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情結》特徵:病態的悲苦角色
受害者情結個體都有幾乎是上癮式的悲苦控,他們擁抱悲苦,視悲苦為自己的價值,如果不以悲苦呈現自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為何存在?
「我是這麼這麼受苦,承受這麼多巨大的苦楚,可憐可憐我吧!我好無辜,好受苦啊!為什麼沒有人在我身邊啊!為什麼要讓我那麼寂寞、痛苦和無助啊?」
他們無法以理性和思考面對現實生活的問題,還會誇大地表現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 這是華人社會長久傳遞下來的受苦文化。特別是女性,為了證明自己的「好」,必須不斷以吃虧、吃苦,吃掉所有的不甘心、不甘願、委屈、痛苦,都一併吃下,才以為自己生命是有價值的、精神是完美的。
這種從很小開始,就無意識地以吃苦,甚至受虐,來當作一種自我存在的證 明,卻同時累積許多情感缺乏關照,把自己視為一個不配得到愛與關懷的人,只 有別人要他吃下的苦,他便毫無異議的強迫自己吞下。
吃的苦這麼多,吃到自己的心都碎掉了,人也壞掉了,哪能不覺得被這世界 辜負及拋棄呢?所以,越吃苦的人,越覺得自己被這世界所害、被別人所忽視, 然後出現:「都是他們對不起我」的怨恨念頭。
但即使心有不甘,也早就不平衡,但若是有人告訴他可以不用吃苦了,也不 要再委屈自己了,他反而會覺得自己是否沒有用了?不再被需要及在乎了?而出 現一種不情不願離開受苦的情境。再者,他也無法就此停止早已形成的病態受苦 的神經症反應。為什麼呢?因為在早年無法獲得正向情感安撫及滿足的個體,透 過受苦的形式和歷程,來自我滿足內心的空虛和無意義感。
所以若要他們不要再吃苦、受苦,離開那些受苦的情境和不當的對待,他們 反而會無所適從的呢喃著,這樣會讓他們內心產生許多罪惡感、愧疚感,好像自 己很罪惡或很不道德。
也就是說,這種受苦傾向,混淆著真實的痛苦感,而藉由這痛苦感激發出內 在一種「存在的獨特感」,讓個體內在產生:「你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嗎?」、 「我吃過的苦比你吃過的鹽多太多了」的一種優越感和偉大感。所以才會讓周圍 的人感受到,好像此人倚著自己的受苦,強迫他人的忍讓及滿足,否則就是無視 他的受苦情操、無視他的犧牲和承受。
在一些具有宗教信仰嚴厲規範的家庭裡,或是社會長期下來的集體無意識, 都可能使我們內心隱藏著「受苦受虐即是靈魂昇華」的彌賽亞情結(或稱救世主 情結)。
這無意識的殉道者原型,若是和受害者情結的孤兒原型交互作用,那 麼,這不僅加乘了受苦的病態性強迫傾向,讓受害者情結個體不可自拔,同時還 會以趨向自虐的方式,以悽慘的遭遇增加自己的悲苦感。
即使身旁的人已看不下去,甚至不斷的干預來企圖阻止個體不停的掉落至悲慘深淵,以終止個體的自怨自艾和痛苦的發生,但那對受害者情結個體來說,這 將導致他失去存在的意義,也使他早年所承受的苦痛,一併失去了意義。
對受害者情結的個體而言,「病態受苦即是意義」,這種沉溺於痛苦的循環之中,反而激起個體一種「我是多麼努力的求生,又多麼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的自我撫慰。即使,這種以痛苦換取自我撫慰的補償歷程,他們完全無 意識,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麼。
事實上,人類的生活當然伴隨著痛苦,成長是痛苦、疾病是痛苦、失喪是痛 苦、求不得是痛苦,還有老化及死亡也是痛苦,但在沒有病態受苦傾向的人身 上,我們會看見痛苦雖然存在,但人會以他內在的資源和功能,去連結外在的資 源和幫助,來一方面調節自己適應這些痛苦的歷程,另一方面從這些痛苦淬煉出 面對生命實相的智慧,進一步修通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但受害者情結的個體,由於「情結」在內在深層猶如打上了死結,使其經歷 到痛苦就像是墜入到某種情緒漩渦,在失去自主感和自我意識下不斷的循環某些 情緒情節和反應,好像跳針一樣,只要一被勾住了某種內心不好的感受,這病態 的受苦傾向就會出現,讓個體執著地破壞自己可以獲得的解脫與真實的快樂。
受害者情結的人格會如此奴役個體整個人,讓他們沒有別的方法,也無法行使思考,必須被受害者情結這個次人格控制及支配。他必須受害、他必須受苦,才能符合他對自己、對環境、對他人的設定。
