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秋季養生之道】
秋天來了!今天是我每月一次的『*糖友會』聚會,和一班(54位)已確診糖尿或高危老友記談談養生;橫豎已整理好筆記,決定同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這些資料我是在網頁上和書本上學回來的,希望幫到大家!
*眼見不少長者患有糖尿病,於是我創辦『糖友會』,對象是已確診糖尿病和高危患者,當中絕大部份是獨居或兩老長者;由今年5月開始成立到現在11月,已累積到111位成員了!
★糖友秋天養生之道★
1) 適量喝水
多喝水、蔬果汁、湯和淡茶,亦可喝些自製中藥茶:
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加水熬20分鐘,少量頻服。每天飲用,可避免水分流失和身體虛弱;也可直接用麥冬泡水喝。
2) 早睡早起
秋天陽氣漸收斂,陰氣漸增長,人們應根據四時陰陽變化早睡早起。初秋天氣變化無常,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易感冒,所以應及時增減衣服;並每年注射流感針。
3) 注意飲食
飲食以「滋陰潤肺」、「少辛增酸」為基本準則。
多食芝麻、核桃、薏仁、花生、菠菜、燕窩、糯米、藕、蜂蜜、甘蔗等,可起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飲食定時,少食多餐,如餐後仍感飢餓,可水煮白菜、菠菜、菜心、芹菜、生菜、西洋菜、芥蘭、芥菜、冬瓜、絲瓜等含糖低的蔬菜充飢,不宜吃太多水果代替。
提高食物中蛋白質比例,如:大豆製品、牛肉、魚、雞等,可使胰島素分泌功能改善。
4) 切忌生冷
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會發生變化;飲食不要太生冷,以免腸胃消化不良。
5) 適度添衣
感冒會引致血糖升高,所以患者要加強注意,初秋季節中午熱,早晚涼;因此要適度添衣,防「涼氣」入侵。
6) 保持濕度
糖尿患者皮膚易受感染,也易乾燥;秋季空氣濕度小,風力大,易使人皮膚乾裂,毛髮脫落。注意室內濕度,補充體內水分。
7) 藥物保健
根據秋季特點,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另外,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
8) 勤做運動
運動是降血糖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散步、打球、太極、慢跑等,都有利燃燒脂肪,穩定血糖。
★秋季糖尿病食療★
1)桑梨飲
食材:桑葉10克,北芪20克,北沙參15克,淮山15克,大棗1克,梨皮30克。
做法:將以上用料加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時後,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當茶飲用。
功效:健脾潤肺,生津止渴,降糖。適用於體質偏瘦、口乾舌燥、身體疲倦、皮膚瘙癢、咽喉不適者。
2)粳米羹
食材:淮山50克,枸杞子15克,粳米50克。
做法:將以上用料加適量清水煮濃稠粥即可。
功效:健脾養肝,生津止渴,降糖。適用於脾胃功能不好,血糖偏高,眼睛視物模糊,平素喜歡喝粥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3)佛手瓜山藥薏仁湯
食材:佛手瓜2個、淮山20克、生熟薏米各20克、陳皮1-2片、瘦肉半斤、去核紅棗10枚
做法:佛手瓜洗淨,切塊;淮山及生熟薏米先浸潤30-50分鐘;將所有材料放入湯煲,滾60-90分鐘即可。
4)青蘿蔔雪梨煲瘦肉湯
食材:青蘿蔔1個、雪梨1個、紅棗4粒、瘦肉4兩、生薑1片
做法:青蘿蔔、雪梨洗淨,切件,瘦肉出水;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10碗;大火煲半小時後改用慢火煲2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成。
功效:肌膚粗糙,小便黃赤,飲用此湯,能降輕糖尿症狀,小便暢順。
★五款推介有益降血糖食材★
1)山藥
又稱為淮山,新鮮淮山的黏液能黏著腸道的食物,減緩吸收糖份的速度。
注意︰有便秘、容易胃脹、消化不良不宜食用。
2)苦瓜
苦瓜性寒、味苦,可增加胰島素水平,降血糖、血脂、抗氧化。
注意︰苦瓜性寒,體質偏寒、易暈、孕婦及小童不宜食用。
3)南瓜
南瓜可以改善糖代謝,抑制肝糖輸出;補脾胃,含多種營養,幫助充飢。適合患糖尿病已久、體質虛弱、偏寒患者;改善手腳肢冷、畏寒等症狀。
注意︰脾胃偏熱、胃滯腹脹、消化不良都不宜食用。
4)黃豆
黃豆的葡萄糖含量較少,可減少血糖生成,增加飽腹感。
注意︰消化不良、痛風、肝腎功能不佳的人士都不宜食用。
5)薏仁
糖尿病患者易有水腫、小便不利、顏色黃、尿意頻密、身倦重等,可用薏仁助祛濕,改善脾胃功能。薏仁含薏仁油及三種多糖,對降血糖有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痛風是都市流行病,原因沒啥,只為吃得太好、喝得太香、煙也抽得太多了,人吃食物,食物也吃人,只是時間未到。我們《浮城》電影劇組才幾十人,痛風患者便有好幾個,上網看一看,居然很容易就找到幾位痛風名人,前行政長官曾蔭權每天要吃三粒藥丸控制病情;前全國政協兼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時病發,要人從...
