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模糊的歷史 | 從清晰到模糊的典範轉移 // 李長潔 📸
.
在書店看到《模糊的歷史》(Wolfgang Ullrich, 2009),興奮地趕緊入手,因為我(其實是我媽)總有許多攝影,可能是相機設定的問題,常是模糊的畫面,甚至到後來,我與我的朋友們還挺期待這樣的「模糊風格」,笑稱模糊最帥。從前在玩LOMO相機、玩具相機時,也常追求被攝主體模糊的不精準效果。有人專論「模糊」,感到好奇。
.
▓ #模糊的出現
.
藝術史學者Ullrich認為,在圖像史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講求繪畫需要清楚、細緻、銳利的描寫,模糊被視為一種缺陷。直至19世紀,Adem Muller論「風景畫」,他認為遠眺時的模糊交融,才能展現一種形上學的觀看。邊讀邊想,的確過去在學畫時,總力求描繪清楚;也憶起在奧賽美術館看畫,時常開玩笑:印象派的畫家是因為近視,才把風景畫成大片色彩。
.
▓ #模糊是崇高之物的關鍵
.
其實不是玩笑,莫內與塞尚拒絕近視眼鏡,他們認為看不清楚有一個優點,視覺的模糊馴服了自身的存在,讓人可以體會更大尺度的互相聯結。模糊成為一種視覺的典範,變成崇高之物的關鍵。模糊的技巧揭露了現象本質,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探索著,試圖掌握速度、移動等「真正」的結構。很有趣的,那些原本被認為不真實的模糊圖像,變成對真確的追求。
.
▓ #模糊成為生活真實的表達
.
LOMO相機以一種與攝影技術升級逆反的方式,使不準確的模糊變成紀錄真實的一部分。那些失焦、歪斜、裁剪、色差的畫面,讓大家更確定生活無法受到操弄,LOMO的攝影形式變成「生活感」的形式,暗示我們的生活是由一連串的輕盈美好體驗所構成。不過,最終這種不確定的攝影真實也被儀式化為另一種精確的模擬,散見於各種手機APP的攝影效果中。
.
一個晚上就可以嗑完這本小書,非常推薦給喜歡影像創作的朋友。
|
Ullrich, W. (2009). Die Geschichte der Unschärfe (p. 17). Berlin: Wagenbach.
|
#LOMO
#模糊
#攝影
#美學
Search
模糊是崇高之物的關鍵 在 解析:修改自L7考卷,第7題。 -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 的推薦與評價
( A )23、〈翡冷翠在下雨〉之內容,頗多涉及藝術之探討;就此來看,下列選項何者敘述正確? (A)由「蒼老,但是精緻,這是翡冷翠的建築物給人的印象。譬如說百花聖母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