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書摘]
自由令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
波蘭報導文學作家以「跳舞的熊」作為重要的譬喻和參照,寫出中歐和東歐國家從共產鐵幕走向民主自由的過程中,人們所經歷的種種轉型正義和轉型不易。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林蔚昀譯,《#跳舞的熊》,衛城出版,2018.10.29。
引前言:
1
「有著一頭亂髮和瘋狂眼神的那人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之前就認識他了。他有時候會告訴他們,他們有多偉大,並且叫他們回歸到自己的根源;如果有必要,他會穿插一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十分吸引人的陰謀論。即使那是關於外星人的。他這麼做是為了招攬注意,以及引起恐懼。因為他注意到,如果他挑起人們的恐懼,他們就會更專注地聆聽他。
他們已經習慣了他的存在,習慣了他有時會一臉嚴肅地說其實聽起來很好笑的話。有時他會在政壇的邊緣游移,有時較接近主流,但一般來說,他們把他當作無傷大雅的怪胎。
直到某一天,他們驚訝地揉了揉眼。因為那有著一頭亂髮、預言外星啟示錄將降臨的人,竟然要上場爭奪那最高的位置。再一次,就像之前一樣,他稍微挑起人們的恐懼——難民,戰爭,外星人(老實說,他說什麼都沒差),稍微給他們的國族自我意識打氣,稍微——看在所謂的菁英眼中——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蠢蛋。但是他做出了許多承諾。主要的承諾是:他會讓時光倒流,一切都會像以前一樣,也就是,比現在好。
然後他贏了。
你們都很清楚,這件事是在哪裡發生的,對不對?沒錯,你們猜對了。在我們這裡,在共產後的中歐和東歐,在轉型之國。
2
「轉型之國是一道岩漿,它是從那座名叫「蘇聯及其衛星國」的火山中流出來的。不久之後,這座火山就爆發了,然後消失無蹤。岩漿裡的國家之前就存在了——畢竟,波蘭、塞爾維亞、匈牙利和捷克都是非常古老的國族。但自從二次大戰後,我們就被凍結在這裡,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雅爾達達成的協議,把我們留在了暗黑力量的那一邊。
在蘇聯的掌控下。
第一批岩漿,是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當波蘭有了第一次(幾乎)自由的選舉時流出來的。
然後柏林圍牆也倒了。這時,岩漿就開始盡情流淌。
沒多久,蘇聯垮了,雅爾達協議建立起來的秩序也跟著垮了。
我們成了自由的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還有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保加利亞人、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哈薩克人。世界上有一大群人獲得自由,但他們並沒有準備好要迎接這自由。在極端的案例中——他們根本沒料到會獲得自由,也不想要自由⋯⋯」
林蔚昀烏克蘭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書訊紀錄】
這是心中的風景。這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烏克蘭……
《向日葵的季節》
.
●向日葵的季節
●Sezon na słoneczniki
●Igor T. Miecik著
●林蔚昀譯
●封面設計:
●波蘭文原著初版2015(Agora):https://goo.gl/yae7SM
●臺灣譯本初版201709(衛城出版):https://goo.gl/tZZEZt
林蔚昀烏克蘭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訊息轉載》:【哲學星期五@台北】─「國際觀下的台灣認同-- Euromaidan、太陽花、孔子學院與沙發客」
2015/07/03(五) 19:30 @慕哲咖啡館
在2014年的三一八佔領立法院之後,有更多年輕人關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處境,許多國內外學者也投注心力,反思三一八運動。但是,在這個運動中展現意志的,不只是住在台灣的人民,還有在世界各地的台灣人,他們也以行動展現對國內運動的支持,在各自居住的國家與城市裡集結起來,向當地居民訴說台灣的心願。
事實上,早在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時,我們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台灣人響應呼召,在社群網路中展現對運動的支持。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在新一代「異鄉」台灣人的身上,有某種「亦鄉人」的台灣認同 ── 也就是在異鄉,亦感到自己和故鄉有緊密連結,並且透過網路空間參與公共事務。
相對的,在三一八運動期間,我們也看到台灣的年輕人以香港、烏克蘭作為類比的對象,把作為抗爭對象的馬英九和烏克蘭的亞努科維奇做比較,或是與香港的處境做對比。似乎在新一代的「台灣認同」裡面,也已經不再只有過去「亞細亞的孤兒」的哀怨,還有一種對他國處境的關心及感同身受。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香港與烏克蘭都有人民以行動表現對台灣的支持。這些現象指出,在他國的年輕一代身上,對台灣的觀感也開始有了某種不同於強權觀點的認識。
「認同政治」曾經是被強力抨擊的對象,經常被冠上「撕裂社會」的罪名,或是「島國心態」的帽子;「台灣民族主義」被認為是「國際主義」的對立面,被菁英指責「缺乏國際觀」,被左翼運動者批判為「只反中,不反自由貿易」。但「認同」這件事,是否只有自我中心的面向?是否還有關照、涵納他者的面向?甚至,認同本身,是否不只是與他者對立,也有與他者同理,甚至認同他者的可能?這種面向國際的在地認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中發生?而這樣的情境,現在是消失了,還是持續存在著,甚或是被強化了?我們又能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中採取行動?
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由梁家瑜主持,並邀請到住在波蘭的作家與譯者林蔚昀、波蘭行為藝術家與攝影師谷柏威(Paweł Górecki),以及沙發衝浪經驗豐富的作家葉士愷:一個住在中歐的台灣人、一個來到台灣的中歐人,以及一個接待世界各地沙發客的沙發主,分享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時空下,如何從Euromaidan到太陽花、再到華沙孔子學院事件,給他們帶來對台灣的國際認同的反思。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 2015年 07月 03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梁家瑜│《邊境國》譯者
【與談】 林蔚昀│《沙漏下的療養院》譯者
谷柏威(Paweł Górecki)│行為藝術家與攝影師
葉士愷│《在家環遊世界!》作者,沙發衝浪玩家
【主辦】 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黃昭華、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林亭萱【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攝 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江博緯【摘要】賴韋蓁、林安
【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林士傑、李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93179564206946/
林蔚昀烏克蘭 在 親子天下- 嫁到波蘭的林蔚昀寫給好友:「一位烏克蘭老先生 ... 的推薦與評價
嫁到波蘭的林蔚昀寫給好友:「一位烏克蘭老先生依東歐習俗,祝我們的兒子三歲生日快樂、健康平安,還祝他不要太乖。第一次聽到有人真心誠意地祝福自己的小孩『不要太 ... ... <看更多>
林蔚昀烏克蘭 在 【直播】愛孩子的一百種方式:小大讀書會創辦人林真美VS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直播】愛孩子的一百種方式:小大讀書會創辦人林真美VS.《如何愛孩子》譯者 林蔚昀 對談時間12/6(週二)晚上8:00 ... 劉仲敬言論2023年9月15至17日與 烏克蘭 ... ... <看更多>
林蔚昀烏克蘭 在 [轉錄] 林蔚昀/21世紀新冷戰當前- 看板HatePolitics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