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中)(文字版)
去年臺灣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 ,
不單創造了很長一段時間確診人數「加零」的這種成績,
給我們自己爭取來一段很長的安全時間,也舉世刮目相看。
但是到了今年 5 月卻有了破口,疫情爆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值得我們當做前車之鑑,做未來的防範?
我訪問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得到的一個印象是:
當然我們去年因為封閉邊境,鼓勵大家、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
達到了相當的成績。但事實上也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過於只關注在這些事情上,所以也見樹不見林,反而忽視了很多其他更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先從公共衛生,公衛的課題來說起吧。
1.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美霞教授,對公衛的課題有長期的研究。
她說: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
社會的防疫也是一樣。社會的防疫也是有「預防勝於治療」這個課題,
公衛就是那個「預防」的系統,所謂「治療」當然就是醫療系統。
陳美霞教授說,跟 2003 年 SARS 的時候比較起來,
臺灣公衛系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的情況在顯示在幾點上:第一,就是預算一直太低了。
像現在臺灣每年醫療健康支出的預算是超過 1 兆多元,
但是其中 96% 都是在醫療系統上,給公衛系統的只有 4% 左右。
這個比例在 2003 年SARS 爆發的時候就是如此,17 年後的現在仍然如此。
第二.整個臺灣在「醫療市場化」的同時,「公衛也跟著醫療化」。
所謂「醫療市場化」,就是醫院忙著找病人。
「公衛醫療化」,就是公衛因為預算不足,並且還要求盈虧自負,所以也要提供醫療服務。
陳美霞教授講了衛生所的例子。
她說:從 1950 到 1980 年代,臺灣的衛生所普及,在整個公衛體系裡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但是 1980 年代之後,衛生所不但減少,還要自負盈虧,提供醫療服務。
資源不但沒增加,工作還增加了一百多項。
到了選舉的時候,還要負擔一些相配合的任務。
公衛體系本來應該是防疫的主角,現在卻只能處理一些緊急事項跟一些表淺的問題,疲於奔命。
她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果預算夠、資源夠,衛生所如果可以發揮更健全的功能的話,以衛生所對傳統市場的情況的了解、對消費者互動模式的掌握,一旦出現傳染病,
而他們對病毒的傳染模式也能夠有了解的話,這幾者相連接起來,
他們在社會裡可以發揮的公衛教育、預防的功能,會是非常強大的,不只是現在這樣子。
所以陳美霞教授建議:未來防疫的重點應該放在公衛上。
而公衛真正的主角是各地的衛生所和社區。
至於中央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統籌跟分配資源。
臺大公衛學院的李柏翰教授,他也提出他的看法。
他說:現在臺灣的學校裡面對公衛人才的培育,
焦點都放在病理學、流行病學上,做研發、做統計這樣的工作。
公衛人反而忘記了事實上公衛的工作需要大量跟人接觸,
必須要對人了解,對人文、社科相關的知識要有所涉獵。
所以他建議:為了培養未來公衛人對人文、文化的敏感度,
應該參考英國的例子,重視醫學人文、健康人文,
讓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參與到公衛課程的設計上。
2.
再來,一個社會是否能夠防疫成功,
跟這個社會是否照顧得好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說:這跟照顧弱勢群族有什麼關係?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美華教授說得很好。
她說:能夠看到邊緣地帶,世界就有機會變好。
同樣的如果我們日常就對社會的邊緣、對這些弱勢者不注意的話,
那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疫情期間,所有的問題就會加倍奉還。
這樣看的話,臺灣今年 5 月之所以爆發疫情,也就很清楚了。
因為有兩大破口都是來自於弱勢族群。
一個是萬華茶室裡的工作人員,一個就是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
陳美華教授長期關心臺灣的弱勢族群,
包括了八大行業的工作者、移工、街友,以及社會低所得工作者。
陳美華教授認為:臺灣社會長期不肯正視色情相關的產業,
把它逼進了暗處,這一次萬華茶室終於看到了後果。
因為所有的事情進了暗處之後,就很難觀察、追蹤。
而社會把這些弱勢族群污名化之後呢,更給防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所以她認為像那個獅子會長站出來,其實有很大的勇氣。
但很多人卻是不但不理解他的勇氣,還嘲笑他。
陳教授認為:這些嘲笑有很大一塊出於大家的自保的心理、獵巫的心態。
但大家都沒有想到:像是舞廳、酒家、陪侍業這種工作全面歇業,
長期下來,他/她們怎麼生活?
