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脂操作+基礎理論篇》
最近似乎很流行10年前後梗,那我就來個六週前後梗吧
-
-
-
相信大家在前一篇都看過我「大秀超狂腹肌」的影片,已經看到去年十二月前的我,身材大崩壞的程度。
左圖『真・uncle』
右圖『鮮肉・uncle』(不要臉真敢講)
-
-
到身體回復得差不多,公司也忙稍微一段落時,我決定去年12月初開始減脂。
到現在差不多六-七週(扣掉跨年跟幾天比較放縱的時間),認真執行計畫差不多用了這樣的時間。腰圍從96.5(38腰)來到88.5(34.5腰) (-8公分),體重掉了二到三公斤左右,終於在第四第五週時,我跟我很久不見的兄弟:腹肌老兄,見到面了。他終於探出頭跟我打聲招呼,我心裡想著原來你還在啊,老朋友好久不見,我以為你背棄我了。
-
-
總之,減下來的感覺很棒,年輕感油然而生。
我也期許大家能見到自己的腹肌老兄/姊,相信我他從來沒有背棄你們。
-
-
好了,廢話不多說,uncle到底怎麼減的才是重點。
首先必須說,我的速度比較快是因為我原本就有很高的肌肉量,但是原理都是一樣的。原理適用於任何人,只是每個人的進度不同。
-
-
我整理幾個大方向給大家
訓練:平均一週練2~3天、零有氧(我討厭有氧)
飲食:
碳水:蛋白:脂肪=1.5~2:1:隨意
我就睡前一餐不吃澱粉,就吃蛋白質與蔬菜,額外搭配少量水果(有時無),脂肪隨意的部分後面會解釋。
1️⃣不算卡路里
2️⃣一日三到四餐(每隔三到四小時一餐)
3️⃣不吃精緻碳水化合物,只吃複合式碳水化合物。
4️⃣訓練後那餐吃精緻碳水化合物
5️⃣無任何甜食、飲料、不吃油炸
6️⃣蔬菜量較多、尤其會特別吃生菜
7️⃣每餐都含有油脂(幾乎很少吃雞胸肉,有也會加烹調油)
8️⃣蛋白質多樣化(肉、魚、蛋)皆攝取
9️⃣睡眠滿7小時
-
-
我每餐抓食物比例很簡單,用最傳統及有效的抓法(拳頭),沒在算什麼g數,畢竟帶一個磅秤在那邊量,多累啊。(關於食物g數問題,沒有你想的那麼制式,未來我應該也會再寫一篇)
-
-
📝碳水(澱粉)攝取:接近自身拳頭大小(如果那餐有水果,澱粉量會再更少一點)我大部分只攝取,依最多到最少分別為:糙米飯、地瓜、義大利麵(高纖、複合式低升糖碳水)為何要三種,因為只吃一種很膩⋯⋯別笑啊!膩不膩嚴重關係到能不能持續,大部分執行力才是關鍵,嘿嘿⋯⋯
-
📝蛋白質:接近自身0.5~1個拳頭大小(不要問我這樣蛋白質會不會太少,肌肉會掉,看我照片我肌肉有掉嗎?)
-
📝油脂:適量,不多也不少(太油太清淡都很難吃)
口味:建議稍微淡一點,但不是什麼無鹽料理。唯獨不加醬料(番茄醬、甜醋醬、烤肉醬等「含糖」的醬)
-
📝蔬菜:生、熟都有,份量無限制,但一天至少吃到兩份。我一份至少是一碗的量。
-
-
以上,看起來有沒有像媽媽告訴你的減肥法:「均衡飲食,別吃零食別喝飲料就對啦」😎😂
-
-
uncle就是一個老派的人,沒有很潮的減脂法要介紹給大家,沒有什麼超級科學證據佐證某某減脂法最猛,也沒有要告訴你什麼是超級食物,超級運動法則。
-
-
-
我沒有用生酮,沒有低碳,沒有斷食,就瘦了。
(以上三者我都試過,關於最近沸沸揚揚的斷食(非間斷),我不支持不反對,看法很保守,因為老早有學員問過我看法,未來我找機會分享)
-
-
就因為肥胖,它是社會現代化的附加文明病,五十多年前肥胖從來不是個問題,真正瘦下來的方法,我們祖父母那輩其實都很清楚。在追朔到古代,甚至是舊石器時代,都沒有肥胖問題。
答案在哪裡:答案就在老方法裡。
-
-
-
不信嗎?
