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 / Book News] #平塚牧人 主廚的第一本食譜書《akeruE:平塚牧人的72道甜點工藝》/ “akeruE” , the first recipe book of chef Makito Hiratsuka
聽說 Makito 主廚正在準備出版食譜書時,是 2019 年的夏天,還記得擔任編輯的忠恬(前《 好吃》雜誌 好吃,日日好食誌 Bon Appétit! 副總編輯)談起籌備過程時既興奮又嚴肅的神情。那時候我還不認識 Makito 主廚,只從許多媒體報導和文章分享上看過大家對他作品和才華的讚嘆,雖然極為好奇,但因為長期住在巴黎,每次回台都只有短短兩週,始終沒有機會親自品嚐。沒想到兩年半後,這本大作真的出版時,卻是由 Makito 主廚親自一筆一劃寫下我的名字和地址寄到手上。當我終於翻開《akeruE》、一邊讚嘆 Makito 主廚遊走於不同文化間的餘裕、每一道作品都宛如藝術品的精巧時,也一邊埋怨過去的自己,究竟是為什麼沒有排開萬難,在樂沐歇業之前拜訪一趟呢?
《akeruE》記錄的,不只是 Makito 主廚過去十數年的專業經歷,更是他橫跨多國文化的人生軌跡。日本出生、美國長大、法國學藝、西班牙精煉技藝,爾後回到亞洲,歷經新加坡與台灣。師從西班牙國寶級甜點大師 Paco Torreblanca、曾在分子料理殿堂的 elBulli 餐廳跟隨鬼才主廚 Albert Adrià 工作,接著成為 Jordi Roca 的左右手...他的履歷輝煌,但這並不是他的甜點吸引人的理由。在《akeruE》的序言裡,他自述,如果要問他覺得自己是哪裡人,他會回答:「I feel like a stranger.」(我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長年身為異鄉人的經歷,造就了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在融入的同時又保留些許距離、冷靜而自持的姿態,正是 Makito 主廚作品的魅力來源之一。以他最知名的作品「睡蓮」(Nymphéas)為例,茶湯中漂浮著蓮子、枸杞、金蓮葉、秋海棠、接骨木花等,以中式甜湯絕美地重現了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在吉維尼(Giverny)的蓮池,映照著他在法國學藝的點滴;隨著版本的不同,「池水」可以是茉莉花茶、白毫銀針,也可以是宇治玉露,但碗底還有豆花與冬瓜凍,溫柔包藏了主廚在菲律賓馬尼拉的童年回憶與台灣的飲食記憶。他可以將地瓜結合焦糖香菇、巧克力,並以充滿松煙香的正山小種茶葉混合柿子泥,但創造出充滿童話氛圍的「森林」(Bosque Animado),召喚他過去在加泰隆尼亞的採菇經驗;也能以豆腐乳、酒釀等中式食材,結合味噌、芝麻豆腐等,打造日式枯山水的「石庭」(Winter Garden)...他以對不同食材的深刻了解及強大的感性填補了文化與文化之間罅隙,在他手中,許多看似毫無關聯的食材,也能迸出奇異的火花、產生完美的相遇。
《akeruE》書中呈現了 Makito 主廚極為細膩敏感的一面,也揭露了他頑皮、天馬行空的幽默感。他以擬人化的方式創造了「E 家族」(E family)系列的甜點,每一個甜點都有自己的名字與個性,簡直像一個小品影集,彷彿可以看到家族成員之間的互動。其中個性純真,以青蘋果和茴香作為主旋律的「Eureka」是家族中的妹妹,是系列第一個作品,也是本書書名的來源。「Eureka」是希臘語,意為「發現的喜悅」,據說阿基米德悟出浮體原理,激動地從浴缸跳出的瞬間,大喊的就是「Eureka」這個字。頓悟的喜悅是苦思後的獎賞,也是持續向前的動力,如同 Makito 主廚在扉頁中所述,他翻轉「Eureka」為「akeruE」,後者是日文「開路」(あける)之意。他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讀者開闢一條新路,而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一定也都能像見到拂曉的天空一樣,覺得世界亮了起來(明けた)。
📌 Makito Hiratsuka平塚牧人的甜點工藝 : akeru E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tinyurl.com/47uytdem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https://tinyurl.com/rfze437z
城邦讀書花園:https://tinyurl.com/3n6d2bu
#yingsbookreview #yingc #MakitoHiratsuka #akeruedesser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展館之宮廷原狀: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複製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築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築,位於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以...
