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文學 新書分享:《#光影北歐:#跟著電影去旅行》※
黃作炎〈《龍紋身的女孩》瑞典刺青女的逆襲〉(節錄)
【傳奇型的作者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2004)】
拉森從2001年開始撰寫「千禧」系列小說,2004年完成三部曲後,竟不幸於11月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來不及看見他寫的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系列小說售出全球超過34國版權、轟動全歐的盛況。
全球暢銷作品《千禧年三部曲》又稱為《憎恨女人的男人》系列,分別為:《龍紋身的女孩》(Man som hatar kvinnor)、《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空中的城堡》(Luftslottet som sprongdes)三部曲各自再取副標,對此拉森十分堅持。據聞拉森曾對瑞典出版商的編輯表明,書的內容都可以動,唯書名不行。
《龍紋身的女孩》作者史迪格拉森,將一位天才女駭客「莎蘭德」,塑造成謎樣角色:身材瘦削、全身佈滿刺青、性情乖僻,但卻過目不忘、聰明絕頂,而且擁有高超詭譎的電腦技能與調查能力。
另一位男主角,《千禧年》雜誌主編布隆維斯特,一向以揭發企業醜聞為職志,卻栽在一個穿Armani西裝的卑鄙股市投機客手上,面臨牢獄之災與信用破產危機。一樁疑似小島密室的謀殺案,一個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一場小記者對抗資本家的正義之戰,一段受害女子的復仇之路,交織成這部精彩絕倫的小說。來自瑞典,史無前例攻佔全球暢銷書榜、處處驚奇的辦案過程,令人拍案叫絕。
飽受摧殘卻意志堅定女主角的莎蘭德,超級女性主義戰士,與另一個較傳統的犯罪小說人物,也就是那個地位不保、但品德仍受肯定的調查記者布隆維斯特。他們倆聯手追兇,讓人愛不釋手、一頁翻過一頁的閱讀。
故事文本深深吸引我,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描述貪腐深入骨髓的故事,是一個指控並指涉政府與大企業的驚人內幕,也是一個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故事,一如所有傑出的驚悚小說。
拉森不偏不倚的平衡敘述,讓讀者堅守著對角色的忠誠之心,不斷地追著故事跑,想知道自己最在乎的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若有空的話,何妨拿一本書、坐下來,好好享受這趟北歐式閱讀之旅。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黃作炎 記述
※黃作炎《光影北歐:跟著電影去旅行》(#聯合文學,2021年5月下旬),本篇配圖為該書書封。
※書介(節錄)
擅長在旅行文學中導入電影情節和場景的黃作炎,在《光影北歐》一書中,以他的生花妙筆,進一步帶領我們進入北歐導演的電影時光,由於他對旅行和電影的熱愛,帶著我們去巡禮北歐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並駐足巡弋於這些導演拍攝過的電影場景之中。
作家對於電影內容來龍去脈的旁徵博引、故事情節的敘述,對照導演經歷融入作品的解說,充滿懸宕的電影感,配上精美的攝影照片,作家多次親身蒞臨電影有關的拍攝場景,與當地人士互動,讓讀者如置身戲劇情境中,閱讀中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與旅行的發現,一路走來興味盎然。
書中所提到的幾部電影,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譬如柏格曼導演的電影,從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從《第七封印》、《處女之泉》、《野草莓》,到《假面》、《婚姻生活》、《芬妮與亞歷山大》,這些作品顯現出導演洞悉人性的複雜面,透過演員精湛的表演,呈現出電影藝術的特殊手法,許多畫面令人迴思難以忘懷,都是後學者學習電影過程中的經典。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孟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應肺炎疫情,從明日開始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在本週實施遠端工作,我也不例外。
想起平常工作日,中午、晚上部分時間都待在電影院看試片、特映,此模式瞬間消失,才進入居家工作第二天,就有點懷念在電影院做夢的時候。不過,防疫期間在家時間變長,也總算趁上週末開始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一季,希望追完第八季之後,台灣的疫情也穩定受控了。
