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 Rudd)所言,中國的未來不屬於西方政治的任何形式,而是專屬於中國的一種共產主義與儒家主義的結合。上世紀80年代美國奉行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政治的開放和民主化,如今來看,崛起後的中國在政經體制上並未向西方靠攏,甚至隨著經濟與政治實力的強化走上自己的道路。」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現代化理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施志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民主與社會(9):對現代化理論的反思@健民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現代化理論 在 呂正惠教授粉絲團- 【2020線上暑修:聽呂老師講中國(5) 的評價
現代化理論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這個全球風起雲湧、群起對抗中共威權擴張的時機,必須更清晰地指出各國對華強硬的態度並非孤例,而整個國際社會都必須要為以往的天真而自我審視。過去數十年,西方社會以傳統的現代化理論看待中國崛起,以為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中產階級湧現,各種對私有產權、法治的呼聲愈來愈強時,中國便可步入民主化、自由化。因此,往往中共在違反國際規例,或發生重大人權問題,各國都以冷淡態度應對,說服自己中共總有一日會改善。
然後,近年中國愈靠威權的發展完全否定了這種假設。在中共的黨政籠絡、媒體操控底下,中產階級的崛起更是滋長了民族主義氣焰,「強國崛起」的主旋律令中國人民安於現狀,甚至更支持「維穩」的極權統治。想像中的自由化和民主化並無出現,反而愈走愈遠。
香港近年的發展更是突顯了這一種預測。由被視為亞洲其中一個最自由的地方,在共產黨的統治之下淪落而現時舉白紙也個被警告、講口號也會被檢控的局勢,象徵著在中共治下,絕無開放的可能性。//
現代化理論 在 施志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年五月第四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關鍵字:北京推動港版國安法/川普揚言永久斷金援並退出WHO/巴西疫情嚴峻/總統蔡英文連任就職/美國售台魚雷/農退儲金條例通過/振興券7月上路】
國外:
#南美洲成為武漢肺炎疫情集中地巴西淪全球第2大重災區
武漢肺炎疫情未歇,全球累計確診病例21日突破500萬大關,新增病例多集中在南美洲國家,其中巴西疫情嚴峻,22日累計染疫病患已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確診第2高國家。境內亞馬遜雨林區內瑪瑙斯市長警告政府,若無法保護弱勢部族,恐發生「種族滅絕」事件。然而,巴西總統波索納洛仍強烈反對實施社會距離措施。
#川普致函譚德塞揚言永久斷金援並退出WHO
美國總統川普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下最後通牒,表示若世衛組織不改善,將永久凍結金援,並重新考慮美國的會員資格。世界衛生大會(WHA)18日以視訊方式開議,議程最受矚目的提案是歐盟領銜提出「應對COVID-19疫情」決議,參與提案國家多達近140國,會中更有22個國家發表友台言論,包括美國、日本、12個友邦,以及英國、法國、捷克等非邦交國。
#一國一制來臨北京授權港版國安法在港設國安機構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2日上午公布授權訂定「香港版國安法」的決定草案,內容提及北京將根據需要,在香港設立「國家安全機構」,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職責。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晚間回應,表示涉及兩套不同法制,相信最終主要執法的是香港機關。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則警告,任何衝擊原有香港自治和自由的決定,都將影響美國對「一國兩制」及香港地位的評估。
國內:
#總統蔡英文連任就職
總統蔡英文520發表就職演說,艱鉅時刻承擔中華民國總統重責大任,心中壓力多過喜悅,但她不會退縮;她期許國人記得這幾個月緊緊相依、克服難關的感動,「中華民國可以很團結,台灣可以很安全,當一個台灣人可以很光榮」。
#振興券7月上路規模超過300億政院保證更驚喜
行政院19日宣布7月暑假期間將啟動振興方案。政院幕僚表示,「振興券」措施規模將超過新台幣300億元;使用方式保留消費折抵的精神,但保證優惠會令民眾「更驚喜」並符合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好領、好用、促進消費」的3原則。
#農退儲金條例通過35年提繳10%可月領3.7萬
立法院22日三讀通過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預計2021年元旦施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若農民提繳最高比率10%,老農津貼加上退休儲金,30歲提繳35年後,可月領約新台幣3.7萬元。繼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跟作物受天災損害有關的農業保險推行,立法院完成農民福利最後一塊拼圖。
--------------------
拉丁美洲武漢肺炎疫情不見緩和,阿根廷今天延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防疫封鎖令至6月7日;巴西則超越俄羅斯,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疫情第二大熱點,確診已突破33萬人,然而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不管疫情嚴重程度,仍不斷表態反對避疫措施,甚至參與要求解除防疫管制措施的抗議遊行活動,甚至一個月內連續兩任衛生部長請辭,這兩人在防疫隔離措施方面都與波索納洛意見相左,可見防疫措施要落實,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是必要的。
而中國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今月28日將審議「香港版國安法」授權案,通過後,人大常委會最快6月底著手立法,而由於法案明定國安機關將在港設置機構履職,將會大大的限制香港的言論與結社自由,此舉是令香港「一國兩制」蕩然無存,美國總統川普更公開向記者表示,假使中國堅持推動實施「香港版國安法」的計畫,美國將會有強烈反應。
在國內,上一週520總統蔡英文宣誓就職,在就職演說中她說道:「下一個四年,在產業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民主深化,這四大面向上,她會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會帶領台灣迎向未來…中華民國可以很團結,台灣可以很安全,當一個台灣人可以很光榮。」
總而言之,從川普上任以來,他對中共的外交政策與過往美國總統所採取的方式大相徑庭,而其決定國會兩黨也多數支持,其實背後是反應著美國政策圈都認為對中的戰略方向必須有所改變,過往美國對中共的政策倚賴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上的發展會帶來政經體制的民主化與開放,然而卻忽略了一個國家民主化的進程中,中間可能存在多種因果路徑可能性-中共在美國建立的全球化體系中獲得極大利益的同時,對其社會的控制、穿透力卻仍是持續緊握,並且試圖將其影響力擴張至國外。
美國對中戰略的改變對中共的未來乃至於是全球體系會帶來怎麼樣的變革,目前仍尚不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近10年內國際之間將會因此有劇烈的變動(有人認為將中美關係將導致新一波冷戰的開始,或已經開始),台灣身處潮流之中未來勢必不可避免,台灣在其中能站在什麼位置?的確正如蔡總統所說一般,未來的4年是台灣的非常關鍵的時刻。
#MayW4 #Eventsoftheweek
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 在 民主與社會(9):對現代化理論的反思@健民講堂-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