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接收資訊有兩大動力:希望與恐懼」 | 盧斯達 on Patreon】
美國選舉結果最終肯定有排爭議,但首先已經令香港網絡和輿論界炸裂。由於結果失望、疑似舞弊、主流傳媒繼續封殺 Donald Trump,一些論者出來表示「暫時未有證據顯示有舞弊」、呼籲香港人不應傳播「假訊息」,正常地引來 Back Fire。憤怒的群眾反擊這些人撐登、左膠、跟中共成了同路人之類。
情緒即一切
火災蔓延的模式跟很多年前社運界的進化點一樣。有人開始想用其他方式抗爭 (早至陳巧文呼籲游行之後應該繼續和爬樹),就會有人出來說,冷靜 D、理性 D,但群眾聽到這些話,只會更加不理性和冷靜。這無關政治或社運,而是人性和心理學,因為沒人想開波就被人否定;而群眾反擊的時候一定涉及很多情緒失控和人身攻擊,於是被鬧的自然會不開心,也覺得自己被否定。長期累積下來有可能因為怨恨而跟群眾越行越遠,雙方不斷將對方推開和孤立自己。
以下這句話十分適合疏理現時的情況:「人接收資訊有兩大動力:希望與恐懼……選舉從來不是關於事實,一切都只是情緒。」 這句話來自 Mark Turnbull,他不是甚麼社會學或政治學大師,他是惡名昭著的網絡輿論操控公司「劍橋分析」的主管。有一個臥底記者偽裝成有興趣的買家,前來接洽。Mark Turnbull 就大談「劍橋分析」有多把炮,而事實上也很把炮:例如自稱「劍橋」已成功介入全球超過二百場選舉,由歐美國家到東南亞都有,套餐包括常見的網絡競選廣告策略、在社媒製造輿論,甚至說可以揭發性醜聞來打擊你想打擊的競選對手。
在談話中 Mark Thurnbull 就展示了上面的情緒哲學。希望與恐懼的來回板蕩,可以輕易將任何人接受資訊的理性摧毀。香港人在經歷反送中之後,進入存在恐懼、自我保護機制開動至 120%,又受政權和疫情持續打壓,情緒已經接近崩潰。在大絕望之下,人便要尋求手邊可以拿到的希望。於是國際線就誕生,而最大影響力的美國也順利成為香港人的投射點,而美國之中最能代表鷹派路線的 Trump 則成為香港很多人希望所在。
現在侵落敗的可能越來越大,支持者一下子就由大希望跌入大絕望。當期望與事實不符,人就需要重構自己解釋世界的 narrative,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任何關於美國選舉有舞弊、拜登是親共、國際線全部是美國民主黨海外支部的講法,來重建自己對拜登極可能勝選的世界觀。這個時候指責他們沉迷假訊息,並且動用已經為人洞察權力操作實質的 Fact Check、客觀、體制,只會將失望者進一步推向陰謀論敘述,即任何事情都不可信。你想跟一個人討論問題,你不能先否定他的情緒。
弗契分享那些年到「佔領華爾街」的現場跟民眾談話,也說你想開啟對話,你首先要稱讚他們有些事做得好,就算是大致和平、沒有垃圾之類,總之人就是不會喜歡有人疑似高高在上地「管教」他們,特別是當那個人的自尊和希望已經跌到低點。我們一直主張,要承認撐侵的民意並不非道德上低人一等、也值得被承認,這是避免大撕裂的預防針。當然,這不是「話語權群體」的主流看法,而且失望情緒也太大,所以撕咬還是爆發了。
大台的象徵物
特別的是,拜登疑似勝選,卻沒有在香港引起勝利情緒。即使是反侵者,看來也憂心沖沖。反侵者是反對,國際游說者大致算是中間,但他們都似乎越來越憂慮。拜登的中國政策是不肯說的,而害怕中美關係又回到又傾又砌、國際組織裡面解決的憂慮,並未得到時間的驗證,十分實在。更加現實的,是憂慮拜登一場上場,中國確實得到喘息機會,預言成真,群眾就會找他們算帳;國際線的憂慮則是再現實了一重,縱然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跟民主黨關係較好,但大局的發展無疑令他們夾在中間。本地民意似乎支持共和黨,而美國建制卻有所改變,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得失一邊。他們就自然想預先教育民眾,為將來稍為鋪平道路,但低估了民意的情緒面,時間點挑得太近,於是遭受炮擊。
部份反侵人其實不是撐登,但他們對「知識份子的象徵物」(大台、數據、主流傳媒客觀性) 的迷戀和辯護,在生態上落入了高高在上者的旁邊。例如民調已經再次被證明不准確,還是要為其辯護,因為自己也是依靠數據的權威行走江湖;例如「民主制度」、例如外頭有一個柏拉圖描述的「客觀真實世界」……無論發生甚麼,他們都像維護聖殿一樣維護這些概念。現實上聖殿已經千瘡百孔了,第四權採取「非常手段」對付 Trump 已經是白紙黑字。拜登上台,也回不去往日的神聖體體統。大家已經赤膊上陣,就很難穿回衣服。
