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
其實除了這一天,在剩餘的364天裡,我們仍能在日常生活裡,停下腳步採取行動,關心身邊的人,預防自殺的發生。
2015年我們在英國結婚後隨即迎接了第一個女兒的出現,卻沒想到緊接著卻是面對女兒出生不久即離世的傷痛,因為心理的傷痛,每天提不起精神,無法面對外界的一切關心,覺得每當面對到人就會害怕對方提起,心情總是沒來由的低落,不想講話,夜晚也沒辦法入睡,常常自己默默的就開始流淚。
那時的我很自責,每天都想各種原因在怪罪自己,沒能保護好女兒,沒能給她延續生命的機會,每天看著窗外的景色,卻困在自己的世界走不出來,有很多次,都曾想過打開窗,也想直接走到路上,這樣就能讓自己一起去天上,就能陪著女兒,也能看著她長大。
Josh說,我生病了!他很擔心我,怕我會離開他,也怕他自己撐不過去。
後來我開始看心理諮商,開始改變自己多運動,開始用助眠輔助入睡,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慢慢從憂鬱症走出來。
直到了現在,也許不能說傷痛已經過去,但也已經能面對,也能向別人說起這段故事,而也才能擁有Luke跟Esther。
/
#產後憂鬱
記得之前看到有個女星選擇結束生命留下了孩子的新聞,看到各界對她的不捨,寫下沒能及時給予幫助的遺憾,想想,在我們的社會氛圍裡,對於憂鬱症時常都不願意正面討論與面對,覺得是沒面子,甚至覺得就醫就是留下紀錄,難以啟齒,也總覺不會是我,卻常常因此而錯失了治療的時機,最後失去了珍貴的生命。
我們是不是都缺少了憂鬱症的認知與嗅覺?
/
其實在當媽媽之前,我幾乎沒有注意過憂鬱症相關的訊息,在自己經歷過前,不會懂得憂鬱症是什麼,更沒想過憂鬱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接著再迎接Luke跟Esther的到來,我們正式進入為人父母的生活,成為新手媽媽後,很多事情緊接而來必須緊湊的面對,睡眠不足、累積疲勞、經濟壓力、夫妻溝通問題,各種接踵而來的考驗,常常也感覺做事力不從心、莫名想哭,感覺情緒掉到了谷底。
常常回想著進入婚姻育兒的這段日子裡,
在生氣吼罵孩子的那個人,是我嗎?
在夜深人靜疲憊不堪,全身酸痛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是我嗎?
在無意經過鏡子裡印出那個一頭亂髮脂粉未施,抱著孩子的那個人是我嗎?
/
常常我們都無力的苦笑,生活卻還是要過,卻沒有發現自己的疲累已經到了臨界點,變得急躁不耐煩與容易為了小事而生氣易怒,時間總是感到不夠用,事情感覺永遠做不完,自責內疚的感覺把自己淹沒,生活感到無限焦慮,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
其實,我們真的累了!
/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現代媽媽普遍面臨精神跟現實的壓力,近30%的媽媽平均每天睡不到6小時,每5個新手媽媽就有1人很不快樂,85%的媽媽在照顧小孩的時候,會不經意地對小孩發脾氣。
根據臨床統計,70~80%的女性在生產之後陷入緊張不安與心情低落,10~20%會出現產後憂鬱,如果能及時得到支持與幫助,大多可以恢復,但若是沒有重視而忽略,產後憂鬱其實是會一直持續,也會跟著一輩子而進而影響到生活。
/
既使孩子在晚上夜醒12345567次,甚至整個晚上未眠,但在太陽在升起時,身為媽媽的我們仍然得面對為了生活而繼續奮鬥,但媽媽不是不會累,很常的時候,都只能咬著牙閉著眼,硬撐才過來的。
雖然我們都常說“為母則強”,媽媽都是可以很堅強的,但其實也是很脆弱的,是很獨立的,但其實也是很孤單的。
不管孩子哭了,孩子受傷了,孩子被責備了,我們總是第一個把責任攬在身上,除了自責,還有滿滿的愧疚。
我是不是個不盡責的媽媽?
