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的熱成像訪問極大地使消防服務受益。搜索和救援、滅火和檢修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成功,部分原因在於擁有更多的熱像儀 (TIC)。隨著這些工具變得更好、更具成本效益,認識到對戰術熱成像的需求始於了解消防員在燃燒結構內面臨的挑戰。
在領導內部攻擊時,熱保護是最重要的,現代消防員的個人防護裝備 (PPE) 遠優於他們的前輩。早期的集會裝備缺乏當今所穿的高科技面料,這促使 NASA 和美國消防局啟動了「火災計劃」,該計劃目的在「為結構消防員提供更好的保護」。最終,這導致了 NFPA 1971 的發展。材料科學的進步繼續為消防部門配備高性能、高機動性的 PPE;然而,社會對現代建築材料的採用給消防帶來了新的危險……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園區歷史既古蹟修復常設展 訪問:鄭鈺琳 專案規劃師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後來更成為全臺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1989年臺北新站落成,臺鐵總局遷出後空間閒置,2006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
現代建築材料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柬埔寨豈止吳哥窟?】
提起柬埔寨,不少人會想起戰爭與貧窮,或吳哥窟的古老神秘與美麗,但柬埔寨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的歲月,留下了不少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學者稱這風格為「新高棉建築」(New Khmer Architecture),當中大多都出自建築師旺莫利萬(Vann Molyvann)之手。
旺莫利萬生於1926年,是少數當年能出國學習的柬埔寨人,回國之時正值50年代,正好柬埔寨剛獨立,他是當時全國四位於外國受訓的建築師之一,年僅三十歲就被著名的諾羅敦.施漢諾(Norodom Sihanouk)國王任命為首席建築師。英法建築師Helen Grant Ross曾經將旺莫利萬的故事拍成紀錄片,她提到:「每當我把他的作品給外國的建築師、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看,他們都不能相信這些是柬埔寨獨立後的本土建築。他的設計比1960年代英國任何一個建築師都要大膽和前衛。」
新高棉建築主要有以下特點:
1. 使用現代建築材料(例如鋼筋混凝土);
2. 建築的視覺和結構參考柬埔寨傳統的建築技術,尤其是高聳的尖頂和將建築底部抬高的干欄式結構;
3. 受柬埔寨傳統寺院啟發的淺浮雕;
4. 適應熱帶氣候,創造性地利用自然氣流和遮擋了陽光的陰涼空間。
就適應當地氣候及國家當時的經濟條件為例,旺莫利萬明白當時國家仍買不起空調,所以他把建築物面向北,使陽光不會直接照射大樓,令大樓比較涼快。
到過柬埔寨首都金邊的人,大多曾看過夕陽下的獨立紀念碑,它共有五層,上有蛇頭裝飾,正是旺莫利萬的手筆。經典建築還有上圖的Chaktomuk Conference Hall、國家戲劇院,以及曾經是全東南亞最好的國家體育中心等。可惜國家戲劇院已不復存在,而國家體育中心亦因私人發展商擴建變得不再一樣。
1970年代柬埔寨接連發生政變,又遭軍事入侵和越戰波及,政局相當不穩,1971年旺莫利萬與家人流亡海外,「新高棉建築」的黃金時代亦暫告一段落。
📸 Sathea Pol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柬埔寨 #藝術 #建築物 #金邊 #旅遊 #建築 #cambodia #design #architecture #asia #art #khmer #travel #instagood #destination #852 #history #wars #architect
