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係好靚 有好多地方我哋都無仔細遊覽過
早前參加咗 天運旅遊 Lamma Rainbow Tour x Mameshare 搞嘅【 #南丫島一日遊 】
行程第一站參觀【 #百年洪聖古廟 】,開始揭開早年香港漁港嘅面紗
再坐【 #船遊香港仔避風塘 】,了解魚市場及周邊船隻的種類、日常工作範圍及海上作業的流程
作為香港史重要嘅地標,有好多有趣嘅史料
真係覺得香港個蛻變唔簡單!
【 #暢遊東博寮海峽 】後來到南丫島附近
參觀全港最大型漁民展覽區【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 】
呢度係一個大型漁排組成!養殖咗好多好大條嘅深海魚!
布甸仔可以親手餵大魚,好刺激!😂
我哋又登上【 #古漁船 #體驗昔日漁民生活 】
啲房真係好細, 廚房中間有個窿,好搞笑
睇完真係零舍珍惜而家屋企,同張床❤️
又試咗【 #無鈎釣魚 】一賞釣大魚滋味, 原來啲大魚嘅咬拉力真係好強!
最後同布甸仔一齊創作咗一份綠色禮物 – 環保「 #許願貝殼 」!
玩咗成朝,都肚仔餓喇!係時候食lunch
於是去咗【 #南丫天虹海鮮酒家 】品嚐 #親子海鮮宴
四人一圍,d野食好豐富
有白灼生蝦、金粉銀絲蒸元貝、櫻花蝦籽蒸水蛋、清蒸南丫島優質環保魚、得獎咕嚕肉、天虹炒飯
味道唔錯,份量都好足夠!多到有啲食唔曬~
再飲埋冰凍蜂蜜檸檬水,超爽!
飲飽食夠之後,就開始下午行程【 #河口生態親子導賞 】!
我哋步行到天后宮附近講解參觀注意事項
然後由生態導賞導師帶領,到 #涌尾泥灘
#觀賞河口及泥灘生態環境
帶領我哋認識不同濕地動植物,有鳥類、魚蝦蟹、螺蜆貝類
布甸仔同其他小朋友見到呢啲小動物都好興奮
邊玩邊了解河口及海洋知識, 記住觀賞完小動物要放回原處呀!
其實人類嘅活動同濕地嘅身體息息相關! 大家都要留意呀!
最後我哋行返去 #索罟灣大街 ,睇下 #漁村特色手信
印象最深刻嘅係個 #蝦醬餅 !
口感好似合桃酥,食落有淡淡嘅蝦醬味!
其他地方都未見過,幾有特色!
之後就乘搭 #天虹貴賓船 返回中環喇!
本來參加呢個團一心係調劑下生活,帶小朋友去郊外走走!
估唔到有咁多得著! #香港真係好靚 !
我本身對歷史文化生態都好感興趣, 呢個團令我好滿足!
最開心嘅係小朋友大人都玩得開心!
==============================
【天運旅遊】
https://www.facebook.com/lammarainbowtour/
預訂及查詢:(852) 2982 8111
電郵:cs@rainbowtour.com.hk
***特別鳴謝 Shang 尚芳保健DOSE LITE 輕便殺菌噴霧同風扇❤️❤️❤️純草本精華,有效殺菌空氣中94 ~ 99 % 病菌同甲、乙型流感病毒🦠🦠🦠
.
.
.
#MameShare #親子好去處 #天運旅遊 #南Y島 #海洋生態保育 #親子活動好去處 #美豬打卡Tips #美豬媽與布甸仔 #布甸仔 #布甸仔樂遊香港 #帶住布甸仔去玩去癲
東涌河保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壁,一畫,一個個大澳社區故事。
近年到訪大澳的旅客,行程不再只去棚屋買海味或者蝦醬鹹蛋,還會到訪這些「融人入境」的3D壁畫「打卡」留影——這些再現大澳獨有景致的繽紛畫作,部分由新生地區組織「大澳非茂里」 @大澳非茂里 策劃,並得非牟利機構「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支持,參與的除了本地村民畫家,還有來自區外的藝術家及團體。
廣場旁邊因為有天后廟和關帝廟,一直以來都大澳人聚腳地,老一輩茶餘飯後習慣在這裡閒話家常,小孩子則在空地踏單車。自壁畫出現之後,這裡成為每個前來大澳的人焦點所在,將這個傳統公共空間重新帶入居民和遊人的視野之內。這幅巨型壁畫的創作者,乃是由兩位年輕女孩-阿甘和Sandy組成的Omni Art OMNI ART。她們自學3D畫技藝,並創立了本港第一個立體壁畫團隊,曾在香港各處包括昂坪、東涌和馬灣等地,留下不少呼應地景的3D畫作,今次應邀到大澳作畫,以「萬家燈火」為題,將五十年代的漁村面貌再現,不但將消失了的「搖櫓」渡河橫水渡再現,畫中還有可以䣃風的舊式圓拱形棚屋。Sandy回憶道,在好天曬落雨淋的作畫過程中,最深刻的是遇上一位每晚前來默默觀察的老居民,後來她們方知道,原來是畫中棚屋的老太太身影,讓他想起已故的另一半。
