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法肯豪森的作為
賽克特就任顧問團團長的日子只有10個月,他對中國軍事的構想,許多才剛開展,有些則還未付出行動。繼任的法肯豪森所要做的,就是承接前任的措施並繼續發揚光大,而事實上,法肯豪森完全不負所託。
像在建軍方案,法肯豪斯於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提出強化過往曾被整編過的部隊,這個方案後來被定名為「調整師」。
順帶一提,現在若要在網路上搜尋中德軍事合作的相關資訊,通常會打上「德式師」或「德械師」等關鍵字。但當年的政府檔案可沒以上字眼,因為這些接受德國訓練的部隊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或「整理師」。尤其某些軍迷對「德械師」這個名詞非常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接受德國訓練的國軍未必拿德國兵器(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國軍的裝甲部隊就能了解狀況),所以如果你想在別人前面秀出你很懂民國軍事的逼格,可千萬別喊錯稱呼呀。
當時法肯豪斯建議:
一、
各步兵團應依照教導總隊步兵團之德國新編制盡速編齊,各團應裝備步兵榴彈砲、戰防砲各一連。
二、
為加強管支援火力,營迫砲排應增為四門、機槍連定數則增為九挺。
三、
各陸軍師應編成一個騎兵連,以落實戰場情資偵蒐。
四、
每個師中的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若是工兵及通信兵還無法達到營級規模,至少也要成立連級單位,另須特別重視通信裝備及光學觀測儀器。
五、
各師應加強炮兵編制,最好能成立內含三個營的炮兵團(其中兩個營裝備野戰炮或山炮,一個營裝備105mm輕榴彈炮)。
六、
兵器應統一使用中正式步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廿四式7.92mm重機槍。
七、
各陸軍師應設立修械所好保養維護兵器。
在此原則下,有30個師將率先調整,最終目標是完成60個調整師。而調整師的編制,以執行最徹底的88師為例,內容為: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旅各有2個步兵團(也就是從魏澤爾時代就確立的2旅4團制)
1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通信營,下轄2個有線電連與1個無線電連
1個輜重營,下轄2個連
1個高射炮防空營(這個編制後來被取消,因為後來格國顧問團決定成立專門的高射炮部隊,好將炮火集中使用,不過有些部隊仍保有此編制)
另有師本部直轄的特務連、騎兵連、戰車防禦炮連、野戰醫院各1個。
而作為戰鬥主力的步兵團,其編制為:
1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通信連、步兵榴彈炮連各1,另有團本部直屬的特務排。
1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迫炮排及特務排各1。(這裡特別註記一下,在原先魏澤爾編制的步兵營中,規劃的是配備2門20mm輕機炮的小炮排,而法肯豪斯此時則將小炮排升級成裝備2門八二式迫擊炮的迫炮排。)
1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有14位成員並配給一挺輕機槍。
1個機槍連下轄3個機槍排,每排下轄2個機槍班,每個班配有一挺重機槍......
與舊有的編制相比,調整師特別著重提升支援兵種的質與量,像是增強火炮能力(輕機炮變迫擊炮、增加反坦克炮及口徑更大的榴彈炮),設立恢復傷員的野戰醫院,另外讓更多部隊都具有通訊能力以方便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我特別要提一下,在法克豪森任內多出來的新單位:野戰醫院
話說現代護理人員的精神象徵是南丁格爾,這位英國貴族小姐之所以能讓人意識到護理人員對醫療體系的重要性,是因為她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英、法、俄三個歐洲強權對抗且耗時3年的戰爭中,南丁格爾改善傷兵醫院的品質,使她駐紮的傷兵死亡率從42%降低到了2%。
大家注意到沒有……傷兵死亡率原先是42%!這個死亡率高的可怕!
