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後遺症: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台灣從5月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防疫在家,靠打電玩渡過漫長時光,轉眼間暑假過去了,即將開學,你家裡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宅在家期間對我們身心的長遠影響,似乎現在才浮現。例如,螢幕成癮問題。疫情爆發前,家長們從來不用擔心螢幕時間的問題。不是因為紀律嚴明,而是因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天氣好的日子可以游泳、可以跟朋友打球,天氣不好的日子也有各種室內遊戲場、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區可供選擇,家裡兩個小小孩,七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壓根兒不會主動想去看電視或玩電玩。
但是疫情爆發後,這些活動都沒有了。居家防疫期間,兒子開始跟同學連線玩「太空狼人殺」,女兒開始在迪士尼頻道上看「米奇妙妙屋」。我跟女兒約法三章:「每個週末可以看三集米奇妙妙屋」,但每次關掉電視時,她總會撲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哭至少半小時。兒子的談話內容也總是圍繞著狼人殺遊戲打轉,好像對生活中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跟媽媽朋友們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孩玩電玩、看電視上癮了。她們都表示有類似的困擾,我們互相表示同情,但都解決不了問題[1]。
■電玩的回饋造成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酬賞物質,當我們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玩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2]。
■「成癮症」有兩大條件: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耐受性
指的是成癮者必須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玩遊戲,才能帶來快樂感,這代表主掌情緒中樞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經受損。
▸戒斷症狀
則是指只要不打遊戲,就會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暴力、自殺傾向。
不過,與菸癮、酒癮、毒癮這類的「物質成癮」不同,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成癮」並沒有讓人體攝入像尼古丁、酒精這樣的額外成分,但在精神醫學上看來,也確實影響到大腦運作,達到精神疾病的等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正式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也追隨WHO的腳步,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之內,加以預防及推廣相關輔導治療[3]。
■「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說,「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大帥,被媽媽帶來安南醫院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但媽媽卻一直駡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因此日益嚴重。
個案中的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4]。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為了解國內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情形,「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113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手機成癮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手機遊戲成癮的國小學童中,有21.4%願意花錢購買手遊點數或寶物,國中生為36.3%,高中生更高達42.2%,遠遠高於一般學生的消費意願。
▶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只要回答4個問題,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成癮風險。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題目如下:
1.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2.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
3.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4.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5]。
■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
▶「網路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
根據世衛網站的資訊,包括打線上遊戲(digital-gaming)或電玩(video-gaming)的行為,連續長達12個月以上,已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學習和工作等,並危及身心健康者,就可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症。
「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問題」,「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說,令人擔心的是,臺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上網時間早已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根據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民國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可發現,全球青少年網路成癮高風險比率約為4.6%,台灣的網癮高風險族群,國小為9.9%、國中19.2%、高中職19.4%,均較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以假日實際上網時數來看,國小平均3.5小時、國中5小時、高中職6小時。
研究「網路遊戲障礙症」的林煜軒醫師,曾以8000名青少年網路玩家為分析對象,發現經過專業診斷後,被確診的比例是3.1%。[6]。
■遊戲成癮具體有哪些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
1. 完全專注於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的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7]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8]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邱献章院長表示,網路遊戲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林峯立醫師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林峯立醫師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親子天下)「居家防疫後遺症:我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857