因為這些人都是要靠每天拿的日薪來生活,
長期歇業對他/她們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而一個社會要保持正常的運作,同時又兼顧防疫,
不可能長期把社會底層的一群人的生存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第二 也就是臺灣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爆發疫情的事件。
陳美華教授也說,這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科技業雖然自稱提供最乾淨的工作環境,
代表先進、尖端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對移工的心態卻是非常有偏差的。
在這種偏差心態下,移工的生活環境那麼差,
有一天他們那裡成了爆發疫情的缺口,不也是很合理的嗎?
3.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林宗弘教授,長期研究臺灣的產業和勞動情況。
他的觀察也是如此。
他認為臺灣的勞動人口裡,有兩個族群是長期受到最大的剝削。
第一就是外勞、移工。
健保雖然有覆蓋到這些外勞、移工,但是醫療條件和居住條件都很差。
所以林教授認為:如何改善這些移工的生活和健康條件是當務之急。
並且,我們應該努力幫助那些有意願留下來,和臺灣一起打拼的移工成為移民。
再來,在臺灣的勞動人口裡,受到嚴重剝削的就是年輕人低薪族群。
從 1999 到 2016 年,17 年間臺灣的名目所得都沒有成長。
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還在倒退。
林宗弘教授說:上一次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
臺灣年輕族群受到了這種高失業率壓低工資的壓力,
22K 的影響持續了 7 年之久,直到大約太陽花爆發時才好一些。
而目前的情況,雖然相對有臺商回流、資本回流這些比較好的情勢,
但是因為疫情,所以使得今天的年輕人馬上要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
畢業就是失業。因此他認為如何協助年輕人低薪族群,
是一個非常立即而緊迫的課題。
4.
弱勢者當然不只這些,還有護理人員。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蔡友月教授說:
比起 2003 年 SARS 來襲的時候,17 年後 臺灣醫院裡的應對能力好了許多。
SARS 期間,大家完全不知道怎麼應付院內感染,
但今天即使發生院內感染,也可以很快地把破口補起來。
然而,還是有醫療能量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護理人員。
而護理人員在這一次疫情裡的努力,是特別令人感動的。
蔡友月教授說 很多醫生都向她承認: 醫生面對這些病人,
開了一些處方之後就離開了。
而那些重症患者是誰在照顧他們呢?
就是護理人員要穿著隔離衣,不斷地進出,留下來一同陪同他們。
所以護理人員的壓力是完全不同於醫生的。
護理人員一方面這麼令人感動地在投入她們的工作中,
但事實上她們處在極大的壓力下,也是一種弱勢族群。
在《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8 集的報導裡 我們訪問過一家「無論如河」的書店。
這個書店是有四位護理人員背景的人所創立的。
而其中之一,就是創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梁秀眉。
梁秀眉就特別跟我們強調說:在醫院資本化、追求利潤化的情況下,
護理人員在醫院裡的壓力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
她們不單人數減少,工作量加大,並且接受培訓的時間也減少。
因此她講:很多護士都說她們愛喝珍珠奶茶,為什麼呢?
是因為她們忙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喝珍珠奶茶。
而據她所知,在這次疫情期間,她們的工作更忙。
很多人是連喝珍珠奶茶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了。
談完了公衛的課題、弱勢族群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要談政府的角色,以及公民社會的課題。
下一集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謝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俗語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假如孩子生下來就有自閉症兼智障,這份憂愁,相信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 許美霞(Pauline)一直渴望生兒育女,早年經歷小產後多番調理,終於誕下兒子。本來正沉浸在喜悅中,卻在那時確診子宮頸癌,之後更發現愛兒患有自閉症兼輕度智障。 雙重打擊之下,她坦言當時「好似由...
