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牌二:女祭司
.
這張牌的中心是一名穿白衣的女子坐在石頭椅子上,感覺冷冰冰的灰石頭椅上,沒有任何雕刻,只是很單純的一個灰色石椅上,有種冷冰冰的感覺。
.
若是帶著任何溫度或熱情接觸這個女生,都會被這個女生的靜定與冷冷溫度給定住,難以High或快樂起來,臉容易自然微微下沉,容易帶點認真。
.
從石椅子上開始往上看看這名女性,白色的衣服非常潔淨,帶著微微的皺褶,好像有種內斂跟氣質在,是不輕易向外彰顯的氣質,往內靜靜收納一切,靜靜的看著周遭,是很文靜的女生。
.
而且端坐姿態是微微側腳收著的,那是更安穩定坐在這椅子之上,將整個身體重心都放在椅子上,沒有要快速起身的打算,而且裙襬是長長的,完全蓋住腳而沒露出,也象徵著該名女子習慣往內收斂與隱藏,沒打算輕易向外展現自己的任何一部份。
.
腳的側邊有一個月亮圖案,那是一個新月。新月通常代表”缺”,跟滿月的圓比起來,沒那麼滿,不是高漲的,波動跟反應都會比較小。
.
我們試著想想大橋下的河流(不是消波塊的海),在滿月時漲潮會比較高,動靜跟聲響都會比較多,也影響更多的周遭事物,多了些動的氣息。而且滿月容易激起人心中的情緒與反應,各種心中潛藏的秘密,也容易是在滿月下揭露,在滿月的光線中,那心中黑暗的也無形顯露,被滿月照射而勾出。
.
換句話說,要揭露一些資訊或是談談內心深處的話,滿月前與滿月中是蠻適合進行的。為甚麼滿月前也適合呢?因為越來越滿的時候,人就容易自然流露出真心話。不只是對外深度交心時可以在滿月前做,也適合深度探索自我或過往記憶、潛意識等等的,比較幽微的訊息、感覺與情緒都容易在滿月中被勾勒出。
.
我們把滿月的形象給抓出來了,而塔羅牌中的新月則恰恰與滿月是不同的能量反應。他比較像是低潮的河流,靜靜淺淺的,安靜許多,而且許多土地都露出來,跟滿滿的水比起來是比較乾的。而且新月能量,是越來越消失,也象徵訊息越來越不見,月光也越來越少,一切進入更安靜的黑暗,看不見也摸不著,是更不清楚的狀態。
.
我們會不清楚,在這不清楚中到底隱含著些甚麼?因為所有都藏起來了,像是這名女性一樣把自己都包起來了。
.
但這名女性還是有露出手與臉部,但我們靠近往牌卡上看去,很近很近的看,會發現他的臉好像稍微臭臭的,沒有笑容,嘴巴還是往下的弧形,有一種寂靜的感覺,還在看你要做甚麼或怎樣,感覺是比較被動的,不會直接就要做些甚麼,會看清楚這一切後才行動,而且帶著了然於心的冷靜清晰,能夠精準的抓到重點並深入。
.
自然地去除各種雜質,去蕪存菁的抓重點。就像她衣服上的一絲不苟,做事清爽直接明確,不容易任何的雜質。
.
在他頭上還有戴一頂滿月的帽子,滿滿的知識與反應都在腦海中,只是不動聲色地在腦部運作,在他的意識與潛意識之海中起伏,但對外顯現僅像是新月,是看不清楚且無聲無息的。
.
這滿月的帽子象徵他有知性還有學習的能力,能廣泛的整理吸收周遭外在訊息而涵納其中,擅長理解及直接掌握,代表女性特有的洞察力、觀察力及直覺力。換句話是,有著最冷靜的頭腦,以及絕對的洞察力,能夠直接看穿事物的本質。
.
這樣的女性,聯想到的會是金庸小說中的”小龍女”。他是如此的潔淨純白,能直接洞悉各種事物變化,並且抓住核心而直入,往往讓人防不勝防,直接被點破或看穿。
.
在牌卡中,她手上還有一本書籍"TORA",同時象徵他掌握智慧,但他那本書是往內收的,所以不輕易直接向外彰顯,不會直接向人展現她的語言與內容,一樣是內收斂的。但不向外展現不代表她沒有智慧,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會直接行動。
.
換句話說,非常有紀律跟原則的女性。專注力跟學習力特好,不容易分心,能直覺的洞察各種事物。
.
但女祭司背後有掛著一塊布,布上像是豐滿的果實,在布的後方則是有著平靜的水面。反應女祭司雖然表面冷靜無起伏,好像沒有感覺跟情緒,不代表她沒有!還是有的,而且因為不輕易往外表達,所以內在是十分滿溢的,仍有非常多的情緒與感受,只是對外經常是冷靜與平淡。
.
在後面的平靜湖泊面上,仍有點點起伏,反應在她的內心與裡面,都還是有波動的,只是對外仍是無聲無息。
.
旁邊則是有黑白兩跟柱子,象徵是非對錯,但她居中,感覺有自己的標準與平衡在。而且能夠安坐在兩者中間,代表女祭司也擅長分辨是非對錯,也能夠平衡是非對錯,更進而用內在擁有的智慧融合是非對錯,能夠融合二元對立,讓分裂的融合為一,而那個一則是真知灼見,是真理也是智慧。
.
在整體畫面下,是非常穩定且平靜的,象徵女祭司整體也非常平衡與圓滿,只是別人可能看不清楚。
.
以上大概是女祭司的隨寫,我也在準備新的塔羅課程,要有新的傳承跟帶領。目前工作室給我足夠的安定,讓我有基礎能做更好。
.
礁溪泡湯的彼得跑
20.12.18
下兩個月的雨,今天卻晴天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滿月 體重 變 輕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滿月 體重 變 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國育兒 寶寶雙滿月 🥰
經過了61個少眠的夜晚,夏兒雙滿月了。
白天醒著的時間多了些,表情也變多了。眼睛會跟隨著人或物體移動,眼光也會找聲音的來源,尤其是媽媽的聲音。跟所有寶寶一樣,喜歡抱抱,輕柔的撫摸,喜歡陪伴。
晚上的睡眠大約是每2-4小時醒一次,第一個月因為要衝體重,只要寶寶ㄧ醒來我就直接塞奶。第二個月後,發現他並不是餓了才醒,有時候可能是脹氣、腸絞痛、便便不舒服了、鼻塞等等因素都會打斷他的睡眠。所以半夜哭我會先觀察一下,是否餓了,以免養成他的習慣:夜哭=夜奶,這樣下去會沒完沒了。
這週我開始調整他的作息,第一是有個固定的時間表,起床、午睡跟睡覺時間。第二,開始執行睡前儀式,喝奶、泡澡、睡覺。第三,開始慢慢拉長夜晚喝奶的時間,協助他快點睡過夜,讓彼此白天的精神都能夠好一些。
第二個月的兒醫健檢,體重增加一公斤,身高增加3.5公分,慢慢地追上出生體重過輕的問題。
照顧寶寶雖然很累,很多時候無奈、無助,但是看著他一天一天平安健康的長大,就覺得很欣慰,他輕輕的一笑,就讓媽媽忘卻許多辛苦。生了三寶,覺得是情感上的最好投資,充足了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