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升格
#解決土地問題
不論是警光新村或國豐米粉廠的案子,當地居民均陳情多年。根據他的統計,民國71年新竹縣市分家至今,新竹縣政府在新竹市轄內已賣出976筆、總面積達17萬5千平方公尺的縣有土地,目前還持有2532筆,共計近250萬平方公尺。
許多縣有地都位在新竹市的精華地段,他能理解縣府為充足財政而處分縣產,但處分過程手段粗糙,沒有溝通、協調,更遑論安置作為,就直接進行公告標售或都市更新招商,無視居住正義,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縣市分家後,彼此對土地使用的邏輯天差地遠,市府考量都市發展,縣府只當成ATM。他舉例,2019年市府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16筆公告現值約3.8億的縣有地變更為公園用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卻引發縣府與縣議會群起反對。理由很簡單,因為3.8億的價值瞬間歸零,新竹縣當然跳腳,但土地使用與民眾的居住品質不應被狹持。
https://youtu.be/vObOmMMw1FY
新竹縣都市更新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低度使用住宅9.96%創新「低」?內政部先把資料補齊吧!
根據主計總處歷次的10年空屋普查,從2000、2010到2020年,空閒住宅數從123萬上升到155萬再到了 #歷史新高的166萬,相當於在台灣每 6 戶就有 1 戶的空閒住宅。
雖然今年空屋率從2010年的19.3%降為18.5%,是普查以來首次下降。但是,人口增加的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空屋率仍然高達17.6%、17.5%及19.8%。
儘管空屋數量越來越多,內政部的可能成交指數(國泰建設)卻從67.76一路成長到95.26,再來到今年的127.3;591新建案Q2統計及國泰房地產指數Q2皆顯示,全台房價與上季相比微漲2%。六都除台中市,可能成交價均較上一季微幅成長0.18%到2.19%不等,新竹縣市則達5.07%。
如此怪異的現象,台灣民眾感受甚深,早已見怪不怪。
然而,內政部在9月13日大張旗鼓發布最新「低度使用住宅」統計結果,聲稱台灣空屋率創下 #史上新低的9.96%。
我就要請問內政部,「低度使用住宅」占比為9.96%,與普查結果的18.5%相差近一倍,到底哪一個數字才是對的?實際上,8月26日,內政部在我們召開的協調會上這樣說:
「內政部使用的是地政及建物登記資料,而登記移轉統計資料無法呈現建物實際使用情形,所以 #從未搜集過非自住統計資料;由於空屋的定義不明確,有統計上的困難,#低度用電也未必是空屋。」
既然內政部從來沒蒐集過非自住統計資料,低度用電也未必是空屋,那低度使用住宅低於10%,有什麼好高興的?
喜孜孜的內政部,有多麼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民苦痛,可想而知。
好吧,就算不談內政部在協調會上及新聞稿上的立場矛盾,台灣的空屋率確實首次下降到10%以下,難道9.96%很低嗎?
在一般已開發國家,為維持住宅市場運作,#自然空屋率為5%以下。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紐約2011年的空屋率是3.12%,倫敦2012年的空屋率是3.9%。9.96%到底算不算低,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因此,今天上午,我和王婉諭委員、OURs 都市改革組織彭揚凱秘書長,一起召開「房價越漲囤房越多?說好的居住正義在哪裡?正視問題,提出對策!」記者會,提出三點訴求:
1⃣#公開更完整的資料、釐清囤房全貌:公開超過五年餘屋數及非自住家戶歸戶歷史資料都應公開上網,並定期更新持有十戶以上之個人及家戶所擁有之房屋總數相關資料。
2⃣立法部門盡速 #排審囤房稅法案:立法院已有多個囤房稅相關法案,應盡速排審。
3⃣行政部門應積極回應問題、#研擬院版法案:行政機關都應積極回應創歷史新高的166萬戶空屋,以及大量非自住房集中化的現象,並盡速研擬院版囤房稅法案。
我也要奉勸內政部,好好把空餘屋的統計做好、公開出來之後,再來討論囤房現象到底嚴不嚴重,好過拿出一個自己都不承認的數據,要台灣民眾相信「囤房問題有限」。
新竹縣都市更新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包含新竹市長林智堅、新竹縣長楊文科等人,都提到了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問題。
討論合併、升格,當然是好事,在今年3月,我們也曾經談過相關議題。
不過,我要提醒林市長、楊縣長,縣市合併升格不是畫大餅而已。上次六都升格後留下的問題,應該要一併提出來討論。
首先,六都升格後,#區域發展不均 進一步加劇,人口、資源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嚴重,這不僅發生在六都/非六都之間,也發生在六都內的都會區/非都會區。
中央政府透過地方創生計畫,透過內政部、客委會等部會的補助計畫,希望能再造地方樣貌,提供的方法發展的動能。
說到底,都是在為六都升格後的區域發展不均做補償。
其次,六都升格後,廣大的非都會鄉鎮區域,通通改制為「區」。
取消了地方自治層級、由市府一條鞭治理的鄉鎮區域,更難受到直轄市政府的關照,在地方層級的 #政策應變、#資源調度,都比升格前大不如前。
2009年馬政府執政時,這個問題早為許多專家學者預見,內政部長江宜樺只好裁示:「原鄉鎮市改為區,暫停地方自治選舉,俟二年後再行檢討。」
多少個兩年過去了,升格為直轄市後留下的地方自治、地方治理效能問題,仍沒有獲得任何檢討。
這些行政區劃的 #歷史共業,就是在十幾年前,#由藍綠兩大黨競相加碼所導致。
回到新竹,不管是談論合併或升格,撇去現有法制度的限制,我們單從總體區域治理的角度來看,有幾件事還是要嚴肅面對:
首先,談論新竹地區的合併的同時,我們不能刻意忽略 #同樣身為科技廊帶的苗栗,不管是從過往的行政區劃歷史上,甚至是現在身為共同生活圈的頭份、竹南一帶,都是在做整體考量上不可迴避的一環。
苗南、苗北長期的發展不均,同樣也發生在新竹縣的竹北與竹北以外地區。如果新竹縣市合併之後要面對的區域發展不均,竹竹苗合併同樣會遇到的話,同為科學園區的生活圈,何不共同來面對?
不論是要合併,要升格,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就有責任盤點現有區域的問題,放下所有的政治考量,為地方民眾謀取最大的福祉。
退一步來談,當年新竹縣市分治,同樣留下了不少歷史遺緒,除了今天很多在地政治人物都談到的規劃問題之外,更有土地使用上的荒謬。
在新竹縣政府辦理新竹市親仁段土地都市更新案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新竹縣政府竟然能夠逕自在新竹市境內的土地上進行都更,諸如此類的事情,我相信並不在少數。
縣市分治會產生問題,合併升格,何嘗不會產生問題?
這些歷史沉痾,都是 #一次又一次政治短視下造成的後果。承受這些痛苦的,最後都不是上位的政治人物,而是由地方民眾來買單。
在合併升格的討論上,我想最基本的事情,是要回到地方,聽聽在地的聲音,了解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不同生活領域的民眾,到底對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有著怎麼樣的盼望。
在傾聽民意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引入更多的力量,不管是產業界、學界的共同參與,在整體區域規劃上,以及未來會面對到的財政問題上,做更通盤的檢討與考量。
十幾年後的今天,不管是為了創造選舉話題,還是為了解決地方發展的瓶頸,合併升格的議題,都值得更全面、深入的討論。
但是,先做好功課,檢視過去的錯誤,應該是對竹竹苗人民最起碼的負責態度。
圖片來源:1950年臺灣省政府公布之行政區域圖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9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