若無法和我們深層那些不被我們覺察的無意識內容溝通、對話,進而賦予自己 新時代的人生見解和意義,我們可能都難以真正的離開受苦傾向,終止以受苦來 證明自己存在意義的自動化導向。
對具有受害者情結的個體來說,受害意謂著某種受苦,無意識的反覆停留在受害感覺裡,藉此撫慰及滿足自己無意義的生命空虛感,這是我們不得不了解 的內在需求。
而為了讓這種內在需求不斷地得到相似的內容和材料運作(就像蒸汽火車需 要添煤炭加熱水來產生蒸氣運行),受害者情結的個體用扭曲的信念信條讓生活的情境,反覆製造出相似的受苦情緒感受,加深被環境所害的感覺。
#受苦成癮
#若失去痛苦,人生就覺得空乏
#人活著是要活得健康,不是為了受苦
-
《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本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842?sloc=main_mb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什麼是SIP症候群嗎 這段防疫期間,你覺得自己的心情變得比以前更複雜了嗎?不論是在家工作、或者是減少出遊、或者是每次出門都要戴口罩長很多青春痘⋯⋯都讓你覺得很煩、很孤單、很寂寞嗎? . 前幾天我跟美國加州的家族治療師(MFT)聊到這個狀況,我才知道原來這跟(Shelter i...
「無意義感」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探索] 活著沒有意義,又不敢自殺的話要怎麼辦? - 看板NewAge 的評價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觉醒之后》41 无意义感的陷阱(一)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無意義感 在 無意義感- Explore 的評價
無意義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試著用心理學,來覺察自己生活中的無意義感、酗酒習慣、忙碌感、憂鬱、虐待型關係等,是否與你的「乏味感」有關,如果這是一個長期的現象,那你可能有「慢性乏味」。
無意義感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總在社群平台上流連忘返? 可能因為你已經不堪負荷】
為什麼現代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大量使用電腦和手機,並且到完全無法自控的狀態,例如:只要一空下來,就拿起手機上網;即使家人、伴侶或孩子在身邊,也無法放下手機,停止瀏覽。
當我們和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連結時,也越來越減少和其他人類有意義的互動及眞實親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感到情感匱乏導致的「孤單」、「空虛」、「心慌」,還有「無意義感」。
完整閱讀>> https://books.cw.com.tw/blog/article/1541
-
📖 摘自 #蘇絢慧 《#療癒孤寂》https://reurl.cc/Q9NoR5
無意義感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什麼是SIP症候群嗎
這段防疫期間,你覺得自己的心情變得比以前更複雜了嗎?不論是在家工作、或者是減少出遊、或者是每次出門都要戴口罩長很多青春痘⋯⋯都讓你覺得很煩、很孤單、很寂寞嗎?
.
前幾天我跟美國加州的家族治療師(MFT)聊到這個狀況,我才知道原來這跟(Shelter in place,SIP)有關。
.
當一個人長期被關在一個密閉空間、減少和其他人的社會互動,容易出現:寂寞、空虛、焦慮、無意義感、覺得自己好像被社會給孤立、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生活節奏打亂、失眠、食欲改變等等的情況⋯⋯而像這樣的一種時候,是最需要心靈上面支持的。
.
倘若你有居家隔離檢疫的朋友,或者是你本身就在自主管理14天,那麼我非常建議你來聽聽這次的直播,不但會談到SIP,也會聊到當一群家人都沒出門、都待在家,可能會發生的衝突困境是什麼,以及該怎麼處理和面對。
.
#一小時課程大綱
1. 你知道你怎麼了嗎?
2. 居家工作或隔離喚起何種焦慮?如何緩解?