[2](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為什麼別人小孩打電動不會成癮?彭菊仙:把孩子從電玩拉走,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488
[3](數位時代)「電玩成癮「5年增3成」!不上網就無法生活,科技發展何以讓網路難以戒斷?」: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99/internet-addiction
[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電玩成癮症 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醫呼籲尋求專業幫助回歸正常生活」:http://www.tman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96
[5](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10分以上即有成癮風險!」: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989
[6](Yahoo 新聞)「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 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https://bit.ly/3jwva2a
[7](風傳媒)「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427615?page=3
[8](健康醫療網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39
[9](健康2.0)「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6168
➤➤照片
[2]
[10] (Yahoo新聞)「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https://bit.ly/38vDWXy
▶圖說:網路遊戲成癮症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精神疾病 #成癮 #成癮症 #遊戲成癮 #電玩成癮 #螢幕成癮 #手機成癮 #手機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遊戲障礙症 #多巴胺上癮
衛生福利部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衛福部心口司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署立桃園療養院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畏懼症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接受失敗
「失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這句格言出自一九九八年在攀登印度布洛阿特峰(八四 ○七公尺)時,意外去世的登山運動員埃裡克.埃斯科菲埃。埃斯科菲埃生前是個「力量驚人,令其他登山運動員害怕的怪物」。一九八七年,他遭遇了一場嚴重車禍,從此半身不遂。但具有挑戰精神的他(說明他屬於高自尊)繼續登山,直至意外死亡。
一般來說,沒有人喜歡失敗。然而,為了改變,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因此我們得要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正如我們的一位病人所說:「我們要接受的不是失敗,而是『會失敗』這個念頭。」有時候,當心理醫生認為病人需要經歷失敗,才能去除心理障礙時,會「特意要求」他失敗一次,而不是讓他不惜任何代價地避免失敗。
我們對塞巴斯蒂安就是這麼做的—他來我們診所諮詢,因為他依靠服用抗憂鬱藥治好了憂鬱症,但很不放心,害怕憂鬱會復發。他覺得患憂鬱症的經歷令他變得脆弱,在他眼裡,他是因為缺乏自信而引發憂鬱症,然後憂鬱症又反過來令他更加不自信。
害怕失敗和自信不足的心理,一直困擾著塞巴斯蒂安。在與他深入交談之後,我們發現了他的恐懼的來源:他的父親是一個焦慮而專橫的完美主義者,對孩子的評價總是十分地嚴苛。
孩子們的成績單,會在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被大聲地念出來,沒考好的孩子就遭殃,即使那只是相對來說成績差了一點點。他從來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因為「好好學習是分內的事」。因此,塞巴斯蒂安被養成了一種極為嚴格的訓令式思維:「你應該一次就學會」、「你永遠都不能犯錯」、「你必須要掌握所有知識」等等。他的自尊水準因此低得出奇,總是害怕自己表現得不好。
在治療的時候,塞巴斯蒂安很清楚自己問題的原由,但顯然他不能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採用了被認知心理治療師稱為「現實檢驗」的治療方法:透過現實來檢驗預言是否為真。換句話說,讓他真的失敗一次,看看成人後的失敗,是否和童年時的失敗一樣可怕。
在說服了塞巴斯蒂安並徵得他的同意之後,我們決定讓他進行三次「檢驗」,在每次「檢驗」中,他都要讓自己失敗:
一、去一家電腦商店,告訴售貨員他完全聽不明白店員的說明。
二、去自己所住街區一家熟悉的店鋪,假裝在挑選完東西後才發現沒帶錢。
三、故意遺漏工作週報的一部分,不做好充分準備。
這三次檢驗的難度是逐漸遞增的,但我們都已經事先確認了不會引起太大問題,包括工作週報。
塞巴斯蒂安完成了檢驗,發現失敗並沒有招致任何災難,他的自尊反而提高了—售貨員承認自己解釋得不太清楚;商店老闆笑了笑,讓他先把東西拿走,下次再來付錢;同事們則對他表示問題不大……漸漸地,塞巴斯蒂安成功地消除了因過度害怕失敗,而綁手綁腳的心理障礙。他的憂鬱症也因此加速痊癒。
以下是幾個如何應對失敗的建議:
一、看待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
這是缺少行動力的人身上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巨大的成功和災難性的失敗,他們想像不到還有什麼其他結果。由於他們很清醒地看到自己不能獲得成功,於是預計自己會遭受災難性的失敗。
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調整一下對失敗的看法即可。
二、記住每個人都曾經失敗,正在失敗或將會失敗
我們的社會對於失敗的態度很虛偽:當人們慶祝成功的時候,經常會忘記提起成功之前遭受的失敗。於是,很多人以為別人沒有失敗過。但成功的人一般是以失敗開頭的。我們經常參加精神病學大會,注意到很少會聽到大家談論某個方法的失敗,然而討論失敗的方法和討論成功的方法一樣有意義。
在與年輕的心理治療師討論的時候,他們經常告訴我們,他們聽從資深醫師的建議,並嘗試他們推薦的方法,但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於是他們得出結論,自己是資質平庸的醫生,自尊受到打擊。實際上,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很可能對自己初期的摸索閉口不談,而只展示好成果,這能使他自尊得到提升。
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和經驗
將你的失敗看作瞭解自己的資訊來源,而不是自己無能的證據。如果你可以達到此種心態,每一次失敗都會使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傳統教養對於「失敗」,常給予負面回饋,這其實讓大人小孩都會傾向畏懼改變。就我的觀點來說,只要有意識地繼續努力,就比較不像「失敗」,比較像「還沒成功」。
我很喜歡圖裡的比較,相對於傳統思維,更能鼓舞人心,並且踏實地看待自己。這也符合正向教養的精神,一個自動自發的孩子,常常比不敢輕易嘗試的孩子,會有更多的「失敗」,不是嗎?