既然美國已經改變,反侵者還是高舉某個自己想像中的 equilibrium,只是顯得偽善。不如大家都承認,雙方已經逾越了界線,都已生死相搏,「沒有誰比誰更高尚」,還來得坦承。反川者跟撐川者似乎都心神不寧,因為前者自己潛意識都明白,拜登勝選,世界也不會回到過去。侵的政策遺緒,在民主黨在兩院選舉的失利之下,似乎會繼續。因為反侵建制派的極端行為,撐侵者也得到自我極端化的理由;當然你也可以說第一輪逾越行為是 Trump 實踐,但再往前追就是自由派建制多年來忽視基層民意和利益,才導致侵在兩黨之外崛起,往上追是無窮無盡的純思想遊戲。
總之極化已經出現,並不斷加速,於是反川者也知道這不可能是勝利。特別是很多更左傾的人根本認為拜登實際上是右傾建制派,對進步議程口裡說是,但身體永遠不做,於是慶祝無意義。
上面重提「劍橋分析」並不是說今次選舉共和黨或民主黨有沒有類似「劍橋分析」的操控行為,而是「情緒主宰一切」確為實證的真理,更進一步是忽視情緒等於忽視了真實的一大半。不管你是從政、游說、媒體、評論者,這都是無法跨過的人性高牆。人就是如此,你無法創造一個新的神、新的希望,你不可能靠言說和理論去拆毀那個神檯。你需要一個民眾能夠移情的新對象。民眾有民眾的倫理,活動家也有活動家的倫理。如果後者認為現實的主張是,對兩黨要持開放態度,那麼亦同樣不應該選邊認同「對選舉公正性有質疑的發言就是附和假訊息」「質疑中國有介入美國選舉就是假訊息」,畢竟 fact check 機構愛 fact check,但誰人去 check 那些 fact-checker ?大家都不可能知道每個細節的真相,也未去到認為既定機制不能處理爭議,陷進去搏鬥會很困難。
薛丁格的 Donald Trump
說了那麼多,我還是自報家門:個人一直都是支持 Donald Trump 政府的政策取向,特別是他身旁有龐貝奧、有彭斯。Trump 的意識形態濃度,沒有他們的高,但 Trump 任選了他們,對大歷史有功。有色人種特別是拉丁美人特別是古巴人對 Trump 的高支持率,亦已經說明了 Trump 在內政和經濟上沒有別人說得那麼差,甚至是優異。他唯一不好就是不夠運,武漢肺炎和 BLM 打亂了一切;但最終香港人還是要有面對最壞的心理準備。
Trump 破壞了很多人、很多國際組織、很多境外集團的既得利益,如果他們沒有阻止他順利當選,就證明他過去四年做的事沒有入肉;既然入肉,他就多數要中途中箭下馬。背後涉及全球利益,任何人當然都會用任何手段鬥爭。你要不就在中途下馬成為神話,要不就做完極限任期然後大家發現你也不是最終的加速者。這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的假設、薛丁格的 Donald Trump。究竟他是哪種定位,是歷史要準備的問題,但一般香港人要準備的,永遠應是最壞情況和想像,即對方換人要怎樣做,換路線又要怎樣應對。
真心支持是一回事、叫屈抱怨也是值得,但如果現實是殘酷版本,由拜登上、整個對中對策也變成緩和版本,那我們是真心繼續下去,以後截斷自己跟美國可能的溝通?放棄政治?那是口頭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無法移民,政治不會放過你。即使美國總統變得親中,香港人最終還是無法避免被「港美關係」影響,可以選擇任由被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或者自己也爭取成為籌碼或者更好的版本——決定者之一,並沒有一個叫做放棄的選擇。
不管是今年還是四年之後,Donald Trump 都會成為世人內心逐漸遠去的影子,人們會嗅到他的政策氣味、也許他會成為名嘴繼續參與政治,但他不可能永遠勝利。正如特朗普當權的時候,機會來到,香港的主流政界人再不喜歡他,還是要被迫著去合作溝通;如果是拜登,香港人如果再有機會,肯定還是要積極跟進,你不可能眼白白看著自己失去突如其來的機會——即使對方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如果 Donald Trump 是香港人,他也會抱持這樣的實利立場。如果美國的行政當局對香港不友善,那就看看眾議院、參議院、民間團體是否對香港友善。如果都沒有,那就是回到原點;但機會還是要靠香港創造,美國才會跟,上一次也是,下一次應該也一樣。 難道香港不是一直也逆風嗎?難道逆風不是我們一直要面對的現實?