3. 居家工作或隔離喚起何種憂鬱?如何緩解?
4. 這如何影響你的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
5. 這如何影響你的其他人際關係?
6. 這如何影響你與自己的關係?
#總結:自我身心靈照顧建議
無意義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介紹
訪問總審訂:林怡嘉、吳宛育
內容簡介:
捨得,不捨得────生命有盡,思無盡,告別之前,留下慈悲。
「我在痛苦,別人也在痛苦,我可以再做點什麼。」
一位癌末病友這麼說。
在社工師引導之下,圓滿因生病而匯聚的人生。
「我只希望,他沒有痛苦的離開……。」
多數人希望自己善終,卻不放心讓家人好走?
其實,我們可以有更慈悲的選擇!
──原來「生心靈」的平安,才是病人和家人共同期待的善終。──
➤生安|安穩生活,重拾力量
面對末期疾病,有時不只是身體病痛折磨,更受苦的是過往生命經驗的種種缺憾或裂痕,隨之接踵而來,面對孤單生命,社工師陪伴一起重拾力量。
➤心安|安頓情緒,停止折磨
關於死亡的逼近,社工師陪伴病人面對死亡的焦慮,預防無意義感的自殺,也同理照顧者的壓力,停止對自己及對家屬的折磨。
➤靈安|安靜沈著,轉念昇華
透過促成心願圓滿,利他生命價值的展現,這一世旅程的結束,轉變為永恆存在的祝福,自己也可以成為靈性安定的助力。
「善終」的積極意義,或許應該是──好好活著、心存善念、身行好事。
〈四道人生,兩代糾結的生命功課〉
病房裡,除了滿頭白髮的湯伯外,還有一位很積極、很焦慮的女兒……。
服務湯伯的一年三個多月裡,我走進了湯伯家的糾結纏縛,也看見了兩代的情緒衝撞。
〈終止無效醫療,撤除維生醫療〉
兩位白髮蒼蒼老人佝僂的身軀,在病人耳邊呼喚的場景,內心不免揪了起來。
我的出現,代表著醫療團隊期盼我介入關心這個家庭,只是任務有點沈重,我必須告訴兩位徬徨無助的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他可能無法再好轉了……。
〈阿彥的願望〉
腫瘤壓迫頸椎,下半身無力已經持續一年多,終日只能躺床看著天花板。
他不怨天尤人,甚至主動提及捐贈器官,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是這些想法,都還沒有跟媽媽及家人商量……。
〈拿生氣懲罰自己的阿雅〉
「你們這樣為難我,讓我的病情加重,我死也不原諒你們!」因為夜診批價時間太久,導致阿雅情緒大爆炸。
心想:「她是我很不喜歡接的那種個案……。」這個不喜歡的病人,竟讓我陪了超過兩年!
〈十歲小太陽〉
「診斷腦幹受損、呼吸慢性衰竭。」聽著醫師專業描述的病情,我沒有孩子病情的輪廓,接了任務才明白,跟著孩子、家屬與團隊,走了一趟生命學習旅程。
因此,我暗自稱這位十歲小男生──小太陽。
〈愛過很多人,卻忘了愛自己的武哥〉
武歌跳樓送急診的第一天,病房就通知我了,心情很複雜,之前一直擔心而且也努力預防的事,現在真發生了
「就讓我這樣一個人吧!」一派無所謂的態度,不希望去找他的家人。
〈你盡力了,也讓我盡最後一份力!〉
「真對不起,因為你發現得太晚,我救不了你……。」主治醫師看到病人這麼勇敢,如此勇於面對生命,可是身為醫師卻無法再為他多做些什麼。
「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這時候反而換病人安慰起醫師。
經歷過許多生死現場的我,看著眼前這幕,也為之動容。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
更多社工師陪伴現場的暖心故事,都在慈悲善終。
作者簡介:林怡嘉 社工師/總審訂、作者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工師
◎學歷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東部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社工師
財團法人自閉症基金會社工員
◎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作者簡介:吳宛育 社工師/總審訂、作者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工師
◎學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高專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優秀獎章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出版社粉絲頁: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BTT Health 博思健康網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無意義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最後一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曉得你是否有過掙扎,到底要多賺一點錢?還是把時間留下來陪家人?或是好好照顧自己?
