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有哪幾種作法?
最近台灣電影《孤味》奪得光彩🎉,票房也表現亮麗,這部電影的大致劇情是林秀英(陳淑芳飾),是台南某著名餐廳的老闆,因丈夫忽然點點的離開後,一人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靠著一味「蝦捲」,撐起半邊天,因為整支影片大部份在台南開拍,所以來府城放映時,由最佳女主角陳淑芳和市長黄偉哲一起分送蝦捲給觀眾享用😋,市長也因為這部片子而特地分享他口袋裡的蝦捲名單,分別是:陳家蚵捲、淺草蝦捲、府城黃家蝦捲、欣欣餐廳、第一家食品專營處等。
蝦捲是從台南開始的嗎?🤔蝦捲或作蝦卷,其身來自於肉卷(肉捲),通常被誤寫為「雞捲」,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典》對雞卷的釋義:
🧐雞卷 ke-kńg/kue-kńg,用豆腐皮裹肉餡後油炸的一種食物。也叫「肉繭」(bah-kián),又叫「五香捲」,南部的人叫「肉繭仔」(bah-kián-á)。用「網紗油」做的叫做「網紗糋」。
如此解釋,失之輕率,實則所謂「雞捲」其實沒有雞肉,吃過的人總是納悶既無雞肉,那到底又和雞是什麼關係來著?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用豆腐皮包裹剩菜下鍋油炸,是「加」(多)出來的,類似炸春捲的作法,因此應正名為「加捲」,「雞捲」非但以訛傳訛,也容易造成誤解。
漢字「加」在台語裡有兩種發音,算術如1加1時,唸成ka;說「多」出來時,唸出來則成ke。
「加捲」是中國閩南漳州龍海石碼一帶的名產,人們本來呼之為「石碼捲」,大抵原是窮苦人家不忍浪費食物,殘羮冷炙也要利用而想出來的一種處理方式🥢,不料卻大受歡迎更傳了開來;我曾經在中國廈門著名的「四里沙茶麵」連鎖店吃過一種「五香捲」,前身便是「石碼捲」,在當地或稱「五香條」,以豆腐皮包裹五味食材或切成五段名之,竟也成一道庶民佳餚。
通常加捲是用網紗來包。豬腹膜,台語念成Bong7-se,聞聲測字,「網紗」是也,但坊間也不知是誰開始用起「網西」二字,望之不知所以然,而文化部《台灣大百科》也居然將錯就錯,加以沿用。網紗者,其形攤開來如一層薄紗,筋絡成網狀,台灣人吃豬油🐷,最高級的為「板蚋油」(如蚋般呈白色的腹部油脂),其次就是「網紗油」了,這是固定豬隻體內的隔層油脂,經高溫油炸後,分佈在腹膜上的油脂就會溶解滲入到內餡裡,使其入口更加油滑,誘發出一股清香來,台灣人不只用來包蝦捲,也用在肉捲、雞捲,即所謂的kng2(捲)或kian2(卷)等外衣。
加卷傳來府城後,至今仍然存在,那為什麼會出現蝦捲呢?😮那就和黄市長口袋名單裡的「府城黃家蝦捲」有關了。
早期的報導,乃指是隨著明鄭來台的福州人所製作的一種美味小吃,第一代的創始人黄金水師拜吳祀,起初只是做肉捲,後因日治時期的漁港大力開發,所以生鮮蝦捲反大受歡迎🦐,黄金水就是賣蝦餃、蝦捲起家的,手藝薪傳三代,歷經遷徒到現址,不是在地人食好鬥相報,是不容易找到的,所以小小一味蝦捲,也有其時代的背景,反應彼當時府城庶民的生活。
傳統的蝦捲作法🦐,是將高麗菜、蝦仁、鴨蛋、蔥等製成的蝦漿,捏成約十來公分的長條,外層用豬腹膜包裹固定其型,再裹粉下高溫油鍋炸成,食用時,佐以醬油膏及些許黄色芥末,外皮香脆,內餡彈牙,真乃人間美味也。
另外還有一種蝦捲的作法是用豆腐皮來製作,眾口難調,自然也有嗜好此味者,但在地的老饕還是認定網紗為正宗,不過古早人食物貧乏,偶而能得重油、重鹹、重甜,就算得上起碼的美味,而且由於豬腹膜的數量並不多,且容易戮破,所以一旦要量化生產,當速食店的菜色賣,這道程序就會被省略,鮮捲吃起來乃因此顯得乾澀許多,也有店家乾脆使用一般的扁食麵皮,呼之為脆皮,這則是第三種蝦捲的作法了。
台南的蝦捲其實也面臨了危機。火燒蝦🦐是蝦捲主要的內餡 ,同時也是蝦仁肉圓、蝦仁飯和擔仔麵的食材,火燒蝦視地區而有不同的稱呼,在台南青鯤鯓以其殻厚,呼為「厚殻仔」;有一回去澎湖,在海產店裡看老闆邊招呼生意邊從魚缸裡撈起紅蝦來生食,強調生鮮,一看便知是火燒蝦,以其外殻有紅斑,日本名為アカエビ,而在澎湖則叫狗蝦;在美國,也因其殻厚粗糙,覆有天鵝絨般細毛,乃以Velvet shrimp稱呼。
現在火燒蝦在台南經常供應不足,環境因素加上無法人工養殖,陸陸續續有許多相關店家不作不賣了,該不會在將來只能於電影《孤味》裡看到蝦捲了吧?😫
拍得影片分享: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到底有多少種?帶大家去吃吃看!🤗
https://youtu.be/BAdkzTinCCA
台南市政府廣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曼谷唐人街(China Town),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是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稱魁首。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
漳州人分佈 在 水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細說臺味 第一集 麵線】
為什麼生日要吃麵線?麵線可以反轉衰運?今天的細說臺味,要帶大家認識的是這一味——麵線。
↓↓↓按讚分享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民間傳說王母娘娘大壽將至,在那個還沒有名牌包和專櫃化妝品的天宮,身為乖女兒的九天玄女苦惱著怎麼讓媽媽開心呢?
