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對藥物、食物或曾對其他疫苗過敏,接種前務必先向醫師諮詢(#瘦編)
🔔【台視新聞網】上線囉👉https://news.ttv.com.tw/
#BNT疫苗 #心肌炎 #過敏性休克
未成年諮商家長同意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性/別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嬰幼兒的身體尊重及自我保護
某晚,我跟蜜亞醬在客廳玩的時候,邊玩邊聊當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
蜜亞醬含含糊糊說了:「某某跟我玩裝電池的遊戲,我就很討厭他」
我疑惑,玩裝電池的遊戲,就討厭人家?
我再問,「你為什麼討厭他?」
蜜亞醬不自覺得用手摸了一下胸部說,「某某給我裝電池,我討厭」
👩🏻🌾孩子的語言+非語言訊息,我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
我不動聲色地問:「你們玩什麼裝電池的遊戲?」。
蜜亞醬又不自覺得摸了自己的胸部,說某某把電池裝在這裡(指胸部)。
接著我完整的重述一次:「某某把電池裝在你的內內這裡,你很討厭,是嗎?」
蜜亞醬說:「是」。
我問「你討厭什麼?」蜜亞醬:「我不喜歡他摸我的內內」
我:「嗯嗯,我知道了,你們在玩裝電池的遊戲,但是裝電池的地方在你的內內,他就摸到了,你討厭別人摸你的內內」
蜜亞醬:「嗯~」
我:「媽媽也討厭別人隨便摸我的內內」
👩🏻🌾我們很自然的,當別人觸摸到我們不希望被觸碰的身體部位時,我們會產生排斥的感受,即使是小寶寶、幼兒也是
❤️了解與提高幼兒對自身身體界線的敏感度,是重要的
接著,我問蜜亞醬「還有什麼身體的位置,你討厭人家摸你?」
蜜亞醬第一時間說不出來,吃笑著看的我
於是我輕輕的摸蜜亞醬的肚子,問她「這裡摸可以嗎?」
蜜亞醬說「不行」
接著我摸她的大腿、小腿、腳踝、背部、手臂、手肘,她都說不行
然後我摸她的脖子、肩膀、手的時候,她稍微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不行
最後我摸她的臉、頭頂和肩膀,蜜亞醬說「可以」
然後我問,「可以跟你牽手手嗎?」「可以」
可以跟你抱抱嗎?(我做一個正常禮貌行擁抱)「可以」
👩🏻🌾身體掃描做完,我們確定了蜜亞醬的 #身體界線,讓她更明白,哪些身體部位,她不喜歡別人觸摸
然後,我對蜜亞醬說:「如果發現有人想要摸我的內內的時候,我就會大叫,然後會閃開」。
「以後,只要別人要摸你不喜歡的地方,你可以大聲的說『不要摸我』,然後可以去跟老師說」、「跟同學玩遊戲的時候,你也可以注意,不喜歡就說不喜歡,不要就說不要,你也要記得退後或直接離開,不要讓別人真的摸到你,或一直摸」
「如果不喜歡,不要忍耐,討厭就說出來」
「這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不經過你的同意,別人不可以隨便摸你」
「那別人的身體,沒經過別人的同意,我們可以摸嗎?」
蜜亞醬回:「不行」
👩🏻🌾隔天去學校,我跟蜜亞醬的老師提這個事情。老師說,蜜亞醬的身體界線很明確,所以她會明確的表達,甚至遇到同學比較「故意」的時候,會很生氣。
❤️我認為,孩子在這件事情上表達自己的生氣,是好事。生氣雖然常常被詬病為「 #負面情緒」,但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們的功用,生氣可以保護我們,可以嚇阻別人傷害我們
👩🏻🌾而我也從蜜亞醬的資深幼稚園老師這裡得知,同齡的男孩及女孩,在心智的成熟度上是有一些落差的,女生相對會比較早熟,所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上,女生會比較免敏感,男生會比較後知後覺,但我跟老師都同意,即使如此,雙方都要學習「 #尊重別人、 #保護自己」。老師事後也有跟對方的家長說明這個情況,大家一起正向地教育孩子
👩🏻🌾蜜亞醬的裝電池經驗,讓我意識到,還好我向來注重 #心理健康 的教育,從她寶寶時期,我就開始在生活中引導她,教導她。而這件事情,其實是跟「 #性教育/ #性別教育」離不開的。這當中,有好多的議題可以跟孩子談,尊重、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界線、認識自己、自我表達、自我保護、求助、人際關係、...等。