澳洲「反華學者」Kevin Carrico在《蘋果》這樣說,是所有派別的港人甚至美國人都要探究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當美國歡慶自己擺脫了特朗普政府國內政策的可恥遺產時,我們如何才能避免無恥地返回對中共自滿的『無條件交往政策』、並在錯位的『開放』幻想下繼續犧牲在中共鐵蹄下受害的民眾? (The question that thus arises is: as the United States thankfully sheds the more disgraceful legacies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domestic policies, how can we avoid a disgraceful return to the type of complacent unconditional engagement with the CCP that sacrifices those suffering under Beijing’s hand to a misplaced fantasy of “opening”?) 」
你是甚麼人?的問題
最後就是看到一個網友的話,我認為很值得深思,也描繪出一個危險的想像:你將自己定位為 (例如) 香港駐華盛頓民間代表,還是華盛頓某黨駐香港民間代表?權力和話語權不斷往還加減的中間,身份和想法可能轉移。在千百年的地球殖民史裡,無數的民族都有一小部份人接受殖民母國的文化和教育之後,就開始產生另一個身份認同,即買辦階級。這不是支持誰人就是買辦。就算有人支持侵但思想意識利益都已經在外國,就是已自外於香港這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對於上一代的港人買辦不斷瞞報本地民情、「代表」人民、支持回歸、支持中國入世貿之類咬牙切齒。將來若果同樣發生,這是沒有人想見到的情況。台灣人很早就有「美國線」了,他們用了幾十年來游說,中間跨越了很多屆政府。這些政府有親台的,也有很多親中的,但他們還是要世代繼續經營大國關係,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事。香港的國際線會怎樣流變呢?這可能是比起美國大選更切身的問題。
如果你去墨爾本旅行,一日遊行程通常會有「菲利普島」(Phillip Island)這個選項。Phillip Island 主要是看小藍企鵝集體跨越大海自沙灘上陸的生態奇觀。小藍企鵝害怕燈光和人聲、海路很遠、海獅也會掠食牠們。最終有些企鵝能夠上岸,也有一些會迷失或死在途中。雖然這也是一定發生,但你只能期望牠們最後有一些能挨得到終點。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的推薦目錄: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空姐泰酷 Press to Tal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火災處理三步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火災處理三步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消防神學院- Posts 的評價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現在火災的八卦,YOUTUBE、PTT、DCARD和Yahoo名人 ... 的評價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現在火災的八卦,YOUTUBE、PTT、DCARD和Yahoo名人 ... 的評價
- 關於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現在火災的八卦,YOUTUBE、PTT、DCARD和Yahoo名人 ... 的評價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接收資訊有兩大動力:希望與恐懼」 | 盧斯達 on Patreon】
