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牋 ◎楊牧
然後天地開始擴大
觸及一些海礁,島嶼
以小波浪翻浮之勢
在暗晦不透明,深深的
戀慕裡:心是宇宙的倒影
我們尋找隱喻,讓斥候
繞道而行,愛與恨逆流
繼之。遠山柔和的傾斜著
一海鷗優遊
鼓翼向前,俯襲
又一隻海鷗以同樣的決心
這是完全可能,可擁有的
此刻當水氣悠悠蒸發
並且在我們身上附著
左前方日光閃爍
碰撞雙雙眩暈的眼
如掌心拊擊剎那
淚在臉頰,風吹過
欄杆,血氾濫上心頭
雨淋濕了陽臺外開花的枇杷
靜默,我反覆整理著
一兩個句子:惟靜默
中鬱鬱想開口說話而
終於無言放棄最美
然後想到若是這樣坐下去
在一個慵懶的午後
面向渾同一色的海與天
水鳥的呼聲偶然
自小碼頭那邊傳來
你眨眨眼,欠身追索而
水鳥不知去向
已經
所以你最美,靠在
溫暖的座椅上
如此安寧,放心,入迷
沒有任何盤算。惟意志
在完整的寓言裡
與激情並騎奔馳過山川
過風雨,日照,月光
過饗宴和橫逆為最美,在
一本插圖的大書裡
是前衛的旌旗和盔甲
或者相逢在低垂的簾櫳後面
久久對看
沒有傷感
----
◎小編哲佑賞析
牋同箋,是書信的意思。「代牋」,指代為書信,這可以有兩個涵義:一是以此作為書信的替代,贈予對方;二是代為寫信,幫助他人傳遞心意。無論如何,既以牋為題,顯然是有兩方的情意流動。信件意在傳遞訊息,寫什麼、寫給誰,又希望能寄送到哪裡,都是在「代牋」此詩題下,隱而未顯的伏流。
由此來看,首句的「天地開始擴大」,用意令人玩味。信息的傳遞,從寄出到寄達,中間該經歷多少時空轉折;楊牧長年居於異地海外,這些消息彷彿在浪潮中翻滾、洶湧、觸礁。儘管詩人說「心是宇宙的倒影」,雙方的意念曲折未必比身外的天地狹小,但觀察第四句以降,戀慕深深但不透明,尋找隱喻以掩映心意,這些都是為了讓那不知何來的「斥候」繞道而行,這是否意味著要躲開某些偵查與審查?不管斥候的背景是誰,也不論其目的,下一句言「愛與恨逆流/繼之」,彷彿也意味著要排開個人愛恨了。既然心即宇宙,隱喻同時映照大我與小我,是否就讓所要傳達的訊息交融在天地之中?像遠山,像海鷗,鼓翼俯襲,不為了什麼,只是週而復始的交織,就足以說出、撫平一切。
詩作的第二段回歸個人,強調這是「完全可能」、「可擁有」,卻有著說服的口吻。閃爍的日光眩暈眼睛,如掌心拊擊,對應上一段的海鷗;而相較於無邊際的海洋,人們也同樣身處世界之中,被水氣氤氳籠罩,人世的血淚心神也都被攤平溶解在雨裡。「枇杷」原產中國南部,是中國庭院中常見的植栽,為富足殷實的象徵;段末以枇杷作結,暗示把情意投射到遙遠的東方南國,「代牋」的兩端至此可見一二(注一)。 以詩代牋,以宇宙為心之隱喻,追求的若僅是美學的實踐,也許終將達到無言勝有言的境地;因為無論寫下什麼,都已成為了限制,落入言筌,失去更大的意義可能。如果最終我們所要追求的,只是純粹昇華的意志而已。
只是既然如此,何以還要存在這首詩?更甚而,如果天地就是一個完整的寓言,我們為何還要寫詩?在詩作的第三段,詩人終於坦言放棄落筆寫信,並想像有一天,對方也將面對同樣的海天景色,同樣地追索,失落。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最美的不是「靜默」本身,而是靜默的過程:「靜默,我反覆整理著/一兩個句子:惟靜默/中鬱鬱想開口說話而/終於無言放棄最美」,因而第四段開頭的「所以你最美」,自然也是說明「你」亦沒有來信了。你「安寧、放心、入迷」,在「書」這個不被現實設限的時空中,經歷山風海雨,沒有傷感,也不必有傷感。至此才明白,原來詩題「代牋」,不只是要以此詩代替自我的情意傳達,同時也以此詩代替對方未寄之信,回贈自己。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懷。
詩作至此意義已經圓滿,但我們不妨對照楊牧在〈大虛構時代〉一文中的最後一段:
雪光還沒有消逝。我坐在搖椅上,背心溫暖,覺得慵懶,昏昏欲睡,但我願抵抗那睡意。我本是一個堅忍的人。火爐發出一聲嗶吧,靜了。我彷彿睡著了,終於,彷彿夢見我回到遙遠遙遠的家國故鄉,在曩昔的群山俯視之下,曩昔的海水在那裏,不停湧動,一波連一波,一波一波互相勾絡著,擴大,天上有雲朵變化,時而專心舒卷,完整地成型了,時而破碎流離,各自東西,而他終於在自己茫茫的方向,某一未知之一點,孤獨地解散了,溶進虛無。
這與〈代牋〉之意境是何等相像。在〈大虛構時代〉裡,楊牧設想自己是遠洋船員、森林看守員、礦業專家、燈塔管理員等等,但最後說明自己是安那其(anarchist),即無政府主義者。當一位後輩研究員問他,為何身在離家如此遙遠的學院教學研究,「安那其」便是他的答案。文中言,「安那其不是天生就安那其」,「他必須曾經為這些現實痛心疾首,曾經介入對抗,然後廢然退出,才可能轉變成一位真正,完整,良好的安那其」。儘管如此,如文中所反問,我們又怎麼能否認自己的家國之思?回到這首詩,信寫與不寫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彼此安好,在隱喻中躲過斥候,讓愛恨逆流,讓更大的寓言來包容不必要的傷感。這一封代牋,可能為了曾經的故土故人而寫,也可能為了當下靜默放棄的自己而寫,是遺憾,亦是安神。而或許,這即是詩所存在的必須。