或是讓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潮流、大眾口味一點,使自己更被看見?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卻不為人知?
這些都是很困難的決定,也許你知道經營關係很重要,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時間是不等人的,可是當生存的焦慮就在眼前,你真有把握可以拒絕升職、加薪的機會,只為了守護最愛的人?
或是你知道創作是需要往內挖的,媚俗的東西,只能曇花一現,無法流傳下去,但是當大家都一窩蜂流行某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不懷疑自己?也不確定自己的決定是擇善固執,還是不知變通?
面對這類情況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出平衡,設法保留兩邊的好處,讓自己可以左右逢源。但現實上,要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並沒有那麼容易,常常我們只能滿足一邊的需要,保留某些好處,並且付出必要的代價。
可是偏偏人很不喜歡損失,所以我們都會延後決策,不肯下定決心,選了一條路後,就好好的把它走完,而是「吃碗內,看碗外」。
因此,時常擺盪在兩端,滿足某個需要後,又覺得另一邊沒得到,很失落,跳到另一邊後,又懷念以前的模樣。把自己搞得很累。
為了讓心裡不那麼拉扯,很多人會逼自己趕快做出決定,可是依據我的經驗,如果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甘願,不管做什麼決定他都會後悔,不斷的想像那條沒有走的路,是不是更好、更快樂。
我最近就遇到一個case,他是一個很專業的保母,很知道如何照顧小孩,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因此客源一直源源不絕。他已經不需要為了生存而煩惱,所以他有了一個新的困擾,就是該不該出來創業,成立一間公司,把保母的專業更有規模的放大。
所幸,他不是一個衝動的人,為了瞭解現況,他先進入托嬰中心工作,想知道企業的SOP是怎麼進行的。可是他去了一陣子後,他就做不下去了,因為企業為了營利,人力不可能太充足,只要過得去,有吃有睡就好,不可能所有的細節都照顧到。
他必須看著小嬰兒在床上哭,但他卻無法分身照顧。這大大違反他對照顧嬰幼兒的信念。在他的專業生涯中,好好的回應每一個孩子的需要,是他最基本的要求,因為他相信唯有孩子的情緒被照顧好,孩子才有可能長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擁有健康的身心。
然而,一旦考慮盈利,這些理想的做法就必須被犧牲,所以他很拉扯。
可是要他放棄創業,繼續當一個快樂的保母,他也很失落。因為他一直渴望成功,有一份好事業,可以讓家人為他感到光榮,那份肯定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份需要幾乎形塑了他的人格與個性,使他變成是一個很積極努力認真的人。
所以要他立刻放下這份期待,也是很難很難的,很可能會改寫他對生命的看法,變得更加焦慮、無意義感。
在我了解他的掙扎後,我沒有花力氣跟他討論哪一個做法比較好?哪一個決定比較實際?可以賺到錢和名聲?或是生活比較快樂?因為這些他早就知道,如果他能做出決定,他也就做了。
我反而去問他,那些曾經被他帶過的孩子,後來長大怎麼了?他們還有聯絡嗎?