#phnompenh #siemreap
現代建築材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園區歷史既古蹟修復常設展
訪問:鄭鈺琳 專案規劃師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後來更成為全臺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1989年臺北新站落成,臺鐵總局遷出後空間閒置,2006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推動鐵道部轉型成為博物館園區。
園區中計有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等六棟國定古蹟建築,皆於日治時期陸續興建而成。主建築廳舍落成於1920年,採用大量阿里山檜木,為「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建築,外觀為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英國安妮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歷史樣式,與八角樓同為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在臺後期的代表作品。
鐵道部的古蹟修復工程自2014年1月開工,至2016年10月完工,耗時近三年,多樣的建築形式、構築工法亦增加了不少修復難度。本工程由張義震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慶洋營造有限公司進行修復作業。工程期間亦多次邀請日本專家與國寶級匠師針對重點工法進行經驗與技術交流,為臺灣古蹟修復技術的累積,留下珍貴的一頁。
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展間、六座數位導覽與二十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呈現鐵道部的歷史風華與建築特色;並以修復紀錄的角度,帶領觀眾回到修復現場,一窺古蹟修復過程的匠師身影、工法技術與修復思量。關於鐵道部古蹟建築的種種精彩,等待您親炙現場,細細發掘。
主題展間
呈現有關鐵道部歷史變遷,建築特色與修復過程的相關展區,包含「園區歷史展區」、「立體石膏飾展區」、「金庫展區」、及「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1. 園區歷史展區
鐵道部園區,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透過模型、動畫影像和互動裝置的展示呈現,引領觀眾回顧這段流動的歷史。
2. 立體石膏飾展區
這裡有園區最精緻華美的立體石膏裝飾。想知道修復團隊如何將完全脫落的天花板,恢復成原初精緻的模樣,這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區。
3. 金庫展區
鐵道部修復過程留下的物件與歷史文物,都封存在這裡。
4. 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修復工地的角落裡藏著什麼精彩故事?怎樣的妙手,讓老建築重現了昔日風采?讓我們重返修復現場,一窺鐵道部古蹟修復的日常。
數位導覽
藉由數位導覽認識鐵道部各棟古蹟的背景故事,如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及戰時指揮中心。
解體調查現地展示