美國選舉結果最終肯定有排爭議,但首先已經令香港網絡和輿論界炸裂。由於結果失望、疑似舞弊、主流傳媒繼續封殺 Donald Trump,一些論者出來表示「暫時未有證據顯示有舞弊」、呼籲香港人不應傳播「假訊息」,正常地引來 Back Fire。憤怒的群眾反擊這些人撐登、左膠、跟中共成了同路人之類。
情緒即一切
火災蔓延的模式跟很多年前社運界的進化點一樣。有人開始想用其他方式抗爭 (早至陳巧文呼籲游行之後應該繼續和爬樹),就會有人出來說,冷靜 D、理性 D,但群眾聽到這些話,只會更加不理性和冷靜。這無關政治或社運,而是人性和心理學,因為沒人想開波就被人否定;而群眾反擊的時候一定涉及很多情緒失控和人身攻擊,於是被鬧的自然會不開心,也覺得自己被否定。長期累積下來有可能因為怨恨而跟群眾越行越遠,雙方不斷將對方推開和孤立自己。
以下這句話十分適合疏理現時的情況:「人接收資訊有兩大動力:希望與恐懼……選舉從來不是關於事實,一切都只是情緒。」 這句話來自 Mark Turnbull,他不是甚麼社會學或政治學大師,他是惡名昭著的網絡輿論操控公司「劍橋分析」的主管。有一個臥底記者偽裝成有興趣的買家,前來接洽。Mark Turnbull 就大談「劍橋分析」有多把炮,而事實上也很把炮:例如自稱「劍橋」已成功介入全球超過二百場選舉,由歐美國家到東南亞都有,套餐包括常見的網絡競選廣告策略、在社媒製造輿論,甚至說可以揭發性醜聞來打擊你想打擊的競選對手。
在談話中 Mark Thurnbull 就展示了上面的情緒哲學。希望與恐懼的來回板蕩,可以輕易將任何人接受資訊的理性摧毀。香港人在經歷反送中之後,進入存在恐懼、自我保護機制開動至 120%,又受政權和疫情持續打壓,情緒已經接近崩潰。在大絕望之下,人便要尋求手邊可以拿到的希望。於是國際線就誕生,而最大影響力的美國也順利成為香港人的投射點,而美國之中最能代表鷹派路線的 Trump 則成為香港很多人希望所在。
現在侵落敗的可能越來越大,支持者一下子就由大希望跌入大絕望。當期望與事實不符,人就需要重構自己解釋世界的 narrative,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任何關於美國選舉有舞弊、拜登是親共、國際線全部是美國民主黨海外支部的講法,來重建自己對拜登極可能勝選的世界觀。這個時候指責他們沉迷假訊息,並且動用已經為人洞察權力操作實質的 Fact Check、客觀、體制,只會將失望者進一步推向陰謀論敘述,即任何事情都不可信。你想跟一個人討論問題,你不能先否定他的情緒。
弗契分享那些年到「佔領華爾街」的現場跟民眾談話,也說你想開啟對話,你首先要稱讚他們有些事做得好,就算是大致和平、沒有垃圾之類,總之人就是不會喜歡有人疑似高高在上地「管教」他們,特別是當那個人的自尊和希望已經跌到低點。我們一直主張,要承認撐侵的民意並不非道德上低人一等、也值得被承認,這是避免大撕裂的預防針。當然,這不是「話語權群體」的主流看法,而且失望情緒也太大,所以撕咬還是爆發了。
大台的象徵物
特別的是,拜登疑似勝選,卻沒有在香港引起勝利情緒。即使是反侵者,看來也憂心沖沖。反侵者是反對,國際游說者大致算是中間,但他們都似乎越來越憂慮。拜登的中國政策是不肯說的,而害怕中美關係又回到又傾又砌、國際組織裡面解決的憂慮,並未得到時間的驗證,十分實在。更加現實的,是憂慮拜登一場上場,中國確實得到喘息機會,預言成真,群眾就會找他們算帳;國際線的憂慮則是再現實了一重,縱然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跟民主黨關係較好,但大局的發展無疑令他們夾在中間。本地民意似乎支持共和黨,而美國建制卻有所改變,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得失一邊。他們就自然想預先教育民眾,為將來稍為鋪平道路,但低估了民意的情緒面,時間點挑得太近,於是遭受炮擊。
部份反侵人其實不是撐登,但他們對「知識份子的象徵物」(大台、數據、主流傳媒客觀性) 的迷戀和辯護,在生態上落入了高高在上者的旁邊。例如民調已經再次被證明不准確,還是要為其辯護,因為自己也是依靠數據的權威行走江湖;例如「民主制度」、例如外頭有一個柏拉圖描述的「客觀真實世界」……無論發生甚麼,他們都像維護聖殿一樣維護這些概念。現實上聖殿已經千瘡百孔了,第四權採取「非常手段」對付 Trump 已經是白紙黑字。拜登上台,也回不去往日的神聖體體統。大家已經赤膊上陣,就很難穿回衣服。
