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不要堅強」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如果有個人能夠傾訴,或許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卻能得到整理思緒以及喘息空間,這樣倒也不壞。
如何放鬆緊繃的弦,每個人的做法各有不同,然而在接近臨界點而斷裂之前,除了自己之外,若能多了幾雙手幫忙牢牢地抓緊,即便不是那麼的坦率,但或許也會在心中鬆了一口氣。
雖然「大家的鄰居」這樣的概念,是蒼介看到俊平父子的情形後,一時的天馬行空所架構出的想像。然而這樣擾動雖然看似突兀,卻意外地成為了抓緊著緊繃的弦的那幾雙手。
俊平的堅強,是不希望他們被可憐,因為他相信父子兩人能夠攜手面對未來的日子;禮的堅強,是不希望依賴他人,並試圖同時顧及在職場與家庭的角色。然而比起他們的堅強或是說不輕易示弱的不坦率,在蒼太這個旁觀者眼中,卻是如此的相似,他們的痛苦或許不同,但是都盼著在浮沉之中,有人能夠共享這份痛楚,然後伸出手。
不論是在工作繁忙時幫忙照顧孩子,或是準備飯菜,亦或讓年紀相仿的孩子,能夠在朋友與家人的環繞下成長。不要因為單親,而讓他們失去了創造各種美好記憶的特權。
當俊平在天台對著蒼太說出「我的淚腺壞了」,他終於示弱了、終於把心中的不安說出來了;而蒼太只是陪著兒時玩伴一起哭,並告訴他「你很努力了」。在一旁看著的禮,或許也默默的在心中鬆了一口氣,想著「原來我並不孤單」,然後眼淚也默默地滑落臉頰。
那個夜裡的天台,那些緊繃的弦,終於鬆了一些些了。而即便仍然還是繃緊,但也多了一些手,牢牢地抓住了。
《# 家族募集中》開宗明義,是要在合租屋中募集同住且相互支援的家庭,或許乍看之下又是個老哏,然而,藉由劇中角色的心境與經歷形成了一面映照現在社會情景的一面鏡子,讓正在或曾經經歷育兒、家庭困境的人們,看見自己的樣貌,投射並且期盼有人伸出援手。
再加上重岡大毅、仲野太賀、木村文乃與岸井雪乃的演技,在合租屋的屋簷下碰撞並發生化學效應,恐怕壞掉的淚腺,要持續今年整個夏季。
-----------------------------------------
《# 家族募集中》friDay影音 每週六更新:
https://video.friday.tw/drama/detail/1963
旁觀者效應解決 在 黃以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2】:讀《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就這樣?
這遠遠不只是、不必是投資理財類別,這是一本優秀又精細的關於「情緒」的書。
或許用股票交易作為這書的背景,確實決定了它可以走得這麼漂亮。不同於我們有能力重新結構化以獲得「對」「錯」「好」「壞」的其他場景,在交易市場上,數字是絕對的,讓一切變得可共量化:你賺錢就不是賠錢,少賺就是虧,+3214厲害於+1318,+3050愚蠢於+5100,-2200好險不是-4030,-2006之於-501根本是地獄。……分明的數字如何再詮釋?遂每一筆都是對你這個人做出評斷,你買/賣了,就只能這樣評價自己。
在金錢的渴望之外,這一切更關於人們所做的每個決定,而每個決定都導向一個結果。當結果(損益)到來,比起金錢的增減,最衝擊的是對自我的感覺。
《心》在最前面先區隔各種思考盲點,比如捷思法(heuristic,將困難問題快速替換成簡單題目的心理捷徑)、時近效應(偏好最近的經驗為參考依據)、秉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失去有價值的東西很痛苦,故賦予它更高的價值,例如套牢變存股)……這部分雖瑣碎,但心理學的重點就在於釐清,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對「面對問題時瞬間湧上的唯一想法」有了拆解分類的能力。
接下來變得重要,關於這些思考偏誤所犯下的錯誤所帶來的情緒。作者認為人無法持續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是以我們不該是去抵抗它、倔強地堅持回應內在狀態。
我們常以為自己選擇某個行動,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深究地看,會發現其實都在抹除或緩解情緒;能釐清與情緒的關係,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該做的事。
然後就是最重點,佔了2/3本書,根本假裝理財書為闡述這概念,即是「正念」(mindfulness)。我對這個譯詞有疑慮,「正念」這字眼未免太均質、單向到近乎宗教性。’Mindfulness’很literal去看,指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當下),mindfulness讓人得以成為自己念頭和感受的旁觀者,做到最好,是要達成認知解離。
「想法和感覺常會不受控制的浮現、消失,它們不一定有用、而且不一定反映真實,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失去mindfulness,就很容易被迷惑」
許多年前我曾在《大衛林區談創意》接觸過這個概念,那書原名是「Catching the Big Fish: Medit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大衛林區長期投入meditation,這也是一個討論林區作品的重要路徑。我並不喜歡「超覺靜坐」「冥想」之類翻譯,原因同樣是抗拒於那個均質潔白感。總之那本書講的就是深度專注,只不過一直以來,我都把mindfulness, meditation放在對於思考和創作的深化,沒想過用它來反思現實中的情緒波瀾、由此而來的各種挫折、迷惘、失望等自我感覺。
《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藉著一個極端、尖銳、瞬時性、巨量、滑溜的處境來探索人與情緒的關係,從分秒到月年等各種時間尺度,在那個持續侵蝕、誘惑、羞辱人,使其自我懷疑的環境,置身其中的關於mindfulness練習因此顯得生動又具體。