在暫時沒有新片能看的狀況,且相信大家目前都在串流平台找片子,有鑑於此,這陣子就不定期上來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推推舊文,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今天推薦的第一部串流電影,是 #Netflix 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關於離婚的故事,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在 2005 年拍出《親情難捨》,以孩童、青少年視角,遙望父母的分居與離異,側寫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失能,同時散發濃厚的紐約情懷,奠定日後創作「諾亞鮑姆巴赫式」城市悲喜劇的基調。
14 年後,2019 年,諾亞鮑姆巴赫似乎再度回憶童年往事並深刻挖掘過往婚姻(與珍妮佛傑森李的離婚),透過成年人視角(同樣是知識份子),緩慢描繪一幅分崩離析的當代美國家庭肖像,這次擦掉稚氣、糅合不解,洗滌出的是成熟、餘韻綿延的《婚姻故事》。
此作開頭第一場落淚戲便十分出眾,飾演劇院表演者的史嘉蕾喬韓森表示表演舞台劇感覺不對,無法掉淚,但經過亞當崔佛在家中的「筆記指點」後,一轉身、一別頭,眼淚潸然落下──諾亞鮑姆巴赫透過此場戲道出現實生活的情緒比偽裝演戲更為真實的寓意。
兩人搖搖欲墜的關係對比這場戲中戲更教人鼻酸、更值得落淚。情緒穿過景框,透向觀眾,看戲的我們立刻感同身受,角色頓時立體鮮明。從此細節探究,諾亞鮑姆巴赫的劇本、場面調度令人印象深刻,這場戲同時揭示片中角色處境,揭開往後風暴的帷幕。
《婚姻故事》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諾亞鮑姆巴赫不斷透過場域符號映照角色心境,東岸紐約、西岸洛杉磯兩大城市的對比自然顯而易見,高大的亞當崔佛在擁擠的紐約反而怡然自得,嬌小的史嘉蕾喬韓森在寬闊的洛杉磯才有一片天地。甚至亞當崔佛在洛杉磯停車場的格格不入、小孩周旋在父母間的拉扯(趕時間與殺時間)、紐約地鐵與洛杉磯家中的對坐等細節,都不斷塑造角色的尷尬與對立,這點在過往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愛上草食男》中也有相同設定。班史提勒從紐約移至洛杉磯,中年人不合時宜的感觸油然而生。
很多人會說諾亞鮑姆巴赫與伍迪艾倫的神韻極其類似,兩位名導同樣是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猶太人,在伍迪艾倫的作品中也總是能窺見紐約和洛杉磯的兩地對比,皆帶著知識份子的焦躁與呢喃(艾倫更偏好碎念),聚焦於個人對生活的不滿及渴望。
伍迪艾倫的《曼哈頓》遙相對望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也有賈木許《天堂陌影》的味道);我認為《婚姻故事》也有些許《安妮霍爾》的影子──不同的是,艾倫完全放棄洛杉磯,遠走而避之,鮑姆巴赫雖然委屈,但終究接納了洛杉磯(因為兒子)。
事實上,除了伍迪艾倫,諾亞鮑姆巴赫與好友魏斯安德森也相互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將魏斯安德森的《海海人生》(諾亞鮑姆巴赫編劇)看作鮑姆巴赫執導《青春倒退嚕》的前身,兩片同樣以「紀錄片導演」做為主角,並帶出「拍電影」的人生代價──不論是錢財、青春、家庭還是婚姻生活,更宏觀來看是生命的消耗。只不過《海海人生》與《青春倒退嚕》場域分別在「海洋」和「紐約」呈現,但從劇本來看,無論是「原始」或「文明」,兩片都交出精彩敘事。
話說回頭,《婚姻故事》中場域與心境相呼應的設計,真正精彩的還是在亞當崔佛於紐約工作室中,接到蘿拉鄧的那通律師電話。亞當崔佛聽著蘿拉鄧一字一句冷冽地描述事態發展,同時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踏下一層接一層的階梯,階梯的隱喻在此也可窺見導演筆觸(《小丑》、《寄生上流》也做了同樣設計),暗示離婚態勢的急轉直下和一觸即發,人物在錯綜複雜的場域中巧妙呼應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件,諾亞鮑姆巴赫精準地利用影像說故事。
這場戲收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人聲、車聲鼎沸的大街讓「語言」喪失其功能(正如往後的言語爭執都毫無功能),諾亞鮑姆巴赫的鏡頭也瞬間與角色拉開距離,頗有《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失語感」的神來一筆,只不過地點從東京置換成紐約,人物從史嘉蕾喬韓森變成亞當崔佛。
而「嗅覺」與「聽覺」的影射,在《婚姻故事》中也值得一提:當一行人在蘿拉鄧的律師事務所中對峙拉扯時,蘿拉鄧吹捧了亞當崔佛的執導作品,能將「吐司」香味具象化,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緊接下一場戲,亞當崔佛與律師在密閉空間商討對策,不尋常的靜默則透過滴答聲提示角色的焦急心境,「時鐘」聲響同樣具象化,也讓觀眾有了身歷其境的效能,強烈感受現場僵局。吐司與時鐘,我視做諾亞鮑姆巴赫的高明自捧(雖然可能也無此意)。
