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關注儀式的一個面向,是創造集體共感經驗,產生情緒而強化社會凝聚力、建立認同的活動。在疫情蔓延之際,人類面對許多生命無常的劇變處境,儀式對於人類社會心理的需求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涵?來透過劉紹華老師在【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的文章,來一起思考儀式的療癒力量對於疫情下的社會關係的積極意涵。
------
政府或醫院基於病歷隱私,不可能公布亡者姓名。而這些亡者家屬,散落在台灣2千3百萬的人海中,他們有無公開訴說逝去親人的故事,我不得而知。也許有人曾在社群媒體分享過,也許有人忌憚於疫病汙名而不願聲張,而且,疫情警戒中也無法公祭。換言之,無論自願或不得已,低調應是死者家屬的深慟常態。
...
不能與親人好好告別,對很多人而言,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從患者被送入隔離病房開始,家屬有機會探視嗎?有可能見著親人最後一面嗎?經常,家屬可能自己都在隔離檢疫之中。雖然政府提出隔離檢疫期間赴醫院探病的申請規定,但繁複的流程與可能耗費的公文時間,不一定能成功,也不一定來得及。即使政府同意,醫院可能也有自訂管理規則。要見到病危親人的一面,聽聞仍是難上加難。
我聽過一位照護確診患者的醫師感嘆,這些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也不會隨意進出,病人情況多改以儀器監測,門幾乎都是關著。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怎麼離去的?在一個嚴格管制的單人隔離病房中,這群中高齡為多的患者,他們如果還清醒的話,可能見到的人,都是全身防護得密實嚴緊,病痛中人最渴望的身體輕碰撫慰或耳邊暖言,此時都是奢侈。在缺乏溫度感受的情況下離去,算是一種孤獨死嗎?
...
象徵性的集體儀式向來擁有潛力得以撫慰受傷的人心,尤其是透過藝術或者宗教。2020年3月間,義大利疫情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棺木擠滿教堂,神父孤單落寞地為逝者做彌撒。3月27日,史無前例地,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獨自一人站在空蕩蕩的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Piazza San Pietro),發表「致全城與世界」(Urbi et Orbi)訊息,向全球各地因COVID-19而受苦的人送上祝福。2020年12月教宗方濟各又將他的疫情思考寫成《Let us Dream: The Path to a Better Future》一書,大塊文化亦於今年7月在台出版譯本《讓我們勇敢夢想》。這些都是令世人感到療癒的儀式及語言。
(引用自https://vocus.cc/article/60ebc07cfd897800017b01f6)
死亡人數是740人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截至7月11日下午記者會結束為止,台灣確診COVID-19的死亡人數是740人。然而,這些死於COVID-19的確診者都只是一個個「個案」,沒有名字。
政府或醫院基於病歷隱私,不可能公布亡者姓名。而這些亡者家屬,散落在台灣2千3百萬的人海中,他們有無公開訴說逝去親人的故事,我不得而知。親人死亡,卻無法好好悼念,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痛苦,而台灣有沒有可能由民間之力,發起一場對確診死亡者的悼念活動?
死亡人數是740人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台灣,我們也能有確診死亡者的紀念牆或新冠公墓嗎?】
#不能與親人好好告別,對很多人而言,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從患者被送入隔離病房開始,家屬有機會探視嗎?有可能見著親人最後一面嗎?經常,#家屬可能自己都在隔離檢疫之中。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即使不是確診者,一般安寧病房的病人在臨終階段也難以獲得家人陪伴、見面道別。
7月11日下午記者會結束為止,台灣確診COVID-19的 #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 #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 的念想。
不能與逝去親人告別的生者,也難以獲得尋常公祭中可能得到的心理支持。然而,#亡者需要安靈,#生者也需要釋放傷痛與撫慰心靈⋯⋯
https://bit.ly/2T5LJ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