既然美國已經改變,反侵者還是高舉某個自己想像中的 equilibrium,只是顯得偽善。不如大家都承認,雙方已經逾越了界線,都已生死相搏,「沒有誰比誰更高尚」,還來得坦承。反川者跟撐川者似乎都心神不寧,因為前者自己潛意識都明白,拜登勝選,世界也不會回到過去。侵的政策遺緒,在民主黨在兩院選舉的失利之下,似乎會繼續。因為反侵建制派的極端行為,撐侵者也得到自我極端化的理由;當然你也可以說第一輪逾越行為是 Trump 實踐,但再往前追就是自由派建制多年來忽視基層民意和利益,才導致侵在兩黨之外崛起,往上追是無窮無盡的純思想遊戲。
總之極化已經出現,並不斷加速,於是反川者也知道這不可能是勝利。特別是很多更左傾的人根本認為拜登實際上是右傾建制派,對進步議程口裡說是,但身體永遠不做,於是慶祝無意義。
上面重提「劍橋分析」並不是說今次選舉共和黨或民主黨有沒有類似「劍橋分析」的操控行為,而是「情緒主宰一切」確為實證的真理,更進一步是忽視情緒等於忽視了真實的一大半。不管你是從政、游說、媒體、評論者,這都是無法跨過的人性高牆。人就是如此,你無法創造一個新的神、新的希望,你不可能靠言說和理論去拆毀那個神檯。你需要一個民眾能夠移情的新對象。民眾有民眾的倫理,活動家也有活動家的倫理。如果後者認為現實的主張是,對兩黨要持開放態度,那麼亦同樣不應該選邊認同「對選舉公正性有質疑的發言就是附和假訊息」「質疑中國有介入美國選舉就是假訊息」,畢竟 fact check 機構愛 fact check,但誰人去 check 那些 fact-checker ?大家都不可能知道每個細節的真相,也未去到認為既定機制不能處理爭議,陷進去搏鬥會很困難。
薛丁格的 Donald Trump
說了那麼多,我還是自報家門:個人一直都是支持 Donald Trump 政府的政策取向,特別是他身旁有龐貝奧、有彭斯。Trump 的意識形態濃度,沒有他們的高,但 Trump 任選了他們,對大歷史有功。有色人種特別是拉丁美人特別是古巴人對 Trump 的高支持率,亦已經說明了 Trump 在內政和經濟上沒有別人說得那麼差,甚至是優異。他唯一不好就是不夠運,武漢肺炎和 BLM 打亂了一切;但最終香港人還是要有面對最壞的心理準備。
Trump 破壞了很多人、很多國際組織、很多境外集團的既得利益,如果他們沒有阻止他順利當選,就證明他過去四年做的事沒有入肉;既然入肉,他就多數要中途中箭下馬。背後涉及全球利益,任何人當然都會用任何手段鬥爭。你要不就在中途下馬成為神話,要不就做完極限任期然後大家發現你也不是最終的加速者。這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的假設、薛丁格的 Donald Trump。究竟他是哪種定位,是歷史要準備的問題,但一般香港人要準備的,永遠應是最壞情況和想像,即對方換人要怎樣做,換路線又要怎樣應對。
真心支持是一回事、叫屈抱怨也是值得,但如果現實是殘酷版本,由拜登上、整個對中對策也變成緩和版本,那我們是真心繼續下去,以後截斷自己跟美國可能的溝通?放棄政治?那是口頭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無法移民,政治不會放過你。即使美國總統變得親中,香港人最終還是無法避免被「港美關係」影響,可以選擇任由被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或者自己也爭取成為籌碼或者更好的版本——決定者之一,並沒有一個叫做放棄的選擇。
不管是今年還是四年之後,Donald Trump 都會成為世人內心逐漸遠去的影子,人們會嗅到他的政策氣味、也許他會成為名嘴繼續參與政治,但他不可能永遠勝利。正如特朗普當權的時候,機會來到,香港的主流政界人再不喜歡他,還是要被迫著去合作溝通;如果是拜登,香港人如果再有機會,肯定還是要積極跟進,你不可能眼白白看著自己失去突如其來的機會——即使對方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如果 Donald Trump 是香港人,他也會抱持這樣的實利立場。如果美國的行政當局對香港不友善,那就看看眾議院、參議院、民間團體是否對香港友善。如果都沒有,那就是回到原點;但機會還是要靠香港創造,美國才會跟,上一次也是,下一次應該也一樣。 難道香港不是一直也逆風嗎?難道逆風不是我們一直要面對的現實?