此外,諾亞鮑姆巴赫在《婚姻故事》中,一如既往地成功掌握悲劇裡的喜劇元素,將兩者的轉折與戲劇性拿捏得恰如其份。諸如亞當崔佛開頭首度到洛杉磯,與妮可的妹妹在嘲笑英國腔調時,才終於「碰巧」發現離婚聲明;又或是近尾聲時,在過往取悅小孩的滑稽魔術中,「碰巧」失手將利刃劃開皮肉,頓時血花四濺,在純淨白門上留下血污(與白牆破洞的暗示相呼應)──正如同這場婚姻中的離婚官司,令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忽視,只能胡亂止血,並留下疤痕,束手無策地倒下。
悲劇總是在喜劇中誕生,人們也總是笑著笑著就哭了,諾亞鮑姆巴赫舉重若輕地將喜劇轉化成悲劇,刻骨銘心,血淋淋的烙印在角色與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且這些設計,並未有鑿痕過深、過於匠氣之感,因為這些正如同你我生活般,如此貼近。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藍迪紐曼譜寫的原創配樂也有畫龍點睛、烘托情緒的效能,演技的部分以及蘿拉鄧揭露「父權」的台詞便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
而諾亞鮑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觀看諾亞鮑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諾亞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鮑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或許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的深厚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諾亞鮑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鮑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總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演起了自己的電影,為男主角抱屈,為女主角落下傷心淚,為難解的關係糾結,為那像極了自身經歷的情傷哀痛不已。面對愛情我們總是在提問,然而關於愛人的功課,請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自愛與愛人︱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地認識自己,你才能好好地認識他人。
︱邀請與回應︱
→想要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並不是使勁地讓對方對你有興趣,而是你能否用誠懇的態度,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練習看見對方的需要,並適時做出回應,讓對方知道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衝突與失控︱
→理解我們都不是完美情人,但我們能創造最美好、最適合的相處火花。
衝突與爭執令人難受,先把焦點放回自身,釐清自我再做交流。
︱告別與前進︱
→在你能接納自己「失去」的時候,「失去」就不是自我的減損,「失去」反而成了另一種擁有。一個好的告別,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此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你主演的那部!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晚安:
延續之前談伴侶關係的主題,這次主題相同,只是我們討論電影。
我在版面上,偶爾會跟朋友就電影情節來互動,常有共鳴。有幾次我們會直接一起看電影,並且在現場把正是新鮮的感受拿出來激盪,那時特別感覺趣味。
電影裡的伴侶關係,常會把戲劇張力凸顯出來。有人物的表情特寫、獨白,或者震攝人心的場面,又或者是意境深遠的配樂,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引發我們的投射,如果這個時候經過妥善整理,那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講伴侶關係,我選了兩個我喜歡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心靈捕手》。其中,《愛的萬物論》有很多細節可以跟朋友們討論,在兩篇文章裡會重複從不同角度來琢磨。
祝願朋友們享受用文字看電影的樂趣,在收假上工的此刻,能稍解壓力!