注一:明清以後,枇杷在中國詩詞中漸有了政治與文化興衰的象徵,相關討論可見陳建男:〈政治託喻與文化記憶——明清之際詩詞中枇杷意涵試析〉,《明清詩文研究》第一期(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2009年),頁283-306。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代牋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郭哲佑
曩昔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特別來章嘉活活佛舍利塔參拜與繞塔,很喜歡這裡的空氣與陽光,打掃完後繞塔七匝,靜靜的在一旁靜坐。
這裡雖然有蚊子飛來飛去,但我在靜坐的數十分鍾裡完全沒被叮,很友善。
下次要帶花來參拜,是個很好充電和放鬆的好地方,大推。
看完章嘉活佛的生平事蹟,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反共國師!(膜拜再膜拜)
順道分享大師的相關事蹟:
----十九世章嘉大師
(西元1890~1957年)--
章嘉呼圖克圖不是人名,而是封號。本文此處介紹的,是第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他的本名是羅森班殿,丹畢蓉梅,即近代一般習稱的章嘉大師。
呼圖克圖是蒙古語,漢譯是「明心見性,生死自主」的意思。另有「呼畢勒罕」一詞,也是蒙古語,漢譯為「再來人」。呼圖克圖轉世出生之初,稱為某某呼圖克圖呼畢勒罕,迨確定給封以後,始稱為某某呼圖克圖。
釋迦牟尼住世時,有一位弟子名叫尊達尊者,證得阿羅漢果。自此以後,他乘其弘願,隨緣應化,十方世界,自在轉生,常示現再來於印度、西藏及青海等
地。第九世轉生於西藏,名發思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國師。第十世亦生於西藏,名釋迦也希,是宗喀巴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佐興黃教,建色拉寺(前藏三大寺之一),代表宗喀巴應明帝之請入京,受封為「妙覺圓道西天佛子大國師」。
第十四轉世身名阿旺羅森曲殿,出生於青海,清康熙朝代表達賴喇嘛入京,康熙皇帝親臨聽經,封「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呼圖克圖」,這是章嘉封號的由來。章嘉每年至各蒙旗巡化,並安撫青海兩翼二十九蒙旗,德望日隆。
雍正帝在其所著的《御選語錄》中,稱為「是真再來人,實大善知識」。自此,章嘉呼圖克圖累世相繼,主持內蒙古及青海兩翼二十九蒙旗之教化。
第十九世的章嘉呼圖克圖,於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年)生於青海省之藏族。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選送晉京,受封繼位為章嘉呼圖克圖第十九世。他的教化區域,擁有內蒙古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的廣大信眾。
他所管轄的寺廟,在蒙旗內三百餘所。此外在西藏、青海、綏遠、察哈爾、熱河、遼寧及北京、五台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廟。寺廟中所住的喇嘛,多者三、四千人,少者三、四百人,總計有為數十萬喇嘛,都是他的出家弟子。
章嘉大師的教化區域,擁有內蒙古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的廣大信衆。他所管轄的寺廟,在蒙旗內三百餘所。此外在西藏、青海、綏遠、察哈爾、熱河、遼寧及北京、五臺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廟。各寺廟中所住的喇嘛,多者三、四千人,少者三、四百人,總計有為數約十萬喇嘛,都是他的出家弟子。
章嘉大師每年巡化蒙旗,每次應供,向之頂禮者,日有數萬人,他是蒙旗人民信仰的中心。
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五族共和,宗教信仰自由,載之於〈約法〉及〈憲章〉。故政府亦順應邊情,採行成法,遵循舊章。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於章嘉大師封號「灌頂普善廣慈」之下,加「宏濟光明」四字。