題外話一下,大家可以參考一本翻譯書:「 #不能不說的悄悄話:孩子的教育,從愛教起」(嬰幼兒到成年的健康性知識)
💐我在蜜亞醬小的時候,在「心理健康教育」及「性/別教育」我做的事情有主要四個:
1️⃣ 教蜜亞醬,「#尊重」,從我跟他的互動、他的人際互動中,引導她思考理解及實踐尊重
2️⃣ #認識自己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繪本共讀及一起洗澡的時間,一起討論身體的小秘密。在孩子進入到「性器期」的時候,會出現玩弄性器官等自慰行為時,以正面的態度來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及適當的行為
3️⃣ #同理心教養,與他互動中,會傾聽、同理,耐心等待,引導她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
4️⃣ #專注陪伴,關注孩子,經常跟蜜亞醬聊天、互動,建立信任關係,讓蜜亞醬也願意主動跟我分享她的經驗
以上是個教養方向,關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在性別教育上,還有孩子的自律、自我管理、情緒管理...等能力的培養
當蜜亞醬還是寶寶時候,我從「身體的界線」開始引導她,教他尊重。而身體的界線一但建立,也會在心裡建立一把尺,成為孩子內心的心理界線。我尊重蜜亞醬,也請別人尊重他,同時也教她尊重別人。寶寶時期,很容易遇到想要打招呼,卻打、抓對方寶寶的臉或頭;想要一起玩,卻用推打的;想要搶玩具的時候,直接去拿對方手上的玩具。這些寶寶的本能行為,會發生是正常的。但我會引導寶寶,學習適當的尊重行為。在打招呼上,我引導蜜亞醬「你很喜歡這寶寶,你想要打招呼,你可以揮揮手,或者阿阿叫,但是不可以抓他的頭,他會痛痛,當時我是用 #寶寶手語 引導」。搶玩具,我則是引導蜜亞醬,學會輪流和等待。
🎄文章:面對搶玩具,別在要0-4歲的幼兒「分享」了,他們要學習的是「等待及輪流」。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育兒隨筆。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23.html
在身體尊重上,0歲時,我身為照顧者,會很自然的抱蜜亞醬,但是出門在外,當有人要抱蜜亞醬的時候,我會請對方詢問她,眼神誠懇的邀請,蜜亞醬願意之後,才會給對方抱,但我也會跟對方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讓寶寶感受到尊重
🎄文章:從讓0-3歲的寶寶幼兒「自己決定」給誰抱開始,啟蒙寶寶的「尊重」及「保護自己」。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育兒隨筆。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_15.html
一歲之後,寶寶對於這個世界如何與他們互動會更加敏感,也是模仿學習的高峰關鍵期。除了很自然的情緒、擁抱安撫,若其他時間,我要抱、親蜜亞醬的時候,都會詢問她,他說可以,我才會做。尊重是無所不在的,這需要仰賴家長的意識,我個人對於是否被尊重以及我有沒有尊重他人,會持續高敏感,就連練習如何乖乖躺好換尿布,我也是從尊重寶寶開始進行
🎄文章:如何讓寶寶躺好換尿布。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育兒隨筆。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_31.html
認識自己的身體,在孩子出現各種身體的感受時,鼓勵孩子與自己的感受連結,接納這些感受,絕對是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性/別教育的起點與重點
在日常生活中,繪本共讀及一起洗澡的時間,我有機會,我都會跟蜜亞醬一起討論身體的小秘密。一起洗澡的時候,會分享女生的身體,我也會跟孩子說明,女生的小妹妹是被包起來的,要保護好。這是我們很重要的秘密部位,除了自己和媽咪(以及媽咪的媽媽)之外,任何人要碰、要看,都不可以。而媽媽也只有洗澡和擦藥(曾遇過尿布包太久而紅腫擦藥)、幫你穿小內褲的時候,媽咪才會碰到,其他時候媽咪是不會碰的。而蜜亞醬如果碰到我覺得不舒服的身體部位,我也會溫柔的告訴她,被隨意觸碰到,我覺得不舒服,要摸之前還是要先詢問我。
