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更好的答案
最近跟幾個朋友聊天,發現好幾個人都卡在更好的答案中。他們有理想、有點子、也有能力,但就是還在找更好的方法。他們年輕有為,不吝於請教他人,廣結善緣,熱於分享,在初識之時就是人中龍鳳的那種,但隔了一段時間再見面,卻有種你怎麼還在這的停滯感。後來發現,他們會跟很多各路好手請益,每個強者都有自己的一套,針對他們的想法提供建議,聽了強者A提供方法一,覺得超棒。然後又聽了強者B提供方法二,覺得很有趣。跟強者C聊過後,得到方法三,又覺得這可行。於是隔了一段時間後,什麼都沒做,倒是目標開始鬆動。
#選擇的悖論 一書提到:
「當選項增加時,我們需要花費的篩選成本也會增加。我們需要從生活中抽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各種不同的選項進行過濾,對各種不同的選項進行權衡,否則,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當需要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來權衡、篩選選擇,反而變成了選項的奴隸。」
書中有一個實驗是賣場試吃,實驗分為兩組,一組有6款果醬,另一組有24款。任何一款果醬都是可以隨便購買的。儘管24款果醬吸引來的顧客比6款果醬更多,但在兩種情況下,人們平均嘗試的品種數量卻相差無幾。
不過在購買果醬的數量上,兩組的情況就高下立見了。在提供6款果醬的組中,購買果醬的人數是30%,而在提供24款果醬的組中,只有3%的人最後掏腰包買了一瓶回家。
好了,以上應已足夠解釋,當選項太多反而難以做決定的大腦機制。而這用在職場、創業、發展興趣、戀愛對象,都是一樣的。在這幾位朋友的狀況也是,當有那麼多「好選項」時,反倒無法選擇,甚至時間一長最後可能放棄選擇,因為怕自己選錯了,失敗了,那不如一開始不選。
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行動導向一直是我的行為模式,只要有七成興趣,三成把握,我通常是先做再說,反正遇到困難再解決就好。當然,壞處就是做過很多徒勞無功的事。但當你發起的次數夠多時,十件總有一兩件可行吧!那失敗的八九件也就無傷大雅了。
去年十月,跨界真人圖書館在思考要不要做直播節目時,首先考量的是是否符合跨界的核心-提供人們更好的轉職資訊。直播除了是順應影片的趨勢外,更重要的是補足「自僱者」族群。因此,確認有無符合核心價值Why,再來如何做How-訪談各行各業的真實樣貌,做什麼What-跨界職人Live秀,到此為止大家都能理解,但卡住多數人的往往在What的執行細節。
什麼是執行細節?一樣舉跨界直播的例子。
第一步通常是先Google或去請教他人。行銷的人,會針對做這件事的目的、效益、結果,給你建議。內容的人,會針對節目的流程、內容、受眾,給你建議。直播主,會告訴你如何互動,衝觀看人數、留言數、分享數。不同人,給的建議不同,每個都很好,但可能會因為建議太多,一下子要做太多事,對於一個剛起步的人而言,困難度太高,做不到的情況下,缺乏信心最後就是拖到放棄。
當初要做直播節目的第一步,我們也是請教人,還是請教專業的直播顧問。由於自己做過一陣子單人直播,就一台電腦+手機補光燈,要談結果的話,是奇差無比。所以當直播「節目」這件事被拿出來討論時,我的想法是,能夠比之前好都值得試試看,反正不是學到就是得到。因此,我聚焦的不是做得多專業,而是比之前更好。所以,請教完一位顧問後,就衝了。
#最好的答案往往在執行中產生
從想做直播節目,到直播節目正式開播,不到一個月。借到可做虛擬背景的綠幕,有專業的導播系統與鏡頭麥克風等設備。內容從過去的單人直播,變成有雙主持人與來賓。從2018年10月到目前,總共做了十集,FB平均每集觀看人次1000。你說這成果好嗎?事實是有待加強。但我們開始邀請的到網紅了,有學校找我們合作了。若一開始就在找一個完美的方案,我們可能到現在都還沒開始。
你的人生也是,請教他人很好,成功人士的經驗與方法都很棒,但那不是你的。只有實際執行後的累積,才能為你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選項或答案。套句五月天個歌詞 #人生有限自傳無限 Just do i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