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建設回應 #ACR
#你今晚好好對話了嗎?
.
在瑞典,有句諺語說:「分享讓喜悅加倍;分擔讓哀傷減半。」
.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對於負向事件,我們有些人會試圖重新架構,轉換觀點給予正向的詮釋。也有些人可能很難擺脫,負向思緒始終糾纏不清。研究顯示,一般而言,人們經歷的正向情緒比負向情緒多出2.5倍;再者,很多時候,我們也同時體驗到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Trampe, Quoidbach, & Taquet, 2015)。
.
然而,負向事件的效力,尤其是反覆翻攪的反芻思緒(ruminative thinking)或「沾黏」(stickiness),往往使人愁緒如麻、難以自拔。有些人甚至猶豫籌躇,不敢透露自己有正向事件的經驗。
.
當我們遇到逆境、挑戰、麻煩和創傷,大多數情況(如果不是全部),通常會尋求配偶、伴侶、朋友、家人和社區支持。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在因應此等困境方面,對情緒和身體都是有益的。這對於身為臨床治療師的你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鮮的發現。
.
但是,你有考慮過事情的另一面嗎?好事也會發生,而且對我們大多數人來
說,好事比壞事來得更頻繁。吊詭的是,心理治療師卻不太可能問他們的案主:「事情順遂的時候,你都是做了哪些事?」,特別是伴侶關係順遂的時候。
.
正向事件的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對於平穩的情感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本次療程,我們將介紹討論一種特殊的自我披露。這種自我披露的進行方式具有建設性(constructive)和積極正向(positive)的特徵。
.
雪莉蓋博(Shelly Gable)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 Maisel & Gable, 2009)研究探討,自我披露以及好事發生之後找人分享,諸如此類的行為對於個人本身內在(intrapersonal)和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兩方面的影響。朗斯頓(Langston, 1994)研究發現,當人們經歷正向事件並與他人分享該等好消息,會產生更大的正向迴響,而且遠超過正向事件本身價值的效應。朗斯頓將這稱為「資本化」(capitalization),雪莉·蓋博借用這個術語來指稱,「彼此分享正向好消息,從而獲得額外效益的過程」。
.
資本化涉及被看見、感知、重視和擴展的過程。由於共享者和回應者的此等反應,提供了旁觀者的佐證,從而讓正向事件的經驗、感知、價值等等,獲得相加相乘的擴大效應。資本化提供技巧,讓我們得以調節自我的反應。
.
雪莉·蓋博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針對回應方式,區分出四種不同的風格,在這四種回應風格中,積極建設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簡稱ACR),與日常正向情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有所關聯,而且其增益效應超出了正向事件本身和其他日常事件的影響。
.
【#親愛之人分享美好事件的四種回應方式】
.
◼️1◼️積極X建設性
.
定義:熱情支持,闡明經驗;讓當事人感受到經驗獲得對方證實和理解;事件得到重溫、擴大;提問有關事件展開的具體和相關問題,以及發生的原因;進一步探問與之相關的其他正向事件。
例子:「太棒了!我真是為你很高興。你在新職位一定可以表現很出色。」
表現:保持目光接觸,微笑,表現出正向情緒。
.
◼️2◼️積極X破壞性
.
定義:潑冷水,使談話陷入停頓;讓當事人感到羞愧、尷尬、内疚或生氣。
例子:「慘了,你要是升遷,那以後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還有週末上半天,就等著綁在公司,累得像隻狗。」
表現:酸言酸語指出壞處;表現負向情緒,例如:皺眉、撇嘴等表情,以及非語言的暗示。
.
◼️3◼️消極X建設性
.
定義:安靜、低調的支持;話題默默淡出;讓當事人覺得不重要、誤解、尷尬和内疚。
例子:「還不錯啦,公司有想到可能給你升遷。」
表現:開心,但缺乏熱情,表情低調;輕描淡寫;幾乎沒有正向情緒表達。
.