我也希望隨時能有《心靈捕手》中羅賓威廉斯的角色進逼地告訴我'It's Not Your Fault',但並沒有。所以學習「不要被思維所創造的故事給迷惑」,從導致自我憎惡的經驗與認知去抽離開來的技巧,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旁觀者效應解決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依賴化石能源】美氣候變遷政策大轉彎,台不能繼續旁觀(02/07/2021 蘋果日報)
徐光蓉/媽盟氣候行動倡議發起人
元月20日拜登(Joe Biden)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立刻簽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協議》,廢止爭議已久的基石輸油管計畫的許可,並禁止北極國家保護區原油開採。6天後再頒行政命令——處理氣候危機的國內與國際策略,向全球展現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決心。美國氣候變遷議題的大幅轉向,意謂著台灣不能在此議題繼續做旁觀者。
拜登的氣候變遷目標:2035年前全美發電零碳排放,2050年美國淨零碳排放。不僅與持氣候變遷懷疑論的川普南轅北轍,更遠超過歐巴馬提出,2025年前比2005年減少26至28%的減量目標。
此外,拜登任命前國務卿凱瑞(J. Kerry)為新設的總統氣候特使與國安會成員;計畫於今年地球日(4月22日)召開氣候高峰會,邀請主要排放國,透過同儕激盪提升參與國的減量目標;盡速發展新的自願減量承諾(NDC)與氣候財務計畫,以符合《巴黎協議》規範;要求所有部會將氣候變遷列入政策發展時的重要考量。並一再強調氣候變遷是美國內政、外交、國家安全與國際貿易的重點。
如同武漢肺炎疫情,美國也是氣候變遷的重災戶;去年美國破天荒的發生22起損失超過10億美元的天災,總損失接近1兆美元。美國大氣海洋總署統計顯示,1980年至今,美國天災損失幾乎每10年增加1倍,40年共計損失1.88兆美元。聯合國災害風險中心報告,2000年至2019年,全球劇烈天災次數比前20年增加75%,40多億人受災,123萬人喪生,造成約3兆美元財物損失;如果不盡速遏止增溫,氣候變遷持續加速,未來地球可能不適人居。
由於意識到氣候變遷威脅不認國界,唯有一起努力才可能化解危機,2015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在這樣氛維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議》:控制增溫遠比2度低,並追求增溫不超過1.5度;人為排放盡早達最高峰,於本世紀中起,人為排放與自然吸收相當;締約國自提NDC,每5年為期調整等。
只是5年過去,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仍上升,各國提交的NDC在2030年總排放仍比「增溫不超過1.5度」的路徑多290至320億噸,約合目前全球年排放量的一半。2019年全球增溫已達攝氏1.25度,10年內就可能超過「增溫不超過1.5度」的目標。稍可安慰的是,近期宣布零碳排的歐盟、日本、南韓、中國與美國,佔全球總排放6成,排放大國的積極目標給氣候變遷危機帶來一絲希望。
台灣在1998年為因應國際氣候變遷協商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往後除了2008年至2009年因全球金融風暴經濟萎縮導致排放降低外,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持續增加,2018年已經較1990年多143%;環保署公布的台灣NDC以2005年做基準(排放量比1990年高136%),設定目標於2050年比基準減半(比1990年多18%)。台灣NDC和巴黎協議的零碳排放路徑差距非常大,總能源消耗持續緩緩上升,加上再生能源發展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台灣在國際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CCPI)一直停在後段班。
選一個高排放年做基準,經濟活動又一如往昔,台灣氣候變遷政策像是為存在而存在。早年想法很簡單:台灣不是締約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不會同意大幅減量,台灣社經體制可以繼續依賴化石能源。
這心態在政府想爭取加入《UNFCCC》時陷入兩難:真要跨出去跟上國際腳步,或仍故步自封維持現狀?今天,美國政府表明在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拜登團隊選前提到未來將以美國經貿實力做槓桿,期盼他國參與氣候變遷議題,並懲罰欺騙造假的國家。台灣沒有多少選擇空間。
在氣候變遷議題領先的國家,元首必須展現強烈的政治決心,國家機器才會被激勵啟動,氣候變遷才可能在政策制定時被認真納入考量。台灣雖然人口排名全球第53名,但能源使用、人均CO₂排放與用電量均在全球前10、20名;台灣必須先要求總能源與電用量不再增;制定符合控制增溫不超過1.5度路徑的2025年或2030年目標;認知台灣地狹人稠、水資源缺乏,無法容納大規模二氧化碳吸收或封存,實際降低排放才是根本;減量政策還應顧及弱勢族群,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
從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台灣是極少數不必封城、可以正常生活的國家。主要應歸功全民從2003年SARS疫情的慘痛教訓,學習到該如何群策群力防禦外來的衝擊。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問題,期盼台灣可以類似嚴肅認真的態度主動面對,今天一分的努力可以減輕未來十分的負擔。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207/AHWRUM2A35HCRNNFVVTQWCVHRQ
♡
旁觀者效應解決 在 樹洞香港Treeholehk - 《旁觀者效應》 是日冷知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旁觀者效應》 是日冷知識~ 假如你身處以下兩個情境,見到有位女士俾人偷嘢,大家會係邊個處境會挺身而出,而邊個會保持沈默? 1. 你、小偷同女士三個人係一間房(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