📝美國自1970年開始,因為飲食型態改變,肥胖率、糖尿病節節攀升。
亞洲在1990年前,肥胖率非常低,到90中期及晚期飲食西化開始出現肥胖、糖尿病問題,(回想我們父母的年紀吧,他們小時候幾乎沒有看過胖小孩,不像我們這一代,每個班級都能有一到兩三個胖小孩,那父母輩小時候周圍能看到胖的人也很少,不信大家可以去問問)。糖尿病甚至是台灣2018十大死因之一,全台灣有200多萬人有糖尿病(佔快10%!?),且每年以持續25000人的速度增加⋯⋯這個數字讓我覺得非常可怕,以上是衛福部的數據。
-
-
-
那我來針對以上九點做基礎理論
1️⃣從不計算卡路里
在學界,較為先進的觀點早已否定卡路里理論了。
關於這點,後面深度理論篇會特別解釋,其實我也好一陣子不看卡路里,但卡路里概念根深柢固,學員有時也會問我不看卡路里真的沒問題嗎?為了讓他安心(有時心態面在健身的過程非常重要),我會給他一個卡路里的依據,但這只是打太極,我重點都在跟他們強調食物攝取比例原則,因為我從來不看卡路里。
2️⃣一日三到四餐
近期最新研究有說明,少量多餐無助於減肥,但那個研究指的是:(一日六餐,每餐間隔2小時)。一日四餐算少量多餐嗎?我是覺得不太算,只能算「適量適餐」而我減脂期都吃這樣餐數,沒有為什麼,是因為我是一個「訴求高肌肉量的人」,如果沒有做阻力訓練,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其實不需要一天吃到四餐的,完全無健身習慣的人(肌肉量較少),一天吃二到三餐也是可以。
3️⃣不吃精緻碳水化合物,只吃複合式碳水化合物。
營養學定義在於,因為地瓜碳水化合物比例高,而被定義成碳水化合物,實際上它還有很多膳食纖維,甚至少部分的蛋白質,所以大家這時會有個理解誤區:依據生糖理論,高濃度碳水會導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導致胰島素高濃度產生,導致肥胖,因此下一個結論:「就是碳水化合物讓你胖」,這樣的過於簡單化的結論很可惜,因為是一個全然的誤會。
所以很多人會走低碳飲食,極端一點甚至拒絕一切的澱粉,碳水妖魔化,歌頌所有高脂低碳,或是原始人飲食等等。但是,我們之前才將脂肪妖魔化,現在將碳水妖魔化,不是走同一個老路嗎?
知不知道亞洲在90年代前肥胖率極低,我們一直都是白米主食文化,我們攝取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卻沒有糖尿病及肥胖的困擾。日本沖繩最長壽的原住民部落,非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取85%,超過100歲人瑞數量全世界之冠。
我自認為我的生活缺不了:碳水、脂肪、蛋白質,這三者我都愛,沒有同時擁有他們我體會不了人生樂趣跟健康。講白一點就是均衡飲食,均衡飲食,很難嗎?