結果這個朋友非常開心的告訴我,那些被他帶過的孩子,後來在學校的成就如何?爸媽多麽感謝他當時的付出,讓這些孩子有很穩定的身心,使得他們在學校遇到挫折時,是怎麼處理和面對的。
我順了這個邏輯,告訴他說:「你有想過另一種成功的定義嗎?」
他聽不懂,搖搖頭。
我說:「成功有兩種,一種是完成自己的目標,讓所有人羨慕;另一種是幫助一群人達成他們的目標,讓他們可以做到更多,你獨自一人做不到的事情。
你的愛,讓那些被你照顧過的孩子,擁有一個很穩定的童年,對這個世界有信任感,將來他們長大,就可以帶著這份資源,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創造更多美好。每一個從你家走出去的孩子,都可以是世界的禮物。
但你也可以選擇企業化的經營,你可以擁有更穩定的收入,有更好的名聲,讓你的家人感到榮耀,但從你中心走出去的孩子,很可能只剩下一個個沒有靈魂的身殼。
這兩種各有好壞,就看哪一種成功更接近你心中的相信。」
聽我說完後,朋友吐了長長的一口氣說:「我想我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了。」
那一刻,我猜他找到讓自己甘願的理由了。他之所以不再左右搖擺,並不是他終於搞清楚這兩種選擇哪一個比較有利於自己,所謂功能目的上的優劣得失,而是他真心誠意的,清楚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哪一個更接近他喜歡的自己,所以他願意承擔代價。
我常常覺得無法做出決定,並不是選項太難,而是對自己了解不夠完整,所以害怕自己選了之後會後悔。而那個後悔,其實來自於我們掌控不了自己,要得太多,能做到的太少,因而無法好好的回歸當下,做出此刻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假使你現在有難以抉擇的議題,或許把目光先收回來吧,別去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花一點時間想一想你自己到底在乎什麼?敢為了這個真實的自己,努力嗎?或許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假使對於如何把人生過好有興趣,啟點線上學苑將於7/22推出一門線上課程,就叫做【過好人生學】,將會協助你回到更根本的關鍵去思考,如何在這快速變動的網路世代,安身立命。
相關的課程連結請鎖定啟點線上學苑,期待這堂課可以幫助你活出屬於你的獨特價值。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無意義感 在 《觉醒之后》41 无意义感的陷阱(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当我们与生命建立了直接的连接时,对意义与目的的追寻突然间变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了。它不再是我们生命的 ... 《觉醒之后》41 无意义感 的陷阱(一). ... <看更多>
無意義感 在 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 心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 心情. 活到現在出社會一兩年了以前認真讀書考的學校但也沒什麼目標隨便找了一個工作沒有目標沒有未來沒有特別的喜好交往了對象發現也沒辦法愛 ... ... <看更多>
無意義感 在 [探索] 活著沒有意義,又不敢自殺的話要怎麼辦? - 看板NewAg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學時曾和教授談論生命意義是什麼,教授當時跟我說:「不要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因為沒有答案」,在當時我對這句話半懂不懂,現在我既肯定這句話也否定這句話,否定
是因為,生命的義意不是沒有答案的,只是它不是一個答案,即便它不是一個答案,也不
否定追尋義意的歷程,因為這是必要的,追尋意義的目的在耗盡一切向外追尋的力量,直
到我們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回歸平靜與喜悅。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在追尋意義與成就,
但你很少會看到有人在追尋喜悅平靜與自在,因為很無聊沒意義,而一個能感到喜悅平
靜與自在的人並不會刻意的追尋意義與成就,這是很吊詭的一件事。
WillSmith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一整部片Will Smith都一直在問幸褔是什麼
,但他為了忙於生計與孩子,完全沒有時間休息片刻,就在片尾時,當Will Smith找到工
作,終於停下追逐的腳步,不再追尋以後,然後說道:「這一刻我才知道原來這叫幸福」
,然而現實狀況是,當我們落於這樣的情境中,我們不會做出「原來這一刻叫做幸福」的
結論,而會想辦法再次重現這一幕,因為我們認為這份幸福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沒有
想過這是因為當我們追逐的心止息以後,自然而然産生的,這一幕道出了想要追逐意義感
或幸褔的人之所以不斷地想再複制這份經驗的原因。
然而意義感及無意義感還本身還有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無意義感」是什麼呢?它是一份感受,伴隨著能量低落及拒絕當下經驗的感受,它的意
義在告訴我們,我們接觸不到意義感,所以才需要追尋(看起來像廢話,但這是我花了很
久的時候才領會的,這句話對我太重要了),而不是追尋意義感本身有什麼了不起,
它是一種指標,它在提醒我一件事,那就是我失衡了,失衡有很多深層的原因在,然而不
管失衡的原因是什麼,要達成「無意義感」,必需要有低落的感受及想逃離當下或一直以
來重複性狀態的困境,這二個還真的缺一不可,一個人可以很噪動完全靜不下不能專注、
完全的與當下失連但是不會有「無意義感」,一個人可以困在逆境很久但仍然能量滿滿
而不會有無意義感,但是能量多少是浮動的,所以每天能夠做一些例行瑣事來將自己的心
拉回當下,及適度的運動就變得很重要,這種每天儀式性的作為是達成意義感的重要方法
,但多半都被追尋意義感的人標定為「毫無意義」,所以多半不會去做,甚至內心會
OS:「你們天天幹這些事有什麼意義?」,事實上一切的問題都出於自己的失衡。但是失
衡本身不是壞事,當一個人長期在機械化的模式中,需要這個失衡來提醒自己,只是有些
人會一直順著失衡往下掉,這是為什麼「定課」「儀軌」或「好的習慣」這麼重要的原因
正因為有追尋本身才會了解什麼是無意義感,也才會知道如何達成,知道他是什麼,不是
什麼!追尋本身一定導致失敗,但它卻有它的必要性,然而,意義感的另一個層
次是可以被追尋與達成的!
