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2 日開始,全台 12 歲以上,到未滿 18 歲的學生族群,將陸續施打 BNT 疫苗。目前統計,全台大約 130 萬名學生表示有意願接種。
教育局提醒學生,在疫苗施打前一天盡量保持充足睡眠。如果身體不適,會由醫師來評估,看是否要暫緩接種。另外,要記得攜帶健保卡到校。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78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曾麗娟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靈小品】心靈做環保,苦水變活水
✒文:黃佳卿🖼圖:菊子
不抱怨基本功,先接納自己
適度的抱怨,在某些情況下是宣洩壓力的出口,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對於抱怨,就以寬容的眼光看待。他認為不抱怨的第一個涵義,是遇到所有事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勉強自己壓抑不滿的情緒,比起經常發牢騷的人,心理狀態更不健康。
抱怨雖然有某種程度的正面功能,卻要避免無限度擴大抱怨。河合隼雄提出不抱怨的第二層涵義,是從自己身上找出想抱怨的原因,即遇到不順意的事,先不要「外歸因」怪罪他人與環境,而是進行「內歸因」,先內省自己,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也認為:「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錯,卻很少想到自己要不要負責。如果能把眼光向自己觀照,抱怨自然減少。」然而,凡事都要向內歸因,會不會變成自責性的抱怨自己?曾麗娟認為:「如果較能自我接納,反而不容易自責。以往我們被他人稱讚,總會礙於『謙虛的美德』而批評自己幾句。其實,無法接納自己的優點,也就很難欣賞別人。」
抱怨是內心存有負向的看法,如何改變用負面眼光觀看世界?聖嚴法師提出的修行四層次: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銷融自我,就提醒我們從自己的內心觀照起,才能確實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的優、缺點,看清自己的不足,經過透徹地認識自我,進而悅納自己,達到自我肯定。
而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提昇自己,並改正自己的缺點,來成長自我。如此,對人對事能以正向眼光解讀,才不會用批評、驗收的角度對待別人。
有效抱怨,改說建議與感受
在必要的時候,抱怨的話不是不能說,但說得不好,就變成是對人的指責,嚴重到足以挑戰他人的自尊和自主性。正因為我們不會抱怨,便害怕抱怨,累積久了、多了,更容易爆發成不理性的情緒。曾麗娟就認為,我們可以學著不抱怨,在需要抱怨時,也要轉為有建設性的回饋。
試想一個情境,當我們和朋友或家人在餐廳裡用餐,對方卻抓著電話講不停,這時候我們會如何反應?曾麗娟提供「抱怨三明治」的說法,先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再說自己的困擾,最後給予建議,把一段話說得沒有威脅性,也沒有咄咄逼人的訊息。
用負面的、抱怨的話語表達需求,往往無助於解決問題。鮑溫牧師(Will Bowen)在《不抱怨的關係》一書中就舉出,當一段話以「你」為主詞時,表示我們是受害者,正在責怪對方;相反的,以「我」當主詞,就只是純粹表達一次經驗而已,所以把「不要這樣做」換成「請你這樣做」,把「你老是這樣」換成「我希望能這樣」。運用適當的措詞,抱怨也就變成有效的建議。
所以,我們可以練習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忙,你有好多電話需要聯絡,工作壓力很大(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可是我們兩個今天在這裡吃飯,手機一直響,讓我沒有辦法享受和你的相處(說出自己的困擾)。所以我想,你是不是可以在我們吃飯的這段時間,暫時把手機收起來(給予建議)。」
照著「抱怨三明治」的步驟,說出既關心又尊重的話,也將自己的正向思考與正向表達,帶到說話的內容裡,當下就把抱怨轉成關懷,也在練習著說柔軟語。
◎摘錄自《人生》367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曾麗娟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靈小品】覺察抱怨,健康疏導情緒
✒文:陳慧蓉🖼圖:菊子
遇到不如意事,我們免不了會「抱怨」以抒發情緒。但是你可曾發現,一開始抱怨,不順眼的事情就愈來愈多,負面情緒愈滾愈大?