*********************************
「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文/ 黃柏威】
講到伴侶間的衝突,《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的一幕,也是我常講的故事。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企圖想解開宇宙萬物起源之謎,他的成果也極受肯定,但霍金的愛情故事,卻像一道難解的愛情習題,而這習題被拍成了電影《愛的萬物論》。
霍金曾有兩段婚姻,他與第一任妻子潔恩在大學時期認識、交往、結婚,沒想到三十年後, 兩人的婚姻走到盡頭,他們離婚。霍金後來與他的看護伊蓮結婚,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十年, 最後也是離婚收場。電影則是聚焦在潔恩與霍金的婚姻生活,整部電影就像在談他們從牽手到放手的過程。
霍金在唸研究所時,被診斷出得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甚至宣告他只剩兩年的生命,當時霍金可說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大好前程在未來等著他,但無情命運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他不上課、不出門、失去生活動力,整個人像是自暴自棄。從電影中,我們看見是當時的女友潔恩將他從谷底拉出,她的愛與陪伴給了霍金生存的勇氣,霍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也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而潔恩堅毅的性格,也讓她不畏艱難,縱使眾人反對,她仍堅持與霍金結婚,對她而言,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她的答案永遠堅定。
「我愛他,他愛我,我們的愛會克服一切。」她說。
但進入真實婚姻生活之中,現實壓力卻是一點一滴消磨著愛情。病情日漸惡化的霍金,別說無法分擔家中勞務,連生活起居的自我照顧也很困難,因此所有的生活重擔都落到潔恩身上, 她得照顧霍金、照顧兩個孩子、打掃房子、同時她自己也還在念博士班,肩上扛著重擔的她, 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知何時能休息的疲憊神情。
有天,潔恩開車載著一家三口回到霍金老家與他的父母相聚度假。當他們抵達,停好車,霍金父親前來迎接,而潔恩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原來,從停車位置到屋子中間還有段不短的階梯,坐著輪椅的霍金根本無法上去。而霍金的老爸馬上說沒問題,他使力拉著輪椅,一階一階拉上去,邊拉邊說「看吧,這不是問題!」潔恩的表情則是有些無奈。
是呀!拉一次不是問題,但天天拉問題可就大了。對潔恩來說,這句「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可能不是今天的問題而已,而是她每天帶著霍金出門都會問的問題。當時無障礙設施並不被重視,甚至連霍金工作的劍橋大學,也是因為霍金抗議多年後,才願意設置輪椅坡道。可想而知,他們若到各個地方,抬輪椅上樓梯這件事,都是潔恩的生活日常吧!
一家人的相聚時光,大伙正玩著比手畫腳的猜謎遊戲,霍金突然因為食物噎到而喘不過氣, 相較一旁父母的慌張,潔恩迅速地放下原本手裡抱著的女兒,立刻去幫霍金拍背,才將噎著
的食物拍了出來。潔恩敏捷的處理,反映著這是婚姻的日常,但這樣的日常並非沒有壓力, 特別從霍金父母的緊張神情上,更能體會那就是潔恩天天在承受的情緒,她無時無刻都得擔心,自己的老公會不會不小心就噎到了?會不會就在一口氣間,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潔恩說霍金這樣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而她建議霍金需要專科醫生的協助,但霍金立刻就回了「我不要看醫生!」霍金的父親見狀也跟著附和說:「那就不看醫生」, 鏡頭轉到潔恩身上,她一臉倦容。
電影拍得很細膩,下一幕,我們看見潔恩獨自走到了樹林裡,她流下了眼淚。一方面,那是她得以喘息的一刻,但另一方面,那眼淚也說了她的孤單與無助。她溝通了自己的需要,但霍金的態度十分抗拒,他連談都不願意。當他說「我不要看醫生」這話,或許是表達自己對就醫的排斥,但另一層面,這話彷彿也在說「有事就妳(潔恩)負責吧」、「妳(潔恩)繼續做吧!妳做得很好!」這樣的溝通完全忽略潔恩的辛苦,也無視對方所承擔的心理壓力。潔恩的溝通像踢到鐵板,她的疲憊與無助,對方都沒聽見,當對方不能接納你的感受,這就是關係中最大的孤單吧!
