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解開枷鎖面對真我的從軍旅程
(單純就是想看這部電影,不需要過度解讀)
歷經去年8月劉亦菲個人政治言論,以及疫情干擾,導致本片大延半年檔期,如今迪士尼終於鐵了心上片,個人也在上映首日看完了,內心非常五味雜陳,的確需要談談,基本上真人版改動的部分的確有比動畫版好的地方,但也有讓人尷尬的時刻。
先講缺點,影片整體問題比較大的地方是後半段1/4的橋段,情節與動作場面設計皆過於潦草,港式武俠片看的多你就會發現好萊塢團隊設計的動作場面根本太娘,情節編排也有些過於簡單、草草了事。再來就是片中偶爾還是會有令人尷尬的時刻,而它的尷尬一方面是情節設計不合理,一方面是情感表達太過突兀,基本上能懂導演為何這樣安排,但是觀影當下不免還是有種強烈的突兀感閃過,妮基卡羅鋪陳花木蘭的蛻變鋪陳的很用心,但是對於細節的編排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無法完全讓人感同身受。
再來談談優點,鞏例飾演的反派女巫絕對是比動畫版好的地方,她的角色是動畫版反派蒙古人的老鷹,而真人版把牠獨立出來,賦予牠全新的背景故事以及角色動機,是引領花木蘭放下偽裝、坦然面對真我的關鍵。女人幫女人,有點METOO,但絕對是讓我有新鮮感的改動;另外木須龍幻化為鳳凰的更動,改為用意象化的方式呈現,的確也相當不錯,鳳凰每一次的出現,往往引領迷失道路的木蘭持續朝真理的方向前進。
「忠」、「勇」、「真」是本片的核心主題,三字涵蓋一個戰士的本質,對家族忠貞不渝、對挑戰勇於面對,這兩項是木蘭早已具備的,而木蘭這趟代父從軍之旅,最大的考驗就是「真」,能否在傳統父權社會中坦然放下男性偽裝、面對真正的自我,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這是本片的核心命題,鞏例的角色、意象化的鳳凰都是引領木蘭朝「真」的方向前進的明燈。
基本上真人版《花木蘭》的命題很棒,結尾還多了個「孝」字,彰顯木蘭代父從軍之旅真正的原因,但就如我前面所說的,即便命題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表達方式有問題,弄不好就是從錦上添花變成畫蛇添足,而結尾增添的「孝」字,個人覺得介於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之間,妮基卡羅的表達方式,比較偏西方的表達方式,這在東方人眼裡,某些橋段實在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
演員方面,劉亦菲的表現在預期之內,受限於劇本,能發揮的空間就是那樣,但妮基卡羅也相當清楚劉亦菲的個人魅力在哪裡,幾個鏡頭故意把小龍女拍的特別有仙氣,這個木蘭可以啦哈哈;鞏例飾演的反派女巫是本片一大亮點,她的角色背景出乎意料,永遠都在尋求別人認同,卻只能活在父權掌控中,與花木蘭敵對卻又惺惺相惜的情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甄子丹飾演的董將軍個人原先很期待,但最後還是當花瓶了,沒有太多空間讓咱們的葉師父發揮,這點個人比較失望。倒是李連杰飾演的皇帝,原先以為真的就像動畫版那樣啥都不會等人救,殊不知劇組有特別安排幾個動作橋段讓李連杰小秀幾招,是李連杰的粉絲都知道,他近年已經打不動了,早已是半隱退的狀態,此次久違回歸大銀幕亮相,有小秀幾招,身為Jet Li粉其實已經相當滿足。
迪士尼大刀闊斧的改編動畫版,刪除木須龍、歌舞等元素,為的就是力求寫實基調,更加認真講述代父從軍的故事。看完後,我只能說寫實基調的背後,它依舊是部純真的迪士尼童話,即便整體評價是迪士尼真人化最高的一部,但就如張藝謀的《英雄》老外超愛,亞洲觀眾反應還好一樣,國情不同,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也就大不相同。
整體來說《花木蘭》並不完美,你要說它充滿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滿滿的自我意淫我也不反對XD,因為本質上它依舊是一部迪士尼電影,我給中間評價,有讓我喜歡的橋段,也有讓我覺得尷尬的橋段,角色的蛻變經營的很用心,但情節編排不如《阿拉丁》細心(阿拉丁即便照本宣科翻拍也不會讓人有情節草率的感覺),但至少拍了好幾部真人改編電影後,迪士尼這次勇於做出一點改變了。
#單純以分析電影的角度看待這部片
#真的沒有支持劉亦菲才去看這部片
#不要過度解讀拜託WW
#阿拉丁依舊是個人心中真人改編第一
#花木蘭排名大概跟小飛象一樣
#好壞優缺都很明顯
#結尾真的不用拍木蘭與洪輝的曖昧戲啦
#真的有些尷尬
#片中的真氣設定其實就是原力啦XDD
#反正都迪士尼好像也沒差
#米老鼠一家親
我的評分:7.0/10 By puff小編
武俠片 排名 在 葉天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曾經是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
相較於現在一年約50部左右劇情片,
當年居然能產出這麼多部劇情片!?