繪本的引導,可以做的也非常多。以平常的心態,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的身體部位,我都會讓蜜亞醬認識,讓他知道,男生和女生在哪裡不一樣,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地方。
我們一起共讀的繪本有「 #男生和女生不一樣(台灣麥克)」、「#不可思議的你(小魯文化)」、「#女生小秘密(人類文化)」、「#我的小雞雞(維京)」,這是跟認識自己的身體有關。「#小威向前衝(維京)」,除了大人的身體構造之外,還有受精卵合和之後的發展。「#不要隨便摸我(師友文化)」、「#怪叔叔(信誼)」,是與保護自己有關
而在家中,不管是男性的家長,或是女性的家長都可以教孩子性教育,重點在於大人所抱持的態度是健康而正面的,不需要遮遮掩掩。
當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玩弄性器官等自慰行為。遇到這個狀況時,大人切記大驚小怪或責罵處罰,以平和正面的態度,給予正確的觀念及來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即可。
當蜜亞醬每次出現撫摸自己下體的行為時,我跟她說,「身體是你的,你可以摸自己,記得輕輕摸喔」、「但是你要注意,如果手髒髒的,你摸自己的妹妹,細菌可以會從尿尿的洞跑進去,這樣就會生病,所以摸之前要先洗走,摸完了你也要洗手」,「還有,我們可以在家裡、房間摸自己,在外面、在學校,就先不要摸喔」
有一次,遇到親友小孩,當我與蜜亞醬的面,隔著褲子摸自己的生殖器,露出好玩的笑容。我當下就跟男孩說,「小鳥鳥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身體器官,這是你的身體,你可以摸自己。但是在我跟女生面前摸,會讓我們覺得好害羞,下次你要摸,可以在自己家裡或房間摸,記得要洗手在摸喔,手上如果有細菌,跑到鳥鳥裡面,會生病,就要看醫生了」
👩🏻🌾大人以怎麼的態度,面對孩子出現的「性」行為,會決定孩子未來如何面對自己身體的各種感受、包括情慾面向的態度,如果大人是焦慮、急促、覺得丟臉的,那麼孩子也會覺得難為情,感覺到羞愧,在成長過程中,去壓抑自己本來就正常的感受,在無法連結之下,會與自己的感受疏離
👩🏻🌾我在 #寶寶手語 課程中,不會談太多性/別教育,這是另外一塊。但我會教家長,身體知覺和情緒感受的寶寶手語,讓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和幼兒,寶寶透過家長的回應及同理,了解自己的身體知覺與情緒感受,與自己連結,透過家長長期的耐心引導與陪伴,逐漸培養孩子成為對自己有覺察,並且有溫度的人
🌻從蜜亞醬開始上學之後,直至今日,每天回家,我都會好奇她在學校的事情。即使一歲多剛去公托,那時候還不怎麼會說話,但她會手語,我都會問他們老師,今天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然後我會說給蜜亞醬聽。在蜜亞醬語言能力越來越好之後,我會大量的運用問句,來引導她分享在學校的事情,或者鼓勵她說一說。慢慢地,蜜亞醬自己也會想到什麼,或者生活中被觸動到,主動願意跟我分享她自己所發生的事。這一次的裝電池事件,就是蜜亞醬自己主動說,反而讓我有機會再去引導她,反思我的教養方式,以及思考未來的教養方向
🍄🍄🍄🍄🍄
「 #性/別教育」範圍很廣,幾乎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前進,持續遇到。家長在教育孩子適當的資訊時,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一個互相信任而且真誠的關係,讓孩子願意提出問題,打開心門來跟我們暢談,家長與孩子能夠一起討論,並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及空間,來準備好自己,慢慢發展出自己對性及性別的立場及想法
在跟孩子討論性別教育的時候,切記‼️ 請勿強壓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以情緒責罵貶低、試圖否認忽略孩子的想法及行為,而是以健康、正面、平常心態度,依照孩子的發展程度,與孩子一起思考、討論及對話