4️⃣訓練後那餐,吃精緻型碳水化合物
大家常常研究食物怎麼吃,但未必研究或是對什麼時間吃有深刻的了解,在無氧(阻力)訓練之後,立即攝食,會起到增加肌肉量,降低體脂肪的優點。
這點非常重要。
📝事實是:我們人體無時無刻在分解脂肪,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提供身體所需能量,而最主要消耗能量者:肌肉組織。這也是為何人年紀越大體脂越高,因為肌肉量及骨質密度隨著年紀增長不斷流失,身體的馬達越來越少,你從「高效能模式」來到「省電模式」,也是時間問題罷了,唯一能延緩跟阻止這些的,只有阻力訓練。(有氧運動不行喔)
-
-
5️⃣無任何甜食、飲料、不吃油炸
甜食、飲料,太「純」的碳水,我不碰。
而且市售手搖店飲料、奶茶、甜點麵包等,含有最可怕的高果糖與庶糖,前兩者都含有高比例果糖,果糖代謝途徑與葡萄糖不同,只會在肝臟代謝,所以並不會造成血糖升高,所以會有低GI假健康表象,攝取過多會產生脂肪肝與胰島素阻抗及高胰島素的問題,現代肥胖問題嚴重絕大因素是因為高果糖比例食品遍佈市場,葡萄糖(高升糖)與果糖,兩者合體,讓你體重GG。那水果的果糖含量其實不多,不用擔心,正常攝取水果根本很難達到果糖超標,都是合理範圍,因為要達到攝取超標的標準,一天要吃到15顆蘋果⋯⋯呵呵。
📝那關於油炸的部分,天然油脂都經不起高溫油炸的,長時間高溫油炸會造成脂肪氧化,攝取過多的氧化脂肪有可能導致發炎問題,簡言之就是身體老化得更快,影響內臟等,關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最大問題來自於食物導致的發炎所致,而非以前所說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
-
-
6️⃣蔬菜量較多、尤其會特別吃生菜
蔬菜主要含有大量的纖維,能有效延緩胰島素的分泌,再來生菜是因為能幫助增加腸道的細菌多樣性,許多研究指出,相較於肥胖者,纖瘦者腸道細菌多樣性較豐富,其中肥胖者擁有較多的厚壁箘,分解澱粉的效率較高,因此會導致從食物中獲取較多的能量,反之,如果厚壁菌相對減少些,其他像是擬門桿菌等增加,會減少對食物能量的吸收,增加廢物的排出,簡言之,排便順暢,是一件好事,屎尿多有時是形容一個身材好的人(笑),那有便秘的狀況,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
-
7️⃣每餐都含有油脂(幾乎很少吃雞胸肉,有也會加烹調油)
人類必須攝取脂肪,脂肪酸是人體細胞膜的原料,也是賀爾蒙的原料,非常重要,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不飽和脂肪omega36),但不飽和脂肪講究平衡性🙌🏻。多吃魚、核桃含omega3的食物,因為現代人omega6攝取太多了。
攝取飽和脂肪跟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無關,膽固醇是人體自我合成物,非攝食影響(放心吃蛋吧),這些都已經是研究證實的事,唯獨要減少反式脂肪,也就是植物氫化油(也就是俗間人工奶油、氫化棕梠油、烤酥油、奶精等,常見於甜品、餅乾零食等),反式脂肪確定會引起低密度膽固醇增加及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臟病等風險,台灣目前禁止反式脂肪,但是只禁止100公克內不得含超過0.3克反式脂肪,意思是低於0.3或等於都可以標示0公克⋯⋯所以什麼超商賣的麵包甜品啊,還是少吃吧。
-
-
8️⃣蛋白質多樣化(肉、魚、蛋)皆攝取
動物性蛋白質沒有優劣之分,要講每一種蛋白質的好處,都可以出書了,我建議都吃,硬要分優劣只有養殖方式與來源,比如說草飼牛絕對比穀飼牛好,油脂上omega3含量較多,關於好的來源及養殖方式,這就要自己去研究了。除了肉之外,不得不推薦雞蛋,在於它的CP值,一顆蛋就擁有人體所有必需氨基酸,雞蛋被稱為完全蛋白不是隨便說說的,蛋白質利用率只亞於乳清蛋白,甚至有「草原牡蠣」之稱。享受所有蛋白質也是希望你了解每種食物都有它的優點,懂得享受食物,健康之路也才能走得久。硬要講蛋白質我最常吃的是:雞蛋,再來就是雞魚牛等看心情替換,牛奶,豆漿等平時也會攝取,有男性擔心豆漿有雌激素喝多了會「女性化」,純屬無稽之談,雌激素也有分的,豆漿中的異黃酮不會影響男性生殖能力,相信我,各位男性要擔心的反而是塑化劑,總之豆漿適量喝,反而能調節賀爾蒙,對男生也是不錯的。
