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8+9建立的國家 普魯士的崛起】
#宗教狂熱分子 #條頓騎士團
13世紀初一群宗教狂熱的8+9,來到了波蘭北部,打爆了當地的呼呼嘿嘿,建立起日耳曼國家,一度占領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但到了14世紀,慘遭波蘭立陶宛與俄羅斯等國圍毆,變成了波蘭立陶宛的附庸國,他就是普魯士的前身「條頓騎士團」
#普魯士誕生
反正中間經歷了一陣很混亂的時期,宗教改革、三十年戰爭啊,有了一個普魯士的雛型,這邊不廢話。
#軍事優先
新興的普魯士繼承著條頓騎士團的傳統,「不是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因為周邊強國林立,讓普魯士瘋狂的優先發展軍事。
#超級軍國主義
第二任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號稱「士兵王」、「乞丐王」,對軍武更是到了著迷的境界,他自己生活極為簡樸,還強迫全國人民跟他一起吃苦,每天苦幹12小時,向民間與貴族徵收重稅,省下的每一塊錢都投入軍隊中,每年軍隊開支佔國庫的85%,普魯士人口只有224萬,佔歐洲第13,士兵竟多達8.5萬人,居歐洲第4。
#我不讀書但我很強
士兵王在位期間非常鄙視學問,禁止法國、拉丁文學和音樂,更不可能在文化教育上投入半毛錢
#反觀強力王
反觀鄰國的薩克森選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他是法王路易14的粉絲,非常崇拜路易14的宮廷奢華排場文化,全力支持附庸風雅的文化建設。此外他還身體力行,一生之中強力追求女色,傳聞擁有365名子女,也因此被稱作「強力王」。
#普魯士只是沒腦袋的肌肉棒子
對於薩克森的文風鼎盛,奧古斯特自詡薩克森是德意志的雅典,把普魯士比喻成德意志的斯巴達,讚美自己多有文化,諷刺普魯士只是沒腦子的肌肉棒子。
這個比喻後來傳到了士兵王耳中,士兵王哈哈大笑頗為得意,認為這是讚美他,並與之結盟。
#腓特烈大帝收割
士兵王去世後,把諾大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200多萬人口、8萬大軍,與他這輩子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龐大財富,交給了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史稱腓特烈大帝,歐洲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靠著靈活的外交手腕(見風轉舵+賣隊友),與祖父輩留下的龐大資產,還有傑出的軍事才華。
#普魯士的勝利
1756年直接大軍開入薩克森,一個月不到薩克森投降,軍隊被併入普魯士
此後普魯士就一直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薩克森則載浮載沉,在德意志聯邦諸侯中沒什麼話語權,最終被併入德國。
#薩克森以前可是很輝煌的
但別忘了,薩克森以前可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七大選帝侯之一,強大到連神聖羅馬帝國都可以不甩,還是宗教改革的推動者,反觀普魯士只是一個8+9新興國家,歷史上不斷有小國突然躍上舞台,迅速變成強權。普魯士就是這樣的國家,原本是一個躲在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陰影之下的公國
在腓特烈二世的帶領下,普魯士站上歷史的舞台,透過多場的戰爭,擴張了普魯士的領土,讓國家變得富有、強大
#重點來了
如果你想體驗這樣一場戰鬥,指揮自己的部隊,或者親身參與其中,從一個士兵成長爲一個將軍,甚至是帝王,與朋友一起建立自己的軍團甚至是國家,那麽金質國戰MMO手游《王者遠征》來了!
傳承經典國戰精髓,千人同屏,萬人國戰,與千萬玩家共同衝鋒,是親自上陣,儅帝王,無雙全場,還是隱於幕後,做指揮,引領全軍,都由你自己決定寫實得天氣系統,氣候瞬息萬變,戰場情況隨時變化,是趁黑斬首敵軍將領,還是雪中潛伏出擊,或是大雨之中直陷戰場,勝負皆在一念之間。
這次台港澳新馬同步上線,五地同服,真正的國戰時代正式來臨
快下載游戲:http://mrw.so/5APUNS
輸入我的虛寶碼:CHEAP666,也為守護你的家鄉,出一份力吧,也許下一個國王就是你哦!
cheap心得: #錢真難賺
普魯士 軍國主義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敏洪奎專欄】威瑪共和時代,普魯士軍官團操控下的國中之國病態現象,是源自早先普魯士邦軍國主義傳統。台灣隱伏軍界國中之國成因,應遠溯到當年黨營黃埔軍校所灌輸忠於一黨一人,迷信特定教條黨奴思想,導致今天猶有以黃埔子弟自居高級退將,效忠特定政黨,而不知效忠合法選出的任何色彩政府。蔡政府若再有四年,重大使命之一應即強力瓦解唯知效忠特定政黨的隱性軍國。
#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吳斯懷 #反民主教材 #人民大會堂 #軍閥式思維 #普魯士軍官團 #威瑪共和 #身在曹營心在漢
📌快加入民報LINE好友,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eyQ7SnDmuc
普魯士 軍國主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相較於不靠譜的生物特徵,人類學家常比較偏好從族群性(Ethnicity) 來談論一個族群,或是一個國族的特徵。這種討論方式超越了生物決定論,而是直接去探討歷史、文化、地理等條件如何形塑一個族群的特質。
在這篇來自BBC的文章之中,作者帶我們重新認識德國人的「效率」特質。穿越了歷史的長河,讓我們看這種族群特性是如何慢慢地被建構起來,成為這一群人、這個國家的特質。
---------------
談到德國效率,總是離不開普魯士。普魯士在數百年的歷史中,以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嚴謹的職業道德著稱。在19世紀的盛世,普魯士的領土覆蓋德國北部大部分地區和如今的波蘭。在一本正經的北方普魯士人忙著到處行軍擴張,在乾燥、貧瘠的土地上努力種植土豆的同時,巴伐利亞人正在溫暖的氣候裏愉快的飲酒。
隨著普魯士遵從路德教(Lutheran Protestantism),兩者之間的鴻溝進一步加深。路德教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構想出來的新型德國基督教,遠離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禁錮。而他的作品把德國人的形像進一步塑造成勤奮工作、遵紀守法、支持政府的特點(無獨有偶,後來在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中,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發明了"平庸的邪惡"這個詞來解釋德國是怎樣孕育了納粹主義,當時她就提到了德國人的這些特點)。
普魯士人不僅標榜自己的這些特點,還把它們變成民族性。直至19世紀中葉,德國仍然不過是一連串分離的王國,僅僅在與法國或斯拉夫發生領土爭議時才會團結一致。普法戰爭(1870-1871)時,普魯士打敗了拿破侖三世,從此改變了一切,開始朝著現代德國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根據《德國簡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作者詹姆士·霍斯(James Hawes)的看法,正是這次勝利塑造了德國效率的形像。19世紀初,對英國來說,"德國是有點落後的國家……似乎一夜之間,他們就打敗了歐洲的軍事強國法國。當時看來,這是種有點奇怪的黑色奇蹟。"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tra-4161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