換言之,若是能提高醫療素質,將會有效減少軍隊人員的損失。後來在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更是在慘烈的戰事中吸取經驗,像是1917年Wwkeen的《戰傷救治專書》就詳細說明傷兵收容、疏散及感染控制等内容,而1918年FrankKeeper的《軍事生基本手冊》内容也提及疾病、營養、飲食管理、野營行軍衛生、戰傷分類分級、排泄物處理、士兵培訓等基本常識。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後,於1927年設立軍政部軍醫司,之後在1935年4月將軍醫司與其他單位合併為「軍醫署」;順帶一提,法肯豪森是在1935年3月接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一職,或許這是國民政府逐步提升對軍醫的重視,才能讓法肯豪森在調整師的方案中,得以提出設立野戰醫院的方案。
截至1936年,軍醫學校培訓出1045名醫生、300名藥劑師,另有108名在校學員,每年則能加強陪訓50名醫生。而在1937年,林可勝編制出内容包含:毒氣戰、疾病控制、戰時衛生管理……等知識的野戰醫療手冊,可見軍醫的逐步發展。(這位林可勝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日後擔任國防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當時深受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雖然新部隊成立,如此里程碑值得掌聲喝采,但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這些軍醫的功能極其有限。
首先很明顯的問題,是人數實在過於稀少。
當時國民政府包含陸海空三軍,粗略人數約300萬。1000多位醫療人員的比例有多麼稀少,那是不言可喻。事實上,當時一個陸軍師「理論上」設有2個衛生連,其成員包含:1名首席軍醫官、9名醫官、87名部屬;而他們的照顧對象大概是9000多人……當真需要能者多勞。
可真說到能者多勞,當時軍醫有第二個問題:素質堪憂。
剛剛提到有87名衛生連部屬,但這些護士、擔架兵、後勤人員其實並不具備醫療技術,因為他們大多是未經培訓的農民、苦力。大家想像當有士兵在戰場上被打到斷手,可是第一時間趕來的卻是耕田的王老先生……我想大家對結局應該是心裡有數。
那為何醫療人員素質堪憂呢?除了培訓資源稀缺外,這就帶出第三個原因:待遇低下。
首席軍醫官,聽上去非常威風,但實際上,軍醫官是沒有軍銜的。沒軍銜就代表沒加給薪水,在錢少事多沒資源的情況下,自然沒多少軍隊人員願意擔任或進行相關的研修。
甚至就連培訓機構也有問題,這就是第四點:醫療理念之爭。
在1934年以前,國軍的軍醫培訓走的是德日派路線。所謂德日派,起源來自於清末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醫的起始點,而北洋軍在清末逐漸隸屬袁世凱麾下,袁世凱則在部隊內採用德國式訓練;而除了北洋軍,清末各省也有創設各地的新軍,只是他們的經費資源不如袁世凱豐厚,所以他們的軍官人才通常都是留學日本(因為比較近而且物價也比較便宜),而日本的陸軍也是效法德國,所以自清末以來的軍醫訓練,就以發源德國,再經日本轉化學習吸收,故稱為「德日派」,而此派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但在民間的醫療體系中,卻有另一股強大的派系,那就是重視實踐操作的英美派,而看名字也知道,這源流來自英美兩國。這兩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問題,可是在1934年,當時軍醫學校聘請一位來自民間醫療體系的學者擔任新任校長,而這位新任校長一上台就決定將軍校全面改走英美派路線,並將全校職員解聘後再重新招聘。還是強調,英美派與德日派並沒有孰優孰劣,但如此人事大變動,說不影響學生學習那是睜眼說瞎話。
在1937年的淞滬以及南京戰役,透過傳教士醫生的報導,當時國軍各部隊嚴重缺乏手術繃帶、破傷風血清、藥品、夾板、救護車……等醫療器械,亦無訓練有素的手術助理,而擔架兵的不足,導致大批傷兵直接被棄置於戰場,可見國軍的醫療體系的低下。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Diss國軍,但其實我想說:當時的國軍就是在資源匱乏的萬難處境下,持續進行改革進展。雖說在就事論事的精神中,必須要檢討結果的不如意,但對創立以及成長的理念及付出,絕對值得旁人以及後人致敬。而以上理念,就是本人德式中央軍文章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回來新成立的調整師,不只野戰醫院,其他單位雖在理想上應當擴增,但現實狀況卻是因為資源匱乏,許多部隊的裝備未能到位(像有些步兵團沒有迫擊炮,只能沿用以往的小型機炮,或是有些師沒有裝備反坦克炮),有些更慘的,僅完成表面上的編制重整,在武器及訓練上均不到位。加上後來抗戰突然爆發,所以國軍最終只成立35個調整師,以及還沒接受最新式改編但先前已有做到部分改造的24個整理師,以當時全國177個陸軍師來看,新軍的比例不算高,卻已是較具戰力的部隊。而這當中能夠達成顧問團設立標準的調整師可謂當時國軍中的戰力頂峰,這些部隊分別是: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不過這支部隊成立的本意是樣板,也就是擺出來好看的,並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但正因為要擺出來好看,裝備絕對在各部隊中最為先進整齊。)
接受德式訓練最老資格的陸軍第87師、第88師,以及從以上兩師抽出補充團而擴編成的第36師。