我是不是不配當媽媽?
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卻做不到,我是不是個很糟糕的媽媽?
自從當了媽媽以後,深深了解為什麼媽媽們對用身邊的人給予教養指導棋這麼敏感,因為當我們面對無助的育兒生活,需要的其實只是鼓勵,而不是更多的”疑問“”指導“與”責怪“,這些不會有任何幫助,而只會更加深了內心的壓力。
其實不只是媽媽,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角色,還有社會地位,常常處在壓力中過日子,覺得自己總是可以,再撐一下就過了,但卻不知覺的讓自己生病了
所以,身邊的人很需要被你們適時的關心,被適時的協助,有時候甚至一句鼓勵,一個擁抱,壓力都能被釋放,都是如此珍貴難得,都能讓在無助中的你/我感到溫暖。
/
-口語提到不想活,覺得自己是他人的負擔
-開始建立遺囑,交代身後事
-將自己心愛的物品贈送給別人
-不願意與人交流接觸,封鎖自己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當你發現身邊的人有這些徵兆時,請多關懷並鼓勵對方尋求專業的協助
*這張照片是那時剛懷上Luke的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www.pcstore.com.tw/ntdtvapshop 想學各類中醫知識(如穴道穴位)、中醫療法、中醫保健與中醫調理治療之法的觀眾朋友,新唐人亞太電視台提供一系列認識中醫專題性的DVD,有興趣者可至我們PC Home 商城訂購 現代醫學對於產後憂鬱,它有幾種不同的產後憂鬱狀況,...
產後憂鬱統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澳洲生活】什麼?!啤酒與嬰兒(Beer and Bubs)?? 這兩個字看似搭不上邊,但卻巧妙地被連起來了😆🍺👶
懷孕倒數四十幾天,上個禮拜 York 去上了一堂男人專屬的「爸爸生產教育課」😬 由助產士在酒吧授課三小時,讓男生們可以互相交流😆
不然國外這邊流行的「產前教育課程」主要都是講孕婦跟新生兒🤰爸爸在旁邊常常還是搞不懂要幹麻。 所以官網上說不準女性參加,因為是屬於男人的「安全空間」,讓準爸爸們可以放心提問😌
我覺得這課程實在很棒,畢竟生產感覺都專注於女生,但很少人想到這對陪產人(準爸爸)也同樣的陌生(尤其第一胎)👀
York 說這堂課最棒的地方不是學習新知識(畢竟網路上/書籍都有教學)而是能夠跟其他爸爸們聊天,他懂他們、他們也懂他,回到家感覺沒有之前那麼緊張了😺
根據澳洲的產前/產後憂鬱症組織的統計,1/20的男人會有產前憂鬱症、1/10 則會有產後憂鬱。這邊不是只先於心情低落,而是不再是原本的自我😔
我覺得 York 這堂課的經驗很有趣,於是寫了這篇「準爸爸陪產 :男人專屬的爸爸教室,生產教育課後心得」➡️ https://www.travelwithwinny.com/zh/準爸爸陪產-生產教育課 給有興趣的人簡單了解一下 😊
不知道大家有人有認識一同陪產的爸爸或是經驗可以一起分享呢?😁
Ps. 住澳洲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 Beer and Bubs: childbirth education for dads at the pub 的網頁以及官網 http://www.beerandbubs.com.au 唷~😀
Pss. 因為 York 上課太專心了,都忘了拍照。 只好放一張婚禮的吧台照片跟朋友送的懷孕教科書來當貼圖 😆
#澳洲生產 #產前教育課 #準爸爸陪產 #一堂三小時才約台幣一千四含晚餐
Beers and bubs? These two words doesn't seem to go together 😆
Well, it usually doesn't! Unless you attend a childbirth education course that's specifically tailored for men, held by midwives in a pub 🍻👶
While there are many birth classes on the market, most concentrate on the mom & the baby, which leaves men not having enough knowledge in the delivery room😅
This course is a "safe space for men", only men can attend, no women allowed. It's great as York came back saying he felt like there's people who understood him😌