法國 秋海棠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同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將法國菜引入美國料理之中,豐富了美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傅培梅」在台灣是阿基師之前最為家喻戶曉的廚師,她的食譜與料理節目成為台灣重要的飲食文化記憶,許多早年出國的留學生都會帶上一本《傅培梅食譜》,好在他鄉複製出自己心中的台灣家鄉味。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轉載自陳玉箴老師《「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一書的文章,帶我們重新認識傅培梅以及她對於台灣飲食文化帶來的影響與貢獻。這也認我們進一步思考:「什麼是台灣味?」
------------------------------
在中國文化傳統連續性的基礎上,傅培梅的第一本食譜介紹了100道菜餚,且依照中國地理區域分類。換言之,這本食譜所代表的不是傅培梅個人的創作,而是再現了中國代表性的地方佳餚,她在書中依照如下四大菜系(大致是中國的東、南、西、北部)四個地理區域介紹中國菜:
東部菜:以上海為中心,含江蘇、浙江
南部菜:福建、廣東
西部菜:湖南、四川
北部菜:京菜為主
在介紹各地區菜餚之前,傅培梅均以包含台灣、蒙古等地的中國秋海棠地圖示意,讓人一望即知這些菜餚的源起地,說明正是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造就了各區域不同特色的菜餚。
儘管食譜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烹飪的指導,但食譜除了功能性的角色,也往往具有象徵與情感上的重要性,特別是當食譜承載了關於過往的回憶、涉及流離遷徙的族群時,此種在象徵上的重要性特別明顯。傅培梅的食譜即在中國歷史、地理連續性的基礎上,協助維持並強化了在台灣島上對「中國性」(Chinese-ness)的認知,也具體地傳承了中國各地的菜餚。
此種中國烹飪文化的連續性不僅是作者的自我宣稱,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下,美國作為台灣最重要的外援,也對此做了象徵性的背書。在傅培梅的中英雙語食譜中,為食譜寫序的作者即是前美國駐華大使馬康衛(1966-1974間派駐台北)的夫人(Dorothy McConaughy)。之所以由美國使節夫人作序,一方面因為馬康衛夫人自己是傅培梅烹飪班的學生,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本食譜特殊的政治性。在書的前言中,馬康衛夫人讚譽傅培梅的廚藝如同藝術,並肯定她的食譜必定能「增進中美人民的友誼與雙方的利益」。該序言點出了,該本食譜不僅是烹調方法的指南,亦被賦予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就是當時中華民國與美國間友誼的象徵。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789
法國 秋海棠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1940巴黎人大出逃 |
看展覽是我讓女兒忘記學校煩人瑣事方法之一,人生就是要拉出自己的高度,才能不在意身邊的鳥事。看展覽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補足孩子課業上的不足,像我女兒的歷史地理很弱,媽媽覺得看這類型的展覽能加強女兒的史地。所以週日一早,我們就去看了《1940巴黎人大出逃》的特展。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我們在中學的歷史課都有學過,只記得每個歷史老師都笑說:「法國人二次世界大戰都投降。」所以印象中法國真的弱到不行,是個不戰而敗的娘炮國家。但長大後、離開台灣之後才發現我們小時候學的歷史好有問題,我們的國土是秋海棠,我們的首都在要辦簽證的南京。嗯,這的確是「歷史」。
所以法國到底有沒有這麼弱?是不是這麼愛投降?這幾年我看了很多二戰時期的紀錄片,也不錯過相關的展覽,大概可以了解一戰後歐洲有些國家在做軍備競賽,而法國國內卻有一大票和平主義者,他們因為一戰的血腥而反戰,讓鄰國日益強大後出現了一個強人。然後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迅速佔領波蘭,9月3日法英對德宣戰。隔年春天納粹德國又迅速拿下丹麥、比利時,而法國在東邊的德法邊界築牆的防禦堡壘完全沒用,德軍直接借道比利時南下法國。
納粹德國的動作之快,9月往東(波蘭),隔年春天往北(丹麥和比利時),6月就打到巴黎(咦?9月到隔年6月,這不是我女王蜂的三學期?)。所以1940年的6月3日,德軍開始轟炸巴黎,到6月14日短短的十天,三分之二的巴黎人攜家帶眷和所有家當逃離巴黎,就怕被德軍無情的殺害。
如果沒有經歷過這次的新冠肺炎,我會很難理解那個時空背景,還有法國政府到底怎麼運作,為何會讓人民在一週內「徒步」出逃,然後被德軍沿途掃射。但有鑑於這次新冠肺炎法國政府的慢二個月反應,我比較能夠理解這個老牌民主國家因為顧慮過多還有內部各種聲音而導致的無作為。或固執深信德國人會從東邊進入,而沒有做北方防禦,這讓我想到疫情初期法國專家說不用口罩的態度。
說到口罩,那個時期的巴黎人可是隨身攜帶口罩呢!法國政府深怕德國丟下毒氣炸彈,每人都有配發一個量身訂製的防毒面具,連嬰兒版的都有(一個大套子直接把嬰兒塞進去)。路上來來往往的人都隨身攜帶裝著防毒面具的小筒子,騎腳踏車也揹在肩上。
戰爭是人類的災難,法國當年因為這場大出逃而死了很多人也造就數不清的孤兒。出逃中最容易遇到危險的就是單身女性、老人和小孩,因為路上除了不停空襲的德軍還有各種偷拐搶騙,這些受害者在法國的歷史中紀錄不多,留下的檔案非常的少。