對於遊人來說,壁畫是難得到此一遊的記念; 對於居民來說,壁畫也是情感的投射和凝聚。兩者兼顧,壁畫與社區的關係便更加密切。另一位創作者則是在土生土長的畫家黃志泉。出生漁民家庭的他,曾在外間讀書、打拼。 回流大澳後,繪畫了不少以舊社區為主題的作品。在大澳基督教宣道會幼稚園旁邊的通道內,志泉重繪了兒時在大澳成長的各類玩意,除了睇龍舟比賽,還可以放紙鳶、觀星、睇大戲、過時過節又有熱鬧的舞龍舞獅⋯⋯在創作過程中,志泉更邀請了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完成畫作,用藝術將不同世代人連結起來。另一幅繪畫在一幢舊屋牆身的畫作,乃出自和志泉一起創辦大澳文化協會@大澳文化協會 的Patrick(簡志慶)之手。Patrick 五十年代生於大澳,童年時父親營運漁民商舖,售賣捕魚工具之餘亦賣漁民糧食。後來移居澳洲的他,因為懷念大澳並決定回流,畫中的「艇仔」,正為紀念從前居於他家對面棚屋的契娘而畫,其時居民只需俾個一毫五仙,契娘便會代為渡河「返棚」。
當大部分壁畫都以社區、建築和人情故事為主題,位於大澳文物酒店 Tai O Heritage Hotel 大澳文物酒店 下的涼亭,來自芬蘭、居港二十年的藝術家Riitta Kuisma @riittakuisma ,則選擇了自然生境為主題入畫。Riitta四年前和朋友行山來到大澳,這個彷彿時間靜止了的漁村,讓她聯想起在芬蘭小島的兒時回憶。畫中的小白鷺、彈塗魚、招潮蟹、還有紅樹林與河岸,都是大澳無可取代的天然資源;而撐著小艇的漁民,則提醒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這批壁畫創作,已完成的首階段共有七幅,分布於大澳車站入口廣場、大澳鄉事委員會廣場、宣道會幼稚園、駿義龍、大澳文化協會、舊消防局棚屋和大澳文物酒店涼亭多處地方。每幅作品不但各有主題,更與周邊環境有著不同形式的互動。遊人在打咭留影之際,若細心留意畫作內容及所在位置,會發掘更多大澳故事。
2021春季號就係香港,呈現了三百年歷史的大澳水鄉,近年如何以壁畫活化社區的故事。
訂閱詳情 #linkinbio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RevisitRethinkReserve大嶼山 #大澳 #壁畫 #社區 #活化
東涌河保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山貝河、 林村河、梧桐河、錦田河、雙魚河、東涌河⋯⋯香港其實有河。
對於高度城市化的香港,一直以來只從經濟角度去定義河流的單一價值------早年仍有本地農業時,沒有河便不能引水溉灌,農作物也生長不起來;在戰後人口膨脹及水荒的日子,政府在河的上游大規模集水引入水塘,結果農業死了,村落也荒廢; 後來,農業被工業及新市鎮取代,原來早被牲畜排泄物和鄉村垃圾污染的河道,更進一步成為工業廢水或污染物的出口,結果工廠活了,河卻死了,只能以黑色污泥和臭味發出無聲抗議,而大雨後引發的河水泛濫,一次又一次彷彿在警告,人要承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為了將這些水浸黑點逐一消滅,我們不惜將河都變成渠,覆蓋上硬綳綳的石屎⋯⋯
按漁護署在2002年進行的統計,香港有起過二百條河流、溪澗和明水渠,但在公眾眼中,這些河流的「存在感」卻不高,除了因為大部分都屬「間歇河」(在雨季才有水)外,河流流域面積細小,以至多年來不斷被人工改造及渠道化有直接關係。
城市發展與河流的二元對立,在一條又一條被混凝土封得密不透風的明渠身上,表露無遺。今日,在環境保育意識更高漲時,河流要復育重生,或者原生態保育的聲音時有聽聞,但在現實之中,早已經歷整型失去原來生態的河流,究竟為什麼要重生?可以怎樣重生?甚至有沒有可能重生?種種都值得一一重新思考。
秋季號《就係香港》#Reborn 走過時間的河專題,不但記下了本地多條主要河流的美麗景致,同時就「河流重生」這個近年被受關注的議題,疏理箇中的概念和關係。唯有了解河流本身的經歷,改變我們慣常觀看河流的方式,重生才有可能。
歡迎訂閱
https://shop.beinghongkong.com/
#河流 #Reborn #2020就係香港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