但潔恩還沒放棄溝通,在回程車上,她再次向霍金說著自己面臨的難題,她說自己已經身心俱疲,又不忍孩子因此失去童年,她的語氣並非抱怨批評,同時她也提出建議,她認為只要找一個幫手協助,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改善。說來,這是很清楚的溝通,她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感受與困境,而且她還不只是表達而已,更提供了實際建議,希望能和對方討論。
可是第一時間,霍金的回應是:「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
原本還好好說話的潔恩聽完忍不住激動地回:「我們不是個正常的家庭!」她說了兩次,一次比一次大聲。
為何潔恩如此激動?重點其實不在於潔恩所受的辛苦與壓力,重點在於從霍金的回應裡,她感受不到霍金對自己的體諒與關心。當他說「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其實也否定了潔恩所遇到的困難,更甚來說,這話還有種「有問題,那是妳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的切割意味,因此潔恩聽來是更不舒服。
然而這不舒服還沒結束,看見潔恩生氣的霍金,接著又做了一個更糟的示範,他轉頭面對坐在後座的孩子,用輕蔑語氣笑著說:「你看!你媽又對我生氣了!」孩子聽了也笑了出來,在這小小空間裡,唯一笑不出來的,是潔恩。
她的心裡可能在流淚吧!自己的情緒再次被丈夫忽略,不僅如此,甚至還被拿來當作開玩笑的素材。我翻譯更直白點,霍金告訴孩子的話像在說「你看!你媽這個情緒不穩的女人!」把別人的情緒當玩笑,用輕蔑的態度面對,都是一種不在乎對方感受的舉動。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學家約翰高特曼曾提過四種最破壞關係的溝通方式,他引用聖經啟示錄裡的典故,將這四種溝通方式稱為關係破壞的四騎士,分別是批評、輕蔑、辯解、放棄溝通。而在上述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裡,霍金已經全快用上了。
霍金與潔恩的婚姻,還要好多年後,才會宣告結束,但一直覺得這場景,敲開了第一道裂痕。
而關係衝突能否有效處理,關鍵不在衝突本身(潔恩所承受的壓力),而是取決於雙方面對衝突的態度(霍金的回應方式)。
約翰高特曼曾說夫妻間的衝突,有近七成的問題難以解決。但這不表示關係就走不下去,我認為能一起走下去的方法就是,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他的想法、你接納他不舒服的感受,也許問題都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快速解決,但就算如此,你也沒有把對方的困擾自動抹除,你更沒有覺得那是對方自己的問題,你知道那是你們要一起去面對的問題。
所以,請記得,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當他說他覺得你們的關係遇到些問題的時候,請你不要馬上回:「這不是問題!」因為你無意間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同時也把責任丟給對方了。你可以試著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問題、試著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這是你願意陪他去經歷的旅程,你是那個願意和他共渡難關的伴侶。在面對衝突的時候,你沒有放他孤單一人。
在衝突中,要男人放下自尊去靠近對方,有時好像比登天還難。這與男人習慣的競爭心態有關,若是自己主動靠近,就代表自己輸了。彷彿我們心中都存在一個要竭力捍衛的鋼鐵硬漢。在關係中,他絕不會輕易投降,不容許有一絲柔軟,他有著堅不可摧的自尊。
這讓我想起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片尾場景裡,城樓上一對男女的對話:
男子:「看來我不應該來!」
女子:「現在才知道太晚了。」
男子:「留下點回憶行不行?」
女子:「我不要回憶!要的話留下你的人!」
男子:「那樣只是得到我的肉體,並不能得到我的靈魂。我已經有愛人了,我們不會有結果的。妳讓我走吧!」
女子:「好!我讓你走可以,不過臨走前你要親我一下。」
男子:「我怎說也是個夕陽武士,妳叫我親我就親,那我的形象不是全毀了!」
女子:「你說謊!你不敢親我因為你還喜歡我。我告訴你,如果這次你拒絕我的話,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男子:「後悔我也不會親!只能怪相逢恨晚,造物弄人!」
他們分別站在城樓上的兩端,聽說就這樣對峙了三天三夜,誰也不願往前一步,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也沒有誰走遠了一步,彷彿他們都害怕自己若是再退一步,那關係就永遠也回不去了,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守著這距離,那是關係的最後防線,說著彼此心裡還放不下的牽掛, 女孩看見了這點,她知道自己仍在對方心上,只是男子的嘴依舊死硬不認。
擋在他倆中間的,其實不是那幾呎的空間,而是男子自比的夕陽武士形象。他擔心自我形象的毀壞,也擔心女孩的感受。「夕陽武士」不只隔開了他與心愛女子的距離,也隔離了他與真實自我的距離,內心的他也有柔軟、想靠近對方的一面,但武士的自尊,讓他無法回應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當然也就難以在關係中給予對方回應。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青年曾對羅賓威廉斯演的治療師說,他不想跟有好感的對象繼續聯絡,是因為他不想破壞那種完美的感覺。治療師反諷地說,「你這套哲學很好,這樣你就可以不用真正地去認識對方、去碰觸衝突,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不會因愛而變得脆弱,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說來,夕陽武士也是如此吧,他害怕碰觸自己內心的柔弱,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身在剛硬的外表之下。
你注意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形象嗎?這形象又如何影響你的關係?是否曾經你也是個夕陽武士,有個放不下的形象,擋在你與伴侶的中間,擋在你與自己的中間?