-
-
9️⃣每天睡滿7小時
懂的排解壓力,睡的就好,相信這點各位也沒有異議,記得,睡眠不足時,千萬不要再去運動了,曾有人跟我分享他因工作壓力加上搬家,每天只睡四小時,就算練,卻在兩三個月足足胖了十公斤,沒有為什麼,就因爲皮質醇。
因為它會分解蛋白質,轉化為葡萄糖,而且睡眠不足,也會造成抑制食慾的賀爾蒙失調,讓食慾大增,來到可怕的「增脂減肌」境界!😱不管怎麼樣,千萬要讓自己睡足夠啊,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永遠擺在第一位,也盡量讓自己不要處在高度壓力中。
-
-
-
-
🔥以上,《減脂操作+基礎理論篇》 完 後期會上PO《減脂深度理論篇》!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隨時follow Uncle(雖說我更新率極低,但一更新都是很有誠意的顆顆)
-
-
覺得有幫助,請tag分享給想要減脂的朋友!!祝各位減脂維持身材健康順利~😎😎😎👊🏻👊🏻💪🏻
-
-
-
@modeldesignfit
-
#健築美學
#大S翹臀曲線
#booty打造狂人
-
-
#減脂操作基礎理論
#uncle崩壞到重拾人生健康自信
-
-
-
#翹臀 #臀部訓練 #健身 #glute #肌肥大 #減脂 #健身房 #重訓 #訓練 #fit #booty #gym #深蹲 #健美 #健身教練 #教練 #增肌 #運動 #bootygirl #fitness #workout #squat #bootybuilding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專欄:伊斯蘭中國化五年計劃-兩頭史前巨物的鬥獸現場】
近年中國官方對宗教事務收得非常緊。主要受攻擊的是兩大「西方」宗教,即耶教和伊斯蘭教。除了教堂遭強拆、信徒遭監控和迫害的消息日多;據設在意大利的中國人權網站《寒冬》所報,有河南官員在巡視教堂的時候,當場將「十誡」的一句「除了耶和華,不可有別的神」抹掉。對伊斯蘭教,最近中國的「伊斯蘭教協會」表示,要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訂下五年計劃,批評該國一些伊斯蘭教徒「泛清真化」,「重教規輕國法」,「只知是信徒,不知是公民」等等。
所謂宗教自由是最表層的,更深層次的一面是兩套文明模式互不相容的對決。生活在「現代」之中人,對「宗教」的想像,來自歐美模式。也就是宗教改革之後,宗教退出公共、與政治切割,僅作為一種「生活模式」或形上權威續存著,勢力大不如前。然而這只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特例,而不是普遍,又經漫長的鬥爭,市民社會形成、民族國家興起,有過很多宗教戰爭,才導致基督教世界變成今日的樣子,也影響了我們對「宗教」的看法。
但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宗教的世俗化程度都沒那麼深。例如伊斯蘭教和儒教。這兩種事情,與宗教改革前的耶教一樣,都是一套整全的秩序,它不只是一星期有一天上教堂的那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一套鋪天蓋地的政教體系。
伊斯蘭涉及的是一套自己的法律體系、政治秩序、徵稅方法、軍事系統,它不只形而上的信仰,而是劃定了人間的政治和生活秩序。所以到最後,伊斯蘭會成為一個民族,雖然它誕生的時候還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它會成為一個民族。
要打「小弟弟的股屁」
印巴分治,也就是巴基斯坦要從印度獨立,宗教問題就是其中一大衝突。儒教也是如此,雖然我們自己都不相信儒教還存在,但它的確存在,而且與所謂「現代世界」同樣格格不入。
儒教有天地敬拜、形而上的道學和宇宙觀,也有心性修練的個人層面、特殊的倫理社會秩序,再開出君主得到天命的政治合法性理論,還有帝國不斷擴大而沒有疆界的國際觀。這整套的文明觀念才是中國的底色,共產黨的政治觀念反而成為裝飾。
在鄧小平的時候,中國和越南打仗,鄧小平在一個會議上表示,要打「小弟弟的股屁」。這就是天下觀,認為自己是天下宗主。毛澤東的世界革命觀,以及第三世界觀念,終究只是幻影。深植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是一套與當今民族國家、主權互相對等的西發利亞 (Westphalian) 秩序不一樣的「天下」。
