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今昔噴水池。
七、八十年代,隨香港經濟起飛,政府在市區興建大量噴水池。除了美化城市環境,及在市中心提供休憩空間,亦是城市邁向現代化和富裕的象徵。不少噴水池伴隨地標建築而建,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一部分。放諸今日,雖然大眾對噴水池的觀感與想像已不同往日,但有時能與流水為伴,講一通電話,食個三文治歇一歇,依然是個難得的唞氣處。
比較現代噴水池更注重花式互動,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曾出現一個文藝復興式風格的顛地噴泉,由顛地洋行捐贈,與舊大會堂(1860年代由民間集資興建的第一代大會堂)為伴七十年之久。噴泉底座分別是有四隻石獅雕像,中部由四個裸體男子及獸首雕像組成,石獅子上刻上顛地洋行為捐贈者;其後卻因本地食水供應不足,暫停噴水數十年而荒廢。直至1929年告羅士打公爵訪港,以及1930年海港水管啟用後,水池才重新接駁水源,讓乾旱的噴泉兩次「重生」,當時的報章更以《CITY HALL FOUNTAIN. ACTIVE FOR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為標題。這座出現在食水短缺時代的噴水池,如今回想仍然叫人津津樂道。
《碎屑地圖》 @mappingcorner 團隊@jejesslau @lamkinchoi 到中西區步行、寫生及訪問,記錄沿途噴水池地點及四周環境聲效,製作成一個融合聲境的網上地圖,其中畫下不少中西區的今昔噴水池。團隊除了記錄噴水池,亦製作了天上橋城、維港兩岸碼頭地圖及香港野鴿聚居圖,以城市人視角為切入點,重繪一些被忽略,卻一直存在於身邊的社區模樣。
https://hk.mappingcorner.com/fountain
#碎屑地圖 #中區噴水池地圖 #噴水池 #顛地噴泉 #城市規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南#南美館#台南市美術館 Record of my visit to Tainan Art Museum.Paying Tribute to Gods: The Art of Folk Belief. 這次去台南美術館一二館參觀,剛好遇到館方所規劃具有在地特色的年度大展「向眾神致敬 宮廟藝...
文藝地標香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書不讀的梁實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林卓豐老師
中國文學科其中一篇指定閱讀篇章〈書〉,是出自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的一篇散文,內容以書為主題,提到書香、買書、楷書等話題,再由討論讀書的樂趣,引申至說明正確的讀書態度,亦展現了他愛書的一面。今期為大家介紹一下近代文學大師梁實秋。
作者檔案
梁實秋(1903-1987)出生於北京,幼年受傳統教育,後到新式學堂就讀。1915年,他在天津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從此,他便開始其「無書不讀」的文學之路。
1949年,梁實秋赴台後受邀前往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前身)任教,搬入台師大為他提供的宿舍雲和街11號,2010年至2011年台師大對梁實秋,故居進行修復,現已成為深具歷史人文意涵的著名地標。
以書立學
梁實秋於《秋室雜憶》中〈清華八年〉曾憶及自己愉快的閱讀時光:「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幾乎有新刊必定購置。」
他的閱讀範圍極廣,不分中外古今,由古代的《世說新語》、當代胡適的《嘗試集、雜誌《新青年》,到西方的《易卜生戲劇》等,海量的閱讀和研究令他成為出色的文學創作與評論家,其著作《雅舍小品》更是深邃雋永的散文作品。
及後梁實秋於哈佛大學研究英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加深其對西方文學的興趣,促成他用37年時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成為中國獨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人。除此以外,他亦著成《英國文學史》及編寫了30多種英漢字典、詞典及英文教科書。他所翻譯及編寫的書,增加人們接觸不同文學世界領域的機會,為書壇留下豐碩成果。
以書結緣
有人以為閱讀是一種孤獨,梁實秋的經歷告訴你並非如此。書成了梁實秋交友的重要橋梁。梁實秋在「清華文學社」結識了書友顧一樵、朱湘;和著名詩人聞一多成為挚友,與其合作發表《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又在1923年與當時文壇名人陳源、胡適、徐志摩等成立新月詩社,並創辦新月書店。梁實秋以書會友,在文學的道路上絕不孤單,能與志同道合者談詩論書,實為樂事。
書令梁實秋得到友誼,也讓他收穫了愛情。梁實秋一生有兩位妻子,娶妻程季淑全力支持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她為丈夫準備寫作材料,整理書桌,手稿裝訂……這部作品的成功程季淑實功不可沒。程季淑死後,梁實秋著書《槐園夢憶》以寄託對妻子的思念。
《槐園夢憶》出版後,他於圖書公司遇見影星韓菁清,當時她正尋找梁實秋編著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韓菁清酷愛文學,更十分傾慕梁實秋的才華,一本書成為他倆的紅綫,二人從此長相斯守。在韓菁清支持下,原本擱筆已久的梁實秋以76歲高齡完成《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並獲得「國家文藝貢獻獎」。「書」成了梁實秋與兩位摯愛的感情紐帶,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事業。
(本文曾於2021年2月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梁實秋 #雅舍小品 #書 #無書不讀 #以書立學 #以書結緣
文藝地標香港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treat靜修,就在熱鬧的大商場旁邊。