《大話西遊》裡,在城樓下目睹這場景的孫悟空,明白了這點,他知道過去自己是如此傷過紫霞仙子的心,他也曾是個夕陽武士,硬是固守自尊,而忽略對方的感受。接著,電影最動人的地方來了,孫悟空吹起一陣黃土塵沙,在一片朦朧之中,他附身到了男子身上,然後我們看見男子拖著不太自然的腳步,勇敢回應自己的內心,大步無悔地朝女子走去。
真心覺得我們都需要這個孫悟空,在彼此僵持對峙的那一刻,幫助我們放下固執,勇敢溫柔地向對方靠近。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羅娜把堂姊玻莉留在家裡,一家四口出門家庭旅行;
旅途回程中,羅娜一路提心吊膽,始終擔心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答案即將揭曉,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驅使她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羅娜心想:該拿什麼來換呢?
小孩嗎?她的老公布壬登?
還是,她自己?但她隨即又領悟,對了,
「也許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
結果羅娜好容易捱到到了家,撞見的居然是來諾和玻莉的邂逅──
對,玻莉沒自殺;
而且來諾意外來訪(對,就是那個正和羅娜精神出軌的秘密情人來諾),
遇見了獨守家中的玻莉。他們正彼此調笑,
看來如此愉快,情事正在醞釀,幸福彷彿唾手可得。
羅娜突然恍然大悟:
對啊,那就是,那就是上帝自她懷中取去的代價啊!
代價就是她和來諾之間的小祕密,隱密而終未實現的純真之戀。
所以從此以後,伴隨著她對先生布壬登的微小不滿,
她將徹底沉落入婚姻生活的墓穴,深埋其中;
她的美貌將再無用處,不會再有韻事,不會再有追求,不會再有戀曲或任何戀曲之暗示。
而她如此年輕;
在未來,在她的美貌與青春逐日凋萎的漫長時日裡,不會再有任何事發生。
那將是她的冀盼,她的失落,
她的幸福與不幸福,她向上帝討價還價的最終結算。
然後她聽見她的女兒(四歲的伊莉莎白)的聲音,隔著窗戶,隔著庭院──
彷彿隔著他們長日漫漫的後半輩子傳過來。艾莉絲‧孟若這樣寫:
伊莉莎白又叫了:「媽咪。來。」然後其他人也叫──布壬登和玻莉和來諾,一個接一個,叫她,取笑她。
媽咪。
媽咪。
來這裡。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北溫哥華,他們住在柱樑式房子裡。那時她才二十四歲,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
對,週日下午,天光晴好;
她如此年輕,風華正茂,
然而她的一生居然已經結束。伊格言如此分析:
這收尾極端恐怖:許多年後──「這發生在很久以前」,
作者孟若將時空突然擲向一遙遠而無可逆反之未來,若無其事地暗示時間已過了很久;
「那時她才二十四歲」──
也許,她現在已六十四歲,或七十四歲,或八十四歲,
數十年光陰飛逝,沉重至幾乎若無其事;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就那麼一句話一個句點嘎然而止,
無解釋,無延伸,這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許多年後,當不再年輕的羅娜回想起這一切,
當我們終於領悟我們當年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一切已然太遲。
這是〈柱和樑〉,孟若老太太的時空技術。
這突如其來的時空切換讓我們瞬間對一輩子裡和上帝的討價還價進行了結算。
事實上,也唯有把時空尺度拉大,
才能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進行結算,不是嗎?