祝願您,能重新定義「失敗」,並且藉此更認識自己!
畏懼症治療 在 KiKi媽咪大小遊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iKi媽我回來了~
我頑強的36歲
歷經人生突如其來的事件
醫生幫我繫上超酷的髮箍還挺美
退下髮箍儼然成為最時尚的髮型
-
從看診至確定身體狀態
再至轉院等待手術安排
或許過去經歷家人的事件
過往的經驗與家人給我的勇氣
我的心境很平穩、堅強、不害怕
告訴自己要勇敢不畏懼去面對
從3月底至醫院照MRI
最有感的就是體驗家人的心境⋯
原來是這樣的感受~
很心疼也很不捨他們的煎熬
因過去家人的經驗
讓我猶如走了超順的通道
直接轉院至熟悉的診間,
熟悉的醫生就這樣等待安排手術
很感謝過去種種與曾幫助的貴人
與讓我幸運的走到這階段
疫情期間 7月中旬後
確認住院安排住院手術
有尖端恐懼症的我
很害怕針扎近我的身體
住院期間打點滴扎了兩手與頸部
而這回我盡可能讓自己克服內心恐懼
手術當天告訴自己
我必須不緊張把自己交給醫生
全身麻醉我睡一覺起來就好了
進手術室反而是很好奇到處看
還記得那天躺著被推進手術房
在手術室等待區等待時
當時醫生換好手術衣走到我的病床旁
跟我說「等一下下進去嘍不要緊張」
確實真的很令人安心
接下來就想做輸送帶一樣換手術床
被護理師們細心呵護移動怕我不舒服
手術室較冷 怕我會冷暖暖的温被子
當下覺得護理人員真的也都很辛苦
也很感謝他們給予病患的安心與暖心
就這樣被推進我的手術間,沒了緊張感
倒是覺得經歷這一切
就好好來觀察手術室裡的人事物
躺在床上的我
聽著手術室播放著輕快的流行音樂
在我的手術床正上方是超大盞的手術燈架
細數旁邊的準備的醫護有幾個人
我的主治醫生正坐在一旁等待
心裡想說「辛苦您了,等等就交給您了」
同時我身上貼上了心電的感應器檢測儀器
而這時候麻醉醫生到
我想說我該來去睡覺嘍,跟自己說聲加油!
氧氣罩在我的鼻子旁環繞
我數著1.2.3⋯還不到5我就睡著了!
就這樣當我醒的時候在恢復室
從下午兩點多到午夜十一點
我睡好久喔~我的頭開始感覺有些烈痛
麻醉退了也滿想吐的被推倒加護病房觀察
我的手術時刻,醫護大家辛苦了
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也辛苦了!