而有財政部銀彈支持的稅警總隊,同樣戰力超群,有時甚至能比陸軍更早領到最先進的武器(至於原因就是……有錢是大爺)。
民國二十四年,政府為了檢視德式訓練部隊的戰力,還有提升多兵種搭配的作戰經驗,並且趁機模擬上海至南京一帶的攻守實戰演練(這地區是國軍預設未來對日衝突的戰場),於是進行一場秋季操演。
這當中,陸軍出動87師、36師、教導總隊,讓以上部隊分成東西軍對抗,另外加上裝甲部隊、空軍也一併參與。可以說,這是多年德式訓練的整體展現,雖然空軍及支援兵種的數量依舊偏少,顯示國家整體實力還不以支撐足夠規模的現代化部隊,但是步兵的作戰水準及觀念與過往相比已有飛躍式成長。
除了步兵的提升,法肯豪森特別注意炮兵的整頓,他協助國軍將現有火炮進行整編,然後將全國457門火炮分成了4個獨立炮兵旅、5個獨立炮兵團、4個獨立炮兵營。之後更是向德國購入24門150mm重榴彈炮以及36門105輕榴彈炮,因而建立最現代化的支援部隊─炮兵第10團、第11團。
這兩個團除了擁有最先進的火炮外,相比其他傳統炮兵部隊還停留在用騾馬載重牽引,他們可是購入了重炮牽引車還有裝炮彈的載重卡車,所以在機動力上大大提升(但也話說,現代化的火炮重量非常驚人,真要用馬匹去拉,估計馬都快累死炮卻動沒幾公里,所以使用摩托化移動是必要的提升)。
另外,由於中日兩國關係越加緊張,法肯豪森與顧問團規劃出諸多對日戰略。其具體內容為:
以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北方設定黃河為最後戰線,四川為戰略大後方。
以此為基準,四川需工業化,提供後勤。而長江會是整個戰略的核心,所以必要時須封鎖長江航道,防止日本海軍逆流而上的攻擊。黃河則作為最終防線,如果必要,需要進行有計畫的人工氾濫,增加對鄭州、武漢的防衛。(大家可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將成為抗戰史上不容忽視且極具代表的一個事件。)
在賽克特─法肯豪斯的接力合作下,德式師日漸茁壯,但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批耗費國家心血打造的部隊,相比其他派系軍隊會有何不同?接下來,老ㄕ就來好好介紹德式師的士兵有什麼特別的行頭。
圖片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疾病分類員薪水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是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首先作者談工作選擇。為什麼那麼多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且覺得自己無法離開,沒有其它選擇?
一個人對於工作的評價主要有兩個面向。
第一個叫Hygiene factor,譯為保健因素。
Hygiene本意是環境與個人衛生。特別是為了遠離疾病所採取的衛生措施。你做了這些事情,就比較不容易得病。
在工作上,保健因素指的是避免讓人對工作心生不滿的因子。譬如不足的薪資,很差的工作環境。這就是保健因素。
第二個叫Motivation factor,動機因素。也就是工作者有多大的動機去從事這個工作。
需要留意的是,保健因素頂多就只能讓人不討厭這個工作。工作要令人滿意,幾乎不可避免的,一定要滿足動機因素。
而薪水,在分類上屬於保健因素。
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把保健因素放在首位。而保健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薪水。
作者談到自己在大學授課的經驗。很多學生剛入學時都有遠大夢想。希望學會管理技術,為員工帶來幸福,增進企業運作效能,在業界闖出名聲。
但畢業後,他們大多會選擇高薪職業。
作者問學生,”為什麼不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答案往往是:”我還有學貸要還”、”我有家人要養”。似乎出於經濟的現實考量,不得不如此。
他們常常想說:”就耐著性子做幾年,錢賺夠了,我就可以換回我真正喜歡的工作。”
但隨著時間經過,他已經習慣這個賺錢速度與其所帶來的優渥生活。甚至隨著年資增長,薪資進一步提升。於是他發現自己愈來愈無法離開目前的工作,去從事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先以薪資為考量,日後再做轉換。卻沒發現,薪資本身就是一個陷阱。以薪資做主要考量,它會永遠壓抑你的動機因素。讓你走上一條你沒那麼喜歡,不是你真正想做,頂多就是不討厭的工作生涯。
一個錯誤的初始考量造成日後的種種問題。
不是說薪資這些保健因素不重要,而是人往往需要一個更平衡的考量。
請記得把動機納入考慮。一個讓人從中得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在持續進步的工作,是一個可以讓人樂在工作的寶貴特點。
面對往後的職涯,作者以本田機車進入美國市場的策略為例。
本田本來想用重型機車進入市場,跟原有的美國當地業者,譬如哈雷,一較高下。但成效不彰,銷售數字相當難看。
後來在一次週末的休閒活動中,本田員工騎著自家的輕型機車,引起圍觀民眾的興趣。本田發現,這才是切入點。
一家公司本來計畫的叫審慎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後來因應狀況所採取的,叫應急策略(Emergent strategy)。
一個人在面對職業生涯時也是相同的狀況,你心中會有一條原先計畫的路徑。但當你走著走著,你會發現其它機會,另一條似乎也相當可行的路在旁邊出現。
即便後來是透過Emergent strategy找到更好的路,難道原先Deliberate strategy就是錯的嗎?