Otherwise the statistics for perinatal depression for men are surprisingly high😲
If you live in Australia and is expecting a baby, I highly recommend dads to attend Beer and Bubs: childbirth education for dads at the pub 🍻 That 3 hours is definitely worth it😀
Website➡️ http://www.beerandbubs.com.au 😊
📚《跟著Winny勇闖中美洲》2019 → http://goo.gl/RYPSTp
📚《地心引力抓不住的冒險家》2018 → https://bit.ly/2kYdpgt
📸 歡迎跟蹤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travelwithwinny
🎧 Podcast ➡️ https://anchor.fm/travelwithwinny
產後憂鬱統計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產後憂鬱統計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ttp://www.pcstore.com.tw/ntdtvapshop 想學各類中醫知識(如穴道穴位)、中醫療法、中醫保健與中醫調理治療之法的觀眾朋友,新唐人亞太電視台提供一系列認識中醫專題性的DVD,有興趣者可至我們PC Home 商城訂購
現代醫學對於產後憂鬱,它有幾種不同的產後憂鬱狀況,第一個就是說所謂情緒低落。還有一種叫做產後沮喪,產後沮喪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到二十,就比較少一點。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產後精神病,相當於我們現代醫學所說的所謂的躁鬱症。
產婦有這種躁鬱症或者是憂鬱症之類的,偶爾的會發生比較危險的狀況,就是自殺或者殺嬰。曾經有這樣的統計說,產後有憂鬱症發生的,大概有百分之五的自殺率,百分之四的殺嬰兒率,也就是說這種病情假如不能夠在一開始的時候獲得非常好的這種控制或者疏解,那麼這種東西還是很危險的,產後憂鬱症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有的人認為是她在生產的過程當中,有那種會疼痛的害怕。
這個生產的時候的疼痛,大約可以說是所有疼痛裡面的最疼痛的情況,假如說把疼痛分成好幾級,它就是最高級,除了這個以外,還有身體非常的虛弱,還有就是生產之後,小孩子沒有人能夠幫她帶,小孩子會哭鬧,晚上睡覺的時候他開始吵了,還有也沒有人幫她帶,自己又不會帶等等這些狀況,還有就是產後身材會走樣,因此這些都造成這個產婦的所謂的憂鬱的狀況。
http://youtu.be/38BzdWAK2JU
本頻道由:新唐人亞太電視台http://ap.ntdtv.com 建立
本則影音出處: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NTDHealth)
產後憂鬱統計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最新的統計,去年女性企圖自殺通報人次為1萬7699人次,相較男性自殺企圖通報人次為9171人次,女性為男性的1.92倍。其中女性自殺原因多為情感問題,其次是憂鬱傾向。
這是發生在上個星期六,彰化一名陳姓女子,疑似產後憂鬱症,加上經濟壓力太大,她趁先生上班時,先毒死3個年幼的小孩,再自焚企圖結束生命。
根據自殺防治協會的統計,去年女性自殺企圖通報為17699人次,男性為9171人次,女生是男生1.92倍,女性企圖自殺原因,6成3是受感情困擾,其次為憂鬱傾向有22.8%,還有17.9%有憂鬱症病史。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受到特殊的環境、心理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受刑人的自殺企圖率是一般民眾的7.5倍,即使這些受刑人出獄後,自殺率還是高於一般民眾。
自殺防治學會也提醒,除了關心傾聽身旁有親身念頭的親友之外,政府單位也應該將全人照護的人文關懷理念融入監所管理,多關心受刑人的情緒健康,將可減少遺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