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瘋子愷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dmanhoi/
(Kongner有關道尼嘅「三不一沒有」原則:不主動要求;不鼓勵追求;不抗拒收受;弟兄姊妹沒有必要道尼的理由,所以大家隨緣樂助,切記係唔收八達通,多謝大家支持)
訂閱 Happy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_n_gfIv4HhRqCk8EnRhJA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資料來源: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社會學動動腦(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s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社會學 #入門 #短片
—————————————————————————————————————————————————————————————————————————————————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六、文化人類學的流派 的相關結果
他且認為人類學家首先要搜集民族誌資料,而不是主觀先形成空泛的理論。因此,他雖然曾經完成了那本名著"Primitive Art",但在書中就未加甚麼理論。 Boas氏對進化論 ... ... <看更多>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書名: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原文名稱: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 ... 本書內容涵蓋了人類學的先行者;各種型態的演化論;傳播論與文化區理論;功能論與 ... ... <看更多>
文化人類學理論 在 文化人类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人類學 的「文化」概念,有一部分反映對於西方早先所抱持的文化與自然相對立的這個論述,提出一個回應;依據這個論述,某些人群生活在一個「自然狀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