展覽中許多的老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影像讓我們重回1940,而我們的今天也將成為歷史,戴著口罩參觀口罩,想必以後也會有新冠肺炎特展?喔,對了,今天博物館送了我們每人一隻觸碰筆,因為展覽中有些觸碰式的互動螢幕。看來巴黎的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找到對抗疫情的sop?期待接下來的羅浮開幕,我好想去看總是被遊客團團圍住、多年不見的麗莎。
法國 秋海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展館之宮廷原狀: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複製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築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築,位於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以北。殿內設有“允執厥中”匾、兩乘肩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以北。殿內設有“皇建有極”匾。
內廷後三宮區:
乾清宮:內廷中心建築,位於乾清門以北。殿內設有“正大光明”匾,是秘密建儲的用具。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以北。殿內設有“無為”匾、存放清二十五寶的寶盝、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銅壺滴漏、大自鳴鐘。
坤甯宮:位於交泰殿以北。殿內設有薩滿教祭神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
內廷養心殿區:
養心殿是清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位於內廷西六宮區以南、後三宮區以西。殿內設“中正仁和”匾,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處,西暖閣西側小室是著名的三希堂。
三希堂
內廷西六宮區: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與長春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院內廊壁有晚清《紅樓夢》壁畫。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與儲秀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曾在此長期居住,殿內裝修考究。後殿麗景軒設“溥儀生活展”,依據《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報告》復原了溥儀用餐的情景,展示末代皇帝中西合璧的生活。
甯壽宮九龍壁
皇極殿:紫禁城東北部甯壽宮區的中心建築,位於甯壽宮區內,僅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各開放5天(從政府公佈休假日期的前一天開始開放);十一黃金周從9月29日至10月8日開放;暑假期間從7月1日至8月26日開放。參觀皇極殿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的錫慶門外。
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武英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西。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中國古代書畫。其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分九期展示從晉唐到明清的古代書畫發展史,每年春夏秋三季展出其中兩到三期,每期包含近70件紙絹類書畫精品,每逢冬季休展,具體展期時間和展品目錄參見故宮博物院網站展覽目錄。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李湜等編,《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第1版。其中第1編出過2008年4月和2009年6月兩個版本,內容完全相同,前者開本稍大,後者封面書名比前者多“第1編”字樣,此外後者與第2編至第9編的裝幀風格相同)
陶瓷館:-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文華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東。故宮博物院堪稱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其中收藏陶瓷類文物約35萬件。正殿文華殿和主敬殿為第一展室,兩個配殿本仁殿和集義殿為第二、第三展室。400餘件陶瓷精品既體現出從陶器到瓷器的縱向演變,也反映出官窯與民窯的齊頭發展,涵蓋品系之全面,世界罕見。著名的各種釉彩大瓶即在此展出。
玉器館:-常設展館。在明、清兩代宮廷遺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製造的作品超過一萬件。設在內廷東六宮區鐘粹宮,展示歷代玉器精品,陳列主題為《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至2013年8月1日閉展換陳,著名的“桐蔭仕女”玉雕即陳列於此。
金銀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陽宮,展出清宮金銀器精品,陳列主題為《金昭銀輝——清代皇家金銀器特展》,著名的金髮塔、螭紋提梁壺即陳列於此。