古蹟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解體調查。每一個遺留在現場的蛛絲馬跡,都是修復的線索。讓我們知道建築物原本使用的材料、工序、工法,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找找看,這些線索隱含著什麼樣的訊息?
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鐵道部園區)
住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現代建築材料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岑老先生以五仁伴上半生,姪子承其念默默耕耘。 若稱苦瓜為半生瓜,那五仁月餅就是半生月餅了。年少不懂,嗤之以鼻,閱歷加深,才識甘香。當冰皮、奶黃、榴槤月當道。
位於皇后大道西的老餅家,仍舊只做傳統月餅,其中五仁果子月,更是台柱,用足欖仁、杏仁、核桃、瓜子、芝麻, 堅持人手製作,吃起來,口感複雜,有軟有硬,味道細膩,連甘帶甜,直如半世人生, 順逆相纏,甜苦交錯,形成百般滋味,點滴在心頭。 西環,屬舊社區。所謂的舊,不限於建築外觀,更指內涵。不少傳統老店,動輒半世紀歷史,老味盎然。 皇后大道西這家老舊中式餅店,每逢立秋過後,總見水洩不通。 「一個豆沙燒餅唔該!」「兩件桂花(糕)兩件芝麻(糕)。」「五仁月點賣?」
餅店名叫卓越,每年臨近中秋,都在忙個不停做月餅。門外餅櫃,除了各式唐餅、南瓜燒餅、缽仔糕、豆沙酥餅外, 早已騰出一半空間放售月餅,五仁、金腿、豆沙、豆蓉、蓮蓉蛋黃,盡是傳統款式,每款數量不多,都是即做即賣,確保新鮮熱辣。月餅都在舖後工場做,兩旁各有一張工作枱,工具和材料放得井然有序,乾淨企理。工作枱前,只見一個人,穿汗衣、低着頭、全神貫注地工作, 將一個又一個的圓粉糰壓進模中,用力敲打,啪一聲,敲出一個餅印清晰分明的月餅來。
他是老闆岑俊傑,卓越由他叔叔岑兆卓於四十多年前創立,最初在土瓜灣,後來搬至西環,兩叔姪拍住上製餅,六七年前,年約七旬的岑兆卓打算退下火線,由於兩名女兒無意接手,餅店續交阿傑打理。
入行前,阿傑只是普通打工仔,在地盤做測量工作。直至2003年沙士來襲,面臨失業,徬徨之際,叔叔跟他說餅店師傅想辭職不幹,叫他回去幫手,「咁我又無工開,咪試吓囉。」就這樣,放下測量尺,拿起麵粉棒,由低做起,成了餅店學徒。
十幾年過去,學徒變成老闆,身份變了,責任大了。雖然阿叔最初經常落店助陣,但阿傑直言壓力好大,不信自己有能力傳承,又怕不能達到阿叔要求。可是每當想到,如果不接手,餅店就結束,便捨不得,硬着頭皮撐下去。繼承了餅店,也繼承了傳統,每年堅持手做月餅,未曾間斷,因為單靠機器做不到最佳口感,惟有人手才能達到要求。月餅一盤接一盤出爐,要數最受歡迎的,定是招牌五仁月。
五仁月製作工序繁複耗時,加上口味複雜不及蓮蓉討好,這年代沒太多人懂欣賞,市面也較少有。但阿傑自知小店,做蓮蓉月不夠大品牌鬥,倒不如專心做自己最耍家的五仁月,期望殺出一條血路。
$500斤欖仁做餅
他也真的跟足傳統做,五仁包括欖仁、杏仁、核桃、瓜子及芝麻,只挑最高質素。欖仁最貴,只買西山出產,質量最好,今年約$500一斤,每手月餅就得用上四五斤。百物騰貴,不少餅家或會選擇降低用料質素和份量以節省成本,阿傑卻不這樣做,因他深信客人食得出,亦過不了自己那關,只好實牙實齒幹下去。果仁要先放到焗爐烘香,核桃焗完更要以人手把外衣捽走,以免苦澀味影響成品。只是市場有去衣核桃供應,何不使用呢?「去咗衣嗰啲食落去就無咁重嘅核桃味,所以到最後都係唔用,自己辛苦啲啦,嘥啲時間啦!」
除了果仁,金華火腿更是麻煩,斬件後去走肥肉,蒸約一小時至軟身。待腿肉稍涼,再把肉塊拆絲,放機器中打成肉鬆才能使用,如此工序,又花大半小時。「始終金華火腿有個硬度,畀啲老人家食,食落去好似食咗支牙籤咁,打成肉鬆食落鬆軟啲。」他續解釋。還有冰肉,即肥豬肉,份量少卻效果大,加了便如畫龍點睛。「加咗令個餅潤啲、好食啲。」但處理冰肉,又是工夫,切粒加入酒和糖醃過夜,才可辟走臊味。他又下桔餅,要先搣成小顆粒才可用;檸檬葉又要切成碎,樣樣都是工夫竇。