澳洲「反華學者」Kevin Carrico在《蘋果》這樣說,是所有派別的港人甚至美國人都要探究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當美國歡慶自己擺脫了特朗普政府國內政策的可恥遺產時,我們如何才能避免無恥地返回對中共自滿的『無條件交往政策』、並在錯位的『開放』幻想下繼續犧牲在中共鐵蹄下受害的民眾? (The question that thus arises is: as the United States thankfully sheds the more disgraceful legacies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domestic policies, how can we avoid a disgraceful return to the type of complacent unconditional engagement with the CCP that sacrifices those suffering under Beijing’s hand to a misplaced fantasy of “opening”?) 」
你是甚麼人?的問題
最後就是看到一個網友的話,我認為很值得深思,也描繪出一個危險的想像:你將自己定位為 (例如) 香港駐華盛頓民間代表,還是華盛頓某黨駐香港民間代表?權力和話語權不斷往還加減的中間,身份和想法可能轉移。在千百年的地球殖民史裡,無數的民族都有一小部份人接受殖民母國的文化和教育之後,就開始產生另一個身份認同,即買辦階級。這不是支持誰人就是買辦。就算有人支持侵但思想意識利益都已經在外國,就是已自外於香港這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對於上一代的港人買辦不斷瞞報本地民情、「代表」人民、支持回歸、支持中國入世貿之類咬牙切齒。將來若果同樣發生,這是沒有人想見到的情況。台灣人很早就有「美國線」了,他們用了幾十年來游說,中間跨越了很多屆政府。這些政府有親台的,也有很多親中的,但他們還是要世代繼續經營大國關係,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事。香港的國際線會怎樣流變呢?這可能是比起美國大選更切身的問題。
如果你去墨爾本旅行,一日遊行程通常會有「菲利普島」(Phillip Island)這個選項。Phillip Island 主要是看小藍企鵝集體跨越大海自沙灘上陸的生態奇觀。小藍企鵝害怕燈光和人聲、海路很遠、海獅也會掠食牠們。最終有些企鵝能夠上岸,也有一些會迷失或死在途中。雖然這也是一定發生,但你只能期望牠們最後有一些能挨得到終點。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空姐泰酷 Press to Tal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
《機艙機密:關於空中旅行,你該知道的事實》
我買的這一本書是舊版,由好人出版社出版。
現在出版社變成行路,換了封面,改名叫做《機艙機密:空中旅行大百科》
對航空業有興趣的人,這的確是一本輕鬆有趣的讀物,最適合在飛機上看,一邊由專業的來為你解釋大大小小不為人知的細節與秘辛,一邊細細品味當下的環境(你知道,機艙加壓稍微缺一點氧的情況下,人都會變得比較怪)
這一本書是隔了好久才再拿起來閱讀的,原因是第一章〈飛機的真相—機翼的相關知識、為何飛行速度的單位叫「節」?〉知識太過艱深、讀不下去。我相信作者已經盡量簡化了,可是我對機械真的沒甚麼興趣。跟我一樣對機器一竅不通的人可耐著性子,到後面會越來越有趣。
作者的文筆帶有諷刺性的幽默,有時讀著會不禁大笑起來。可以從他的文字(透過翻譯)裡感受到他對飛行及航空業的熱愛、以及他擁有的豐富知識。只有抱有熱情的人,才會想要觀察、深入與提出問題與反省。而這本書就是一本Q&A加上他自己對航空業的省思。
這本書赤裸裸的解答了任何對機師、飛行、航空業、機艙、航空公司有的問題。包括薪水、空難、歷史、自身經驗、對TSA的憤怒等等。你知道副機長完全有資格駕駛飛機嗎?機長因為年資關係而晉升,但飛機都是輪流駕駛的,受訓的知識不會因為位階小而比較少。
「飛越大西洋的時候...因為沒有太多事要做,思緒也很容易神遊四方...萌生一些生死命運相關的念頭。」