就這樣療養幾天身體狀態也蠻容易累的
從住院到出院我的點滴與藥劑不曾斷過,
點滴.抗生素.類固醇~出院胖了6-7公斤
整個人腫到不行
-
從7月中旬後手術至今身體狀況慢慢恢復中
還有些身體功能需要再治療待恢復
現階段我使用手機的頻率與時間調整
大致上都一切安好~
很多人問我怎麼了為何總是戴著帽子
有時不想多說 就笑笑地回答想低調一點
在36歲的這時間點經歷這一切
發生這樣的事件覺得讓我更懂了一些什麼
或許這次經歷會讓我人生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只想珍惜我在乎的人事物 讓自己能獲得更精彩
經歷了這一切
謝謝爸媽給我的勇氣與豁達的人生觀
娘家給予我很大的後援
讓我把女兒放心的放在娘家
我的另一半24小時的照料
還有家人與阿伯在我出院的時不時煮魚湯
還有好朋友術前術後送魚湯與補品給我
貼心的客戶怕我術後療傷太累要我多休息
現在的我很好,請大家不要擔心
同時也要好好把身體照顧好喔!
願大家平安健康 幸福
#謝謝家人細心的照料
#謝謝我的客戶貼心的關懷
#疫情期間剪去及腰的長髮勇敢面對挑戰
#很害怕我術後的模樣嚇到女兒還好她比我還膽
畏懼症治療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經常會遇到學員有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從小害怕被老師點到名,很怕要站起來,或者是跟大家說話。
以致於這樣的習慣一直跟著他長大,讓他對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勇敢說出自己的認為很抗拒、很排斥啊!
然而如果老是閃避,能夠讓他事事如意、日子過得順風順水,那我也覺得蠻好的啊!但問題就在於這樣的情況,並不能讓他的人生過得更好。
而且更可惜的是喔,他並不知道自己長期給人一種閃躲的印象;所以別人根本不認識他、根本看不見他啊!也因為這樣子,讓他錯失很多很好的機會。
還有另外一種人的狀況就是喔,他跟同事、跟家人在積極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其實有很好的點子,或者是很棒的解決方案。
但他每次開口之後,都會因為太緊張,所以把方法講得二二六六,在外人看來喔,簡直就跟胡言亂語沒什麼兩樣、根本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些什麼。
所以呢,他就要更心急的去講得更清楚,但是偏偏更心急要去說那些東西,又會讓自己看起來更緊張、越說越模糊。
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甚至於把開口說話、表達這樣的事情,當成是洪水猛獸,就算跟這些事情保持距離了,但是腦子一想起,都會覺得腳底發毛、很恐怖啊!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形,因為會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好,所以害怕公眾表達,甚至於遇到非上台不可的場合,你常常會覺得很焦慮;焦慮到變成「上台恐懼症」,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我提供解方之前,我想先跟你分享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這樣子的喔~在美國有一間跨國公司,這家公司正在進行一項高級幹部的培訓計畫。
入選的經理人將在兩年內,每隔6個月就要輪調到不同的單位,因此這些高階經理人,必須要有一項很特殊的能力,那就是他們必須要更習慣、更快速的融入新的團體裡面。
如果你目前沒有加入跨國公司的這樣的經驗,而你可能不知道,這種高密度的輪調,每到一個新環境、面對新工作夥伴的時候,你都要一次又一次的為自己開場。
在陌生的同事面前,表現出領袖的姿態,從無到有的去建立跟大家的關係,想辦法跟大家有更好的熟悉度,才能夠在短時間裡面去領導團隊;然而只是光想到這樣的過程,是不是也會讓你頭皮發麻、坐如針氈呢?
沒有錯!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就算是這些高階經理人,面對這樣子的高強度挑戰也會難以招架,甚至於是焦慮不安。
你可能會好奇喔,這間跨國公司到底要怎麼樣做這樣的培訓呢?他們的做法非常的有創意!
他們找了一個很特別的即興喜劇的團體,而這個喜劇團體,跟這些入選的經理人,玩了一個叫做「亮相」的遊戲。
一剛開始呢,他們先請一半的經理人上台,另外一半坐在台下,再讓台上和台下的經理人互相對看。
在這個階段喔,幾乎所有台上的經理人,都會表現出不安的反應,不自覺的做出扭動身體啊,或者是拉扯衣服這樣的行為表現。
接著呢喜劇團體的講師,就對台上的經理人下了一道命令,請台上的人數一數這個牆壁上喔有幾塊磚頭?