放棄一輩子所有的風流韻事,你感覺如何?
你覺得可惜嗎?但有穩當可靠的家庭生活不好嗎?
那算是幸福還是不幸呢?
那其實既幸福又不幸福,對吧?
然後伊格言說,他額外想到的是,
孟若老太太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結算呢?他這樣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出生於1931年,幾乎一輩子生活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小鎮。
六十年來她維持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日復一日。
她或許不是具有狂野爆發力或想像力的那型,她過得與她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凡常哀喜並無二致。
但她知道生命的祕密就在其中,喜悅與悲傷,快樂與無奈,滿足與遺憾;那是常態。
在生命的長流中,或許即便是諾貝爾獎皆如此輕盈,輕得不值一提,
幾乎沒頭沒腦像個隨機事件。
或許孟若老太太在年輕時也曾試圖和上帝討價還價過──
我想至少在當時,上帝不曾允諾她什麼,或即使有也拒絕透露。
她不會知道。
那時,她對討價還價也還是個新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你能接受與好友的遺孀結婚,養好友的小孩嗎?人真有所謂「自己的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作家范修將自己的著作,甚至遺孀蘇菲,都轉交給了童年摯友「我」;「我」就此替代了范修的人生。然而某日,「我」意外在信箱中發現一封奇怪的信──那是署名范修的來信。信中范修感謝「我」所做的一切,妻子蘇菲和小孩都有人照顧了,作品也已順利出版。然而范修警告「我」,切勿試圖尋找他。范修這麼說:
我應該有權力以我認為合宜的方式度過我的下半生......雖然我不喜歡威脅別人,但是我還是要警告你,如果你試圖找出我的下落,我會殺了你......我很高興,人們對我的作品如此感興趣。但是這一切似乎距離我十分遙遠。寫作對我而言,已經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現在我也已對此沒有感覺。我不會要回任何金錢,我也很樂意將所有財產留給你跟蘇菲。寫作曾經是我的宿疾,現在我終於得以痊癒。
范修的「宿疾」痊癒了,但「我」的惡夢才正要開始。現在壓力落回到「我」身上了。這真是范修的來信嗎?還是有人惡作劇?如果這封信確實來自范修,「我」該向蘇菲坦承一切嗎?蘇菲的反應將是如何?這其中隱藏了極大風險。故事中,「我」選擇隱瞞此事,和蘇菲繼續快樂的婚姻生活。然而范修真的希望就此人間蒸發嗎?果真如此,那麼何必又多此一舉,寫封信來,將眾多未知的可能性加諸於「我」呢?范修這人超機車的,不是嗎?
伊格言分析,這正是〈禁鎖的房間〉的曖昧之處──范修內心深處禁鎖的房間,同時亦是「我」內心的禁鎖之地。一個秘密,無人知曉,無從解答,如同一墜入深淵的石塊般無聲無息;因為無論對於范修或「我」而言,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幾乎一樣困難。與此同時,文壇開始盛傳范修並無其人,是「我」假冒范修之名寫出了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故事急轉直下,出版商希望由「我」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此一爭議。
而「我」接下了此一任務。這自找麻煩的程度和范修畫蛇添足的來信幾乎不相上下。我們只能如此猜測:或許「我」意圖藉由「撰寫傳記」此一儀式來「確認」范修的死亡?〈禁鎖的房間〉筆鋒幾經轉折,最終幾乎將這樣的舉止歸因於「恨」......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婚姻場景-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柏格曼 導演的《#婚姻場景》(沒看過電影,只讀了劇本書)和美國版《婚姻場景》的人物關係顛倒,前者是丈夫另 ... 二律悖反協作體《婚姻場景》 — 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看更多>
柏 格 曼 婚姻生活 在 5.13《柏格曼的島》法國才女導演再度角逐金棕櫚療癒神作 的推薦與評價
5.13《 柏格曼 的島》Bergman Island 不只 婚姻生活 2021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 多倫多影展、紐約影展、特柳賴德影展官方入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