突然間她靈光一閃:「是手作啊!手作的溫度最貼心!」於是便用雙手作出了細如絲、長如髮的麵線,在壽宴當天端上桌,果然讓王母娘娘開心得不得了。
一直到今天,在生日時吃麵線有添福增壽的寓意,人們也常把麵線稱作「壽麵」。
---
其實麵線最早是在清代傳進臺灣,由最早來臺的漳州及泉州人率先引進,大多在臺灣西部如彰化福興和鹿港,稱為「本地仔麵線」。
而後由福州人引進的則稱為「福州仔麵線」,分佈地區有台南麻豆和學甲、嘉義布袋、澎湖等。
現在麵線也成為臺灣人的家常料理,阿嬤煮的麻油麵線更是許多人的兒時記憶。
臺語俗話說:「呷麵線添福壽,呷豬腳添勇健。」如果你不小心被抓去關(?)或是最近覺得特別衰,麵線也能派上用場呢~
長輩常說的出獄要吃一碗豬腳麵線,因為豬腳能踢走霉運晦氣、麵線添添好運氣,衰運也會變走運。記得要指定最給力的蹄旁部位喔!
(以上內容不是虛構,敬請參考指教)
#被叫水小編要多吃點豬腳麵線
#下一集大家想看什麼呢
漳州人分佈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陳雷講話是什麼腔調?
我也算是陳雷的微歌迷,從「戀戀戀」到「我若變好額」,我會的歌起碼十來首。不過,他的歌裡面,最有名也最特別的,大概是這首「歡喜就好」。
陳雷-歡喜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GmA5rHmc
這首歌不但與他塑造的憨厚、土直形象相符,最「吸耳」(「吸睛」的耳朵版)的是這首歌的腔調——「人生短短」的「短短」並不是一般優勢腔的「té-té」(ㄉㄝ ㄉㄝˋ),而是「tér-tér」(ㄉㄜˊ ㄉㄜˋ),「問我到底腹內啥法寶」那個「到底」也不是「tàu-té」而是「tàu-tér」,哇哩咧這個發音——到底(tàu-tér)——是哪裡的腔調啊?
這種問題該問誰呢?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能聽你講幾句話,就知道來自臺灣何地嗎?
重提一個老故事:
當年我還是個小屁孩,有一次家父受邀擔任某節目的台語顧問,吾全家來到台北錄影(有機會來臺北的話,小孩都一定要死皮賴臉跟著,因為南部鄉下小孩,常會跟同儕比誰去過臺北最多次,哪怕是去的是新店新莊都算去過臺北,去過最多次的就最「潮」)。
那次坐上計程車從電視台要回台北車站,我爸媽在後座就隨意以臺語聊了幾句。運將突然轉過頭來說:「聽你們的腔,不是本地人喔?」
我爸媽面對突如其來的搭訕,也只能簡短答一句:「對。」
運將:「聽你們的腔,是從下港來的喔?」
我爸媽:「對。」
到目前為止,這些對話都還屬正常範圍。
然而下一句,讓人聽了當場頭皮發麻!
運將:「而且你們的腔,應該是在——最北不過北港、最南不過朴子的地方喔!」
全車都嚇呆了!因為他完全說中了,只聽了幾句交談就聽出我們是從台灣的哪個角落來的!而他講的區域,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十公里。(必須說明,我故鄉並不是像鹿港宜蘭永靖那種大家熟知腔調很重之地)
運將說,他因為工作接觸各地的人,所以南腔北調都懂些,而且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腔調很敏感,而且模仿力很強。
他說,有一次他載到了幾個黑道,黑道在他車上肆無忌憚講去哪裡幹了一票等等,聽得運將暗叫不妙,生怕知道太多被滅口。
於是,在快到目的地之前,運將突然以那群人的腔調說:「你們也是OO鄉的人喔?」
那群兄弟聽到鄉音一愣,也開始跟運將哈拉故鄉事。
最後,那群兄弟下車,跟運將說:「本來我們想說,到了地頭之後,順便做你一票。不過看在大家都同鄉的,也是有緣啦。再見。」
故事講完了,世間就是有這麼奇妙的人。
更奇妙的是,這麼奇妙的人,世間還找得出第二個,就是語言學家洪惟仁教授。
洪教授進行臺灣語言調查已經三十年了,有一年他進行語言調查借宿我家時,我還是高中的小毛頭,猶記得那時我還拿著一個什麼東西給他拍照建檔,所以我的倩影搞不好在他的哪一篇論文裡可以見到。
超過三十年的調查,跑遍了臺灣大小鄉鎮,洪惟仁教授終於完成了《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兩鉅冊!