因此伊斯蘭和中國是兩隻相遇的怪獸,因為它們不會希望被僅僅限制在人們的星期天,它們不想成為一個「選項」。它不會容許自己內部有不信教的人、不信教的思潮和經織。正如中共不會想淪為民主制度中的一個政黨選項。
凡古老的文明,都是鋪天蓋地兼無所不包。伊斯蘭是要遙遙望向建立哈里發國的,也就是有一個政教合一的理想。這也就是中共說的「組織」。這組織自然違背中國的「治理體系」。
所謂伊斯蘭或宗教組織要中國化,就是講求「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在中國之中不可以有兩套組織。不可以有兩個主,不可以有兩套精神和社會生活,不能有雙重效忠。這與猶太教以來的一神傳統,異曲同工,同類相衝便在所難免。
很多東西都未經歷「現代化」
中國和清真,皆預設的霸權和文明。文化可以互相影響,文明卻是要講求改變人的,擴張的。這兩套同樣經歷過西方的「入侵」而衰落,等待著用一切必要手段「復興」。
所以伊斯蘭和中國文明都可以和西方和平共處,以受害者的姿態擴張和騙取好處,但伊斯蘭和中國碰上了,就會是一場殘酷的血戰,因為兩者都自視為天字第一號的受害者。在對方面前,不會懷抱西方人那種勝者的內省和退讓。
所以歐美或中文圈的觀察者,大多察覺不到事情的古文明體系的身影。因為我們都接受「西方」那個「宗教」的定義。事實上世上還存在的古老文明,都沒想過放棄自己在公共世界的宰制力,「宗教」本來是不講宗教自由的。宗教寬容在西方成為一個定例,或普世價值,是因為經歷了長期的自我分裂和競爭。但在歐洲以外的地方,這並不是通例。有很多東西都未經歷「現代化」的。
中國的大一統宗教,當然不是我們自小認識的那樣溫柔恭儉讓,一切都是透過暴力擴張,而非「以德懷人」、「嘉惠遠人」,所以今日的中國才擴大到這個版圖。至於伊斯蘭在歷史上自然也是箇中好手。
雖然有人會說「這不是真正的伊斯蘭」,正如大家都可以說「這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這就變成玄談了。雖然在客觀上,我們應該關注和同情受害者,但不代表我們要對事物的本質隱惡揚善。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專欄:伊斯蘭中國化五年計劃-兩頭史前巨物的鬥獸現場】
近年中國官方對宗教事務收得非常緊。主要受攻擊的是兩大「西方」宗教,即耶教和伊斯蘭教。除了教堂遭強拆、信徒遭監控和迫害的消息日多;據設在意大利的中國人權網站《寒冬》所報,有河南官員在巡視教堂的時候,當場將「十誡」的一句「除了耶和華,不可有別的神」抹掉。對伊斯蘭教,最近中國的「伊斯蘭教協會」表示,要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訂下五年計劃,批評該國一些伊斯蘭教徒「泛清真化」,「重教規輕國法」,「只知是信徒,不知是公民」等等。
所謂宗教自由是最表層的,更深層次的一面是兩套文明模式互不相容的對決。生活在「現代」之中人,對「宗教」的想像,來自歐美模式。也就是宗教改革之後,宗教退出公共、與政治切割,僅作為一種「生活模式」或形上權威續存著,勢力大不如前。然而這只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特例,而不是普遍,又經漫長的鬥爭,市民社會形成、民族國家興起,有過很多宗教戰爭,才導致基督教世界變成今日的樣子,也影響了我們對「宗教」的看法。
但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宗教的世俗化程度都沒那麼深。例如伊斯蘭教和儒教。這兩種事情,與宗教改革前的耶教一樣,都是一套整全的秩序,它不只是一星期有一天上教堂的那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一套鋪天蓋地的政教體系。
伊斯蘭涉及的是一套自己的法律體系、政治秩序、徵稅方法、軍事系統,它不只形而上的信仰,而是劃定了人間的政治和生活秩序。所以到最後,伊斯蘭會成為一個民族,雖然它誕生的時候還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它會成為一個民族。
要打「小弟弟的股屁」
印巴分治,也就是巴基斯坦要從印度獨立,宗教問題就是其中一大衝突。儒教也是如此,雖然我們自己都不相信儒教還存在,但它的確存在,而且與所謂「現代世界」同樣格格不入。