百合瘦肉湯痛風 在 鬼嫁料理手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晚吹粉藍風,櫻花蝦蒸蛋、小棠菜、百合圓肉瘦肉燉湯(好清甜,痛風佳品)、沙薑雞腳,滿滿骨膠原,先蒸後炆,夠淋夠入味,不會溶溶爛爛,想學嗎?🙋🏻
百合湯👉🏻 http://oniyomeryori.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30.html
櫻花蝦蒸蛋👉🏻http://oniyomeryori.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html
#粉藍控揮揮手 #鬼嫁食譜
#名符其實BlueMonday
百合瘦肉湯痛風 在 鬼嫁料理手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鬼嫁 #愛吃肉易尿酸高 #痛風高尿酸之友
昨天出了蒸爐 post,有不少網友問降尿酸湯水,以下兩款簡單易做,雪櫃長期有青木瓜水當水喝,百合清甜滋潤,男男女女都適合。即使沒有尿酸高,愛吃肉不愛吃菜也易尿酸高,男人更易,平時多喝保養也好。
青木瓜水: http://oniyomeryori.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_24.html
鮮百合瘦肉圓肉燉湯 : http://oniyomeryori.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30.html
溫馨提示: 快點 share 給家人朋友吧,或按左上倒三角 save link,之後不怕找不到。
===========
ig: oniyome27
blog: http://oniyomeryori.blogspot.com
百合瘦肉湯痛風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痛風是都市流行病,原因沒啥,只為吃得太好、喝得太香、煙也抽得太多了,人吃食物,食物也吃人,只是時間未到。我們《浮城》電影劇組才幾十人,痛風患者便有好幾個,上網看一看,居然很容易就找到幾位痛風名人,前行政長官曾蔭權每天要吃三粒藥丸控制病情;前全國政協兼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時病發,要人從香港急送藥物上京;前立法會議員李柱銘病發時要撐枴杖出入立法會,使用傷殘人士洗手間。專家說,痛風不可以根治,但是有一位《蘋果》讀者 Kit和大家分享的良方,有可能從此改變痛風病人依靠藥物的命運。
讀者 Kit來信:「當年才30出頭的五哥患上此症,我見證他只是食了一粒小花生米或一小片豆腐,個多小時後馬上手腳腫脹,不能下地,連水杯也拿不起,要啜飲管,就是薄紙一張落在他的腳上,他也痛得掉淚。他有戒口,比出家人更嚴,甚至漸漸抗拒飲食,因為害怕食物讓他受苦。鄰居介紹食用鮮百合煲瘦肉,每星期一次,一個月後,他找了一個長周末冒險測試這食療的功效,他早上吃了一粒花生和一小片豆腐,坐在家中靜待病發,家母亦嚴陣以待,出奇了,一天過去,甚麽事情也沒有發生!接下來10多年,他堅持每星期飲用這湯,沒有戒口,當然,量要節制,也再未為此症求醫吃藥了。這幾年,我另外四位兄長也有這症狀,他們亦是每星期飲用此湯一次,至今相安無事,不用戒口。老爸沒有此病,但是,他也按平常湯水跟着喝,未有發現任何負面效果。」
非常感謝 Kit的分享! Kit的分享將會利益數不盡有需要的人,功德無量。
來信沒有用料的分量,我請教天師,他這樣建議:鮮百合四個,在超市有賣;瘦肉三両、切粒、汆水,就是把肉放在冷水中,水一煲滾就熄火,水倒掉,這樣可以減少肉中的嘌呤。瘦肉、百合用 5碗水煲一個半小時,煲剩 1碗左右,一次喝掉。
我和天師在電話中討論這個食療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一位男士正好是痛風患者,可見痛風患者處處可見,這位朋友腿上關節紅腫, 2個多月來吃中、西藥也沒有效果,第二天,他才吃了這個「百合瘦肉湯」一次,一個晚上後,關節紅腫已經消退,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天師建議,在痛風發作的時候,應該每星期喝「百合瘦肉湯」 3次,在完全控制以後,才從第二個星期改為每星期一次,以後就好像Kit的哥哥一樣,堅持每星期飲用這湯, Kit的哥哥沒有戒口,但Kit強調,雖然沒有戒口,量要節制,切記!上天給我們一個擺脫痛苦的機會,我們自己不珍惜,不會有第二次的。
嚴浩
著名導演,名作為《似水流年》。
近年努力鑽研民間療法,又在報章撰寫專欄分享偏方,如奇異果減肥法,引爆話題。
著有《嚴浩特選秘方集》。
食譜
百合瘦肉湯
材料:
鮮百合 4個
瘦肉 3両
做法:
1. 瘦肉切粒、汆水,把肉放在冷水中,水一煲滾就熄火,水倒掉,可以減少肉中的嘌呤。
2. 瘦肉、百合用 5碗水煲一個半小時,煲剩 1碗左右,一次喝掉。
在痛風發作的時候,每星期喝百合瘦肉湯3次,在完全控制以後,才從第二個星期改為每星期一次。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