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又加「召因闡化」四字。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章嘉應東北各地教徒之請,赴東北弘化,授時輪金剛法,頂禮者十餘萬人。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大師受任為蒙藏委員會委員。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後,圖謀侵犯熱河,中央以蒙旗民眾信仰佛教,且以章嘉大師為信仰中心,特任為蒙旗宣化使。章嘉乃赴蒙旗宣化,組織宣化使署。
當時以蒙古德王倡議內蒙自治,反對大師赴蒙古,乃未果其行。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章嘉赴伊克昭盟巡視,日人在錫盟活動,對大師之行時加騷擾。大師折返五台,日人復時來威脅,大師不為所動。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日人更欲贈以勳章厚禮,大師毅然拒絕。是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復任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起,章嘉時在五台,日本軍閥曾多方誘逼,章嘉終不動搖,毅然冒險南遷,追隨政府,共赴國難。旋受命宣化蒙旗,於成都設宣化使署。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
●參加中國佛教會整理與重建,與太虛大師合作無間。八年抗戰期間,章嘉站在佛教立場,翊贊抗戰建國大計,號召蒙藏同胞,貢獻殊多。
勝利還都後,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連任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政府為崇功報德,加封章嘉為「護國淨覺輔教大師」,頒給金印金冊。「護國大師」四字,是政府歷次對蒙藏佛教領袖所僅有者,其榮譽與達賴、班禪相等。其冊封令文曰:福國佑民,本政教之同源;褒德酬庸,迺國家之令典。章嘉呼圖克圖,仁心公溥,慧性澄圓,具救世之精誠;化孚僧俗,拓安邊之宏願,望重蒙旗,入贊中樞,彌彰偉績。著加給「護國淨覺輔教大師」名號。
於戲,憲治遐宣,定啟人天之悅豫;蒙疆永固,倍臻民族之蕃昌。式頒冊命,尚
其祇承。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四月十日,政府行憲,章嘉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由成都倉促乘機來台灣,諸多經典法物多未及攜出。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三月,中國佛教會在台灣復會,章嘉當選為理事長。他本來是密宗黃教宗主,當選中佛會理事長,無異又為顯教領袖。是年,在日本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章嘉以中國佛教首席代表身分赴日出席,並向日本政府交涉玄奘大師頂骨歸還自由中國,後來靈骨歸還,佛教界於日月潭建玄奘寺供養。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年)三月,「美國之音」記者訪問章嘉,談玄奘大師靈骨奉安台灣的經過。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三月四日,章嘉於台北市圓寂,世壽六十八歲。
政府頒發「褒揚令」: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瑞嶺隆祥,宋崖顯慧,潛修密院,光肇藏宗,曩昔杖錫中原,宣化蒙旗,宏揚教義,所至緇素景從,先後任國民政府委員及蒙藏委員會委員,竭誠翊贊中樞,歷經抗戰戡亂,屢值亂寇匪共脅誘兼施,迄不為動。
年來號召邊遠俊彥,聲張大義,屏斥異端,對國內外揭發共匪陰謀罪行,不遺餘力。正期輔佐中興,不意遽歸大化。
當屆圓寂之際,猶為國祈福,籲祝收京,緬懷績範,悼惜彌深,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功報
德之至意。此令。
-于凌波著-
==
看完大師的生平,真的敬佩,尤面對中共的態度。
謝謝您,我會常常來看您的!