沙田排頭村背靠一邊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神學院,另一頭是佛寺、精舍或別教派的修道場,今日萬佛寺香火鼎盛,成了旅遊地標,一如另一邊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來的人除了虔誠的教徒,更多是旅客、行山人士或退休的沙田街坊。
從前的道風山,山上山下,還能儼然劃分神聖與世俗的國度,因沙田市鎮尚未膨漲起來、簇擁起來。一切的距離感還是有的。遠眺山還是山,住人的寮屋和田還是低矮,疏落,未填海前,沙田海的岸線還是寬長的,會潮漲潮退。現在樓房起得比山還高還密,整夜車路的聲音傳上山來,行山的熱議的人,來又去。這裡有不少宗教退修場地,然而這裡,四通八達。
看道風山的建築風格,佛道、基督教大熔爐,眼可及目的文化共融。教堂本應神聖、恢宏,中式園林風格則融於自然、恬靜和簡約。這裡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看簷頂是八邊形,簷脊有走獸、道士和尚像;繪瓷作品上,耶穌成了中國古人模樣,分五餅二魚;到處都是漢字對聯和牌匾,而非聖像。本地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說,在香港,道風山不是唯一的例子,還有銅鑼灣道聖馬利亞堂,香港仔神聖修院和九龍城聖三一堂。憑常識,會猜得到是為了宗教「在地化」,方便西人在中國傳教而建。六十年代專門為此起名,叫「中華文藝復興」風格,而一些宗教中式建築,也可統稱為此。
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穿過沙田段的煙燉山隧道,就是沙田谷了。那列行駛的火車從蒸汽,至柴油,後來成了雙軌電氣化列車。是從道風山上,張望山下,所能見證到時間的軌跡,一直是向前,不回頭。
在叢林內通向「道風大千」那條小徑,有一幅道風山彩繪全景圖,留存鳥瞰下,魚米之鄉之貌:大埔道是唯一貫通的汽車道路,瀝源等小村落依淺河而建,鬱蔥而古香。1930年時這座山頭盛惠3,705墨西哥金幣,引針山的自來水,動用超過100個工人開鑿和建造,不少粗工還是客家婦女擔當。精通中國佛教健築的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和構思。
道風山始創者艾香德他們早期在叢林的生活規律,和出家人無異,日常飲食都是素食。做禮拜,授課,默禱,懺悔,踐行和談話都有固定模式,還有靜坐,明顯是佛道文化的傳統。艾香德最早的夢想,是建立可以媲美佛教寺廟道場的基督教隱修院。道風山不少設計和空間,供個人或團體靜修默想之用。例如明陣,本是公元七、八世紀基督宗教建築的元素,有點像迷宮,迂迥曲折,但有清晰指向的路徑走向中心,入口也是出口,以前刻在建築物,讓教徒以手指頭代足,在明陣「走」一圈,安靜心靈再參加聚會。其後也有一些傳統,朝聖後走明陣,作為旅程的結束。
世道紛紛擾擾間,冬季號《就係香港》帶大家在香港走一趟「Retreat靜修之旅」,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旁邊的道風光是其中一個目的地。
歡迎訂閱 #linkinbio
《就係香港》已在HKTV mall 上架
#沙田 #道風山 #中華文藝復興 #香港建築 #靜修 #Retreat #就係香港2020冬季號
文藝地標香港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南#南美館#台南市美術館
Record of my visit to Tainan Art Museum.Paying Tribute to Gods: The Art of Folk Belief.
這次去台南美術館一二館參觀,剛好遇到館方所規劃具有在地特色的年度大展「向眾神致敬 宮廟藝術展」,一次飽覽許多未曾公開展示的藝術精品,也讓我這個喜歡宮廟藝術的愛好者,大開眼界。此外也特別感謝羲之堂筱君姐及廖大哥的安排,有幸能直接聆聽潘館長的導覽與介紹,更讓我此行有了滿滿回憶與收獲。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EQMnZ3S1vk/hqdefault.jpg)
文藝地標香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新加坡河是一條在海水沖湧的基礎上由人工開鑿而成的運河。1819年,當時服務於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史丹佛•萊佛士在新加坡河登陸後,新加坡正式進入了英國殖民時代,萊佛士以新加坡河為中心,將南岸劃分成金融區,北岸為政治區。這條河因此也見證了新加坡發展成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河兩岸分佈著富爾敦酒店、魚尾獅花園、濱海藝術中心、國會大廈、高等法院、市政廳等,成為今天體驗新加坡的必遊之地。一座碩大潔白的獅頭魚身塑像赫然佇立於河畔的平臺,它安詳平靜地吐露著如練的水流,就像一位平和的新加坡人在向來自世界各國的旅人微笑致意。這座標誌性的獅頭魚尾像,將“獅城”並不存在的獅子與海島的魚嫁接到一起,大膽創意也恰好反映了此地是不同文化的融合之地。克拉碼頭Clarke Quay是指新加坡一個古老的碼頭以及碼頭邊的步行街,位於新加坡河北岸,牛車水以北。以第二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命名。現今克拉碼頭舊倉庫已改建為餐館及夜總會。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是座位於新加坡佔地6公頃的水岸建築,座落於濱海灣且靠近新加坡河出海口,建造成為島國新加坡的表演藝術中心。此建築以臨近的Esplanade命名,內有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及可提供表演的2,000個座位的劇院。濱海表演藝術圖書館位於濱海藝術中心的3樓。濱海藝術中心也包含了戶外表演場地,內部的購物中心也有零售店、餐廳。建築物4樓有戶外開放空間。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大名鼎鼎的烏節路和東京的銀座、香港的銅鑼灣一樣,是當地的商業地標。那裏彙集了董廈、文藝復興廣場大廈、幸運購物中心、連卡佛、伊勢丹、高島屋、遠東廣場,還有新加坡最大的購物中心義安城,從化妝品、服裝到首飾、禮品,優惠的關稅更讓人心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m1M6TJZy0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