結果沒想到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台上的經理人,專心一意的數著磚塊的時候喔,他們原本那些扭動身體啊、摸頭髮啊...這些安撫緊張的行為都消失了!
而且台下的人還能夠感受到,台上的整體氛圍是放鬆下來的,不再是一剛開始的那種緊張感。
聽到這裡喔,你有沒有發現真正神奇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台上的人,接受了新的指令之後,就能夠慢慢的安穩下來呢?
其實真正的關鍵就在於,台上的人都在專心的數磚頭,也就是他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這些磚塊上面。
而這樣的有趣的發現,並不是因為跨國公司病急亂投醫、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偶然成功;事實上喔,這種緩解緊張焦慮的方法,是受到專業學習者一致認同的。
在芝加哥的一個研究機構,「恐慌焦慮恢復中心」裡面的主任,菲費爾博士;他跟另外兩個學者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這個論文證實了「喜劇即興療法」,是治療社交焦慮症的一個新方法。
這樣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種療法能夠幫助「社交焦慮」的患者,在團隊凝聚力、遊戲、曝光、幽默,這四種過程當中切換、探索。
一方面幫助他們在不確定的環境裡面,因為習慣切換不同的狀態,所以能夠悠遊而自在。
而第二方面就是在不同的活動裡面,不斷的體驗「轉移注意力」就能夠緩解社交焦慮的效果,身體就自然能夠放鬆下來。
菲費爾博士還對於這樣的即興訓練喔,下過一段很精準的結論。他說喔:「當你學會一次不害怕,你的大腦就會跟著改變。」
「即興訓練,就是讓神經路徑改變的最快方式,幫助你在面對自我恐懼的同時,學習處之泰然。」
也就是說啊,當你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們,不妨專注於當下;尤其是你自己的主要任務。
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此一來無論是精神緊張;或者是過度擔心、焦慮的情況就會自動的消散。
那麼回到你身上,要是你也常有被「緊張、焦慮」綁架的困擾,除了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任務之外;我還要特別提醒你,人的專注力都是很有限的。
你與其把力氣花在擔心、緊張,這樣的結果你只會得到「表現不好」啊,那還不如把力氣花在真正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上面。
我自己在公眾演說或者是教學之前,也都會有意識的運用「轉移注意力」這樣的方法。
我通常會這樣做喔,在即將要上場之前,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先安靜下來;然後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面。
而到了站上台之後,我只關注自己說出來的「前三句話」而已,而這之後的內容,我就交給我的直覺跟身體,去感受現場的整體流動。
而在我的經驗裡,只要在前三句話能夠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後面就能夠很順暢的接著講下去。只要一次成功,你就會學會一次的不害怕,大腦的神經迴路就會跟著開始改變了!
那當然如果你對我夠熟悉喔,你也可以歸因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因為做業務工作嘛!本來就要每天說話。
所以呢當我轉換跑道,成為公開班的老師、成為TED的講者,我的神經迴路當然容易改變啊!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就來跟你說另外一個例子,那就是我的內容編導~「怡璇」的例子。
怡璇呢,過去她從事幕後的編劇工作;她經常是整天宅在家裡,兩三個月都沒有出門是很正常的,她根本就沒有公眾表達的機會。
不過當她決定要跟嘉玲合作,在啟點開【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的時候,第一關啊就是要先通過啟點文化的傳統,也就是「內部試教」。
她過去從來沒有教學的經驗,一上場就要面對台下的學生,而這個學生還是我誒,這樣的陣仗,她難道沒有擔心跟壓力嗎?當然有啊!
不過如同我今天所分享的,她專注在自己的第一張投影片裡面的內容,很勇敢的跨出第一步,沒有因為新的環境、新的挑戰而心生畏懼或者是怯戰。
而如今呢,【寫作小學堂】也邁入了第五期了,她對於上台講課的掌握度,越來越好,也能夠更充份的享受這樣的舞台。
這就是喔「一次的不害怕,而改變了神經迴路」這樣的內在運作,送給她最好的禮物。
能夠戰勝「上台恐懼症」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你越關注自己的表現,你就越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表現;就如同你沒有辦法叫自己不要緊張啊!你能做的就是「轉移焦點」!