材料備好,好戲才來,要把大盤散收收的材料黏合,得落糕粉,即熟糯米粉。而開糕粉必需用水,此舉最考師傅功夫。糕粉非常吸水,粉落太少,餡硬如磚;粉落太多,又不成形。阿傑笑指老師傅最怕這個工序,「做到叫救命㗎!」阿傑邊說邊從工作枱拿起一盤糕粉,慢慢撒在材料上,再加水,加點麻油、糖、玫瑰露,着手搓捏。只見他一聲不吭,專注的搓呀搓,力度時重時輕,從容自若,手法純熟,就如當年阿叔一樣有氣勢有功架。不消一會,餡料搓成小球,棒球般大小,非常足秤。餡料做好,開始做皮,糖漿加麵粉搓勻即成。糖漿也是自家製,用砂糖慢火煮稠,得花三四小時,要有耐性睇火,否則煮過頭變硬,不能搓捏。煮好的糖漿攤涼至少一整日,絕不可以沾到水,不然會「返砂」,即糖又凝結回砂粒狀。
堅持人手打月餅
月餅皮搓好再分成小球,包好餡料就可以入模。一按一壓,用力在枱邊敲兩敲,月餅就輕易的敲出來了。過程看似輕鬆,但其實壓模時力度要得宜,用死力會塞實餅模,不易敲出。敲打也如是,太用力會打鬆月餅結構,太細力又敲不出來,好考技術。月餅旺季,日打數百個,阿傑笑指年年打到手肘痛。一個一個倒模的月餅,放上鐵盤,餅與餅之間留合宜空間,月餅才能平均受熱,入爐前再髹上兩層蛋液,以添焦色。烘餅仍用舊式電焗爐,三層分為三段火力,焗月餅還得搬爐,先用大火焗出皮色,再搬到中火層慢烤。有別於現代化的焗爐,校好時間就會熄火,阿傑需要不時觀察爐內月餅的變化,一切全憑經驗。
約四十分鐘後,月餅終於出爐,餅香四溢,令人垂涎。卓越的月餅,色澤均勻,表皮偏褐色,側皮呈金黃。顏色明顯比起電視廣告上見到的深兩度,以致不少客人認為是焗燶了。原來這顏色為最好,太淺色的其實未焗透。「一個月餅好唔好食,最基本要求,睇個餅夠唔夠熟。」要判斷熟透與否,要看側皮是否帶青,淺黃色都不合格。餅焗不透,除了影響口感,裏頭仍有水分,自然就容易發霉。就連食月餅都有學問,建議最好「涼一晚冷氣」,讓內餡回油,口感更潤。
五仁月怎樣為之好食,未必人人都有相同答案。坊間的五仁月,總是硬邦邦,味道偏鹹,又或是果仁太少,口感層次不夠。但切開卓越的五仁月餅,只見餅皮透薄,餡料分佈平均。吃來潤而不膩,夾雜香脆果仁,軟硬適中。細嚼慢嚥,滲出橘子般的清甜,又有絲絲金腿鹹香,味道均衡,層次分明。有質量,自然有客人支持,難怪餅櫃的五仁月賣得特別快。真材實料,每年一到中秋,就吸引不少老街坊前來捧場。不過他們總在尋找岑兆卓的身影,求個「質素保證」。阿傑形容阿叔是店鋪「吉祥物」,只要阿叔出現,客人就認為月餅質素一定最好。
口硬心軟叔姪情
曾經有客人向阿叔投訴,指姪兒接手後,月餅味道變差了。阿叔總替姪兒護航,「佢咪話,『唓!呢幾年你食嘅餅咪又係佢(阿傑)整嘅!』」對客人評價,阿傑往往一笑置之,並不會放在心上,認為只需用心、盡力做好自己就夠。直到近兩三年,都再沒有聽到類似說話了。其實岑兆卓平日較少現身,但卻非常緊張中秋,最重視月餅出品,每年此刻都會落店幫手。惟都只是輔助,畢竟年紀已長,不能操勞。阿傑一貫幽默,指阿叔現時已成為一位好學不倦的「學生」,每日都要留意着股市狀況,通常收市才看到他。語音未落,門外有位老人站在餅櫃前,正凝視着那堆月餅——原來阿叔剛「下課」,回到店舖巡視業務。頭髮花白、身形瘦削的岑兆卓,甫進店就直奔餅房。仔細檢查工作枱上剛出爐的月餅,五分鐘過去,仍一言不發,阿傑慢慢走到他身旁,隨即揚聲挑剔,「呢件髹得唔夠蛋漿啦,睇吓啲字!」及後又着阿傑一同走到焗爐,繼續指點。工作上,即使是兩叔姪都無面畀。岑兆卓對阿傑更是嚴苛,諸多挑剔,沒半句讚賞,有時又嫌姪兒手腳慢,「佢就他他條條(做餅),以我咁嘅年紀,舊年我嚟幫佢開工,我快過佢好多!」
愛之深,責之切。阿傑心底裏其實毫不介意,「長輩啊嘛,咪留返啲空間畀佢?囉!」年少時期父親離世,阿傑早已當阿叔是「半個老竇」,對他敬而重之。 男人老狗嘛,都是口硬心軟。儘管在百般刁難,但看着阿傑做的餅,岑兆卓面上不時流露着笑容,堅定地說:「我哋呢個(五仁月)夠膽去打擂台㗎!」言談間就知道他對姪兒的出品絕對有信心。阿叔將畢生心血交託於手,阿傑當然不敢做壞招牌,「始終間舖係阿叔開,我點都有個責任維持住,真係唔想喺我手衰。」他自言稱不上大師傅,沒有阿叔十成功力,「始終我阿叔都累積咗咁多年經驗,如果你話做嗰十幾年就可以Cover咗佢,我就覺得,我有啲自大囉!青出於藍,我應該未去到呢個境界」,謙虛的他總在自嘲,「學到呢門手藝呢,就係對於一個以前讀書唔得嘅人,總算攞番啲技能喺身,唔使話將來靠乜搵食啦,呢樣真係要多謝阿叔嘅!」岑俊傑自知做唐餅不能發大財,已是夕陽行業,可自己不是搵錢至上的人,縱使前路難行,只要仍有能力,他都堅持守住招牌,保住阿叔的心血。