方 美霞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希望世界看見你,就必須讓自己先看見自己|#島嶼自信 #寫給家鄉一句話
在兩個月的氣氛低迷下,東奧的開幕,似乎讓台灣人再次活了起來:我們團結一心為選手加油、在社群媒體上用賽事喜訊洗版朋友,而運動員們也不負眾望,從兩銅兩銀到拿下第一面金牌,台灣人找回自信了。
但其實自信一直都在。除了台灣人齊心抗疫,回頭看過去二十年,有許多人長期耕耘地方,發掘出當地人也沒注意過的好。桃園市之光 C house 溪房子手作 陳美霞說的:「希望世界看見你,就必須讓自己先看見自己。」其實我們一直都值得自己驕傲。
✏現在邀請你對家鄉說一句鼓勵、加油的話,讓其他人看到屬於台灣的島嶼自信:https://bit.ly/3BOM7vL
✏看其他人寫了些什麼:https://bit.ly/3i4IUQT
文章來源:微笑台灣319鄉+
方 美霞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希望世界看見你,就必須讓自己先看見自己|#島嶼自信 #寫給家鄉一句話:https://bit.ly/3i4IUQT
在兩個月的氣氛低迷下,東奧的開幕,似乎讓台灣人再次活了起來:我們團結一心為選手加油、在社群媒體上用賽事喜訊洗版朋友,而運動員們也不負眾望,從兩銅兩銀,到昨日拿下第一面金牌。台灣人找回自信了。
#但其實自信一直都在
如同微笑二十週年特刊封面所言:「當世界正在震盪,家鄉,是這座島嶼的信心所在」除了台灣人齊心抗疫,回頭看過去二十年,有許多人長期耕耘地方,發掘出當地人也沒注意過的好。再引用一句桃園市之光 C house 溪房子手作 陳美霞說的:「希望世界看見你,就必須讓自己先看見自己。」#我們一直都值得自己驕傲。
📌現在,微笑台灣邀請你對家鄉說一句鼓勵、加油的話,讓其他人看到屬於台灣的島嶼自信:https://bit.ly/3i4IUQT
#微笑台灣二十週年
#讓地方發光的人
方 美霞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俗語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假如孩子生下來就有自閉症兼智障,這份憂愁,相信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
許美霞(Pauline)一直渴望生兒育女,早年經歷小產後多番調理,終於誕下兒子。本來正沉浸在喜悅中,卻在那時確診子宮頸癌,之後更發現愛兒患有自閉症兼輕度智障。
雙重打擊之下,她坦言當時「好似由天堂跌落地獄」,但她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事實佢真係出咗世,我要諗點樣努力幫佢融入社會。」
兒子袁振瑋(瑋瑋)現年15歲,就讀特殊學校中三級,行為表現卻像5、6歲的幼童。唔想兒子無人照顧,Pauline咬緊牙關力抗癌魔。這場仗她雖然贏了,但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她卻堅持要親身教導兒子,那怕只是基本的生活技巧,目的令瑋瑋其自理能力,將來能照顧自己。
據估計,約有七成自閉症人士都跟瑋瑋一樣,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Pauline說,坊間的慈善機構都只幫助能力高的自閉人士,「因為佢哋(能力高的一群)可以表現得好,可以表現到慈善機構『我幫你做治療、搵工,好容易你就搵到』等等,但真係有智障嘅,好似我個仔呢種,或者更加差嘅就冇人幫。」
眼見智障自閉人士面對這樣的難關,而自己的教學方法又成功令兒子持續進步,她遂在2012年成立慈善團體「愛兒城」,決心幫助同路人。
Pauline強調,她會按每位參與會員的能力,度身制定個人化教材,為他們提供持續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援,並帶領他們參與公益活動,例如探訪老人院、有機耕種等,力證他們是有用的人,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
最近,「愛兒城」又推出計劃,不僅向中小企的僱主爭取免面試聘請自閉症人士,又為他們提供職前訓練,期望他們逐步融入社會,擺脫自閉症人士成年後長期困在家裡或庇護工場的困局。
今集《港。故》為大家講講Pauline與兒子的故事,看看她如何推己及人,兌現這個「愛兒的承諾」。
-------------
《港。故》:東網電視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P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