身為空服員,我常常在想他們平飛後,在前艙坐這麼久的時間,到底在想甚麼。的確,要是夜航,盯著一望無際、長達數個小時的黑暗,要是我也會憂鬱起來吧。
「駕駛害怕墜機嗎?當然怕。現實的考量下,他們必須存有恐懼之心,這就是他們的工作。」
昨天大家吃晚飯,此次同行的機師聊到他的朋友都會跟他說「哇你當機師,工作一定很刺激喔!」他聽到都會回「刺激通常就代表有事情發生了,你想要刺激嗎?」的確,接著他分享我們公司目前為Head of Flight-ops的機長常說的一句話"Keep the flight safe and boring." 我想這剛好呼應嚴謹的重要性。
「1988年的電影《雨人》...『每間航空公司至少都有發生過一兩次墜機事件』,克魯斯對霍夫曼說:『但這不代表航空公司不安全。』『澳洲航空就沒有』,霍夫曼回應:『澳洲航空就從來沒發生過意外。』我愛這段對話,因為湯姆克魯斯的對白很正確又有道理,霍夫曼的台詞就沒甚麼參考價值了。」
民眾通常比較信任名聲響亮的航空公司,但作者其實會看情況選擇當地的航空公司,因為他們對領地和會發生的狀況比較了解。他舉玻利維亞航空公司為例,它並不是主流公司,可是它的商用機場全球海拔最高,三十四年來穿梭在險峻的高原及曲折的安地斯山脈中,只發生了兩次意外。
其中也有些有趣的小知識。為什麼機艙那麼乾燥卻不再加濕一點?載更多水不但加成本加重量、濕氣和水珠也會有造成機身內部腐蝕的問題。
還有作者本人最害怕的緊急情況是鋰電池引發的火災(請各位要注意了)。還有你知道Quantas與袋鼠並沒有關聯嗎?它的意思是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的縮寫。作者對於1977年特內里費事件說了一個很長很神祕的故事,足足顯示了災難就是一連串的意外過失形成的連鎖反應,和糟到不行的壞運組合起來的。先說一個,發生意外導致583人死亡的這兩架747飛機本來都不是飛特內里費島的。
喜歡設計的人與航空迷則應該會喜歡第七章〈讓人愛恨交織的航空公司〉裡面介紹了許多航空公司經典的商標、塗裝與歷史,為何有些航空公司能夠成為經典。我以前國中時喜歡看阿姨家的讀者文摘,背後的"Smooth as Silk"廣告,搭配夕陽下的泰航飛機總是讓我著迷。泰航可以考慮換一下制服的顏色,但請永遠不要換掉這個經典slogan.
分享一點點很有感的段落:
「聯邦航空法規...顯示出航空業對文字有極大的才華,能將最簡單的概念用最複雜迂迴的語言表達。...安全解說,將大概只要25秒的實用資訊,堆砌成長達六分鐘的廢話。」
「就在大樓崩塌的十秒內,我便已明白,開飛機這行將會產生變化。...穆漢默德·阿塔真正帶給後世的影響更加平庸瑣碎,那就是『乏味』:長長的人龍、搜身、不同顏色的警訊...打著安全之名,竟做些沒意義的表面功夫...有句名言是『恐怖份子贏了』...想贏的東西跟這不太一樣,可是,他們依然贏得了某種勝利。」
相信再次出版後的翻譯會精準許多,雖然封面比較醜,但稍微翻了一下,附註和插圖都補上了,想看的人建議看行路的版本。
#泰航的泰文版本slogan有人知道嗎
#另外一本書地勤機密也滿有趣的
#誰來寫一下客艙組員版本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火災處理三步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二、發生火災時: 火警應變三步驟:示警(大叫:「發生火災了!」) →應變(小火快跑、濃煙關門)→安全後打119報案。 ...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 ... <看更多>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消防神學院-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日前才發生南方澳斷橋事件,前日又大雅鐵皮屋火災帶走了2位消防弟兄的生命,看到 ... 常問大家,如果今天發生火災的當下,你只能夠選擇做一件事情,你們會選擇做甚麼 ... ... <看更多>
火災發生時 第 一件 事情 應該要做 甚麼 在 火災處理三步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二、發生火災時: 火警應變三步驟:示警(大叫:「發生火災了!」) →應變(小火快跑、濃煙關門)→安全後打119報案。 ...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