https://www.facebook.com/413364295402646/posts/2436346979771024/
#微冷 曾是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的臺灣
說到臺灣電影,只要是年紀沒有太小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國片曾經在2000年前後陷入黑暗期;不過,或許你不知道的是我們曾經輝煌。很久很久以前,臺灣也曾經是全球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
根據196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出版的1967統計年鑑,臺灣在1966年一共生產了257部劇情片,僅次於719部的日本和316部的印度,是當年全球排名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
順帶一提,2015及2016國產劇情片送審的數量分別是45及43部。
在那個時代,因應蓬勃的電影市場需求,一部電影快的話甚至只要一週兩週就拍完了;也有藝人在接受訪問時提到曾經一個月拍七部戲,從這些敘述應該不難明白,當年的台灣如何在一年內產出兩百多部電影。
而這些電影類型也相當多元,新派武俠片《大醉俠》,瓊瑤的愛情片《窗外》、《花落誰家》、《幾度夕陽紅》,根據文學小說改編的《藍與黑》,當時流行的諜報片《天字第一號》系列第四集《假鴛鴦》、第五集《大色藝妲》、《間諜紅玫瑰》續作《真假紅玫瑰》。
俗話說,樹多必有枯枝,在傳說十天一部電影的盛況中,也不乏有粗製濫造之作。
不過,就是這些電影締造了當年臺灣電影產量的傳說!
圖片是1966年上映的《我女若蘭》,該片在翌年金馬獎大殺四方,拿下六項獎項,成為當年的最大贏家。
武俠片 排名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微冷 曾是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的臺灣
說到臺灣電影,只要是年紀沒有太小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國片曾經在2000年前後陷入黑暗期;不過,或許你不知道的是我們曾經輝煌。很久很久以前,臺灣也曾經是全球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
根據196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出版的1967統計年鑑,臺灣在1966年一共生產了257部劇情片,僅次於719部的日本和316部的印度,是當年全球排名第三大的劇情片生產國。
順帶一提,2015及2016國產劇情片送審的數量分別是45及43部。
在那個時代,因應蓬勃的電影市場需求,一部電影快的話甚至只要一週兩週就拍完了;也有藝人在接受訪問時提到曾經一個月拍七部戲,從這些敘述應該不難明白,當年的台灣如何在一年內產出兩百多部電影。
而這些電影類型也相當多元,新派武俠片《大醉俠》,瓊瑤的愛情片《窗外》、《花落誰家》、《幾度夕陽紅》,根據文學小說改編的《藍與黑》,當時流行的諜報片《天字第一號》系列第四集《假鴛鴦》、第五集《大色藝妲》、《間諜紅玫瑰》續作《真假紅玫瑰》。
俗話說,樹多必有枯枝,在傳說十天一部電影的盛況中,也不乏有粗製濫造之作。
不過,就是這些電影締造了當年臺灣電影產量的傳說!
圖片是1966年上映的《我女若蘭》,該片在翌年金馬獎大殺四方,拿下六項獎項,成為當年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