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初秋節法團圓 方丈和尚細說「止觀禪」
當身心動盪不安時,如何能善用禪法來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紐約東初禪寺於北美時間9月19日上午9點半,禮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通過網絡講座,與當地信眾們分享方丈和尚多年修學止觀禪的心得和方法。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方丈和尚首先帶領體會佛教心法,以及法鼓山的「心五四」運動。從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要「需要、能要、想要、該要」、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以及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來面對疫情、面對全球的危機。
勸請大眾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仍須要時時照顧身心。方丈和尚特地闡述「安心」之方,透過案例來提醒,學習通過放鬆,把注意力、心力,從所關注的工作、對象抽一部份出來,將不必要的心力節省起來。此外,心還要慢,節約心力,不要消耗心力,不須每件事都去關注,對於使不上力的事,要懂得放下,才能提升自己的心力。
對於修習止觀禪,方丈和尚則從「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切入,指出日常生活中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希望大眾多練習#禪修 16字心法,即「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達到放鬆和集中的平衡,將心的品質提升。而為能及時覺察身心,即時回到當下,方丈和尚也傳授「三三二二」的十稱念佛法,幫助信眾從中領略觀照。
方丈和尚提出三項總結,一是隨時隨地「放鬆」身心,無論遇到什麼緊急的事情,都要先放鬆。再者是每天能將身心「歸零」,學習做定課,每天都是從心(新)出發。最後則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事情做完後,馬上放下與默照相應,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在問答環節中,轉達信眾想瞭解止觀禪與默照禪的異同。方丈和尚簡述,默照是從止觀而來,止觀是中階的禪法,默照是高階的禪法。默與照是一起的,止與觀一開始是可以分開的,從觀進入止,止觀是心,具一體兩面的功能。默照是同時的,一下要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實是不容易;還是要從體驗呼吸、觀照呼吸入手。
此次線上特別講座,共有近3百位信眾全程參與。住在紐約的蔡居士表示,聽講對他而言非常受益,特別是方丈和尚分享的十稱念佛法便利好用,感恩東初禪寺的規劃,讓大眾能在中秋之時以法團圓,還有當面向方丈和尚請益學習的機緣,日後會善加練習止觀的修行方法。
文/史敏 20210921
圖/東初禪寺 20210921
#法鼓新聞
#中秋節
#禪修
#疫情
法鼓山念佛機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靈小品】用禪修方法面對海浪
✒文:簡演明 🖼圖:東初禪寺
摯愛的媽媽在三月五日離開我們跟隨菩薩去修行,五月七日圓滿在法鼓山生命園區植存。那二、三個月,忙著安撫家人、處理事情,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夠平靜面對,但也許因為忙碌,情緒一直潛藏著。直到回到美國,悲傷才開始席捲而來,悲痛與思念像無底的深淵。一位師姊跟我說,悲傷就像海浪,不會消失,但慢慢地,游泳技巧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壯,妳就不會被浪打倒。師姊們的關懷和支持,讓我從孤立自己、什麼事都不想做,到慢慢地恢復參與讀書會和禪坐共修等線上活動,還報名了七月的禪一。
這次是 #疫情 以來第二次參加線上禪一。第一支香開始前,常興法師為大家介紹禪修方法中的念佛法門,就是腦中不斷憶念佛號,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目,相續不斷;我腦中想起為媽媽助念時,全家人在媽媽身旁,跟隨念佛機,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聖號。雖然自己之前大多是以數息法,也知道一旦選定方法,就要一直堅持。但阿彌陀佛聖號在腦中縈繞不斷,我告訴自己,今天的禪一就以念佛方法完成吧。