⛳️文章連結:「性/別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嬰幼兒的身體尊重及自我保護。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隨談筆記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5.html
其他 #兒少性侵害 #霸凌 的議題,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
#性教育
#性別教育
#同理心教養
#寧寧老師
未成年諮商家長同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尊重引發尊重;不尊重引發不尊重。當學生對老師表現不尊重時,老師也許應該先回頭看看自己的表現。
當孩子感到安全──感覺自己有歸屬感和重要性時──他們會茁壯成長。他們會發展成有能力的人,擁有老師希望傳授的人格特質與生活技能。而當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歸屬感和不重要時,他們會出現求生行為。經常被視為不當行為的求生行為,根據的是尋找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錯誤信念。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
*******************************
「願意教導學生情感連結技巧的老師常會發現,他的工作變得愈來愈輕鬆有趣。幫助學生感受到關心、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是老師可以為學生做的最棒的事,激勵他們發揮最大的潛能,不管是在學業上或在其他方面。」
我還是強調,正向教養或許相對於現況,陳義過高,因為連老師本身,都不一定有歸屬感,或者覺得自己重要。很多老師說,他們的存在,似乎是為了娛樂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又不會有副作用。
此外,老師也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困境,也不一定能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譬如,有些老師本身有情緒問題,但不一定願意就醫,有心理疾病診斷的老師,也會成為面對學生、家長、同事,很大的壓力。
然而,理想在前方,我們可以參考,看看能不能找到我們迷茫時的方向。
昨天有朋友講到類似的概念,其實在自己的角色上盡力就好。有多少資源,也就只能做多少事。
祝福您,拿捏出屬於自己的平衡,夠好就好!
*******************************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以幽默感創造情感連結
老師有時會忘了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保持幽默感。許多菜鳥老師以為保持嚴肅比較好,但事實正好相反。透納女士和她班上的學生玩一個名為「做交易」的遊戲,所有的學生都愛極了這個遊戲。她說,「好,孩子們,讓我們來做個交易。我想要準時上課,你們想要準時放學。我會算我等了幾分鐘才能開始上課,這就是你們會延後放學的時間。一言為定?」孩子們呻吟著,但是都同意了。
有些老師會以偽裝成幽默的諷刺來羞辱學生;有些則會嘲笑學生—這都是對學生的不尊重。行為背後傳達的情感與行為本身一樣地重要。
巴克萊先生有一種幾近滑稽的幽默感,孩子們都很喜歡。他們知道巴克萊先生很關心他們,以及他們在學校裡的表現。他們可以感受到他行為背後的情感—他確實把關心傳達給了學生。
有一天,巴克萊先生在處理一個做白日夢的學生。他把手輕輕放在那個男孩的肩膀上說:「想像一下,你現在是十八歲。你站起來打開電視,轉到MTV頻道。你認識MTV裡所有的歌星,也記得全部的歌詞。但有人會因此給你工作嗎?才不會呢!為什麼呢?因為你在這裡發呆啊,沒有時間啦!」這名學生抬頭看了他一眼,露出微笑,並把書本打開。
學期中的某一天,珍妮佛在上課時傳紙條給另一個同學,沒注意到巴克萊先生正在唸的一齣劇本。巴克萊先生用溫和但稍大的聲音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珍妮佛每天在問自己的問題。」她抬頭看著他,「啊?您在叫我嗎?」巴克萊先生說:「咦!有人聽到我在叫珍妮佛嗎?應該沒有吧!」珍妮佛接下來都很認真聽課。如果你對孩子真誠的關心,他們會接收到這個訊息。