曩昔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白《將進酒》:古今第一勸酒歌 (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高堂明鏡悲白髮,有人說高堂指母親,這是不對的。理由如下:
首先,唐詩中的「高堂」大多數是「高敞的廳堂」或「高大的殿堂」的意思。例如:張說《幽州夜飲》「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王維《觀別者》「愛子游燕趙,高堂有老親。」
其次,李白的其他詩作中,「高堂」基本上都是指「高敞的廳堂」或「高大的殿堂」。例如:「高堂月落燭已微,玉釵掛纓君莫違。」(《白紵辭三首》之三)「入門上高堂,列鼎錯珍羞。」(《古風》)「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更為重要的是,從詩意上看,上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的是事物在空間上流逝的不可逆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是與之對應的人生在時間上流逝的不可逆轉。前者是自然現象,後者是人生現象;前者是他(它),後者是我。對應工整,自然。倘若這裡冒出個母親、孝道的意思來,就破壞了這種對應。《將進酒》是一首勸朋友飲酒、宣揚及時行樂思想的詩,跟父母、孝敬父母毫無關係。
此外,高堂明鏡悲白髮,高堂敦煌殘卷本作床頭,也可以說明高堂是明鏡懸掛處,跟父母無關。
天生我材必有用,還有如下版本:一、天生我材必有開;二、天生我身必有財;三、天生吾徒有俊材。第一種版本,「開」字或許可以理解為開運,但仍有意思不夠明晰之弊;第三種版本,「俊材」跟千金沒有必然關係(李白有詩句雲「珠玉養歌笑,糟糠養賢才」),詩句承接有突兀之嫌;第二種版本,跟緊接著的「千金散盡」句意思合榫,但似乎格調不高。相比之下,今天通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顯得最為中庸得體。其實,我倒覺得第二種版本更像李白風格,跟詩中的「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必言少錢」等詩句也協調,可能是原版。
千金散盡句,「千金」多種版本作「黃金」。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根據李白的語言風格和生活境遇,他自述的散金數量或許有誇大,但從他廣交朋友的情況看,輕財好施應該是真有其事的。
烹羊宰牛且為樂,有羊有牛沒有豬,這或許不是偶然現象,背後有其原因。比如說,李白是西北胡人,不食豬肉。
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不是說李白的實際酒量,而是用典。陳暄《與兄子秀書》:「鄭康成一飲三百杯,吾不以為多。」
岑夫子,岑勳,南陽人。顏真卿書《兩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的撰文者。有人把「岑夫子」當作岑參,是不對的。岑參年紀比李白小十五六歲,李白不可能稱呼他「岑夫子」。說岑夫子指岑勳,最有力的證據是《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其中有兩點信息:一是岑勳跟元丹丘相熟,二人曾在一處盤桓;二是岑勳、元丹丘跟李白三人是酒友,關係融洽。此外,詩中「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一顧輕千金,且向山客笑」等句跟《將進酒》的意思風格也相近。
丹丘生,即元丹丘,其家在潁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有被稱為山居的傍山別墅,李白曾經應邀到那裡遊覽小住。李白《題元丹丘潁陽山居》序:「丹丘家於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台,極目汝海,雲岩映郁,有嘉致焉。白從之遊,故有此作。」李白詩集中跟元丹丘有關的詩歌有十餘首,看得出來,二人結交甚早,情誼深厚。
陳王,曹植,曾被封為陳思王。
鬥酒十千恣歡謔,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平樂,道觀名。
五花馬,馬毛色作五花紋,一說把馬頸上的長毛修剪成五瓣。杜甫《高都護驄馬行》:「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千金裘,《史記·孟嘗君傳》:「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
這首詩藝術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風格豪放。嚴羽稱其因為充滿豪情,「使人不能字摘句賞」(《李太白詩集》嚴羽點評)清人徐增稱讚其「最為豪放,才氣千古無雙」(《而庵說唐詩》)。李白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月神的沈吟」,大量飲酒之後,在酒精麻醉與興奮的雙重作用下,風格一變而為「酒神的歡歌」。這首詩,便屬於酒神的歡歌類型。
風格豪放之外,我認為這首詩之所以廣受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堪稱勸酒的千古佳作。我國有悠久的釀酒歷史,飲酒文化博大精深,勸人飲酒的藝術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李白這首詩從黃河、生命的一去不復返,到金錢的不足惜,到只有飲酒者才能名垂千古,勸友人置酒暢飲,氣勢如虹,警句翩躚,使人根本無法拒絕。這首詩,可以使貪杯者氣壯山河,可以使逃杯者自慚形穢。古往今來的詩文作品,論勸酒威力與功效之巨大,似乎無出其右者。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