儒教有天地敬拜、形而上的道學和宇宙觀,也有心性修練的個人層面、特殊的倫理社會秩序,再開出君主得到天命的政治合法性理論,還有帝國不斷擴大而沒有疆界的國際觀。這整套的文明觀念才是中國的底色,共產黨的政治觀念反而成為裝飾。
在鄧小平的時候,中國和越南打仗,鄧小平在一個會議上表示,要打「小弟弟的股屁」。這就是天下觀,認為自己是天下宗主。毛澤東的世界革命觀,以及第三世界觀念,終究只是幻影。深植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是一套與當今民族國家、主權互相對等的西發利亞 (Westphalian) 秩序不一樣的「天下」。
因此伊斯蘭和中國是兩隻相遇的怪獸,因為它們不會希望被僅僅限制在人們的星期天,它們不想成為一個「選項」。它不會容許自己內部有不信教的人、不信教的思潮和經織。正如中共不會想淪為民主制度中的一個政黨選項。
凡古老的文明,都是鋪天蓋地兼無所不包。伊斯蘭是要遙遙望向建立哈里發國的,也就是有一個政教合一的理想。這也就是中共說的「組織」。這組織自然違背中國的「治理體系」。
所謂伊斯蘭或宗教組織要中國化,就是講求「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在中國之中不可以有兩套組織。不可以有兩個主,不可以有兩套精神和社會生活,不能有雙重效忠。這與猶太教以來的一神傳統,異曲同工,同類相衝便在所難免。
很多東西都未經歷「現代化」
中國和清真,皆預設的霸權和文明。文化可以互相影響,文明卻是要講求改變人的,擴張的。這兩套同樣經歷過西方的「入侵」而衰落,等待著用一切必要手段「復興」。
所以伊斯蘭和中國文明都可以和西方和平共處,以受害者的姿態擴張和騙取好處,但伊斯蘭和中國碰上了,就會是一場殘酷的血戰,因為兩者都自視為天字第一號的受害者。在對方面前,不會懷抱西方人那種勝者的內省和退讓。
所以歐美或中文圈的觀察者,大多察覺不到事情的古文明體系的身影。因為我們都接受「西方」那個「宗教」的定義。事實上世上還存在的古老文明,都沒想過放棄自己在公共世界的宰制力,「宗教」本來是不講宗教自由的。宗教寬容在西方成為一個定例,或普世價值,是因為經歷了長期的自我分裂和競爭。但在歐洲以外的地方,這並不是通例。有很多東西都未經歷「現代化」的。
中國的大一統宗教,當然不是我們自小認識的那樣溫柔恭儉讓,一切都是透過暴力擴張,而非「以德懷人」、「嘉惠遠人」,所以今日的中國才擴大到這個版圖。至於伊斯蘭在歷史上自然也是箇中好手。
雖然有人會說「這不是真正的伊斯蘭」,正如大家都可以說「這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這就變成玄談了。雖然在客觀上,我們應該關注和同情受害者,但不代表我們要對事物的本質隱惡揚善。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政治學的發展(二)-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 3people.com.tw - / 的相關結果
現代化理論 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在於採取民主政治以及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擴散效果。該理論認為,一個現代化的政治體制會呈現出當代的經濟體系,也就是透過 ... ... <看更多>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國家發展相關的理論簡介 的相關結果
這樣的發展考量,重新定義發展的面向,從以國家為主的經濟發 ... 現代化理論係基於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思潮而對人類社會發展提出的. ... <看更多>
現代化理論定義 在 現代化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現代化理論 是一個用來解釋社會內部現代化過程的理論,該理論源自馬克斯·韋伯的觀點,經塔爾科特·帕森斯發展,關注國家內部因素,認為傳統國家「獲得協助」可以按照和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