青銅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承乾宮和永和宮,故宮博物院現藏曆代銅器一萬五千餘件,其中僅先秦有銘文的青銅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目前正在閉館改陳,即將推出新的青銅器陳列。新陳列將分為四大主題:青銅器與禮制、青銅器與軍事、青銅器與音樂、青銅器與生產生活。青銅器定名及銘文,都有詳細的注音和淺白易懂的解釋。展覽還將設置“臺北故宮及海外藏中國青銅器”專題,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觀眾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博物館中以及世界美術史上所占的地位,有一個“一斑窺豹”的瞭解。
捐獻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仁宮。故宮博物院自1939年接受第一批私人捐獻文物至今,共接受私人捐獻文物七百多人次,總計三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家珍貴文物,故特辟展館分類別、分批次展示,並鐫刻捐獻人姓名於展廳中,以示尊重和感謝。
延禧宮設在內廷東六宮區延禧宮的東、西配樓,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在這裡不定期舉辦學術性較強的書畫和陶瓷特展。
鐘錶館:-常設展館。設在奉先殿區,位於內廷東六宮區以南、甯壽宮區以西,陳列英國、法國、瑞士以及清朝造辦處、蘇州和廣州製造的清代鐘錶,著名的清銅鍍金寫字人鐘即在此展示。館內迴圈播放有關清宮鐘錶的紀錄片,館內11點和14點有鐘錶演示。參觀鐘錶館需要另外購買鐘錶館(即奉先殿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奉先殿區南側誠肅門外。
甯壽宮區:-
甯壽宮區位于宮城東北部,是乾隆時期修建的太上皇宮殿區,包含九龍壁、皇極殿、乾隆花園、珍妃井等著名景點。珍寶館、石鼓館和戲曲館這三個常設展館位於甯壽宮區內。參觀甯壽宮區景點和展館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含石鼓館、戲曲館)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錫慶門外。
珍寶館:設在皇極殿西廡房、部分東廡房、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展示各種材質的明清手工藝品、禮制文物、陳設器物、佛教文物。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製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著名展品有孝端皇后鳳冠、清黃玉佛手花插(以上存皇極殿西廡房和部分東廡房)、清二十五寶、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金嵌珍珠天球儀、金編鐘和碧玉描金龍紋編磬(以上存養性殿)、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以上存樂壽堂)、清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以上存頤和軒)等。
石鼓館:設在皇極殿東廡房。展示十件戰國石鼓,所刻石鼓文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
戲曲館:設在閱是樓內。滿族定鼎中原,受漢文化影響,宮中文化生活嬗變。關外“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的粗獷娛樂形式,被更有觀賞價值的戲曲替代,並成為宮中娛樂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內容。展示故宮現存大量戲曲文物,從演戲機構、戲裝砌末、劇本、戲臺、帝后賞戲景觀等方面加以陳列,並遴選當年入宮名伶唱片復原播放,使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全面感受清代宮廷戲曲活動。
其他展覽:-
天府永藏展:設在保和殿西廡房及西北崇樓,位於外朝前三殿區西側,展示歷代皇家收藏傳統與清宮收藏類別。著名展品有朱碧山造銀槎杯、“一統車書”玉玩套裝匣、清紫檀雕山水八屜蘭亭八柱插屏、張成造剔紅梔子花圓盤(複製品)、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複製品)、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鈞窯海棠式花盆、碧玉光素大盤、五彩鏤空雲鳳紋瓶、清楠木康熙算術桌、清康熙禦制銀鍍金簡平地平合璧儀等。展品明細詳見天府永藏展網站。
龍鳳呈祥——清帝大婚慶典展:設在乾清宮東廡房,介紹浩繁的清代大婚程式,展示皇家尊貴至極的奢華,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
清宮鹵簿儀仗展:設在太和門西廡房,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展示清宮鹵簿和儀仗用具。
清代軍機處史料展:設在乾清門廣場西北隅值房,展示清代軍機處相關史實,以圖片為主。
法國 秋海棠 在 [記錄美好]「法國秋海棠/大紅秋海棠」學名:Begonia 'Torch' 的推薦與評價
大紅的花,開在台中市霧峰區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原台灣省議會),友人告知它叫做「 法國秋海棠 」或是「大紅 秋海棠 」。網路上我未找到,它跟 法國 的關係 ... ... <看更多>
法國 秋海棠 在 有限責任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花期特長幾乎全年可開花、分枝性好、特性又略為耐旱的【法國海棠】, 需日照約60~70%生育環境最佳, 特性很適合稍有遮蔭的居家陽台種植喔! 另有附吊勾,可以做為吊盆吊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