意義感的另一個層次的確可以透過某些方式達成,蘇菲神秘主義稱為「內在真相」(
inner Truth),禪宗的雲門三句也提到「內在真相」的過程「顧、`見、疑」,內在
真相在說明某種內在經驗在昇起的瞬間,伴隨著一種「就是這個」的真實感,在這之前會
陷入長期的困惑之中,當內在真相出現時,不但困惑消失,所伴隨而來的答案及意義感與
真實感,除了開心與興奮以外,還能鬆脫困惑前的執著,創意工作者最常做這樣的訓練,
他們常常需要進入思索創意的壓力之中,同時平衡這份壓力,所以創意工作者也需要高度
專注的能力,好讓自己回到當下,也需要一些放鬆(傾聽自己)的能量,這股想要得到答
案的壓力既能被平衡,又能適時的在生活中的空隙中偷跑進來,只是創意工作者拿來設計
,身心修持的人則可以拿來思索生命的問題,事實上他也不是思索,而是一股困惑想知道
的原始趨力,而不是用智能(intellect)把這股壓力給解除,如果這個方法己經用的很
習慣,會發覺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突然領會」。
這種追尋不是一種外在追尋,它需要長時間與困惑的壓力為伍,同時又能專注於當下且保
持平衡,當內在真相常常出現,會使我們的觀點角度擴大,更能夠與事物産生連結,從平
凡的事物中看到不平凡,這就是一種連結。
Rollo May在心理諮商的藝術將健康的人格分為四個要素,「個體性」「社會性」「自由
性」與「宗教性」,「宗教性」是我認為最好實現的,「宗教性」與宗教無關,而是一個
人有沒有宗教情操你會不會愛山河大地,會不會感謝一切萬物,當你每天到公園散散
心,會不會跟花草樹木打招呼,你會不會摸摸樹木,感受一下這個世界的美好與恩賜
,這是最立即的連結,也是親近自己的一種方式。
追尋意義感最終就是做自己最真實的樣子,親近最真實的自己,要做到這件事,便是接受
每一份經驗,即便偶發的無意義感,因為人不可能拒絕某一份內在經驗的同時,還能夠「
做自己」,因為每一份經驗都是由內在昇起的,既然是內在昇起的,就是是自己的一部份。
會追尋意義感的人多少會為自己帶來某種程度的混亂,在生命早期就能接觸這件事是好事
,當你有了孩子,你會抓著孩子當作浮木以迴避無意義感,當你步入中老年,你沒有足夠
的力量直視這份無意義感,人生本來就有「路線」上的分岐,依據這些分岐使我們有「狀
態」與「結構」上的差異,因為課題的不同,所追求的結構與狀態也應該不同,新時代重
視「狀態」,傳統則很重視「結構」,但是我們應該把「路線」也加進來考慮,狀態只能
是高高低低的,除非你有個穩定的結構,從狀態走入結構除了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大概沒
有第二條路了。
※ 如果你有研究占星或人類圖,內在真相對應到人類圖的61閘,占星則是魔羯的壓力原
型,你可以參考參考,不過參考參考就好,不要勉強,最後還是得回歸自己的本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180.20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ewAge/M.1506170949.A.097.html
※ 編輯: gordianknot (123.193.180.207), 09/24/2017 10:37:27
※ 編輯: gordianknot (123.193.180.207), 09/24/2017 10:53:56
※ 編輯: gordianknot (123.193.180.207), 09/24/2017 11:08: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