***
尊重學生課堂外的興趣,創造情感連結
老師很容易忽略學生在課堂外也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社交生活對他們來說格外重要,他們也許經常得面對被拒絕或受不受歡迎的問題;也許經常感受到沮喪;也許因為沒被球隊選上,或從未拿過第一、成為最好。等到孩子進入國中和高中後,他們可能還要面對打工、車子、約會、性及毒品的問題。
許多孩子的生理時鐘和大人不一樣。他們喜歡熬夜,然後早上賴床—但他們卻必須一早就起來上學。我們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市一間高中教室,看到貼在門口上的一張字條:「遲到的人,請安靜地進入教室,找到你的座位,黑板上有給你們的指示。鐘響後,開始上課。」這位老師不但沒有羞辱或懲罰遲到的學生,反而用一種尊重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體驗遲到的後果,並遵循指示跟上課程。學生可以馬上進到教室開始學習,而不是到辦公室去拿課本—一邊感覺自己麻煩大了,一邊還影響到其他同學。
另一位老師告訴他的學生,「我在上課鐘敲完五分鐘後才會點名。我知道你們當中有人在打工,很難一下子處理青少年要面對的所有挑戰。如果你能一直睡到十點,上課上到下午五點,然後把剩下的時間留給家人、工作和社交生活,那該有多好啊!」學生都笑了起來。學生盡量不濫用老師的好意—他們尊重老師,因為老師也尊重他們。這名教師知道如何確實傳達關心的訊息。
尊重引發尊重;不尊重引發不尊重。當學生對老師表現不尊重時,老師也許應該先回頭看看自己的表現。
***
追求進步,不追求完美
當老師鼓勵學生進步,而不是要求完美時,學生會知道老師是真正的關心。教室內永遠不可能完美,但每次的挫敗都是尋找解決方案的機會。即使你感到挫折、走兩步退三步,不要停止問,「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表現你的關心,也鼓勵孩子關心彼此。
某所學校有一名女同學在車禍事故中喪生。學校的危機處理小組決定利用班級會議,來幫助學生處理悲傷和恐懼的情緒。在這些會議上,學生們回憶這名女孩如何觸動每個人的心—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對她表示感謝。接著老師問,「你現在擔心什麼?」有些學生說他們害怕回家。很多人從未面對過死亡,感到無所適從。
學生一起腦力激盪,想出了幾個辦法。其中之一是製作一份「電話樹」,將彼此的電話寫上去,這樣即使在下課後,他們也可以打電話給彼此。學生針對自己在白天時可以談話的對象擬出一份清單。許多學生感覺自己在校期間可以談話的對象不同:警衛人員、圖書館員、午餐阿姨、諮商師、教師、校長及其他。如果他們覺得有需要的話,隨時都可以去找對方談話。此外,學生們也決定將這位過世的女孩的照片別在絲帶上,他們戴了一個星期紀念她。並且,他們以這位女孩的名義購買並種植了一棵紀念樹,全年加以灌溉呵護。學生們想出這些處理悲傷情緒的做法,讓許多大人都覺得值得效法。
願意教導學生情感連結技巧的老師常會發現,他的工作變得愈來愈輕鬆有趣。幫助學生感受到關心、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是老師可以為學生做的最棒的事,激勵他們發揮最大的潛能,不管是在學業上或在其他方面。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打造互助合作的教室,引導學生彼此尊重、勇於負責,學習成功人生所需的技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195
【已抽書】贈書直播_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打造互助合作的教室,引導學生彼此尊重、勇於負責,學習成功人生所需的技能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194073620722094/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7、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