那麼要是你也很想要克服恐懼、學好表達,我會很鼓勵你可以加入我們全新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的學習。
我會在【自信表達力】裡面的第個一單元,教你三個具體的方法;幫助你轉化自己的身體跟注意力,陪伴你去理解壓力跟表現的關聯性。
並且透過心像的練習,調整自己的狀態,讓你懂得善加運用「緊張」這樣的反應,讓恐懼成為你的動力,幫助你達到最好的表現。
很多人都想要成功,而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有些旅程你必須一個人走,任何人能給你的幫助都很有限。
但是假如你想挑戰的部份,是「表達」,那麼這一段路,由我來陪你穿越,會讓你走得更輕鬆自在。
期待呢,在【自信表達力】的課程裡跟你相遇;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把它打開。
而Podcast的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自信表達力】課程,相關的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都有。
這一門這集合了我多年在面對表達,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眾,甚至於是透過遠端、網路,去傳遞自己理念的一個經驗。
相信這一門課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希望你的加入,也期待聽到你在學習之後的體會與發現;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畏懼症治療 在 貪眠狐 Keni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延命治療》
作詞:Neru
作曲:Neru
編曲:Neru
歌:IA
歌詞:
如針管的毒性 在肌膚間注射
能否安穩渡過 被劇痛捏碎的夜
床鋪左側望去 是虛假的戲劇
如果睜開右眼 病發舊態重演至入夜
延命機器 教導腦袋鎮靜
人生判定 以脈搏可確認
微弱心跳 器具裡傾聽~
頻死性命 每日 每夜 惡夢頻仍
人造與 人心之間隱約潛伏的病症
以病袍 藏去的疤似終身記認
撕裂內心的憧憬
如今 彷彿闖進無盡的狹徑
絕症 摧毀個性
靜待治療吊命
一切 已喪失反應
如若有誰 搖動半空那木橋
連同過客 這崩塌似未料
無力抗違 猶自向盡頭跌墜
從這顫抖 讀出畏懼如潮
重踏進世界 驟已半夜四時
縫合與切割 在記憶裡再現
來日太遠 惡疾與眼淚對歭
無可救藥 墮進絕望 寧願無知
明日也 床鋪間空等我如預想病發
那未來 殘缺好比鏽跡般燦爛
失落在孤單之間
房間 玻璃阻隔延續的念掛
病症 早應領教 仍未能作罷
如今即使反覆追悔
悼念過往自由
現實仍持續似舊
迎來畢生軌跡的最後 怎再用治療留住以後
如今即使輾轉思索
睡夢裡那預言
像是前途的盼待
病危下法再望見未來
絕望 絕命或續賽
實話 實驗後不再
疾病 窒礙著自愛 悲哀
*
同人詞來自:http://www.skiescomic.com/forum/thread-8776-1-1.html
畏懼症治療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陽痿 專題 - 黃國田泌尿外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John今年40歲,一直有吸煙的習慣。最近發現自己有勃起的困難,很難維持硬度。
(一) 吸煙會否影響勃起呢?如果John現在戒煙,會大幅改善勃起問題嗎?0:23
(二) 需長期使用藥物去解決這個問題嗎?藥物是否唯一的解決方法?1:04
(三) 服用藥物會否導致心臟病?1:58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畏懼症治療 在 小魚兒心理治療所- 畏懼症?什麼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畏懼症 ?什麼是畏懼症?就是對特定人事物或情境會感到焦慮恐懼,且這恐懼已經影響到生活。 幾年前曾處理過怕鈕扣,怕蝴蝶孩子,只是這樣的孩子其實很 ... ... <看更多>
畏懼症治療 在 如何面對特定恐懼症症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面對特定 恐懼症 症狀. 新生精神康復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 ... 恐慌症,驚恐症的症狀, 治療 和不吃藥化解恐慌發作的自救方法. 自信教練. 自信教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