其中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詳述他的研究方法,蒐集整理後對臺灣語言的分區標準,以及他對臺灣語言演變的看法。
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則有超過一百張全彩地圖,詳細到可以用村里作為單位,這個鄉西邊村和東邊村腔調不一樣,從地圖顏色區分一目了然。
下了這麼深的功夫,洪教授自稱能夠聽人講幾句話就判斷來自何方,完全不需要懷疑。
從維基百科得知,陳雷是彰化縣大城鄉西港村人,翻開《臺灣語言地圖集》,大城鄉東邊是漳州腔,不過西邊靠海處都是泉州腔,更精確地講,地圖寫得很清楚,歸類在「彰化同安腔片」。
翻開第一冊的分類理論,更清楚的分類是「老同安腔」的「芳苑二林老同安腔小片」。
陳雷的腔調來歷,翻翻《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查得清清楚楚。
不只是臺灣閩南語,臺灣的客家話、原住民語的分類與分佈,這兩本書也都詳實記載。
洪教授說:「臺灣是語言的寶庫」,這麼多不同原鄉的先民,天南地北聚集擠進一塊小島上,語言腔調的豐富與密度,實在值得我們好好保存與了解。這套《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不只是他個人的代表作,也是臺灣語言學的代表作!
在翻閱這套書之後,我心中浮現兩本書的輪廓,希望未來有人能完成:
一是《臺灣語言演變史》,從史前時代南島語族的分佈,到荷西將語言帶到臺灣何處。鄭成功講什麼話?他的部將士兵講什麼話?把他們家鄉話散播到何處?清朝各地來的移民把語言紮根在哪裡?日語和華語怎麼藉政治力量影響臺灣?北管使用的「官話」在何時何地留下影響?臺灣各地有哪些隱語(例如南部的「香蕉白話」、眷村的江湖黑話、天地會的切口),怎麼來的?
洪教授說「臺灣四百年史,就是一場語言競爭史」,我期待他能夠以臺灣史為經、文化史為緯,由他自己或門生寫出這樣一本書來。
二是《外國人學臺語》,還記得我曾經分享過一位葡萄牙青年「阿廷」嗎?
https://www.facebook.com/ngtsinlam/videos/1256319517788906/
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英語、北京話、日語和台語!(他的論文是研究彝族語言,我不確定他會不會)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居然沒住過臺灣,一直住在國外的他是怎麼學台語的呢?他講得很精要,一是「羅馬拼音」,學會拼音就能自己讀文章和查字典;二是在YouTube看「家和萬事興」。
我覺得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要學台語,已經和外國人學台語的門檻相差無幾了,如果有出版社能力邀幾個精通台語的外國人,談談他們是怎麼熟悉臺語的,或者電視台製作節目邀請外籍台語使用者現身說法,也許對於現在本土語言失落的一代,能有啟發的作用!
前衛出版社
公視台語台
漳州人分佈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曼谷唐人街(China Town),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是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稱魁首。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這裡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濃郁的潮汕風情,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色,潮洲話在這裡通行無阻。曼谷市內華人很多,大約有50多萬。遍佈街區的是數以千計各種商號,懸掛著醒目的中文招牌,經營來自中國和當地生產的商品。食品店、酒店、百貨店、雜貨店、鞋店、工藝品商店,比比皆是,但最多的是金店,門面雖不大,但裝飾得富麗堂皇,據說曼谷金店的70%分佈在唐人街。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知名產品,貴州的茅臺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北京同仁堂的丸藥、漳州的片仔癀、重慶的天麻等中藥,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此外,還有出售華文書報的書店、報攤,也有潮州戲院,國語影院等。唐人街至今保留著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華人社區習俗的特點,店鋪前都供奉著福、祿、壽三位官人像,門上、門旁匾額,對聯往往寫的是"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吉祥語。凡來曼谷的中國人都喜來此一遊,而外國人也因唐人街有中國名特產而慕名而來。曼谷唐人街與曼谷城同時誕生。現在已成為繁華商業區。這裡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巷稱演說街,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政府,動員華人為祖國出錢出力的宣傳地點。故稱演講街。泰國華人人口占全國14%,這是指仍保留中國國籍者而言;其實,多年以來,有大量華裔居民已入泰籍,並擁有泰人姓名。在曼谷,華人及擁有華裔血統泰人數目幾占一半人口。目前泰國60%大機構及銀行由華裔人士控制。
漳州人分佈 在 漳州人分佈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4月28日 — 提供漳州人分佈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漳州美食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漳州人分佈 在 漳州人分佈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4月28日 — 提供漳州人分佈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漳州美食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