夕陽西下,他繼續走進餅房默默打拼,把僅有的傳統味道,傳承下去。
撰文:張芷澄
攝影:謝致中
卓越食品餅店
地址:西環皇后大道西183號地下
電話:2540 0858
詳情: https://bit.ly/2lD1lkP
足本訪問:https://bit.ly/2QLEAYo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相關影片:
【生命鬥士】值得鄭秀文都讚 前女歌手車禍癱足27年 靠聲控製花椒辣椒油:即使手腳不能動 腦袋仍可很靈活(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gREGjaLELTg)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問問日本人】點樣分辨中國人VS香港人中國旅客經常大聲說話? (果籽)(https://youtu.be/MaMNuX7464I)
【白化病】全身白色途人見到即彈開 白化三兄弟:變相唔使排隊都幾好 (果籽) (https://youtu.be/eZfM1wgm84w)
【的士急色男女】 男女車廂纏綿全城睇晒 業界轟放片者累死同行 20200712 (壹週刊) https://youtu.be/qCtU5Lc07Sg
#月餅老字號 #西環餅家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現代建築材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老屋創生25帖」新書介紹
訪問統籌:華安綺
內容簡介:
★著重老房子再利用之經營模式探討,對於有心活化老屋者,特別具參考價值
★25個案例分布北中南東各縣市與離島,老屋年資從戰後上溯至清代,建築形式包含傳統三合院、街屋、日式宿舍到近代產業建築,具多元代表性
★選點側重私人(民間)經營老屋,並有清晰理念與創新策略者,對一般大眾具啟發性
25種營運老屋的方法
25帖不藏私老屋創生學
許多人喜歡老房子,喜歡的理由很多,包括:它必然經歷過時間的淘洗,留下許多歲月的痕跡,吸引懷舊的人們;其次,它必然曾有不少人生活其中,累積了無數的回憶,吸引喜歡聽故事的人;而許多舊時建築空間的工法、材料、零件,今日已難得再現,老物件的精美也讓人心心戀戀總是繫懷……
然而,擁有老屋同樣也要面臨許多挑戰,譬如:老屋的修繕整理費時又費工;日常維護有許多鋩角與細節;要符合現代人生活使用習慣,必須重新調整轉化;最重要的,若想讓老屋真正活起來,要找出獨特的定位與目標,並要有創新的營運方式,當中學問可是不小。因此,如果你擁有一棟老房子,或者你期待營運一棟老房子,你打算如何整理它、修復它,使用它,讓它重新活起來並煥發新生光彩呢?
本書蒐集了台灣25個活化使用老房子的案例,每個老房子的年資至少五十年至上百年;建築形式從傳統三合院、老街屋,到日式宿舍、老廠房、老穀倉、近代產業建築……多元多樣;空間營運的型態則分成多功能書店、文化場館、民宿旅店、餐飲空間、藝術空間、工作空間及創意複合空間等七大類來探討。
25位老屋的新主人皆無私分享了他們對於老屋的熱愛、修復的工法以及各種創新再利用的營運學問,每篇並有「老屋創生帖」要點整理,對於老屋有興趣的個人與團體,是深具啟發性的故事書,更是第一手活化利用的參考指南。
作者簡介:總策劃/陳國慈
擔任律師三十餘年,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任執行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法務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任董事長。
以全國第一位個人認養政府古蹟創辦台北故事館,活化撫臺街洋樓。
曾獲台北文化獎、國家文資保存獎,二○一七年創辦迪化二○七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