◼️4◼️消極X破壞性
.
定義:忽略事件;話題從沒開始;讓當事人感到困惑、内疚或失望。
例子:「升遷哦?了不起喔,快去把工作服換下來,弄飯來吃,我們肚子都快餓扁了。」
表現: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缺乏興趣,轉身離開房間。
.
雪莉·蓋博和同僚發現,在分享個人正向事件經驗時,若是感知有獲得到積極、建設性的回應(而不是消極或破壞性的回應),那資本化的益處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再者,在親密關係當中,伴侶若能經常熱情回應資本化的正向經驗分享,也會與更高的關係幸福感(例如:親密感、日常婚姻滿意度),有正向相關。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對於正向事件的積極建設回應(ACR),可能增強情侶的親密感,提升日常的快樂,以及減少衝突。自我披露和伴侶正向回應都有助於互動的親密經驗。
.
具體來說,資本化涉及以下的層面(Lemay, Clark, & Feeney, 2007):
.
☑️伴侶彼此分享好消息,會感到自己的價值獲得佐證。資本化給予伴侶正向訊息,肯定自我的重要性。
.
☑️與人分享正向事件的好消息,會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緒、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是無法分享或選擇不告訴別人正向事件,比較難以感受的體驗。
.
☑️分享的效益超出了人們在事件本身所經歷的正向情緒和生活滿足感。
.
☑️正向事件的分享,包含討論該等事件的相關問題、重要面向以及影響等,這些方面的分享都有助於鞏固關係。
.
--
.
本文摘自《#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Positive Psychotherapy: Clinician Manual),作者Tayyab Rashid與Martin P. Seligman皆為西方正向心理學領域之重要推手。
.
👉閱讀更多「正向心理學」提案:https://reurl.cc/ZGzyv3
「旁觀者效應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藍橘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初和心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樹洞香港Treeholehk - 《旁觀者效應》 是日冷知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藍橘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旁觀者愈多,人們會變得見死不救。
試想像以下情況:
你在街頭看見一個男人正在痛毆一個女人,周圍已經有十多人圍觀,有的拿手機在拍,有的單純湊熱鬧。
問題是:你會伸出援手嗎?
可能你會想,只要十多人合力就一定能制止那男人,當然會上啊!
但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告訴我們,很少人會伸出援手去幫助那個女人。
在1964年凌晨,紐約發生了一宗刺殺案,一名男人用小刀襲擊一名酒吧女侍應。
幸好有一名途人經過喝止了那個男人,男人逃跑走掉,女侍應幸運地沒受傷。
沒想到的是,男人竟然折返再次行刺女侍應。當時女侍應不斷大叫救命,整個襲擊過程歷時三十多分鐘,警方調查後,有多達38名在附近公寓聽到求救聲而目擊事發經過的人。
令人震驚的是,沒人出現制止兇徒,並只有一個人報警。
這件事發生後,有心理學家研究這次慘劇的發生,並提出「旁觀者效應」的理論。
如果目擊者只有一個人,那出手的機率就變高,因為「見死不救」的責任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當旁觀者愈多,就會造成責任分散的效果。例如你在地鐵車廂看到一名孕婦站著,卻很少人會讓座。
大家都會在想:「其他人也不讓,我也沒必要讓吧?」
此外,人們亦會害怕被人取笑多管閒事或愈幫愈忙,導致不敢讓座。
「萬一那個孕婦只是體型肥胖,那我就出醜了。」
「如果我剛起來讓座,又有其他人同時間起來,那一定很尷尬。」
當然了,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讓個座沒什麼大不了。但遇上危險時,的確大多人會選擇置身事外,見死不救。
近年手機的興起,大家遇到任何突發事件都喜歡拿出手機拍攝,因為「拿手機拍攝再放上網公審」這個行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認為是一件「正義」並「成本較低」的事。
所以下意識地,大家都會拿出手機,加上旁觀者效應,不出手的罪惡感就變得更加低了。
不過,還有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如果在文章開始受到毆打的女人,換成貓貓或狗狗呢?相信很多人馬上就會伸出援手,痛毆那男人一頓。
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相比起同情人類,更加同情動物嗎?