什麼是抱怨?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抱怨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心中懷藏怨恨」,另一種是「對他人訴說心中的不滿、怨恨」,相似的詞彙還有懷恨、埋怨、訴苦。更深入一點看,「怨」的涵意除了恨,還有哀愁,舉例來說,我們說愁眉苦臉的人很「哀怨」,其實就是在形容不抱希望的無力感。
生活中不論是大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抱怨的對象,抱怨的方式因人而異,心理教育學家鄭石岩分析,抱怨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外顯型,性子急的人會與人爭吵,較平和的人就念一念、講一講;另一種是內隱型,雖有不滿,但只在內心嘀咕或生悶氣。但不論是什麼形式,抱怨都包含憤怒、瞋恨與無力感等負面情緒。
當心抱怨副作用
吐露怨氣確實可以逞一時之快,但是太頻繁地抱怨、過度倚賴抱怨回應問題,會在生理、心理與人際關係留下副作用,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抱怨打壞人際關係
有些人習慣將抱怨當作拉近人際關係的手段,例如以抱怨打開話匣子,或是在聚會中抱怨家人、天氣、社會,瞬時間大家同仇敵愾,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說出心中的不滿,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歸屬與支持。
然而黃文翔指出,這樣的支持與安慰只是揚湯止沸,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表達不滿,把一切自己感受到不圓滿的部分,歸因於外在的人事物,這樣的抱怨是帶有攻擊性的。這種攻擊性、負面的情緒,會一直散發負面的能量,對別人與自己會有負面的影響。
●抱怨破壞身心健康
有人認為抱怨可紓解內心壓力,有助身心健康。對此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表示,抱怨某個程度是壓力跟負向情緒的出口,適切的抱怨是有功能的,但是過度的話,會不斷累積負面能量,對健康有傷害。
黃文翔也指出,身心是緊密連動的,念頭會透過中樞神經,傳導至自律神經,影響肌肉、器官與內分泌系統。抱怨的攻擊性言語,會讓身心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如果抱怨的對象是自己,怨自己命不好、能力不好、沒有好的家世背景、外貌等等,會產生對自己的攻擊,容易導致憂鬱。若是怨別人、怨環境,這類對外的攻擊,會產生憤怒,但是憤怒之後,接著會有一種無力與挫折感,之後還是會回到憂鬱的狀態。
●抱怨限縮自我功能
「抱怨時,腦子以為問題已經解決,跳過深思、面對問題的過程,會限制問題解決的能力。」鄭石岩分析。許多人抱怨完,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或許在富含情緒的怨言中,對方根本沒有理解他的訴求;或是跟完全不相干的對象抱怨,問題當然依舊存在,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還是會重複抱怨。
更嚴重的是,一味把問題歸咎他人,會消磨自我功能。因為這樣做,一來無法學習解決問題,二來無法養成健康的情緒習慣,三者會導致缺乏穩定、堅毅與承擔的人格特質,潛能與創意無法全然開展。
「同樣地,如果抱怨形成社會風氣,人們只用抱怨來回應公共問題,彼此互相指責,卻沒有人採取真正有助益的行動,社會也會陷入停頓,無法進步。」鄭石岩語重心長地說。
抱怨之外的選擇
「抱怨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不要的東西上,做為藉口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完成的目標。」將「不抱怨運動」推展到全世界的鮑溫牧師(Will Bowen)指出,抱怨不會改善我們的處境,只是原地打轉,甚至將目標愈推愈遠;而且過度抱怨與習慣性抱怨還侵蝕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轉念與採取積極的作為,才是最重要的事。
曾麗娟分享避免過度抱怨,可以透過禪修提高覺察力,「觀察自己所說的話中,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知道自己在抱怨時,就停下來,對眼前的事不給批評、不給比較,以直觀的方式看待,並嘗試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心境就能夠轉變。」
黃文翔也肯定正向思考的作用。他指出,正向思考的時候,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會散發正向能量,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喜歡接近,自然匯聚好人緣,因此比較容易成功。當遇到抱怨不停的病患,他會提醒:「你只是想抱怨嗎?還是真的想要改變?」引導病人將力氣放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
我們每天有無數個念頭上上下下,每個念頭都牽動情緒,情緒又影響了身心健康。如果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中,就好像生活在垃圾堆裡面。想要迎接清爽開朗人生,就從覺察抱怨開始吧!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367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