不。正是因為Deliberate strategy讓你開始出發,去嘗試,你才會找到Emergent strategy。
假如當初本田機車沒有試著進入美國市場,它會在嘗試中發現利基點嗎?
重點是,不要想著自己日後的職業生涯一定是一條路走到底。作者自己就是一個從事過許多工作的人,從擔任顧問,到創業,然後回學校拿博士學位,又成為教授。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做什麼會讓你覺得得心應手,發光發熱。讓你找到滿足動機,也夠”保健”的工作。這是一定要去做才會找到的解答。而不是你坐在書中前用力的想就可以預見的未來。
心中有個計畫,但也同時保持彈性。
這種想法,讓人有機會可以探索職業生涯的不同可能。也不會因為想著,一定要做出一生正確的重大職涯決定,反而被壓力壓到無法動彈,不敢起步。
疾病分類員薪水 在 桃園市議員 簡智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苗栗京元問題 企業快篩須以借鏡】
苗栗京元事件發生至今已三天,後續問題也陸續湧現,同為擁有相當規模科技廠的桃園,必須提早以苗栗事件為鑑,若未來不幸發生同樣狀況,才能在事件爆發後盡快穩定疫情,安排後續安置以及勞工的權益維護。
智翔在這裡提出幾個觀察到的問題,希望市府也可以盡早規劃相關應變措施。
一、企業快篩設置,通報、安置作業
#快篩設置
京元電子第一天快篩造成的亂象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這些快篩場所的設置規範,篩檢時的動線,採檢人員的保護措施是否有製作清楚的規範與指引讓企業遵守,將減低因無經驗所帶來的混亂。
例如:快篩現場數量管制,且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完成篩檢之人員不得逗留且安排去處;篩檢人員與被採者不正面以對減少接觸;採檢人員每採檢一人須消毒一次等。
提供這些經驗指引來讓企業可以快速安排動線。
#通報及安置作業
而快篩陽性通報的處置,依據指揮中心5/25發布的快篩處置流程,在快篩陽性個案等待PCR檢驗結果出來之前,必須在家隔離不得外出,如有疾病也不能自行就醫。
而立委邱顯智稍早也有提出,有快篩陽性、居家隔離的民眾因為人力關係或是流程耽誤,拿不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在PCR檢驗結果出來前甚至無人聞問的狀況,包含部分原本就有慢性病之病患,在家忍受病痛甚至發病離世。
因此,企業自行進行的快篩,居家隔離通知單的開立,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的掌握和人力設置,也必須盡快安排協助。
二、移工掌握與後續協助
移工身為台灣勞動力不可或缺的助力,更需要我們在發生案例時提供更良善的協助。
首先,要掌握每一區 #移工的數量以及國籍,在提供協助能更確實,例如防疫宣導的語言,生活型態等。
再來就是 #移工檢疫所設置和安置計畫,現有的移工宿舍通常都為多人一間,不但空間壅擠,通常空氣流通性也比較差。
同樣狀況今日臉書上也有人分享關於新加坡的安置方式,例如有範圍的限制移工出入宿舍,以保護尚未被傳染的移工宿舍,建立移工社區隔離中心,並以風險分類來安排輕重症的隔離場所。
而移工的餐食,是否已有備案?如果不幸發生企業群聚,本國籍勞工可以自己解決,但是案發地點附近的餐廳都會關門,移工會被迫往更遠的地方走,就會造成移動,企業有否提供餐盒乾糧備品等,也需要提早將物資需求整備完全。
三、員工勞動權益維護
京元電子在疫情爆發後,要求員工必須進公司上班,不配合可能「會被記住」,許多員工轉向民代投訴,時代力量中壢區主任林佳瑋對此也寫了京元電子勞工的自保守則,內文提到請假規則、薪水問題,讓所有面臨疫情擴散風險的工廠員工,知道在不敢上班又怕考績差的兩難下如何自保。
但除了員工自保外,政府也務必主動安排勞動局前往稽查,要求企業在不影響運作下給於勞工最大的保障和安全。
四、停工、紓困配套措施
若企業因疫情擴大而須停工,停工時間也不會只是一天兩天的事。因應疫情變化政府也應評估企業停工可能造成的影響,除企業無法開工造成的損失,更需要注意員工應停工造成的收入減損,是否導致更大的經濟壓力,這部分也需政府做出更全面的紓困配套,避免影響勞工生計。
以上這些,都是在鼓勵企業快篩之餘,必須事先建立的規範,政府的指引與民間共同配合,才能在疫情發生時做出最有效的控制與援助。
延伸閱讀:
邱顯智 / 別再讓快篩陽性、居家隔離的個案,被這個社會隔離遺忘了
https://reurl.cc/rg1dvy
林佳瑋/給京元電子勞工的自保守則
https://reurl.cc/GmbZ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