從第一支香開始,姿勢調整好,心裡就抱持著把每一個佛號念好就好的想法,不管以前,不管未來。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中午休息兩小時,法師一開始就提醒大家,雖然是線上禪一,希望大家還是事先與家人溝通,做到三件事,一、禁語;二、不使用社交媒體、不上網;三、不看任何書報。休息時間,不管是準備午餐或是喝水用餐、關門開門,每一個動作都要清楚明瞭。例如喝水,知道水進入口腔和喉嚨的感覺;例如用餐,知道每一口食物咀嚼的感覺。
因為採念佛方法,休息時間我的腦中還是佛號不斷。有妄想,就提起佛號,電話跟同修報備今天禪修時間要禁語,接著準備自己的午餐。每一個動作都記得法師的提醒,盡量清楚明瞭。用餐時也不像平常眼睛一定看著iPad,心緒到處飄移不管嘴裡吃進什麼食物。餐後還有好多時間,我做一些家務,然後在家裡走路散散步,一樣提醒自己,每個動作清楚明瞭。
下午法師提醒大家,如果昏沉,可以試試睜開眼睛打坐。我一樣用念佛方法,提醒自己守好每個佛號,也提醒自己放鬆。剛好之前在果元法師的晚課開示學習到,打坐時只要發現自己不夠放鬆,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不放鬆,就放下方法,回到放鬆。
二支香之間,法師帶領大家作伸展、瑜珈動作和經行。法師很清楚的在鏡頭前示範經行動作,「 從腳跟到腳尖慢慢離地;再慢慢往前跨半步;然後腳尖慢慢著地,再延伸到腳跟。心,則專注在身體的動作上。」法師說,心的專注點可以先擇一,放在移動的腳,或是在固定不動的腳上,等到有了比較深度的覺察力,就可以擴展到觀察全身的動作。禪修結束前,法師很慈悲的回答我的問題,禪修的念佛法門,是用意根,在昏沉時腦中佛號速度可以加快,比較安定時則可以放慢。
八個小時的禪一,收穫滿滿,雖然只是初學者,我學習到覺察,也感受到 #安定 的力量。感恩法鼓山提供這麼多線上活動,讓我可以不出門,逐步逐步地參與活動,走出悲傷。很期待常興法師即將在八月慈悲帶領線上禪二。悲傷的海浪一樣會湧上來,但是透過一次次的學習和練習,我將可以平靜、安定的面對它。阿彌陀佛!
■更多 #心靈小品 https://pse.is/MJA7K
法鼓山念佛機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
📰 人生有尊嚴地走好 1.7萬次點閱安和分院講座
法鼓山安和分院9月5日舉辦社會與生命關懷講座,以「如何有尊嚴走完最後人生」為題,邀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推動「生命末期不要受苦」、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陳秀丹醫師認為,生命是有賞味期的,最好能遵從身體的退場機制;無止盡延伸的醫療,造成病人痛苦、家人心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淒慘的「四輸」,是殘酷的仁慈。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陳醫師以30年的臨床經驗分享,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洪宗杰醫師則引佛法「如實觀察、如理思惟」,幫助大家了解,安寧照顧團隊提供身、心、靈的照顧,希望減輕疼痛並讓末期病人擁有生命的尊嚴,有精神、有機會完成最後心願,安詳往生。洪醫師表示,每位病人都有著不同的生命故事,安寧照顧要解決的是心理上的不安,不是解決「死」,期許能用善心、善法,協助每位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真誠的活在當下。
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藉此提醒大眾,身體是修行的道器,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現象,生病時應當學習因果觀、業報觀,透過觀照病苦的機會,可以體會人生苦、空、無常、無我,從而超越對身體、自我的執著,心無罣礙地自在生活。
「在途中不離家舍,離家舍不在途中」,法師並表示,無盡的生命皆在旅途與家中延續著,以正念活在當下,以平常心過生活,如此就能少些負擔,多一些自在。對於重病或臨終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念佛或親友助念,要相信有佛國淨土,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虔誠恭敬,人有誠心,佛有感通。
在陳慰信醫師主持的座談中,則針對直播過程中「長輩避諱談生死,晚輩如何幫助?」「如何和臨終的長輩溝通?」「民間禮儀殯葬和佛化奠祭差別?」「遺族如何面對失落」,種種線上提問,以佛法和醫學的面向,逐一為網友們解惑。
法鼓山安和分院表示,「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本場次講座直播當日即已累計1.7萬次觀看次數,為方便大眾閱覽,將剪輯分段重新上架,影片相關連結請詳閱(https://pse.is/3nvw4n)。
#生命
#安寧
#法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