因為我們都認為,貓貓狗狗與人類的強弱太過懸殊,而且我們沒法瞭解貓狗的叫聲意思,便投射更多感情進去,想阻止眼前的暴力發生。
此外,上面也提到我們害怕貿然出手會被取笑,而貓狗比虐打,這件事的黑與白非常明顯,出手協助一定不會被取笑,所以我們便省略了這一重思考。
(硬要幫文章加個總結)
結論是,下次如果你不幸被追打,可以考慮一下扮狗,會有更多人來協助你。
---------
想看更多冷到廢知識,花半秒Like & Share
《夜谷賓館營業中2》正式開賣!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夜谷2》馬來西亞&新加坡版:
https://bit.ly/2x0Mua6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初和心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的一封信」
打從疫情爆發開始,我就一直在考量,諮商所內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的可行性。
我的首要考量當然是安全第一,畢竟在諮商會談室當中是一個密閉空間,雖然心理師和個案之間都有間隔超過1.5公尺以上,但我還是一直覺得,口罩其實是防疫的重要工具。
只是我也一直思考「強制佩戴」是否有可能做得到。第一個月無法強制,因為我理解很多人可能根本手邊口罩就不夠用,再加上,會談當中,有可能會因為需要擦拭臉部,或者擤鼻涕,難免就需要將口罩取下。因此,我們只能加強測量體溫,消毒雙手,而且環境每天早晚都各消毒一次,來讓大家安心健康。
這過程當中,真的很感謝每個人都願意主動告知自己的旅遊史,以及感冒或呼吸道的症狀,提前改約。
表示來到 初和心理諮商所的人,其實都有責任感,也能夠展現同理心。就是「互相」的概念。
早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幼稚園老師在連假過後,詢問家長們是否有在國內旅遊,而需自主管理,家長們都說沒有,但是隔天詢問幼稚園的小朋友時,就有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絕的說出自己連假去哪裡玩了,讓老師覺得這樣子的調查其實根本沒有意義。
我想說的是,可以理解這些家長在回覆調查的時候,內心應該也有些掙扎,但是選擇了一個當下覺得比較方便的做法。但是如果試著想想,今天你若是那個沒有出去旅遊的人,但是你隔壁的同事,或是你的孩子的同班同學家長,隱瞞了旅遊,而依然出現在你們家人的周遭,那是不是一點都不方便了?
我也有想要偷懶或是投機的時候,我相信每個人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或是任何事情,開始嚴正面對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一個月前,我一天進出三個不同的大樓,不斷反覆的被測量體溫,酒精消毒,有時候也覺得:怎麼又要測量,我剛剛才被測過,就是一個例子,我當時的心態影響了我的情緒。
而現在,我總是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不要忘了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共同防疫,每一個人都在做他們的工作而已。包括疫情中心,包括藥劑師,包括第一線人員,包括幫你測量體溫的人,包括幫你擋在門口的人,包括運送物資的人,包括檢疫人員,包括里長,「#包括你」。
以社會心理的旁觀者效應而言,如果我們都覺得別人也沒做什麼,那為什麼他可以不用做,那麼這件事情達成的機率反而很低,還不如,從自身開始做起,這樣子這件事情達成的機率反而會提高。
#諮商所已全面要求配戴口罩
#測量體溫及酒精消毒
#環境也是早晚消毒
#感謝大家自主管理
#我們才能一起走下去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旁观者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在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几率与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據社會心理學家觀察發現, ...天下文化「旁觀者效應」知名案例竟是造假! ... 時間長度: 8:37 發布時間: 2019年11月16日責任分散效應- MBA智库百科責任分散效應(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旁观者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在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几率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