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高虹安與名嘴朱學恆、資深媒體人黃暐瀚合唱「塔綠班之歌」嘲諷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歌詞為「塔綠班,塔綠班,綠畜生氣有夠讚,大家都在嘲笑,你們塔綠班,你看看你塔綠班.」以「綠畜、塔綠班」羞辱選民,遭批評後,回應「我為什麼整個晚上不說話,因為我想先看清楚,到底有多少貨真價實的塔綠班、聖蟑士會對號入座」,並稱「塔綠班」此詞引起大眾共鳴,是民意的反撲,民心的向背.高虹安並拜託國防部趕快徵召她,讓她潛入敵國唱歌撕裂他們,並再度重申真正撕裂族群製造對立的,就是民眾痛恨的塔綠班.高虹安質疑,批評她的人為什麼在疫情導致八百多人死亡時,怎麼沒看你們這麼大聲,卻只檢討她唱歌. 高虹安認為,批評她的言論的是一種霸凌行為,她說霸凌她的都是塔綠班,塔綠班將會深深的刻化在民眾的心中,成為你的名字.
.
(以上摘自wiki)
.
一個立委滿口塔綠班、聖蟑士,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選民罵成是綠畜,我認為這樣的行為已經令國會殿堂蒙羞,而且正在拉低民意代表的水準-人民最基本的要求,一個立委不要出口成髒,沒想到,台民黨的立委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
我想,任何一個民意代表都必須對此提出譴責,這不但是踐踏立委的專業,也是破壞民意代表的名譽,人民也會提出質疑,是否花費稅金,付出選票,只是為了養出一個立委,登台演唱「塔綠班之歌」,怒罵綠畜,並說,她是在反映公民意見.
.
高虹安想像的立委,是跟民眾站在一起罵髒話,詛咒其他黨派支持者,其實,這不用立委來勝任,隨便找一個升斗小民,在路上潑婦罵街即可,或者找一個三歲小孩,沒有行為與自主能力,也無法判斷是非,給她張歪歌歌詞,叫她照著稿唱.這也是她辯解之詞,她只是應別人的要求唱一首歌,歌詞皆非她創作,她不懂歌詞意思,看不懂中文,還在學ㄅㄆㄇ,只是覺得這個怪叔叔對她很好,給她一顆糖吃,所以她就聽他的話,別人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
她把一個民意代表,當成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來做,這是不可理解的.
.
要知道,就算一個小女孩做出這種事,回家也會被爸媽教育,加以訓斥不能隨便罵髒話,不要收陌生人給的歌單,但她的行為似乎沒有人能制止他,彷彿缺乏監護人的看護,使她失去教養.唯一像是監護人的東西,是她的上司,台北市長柯文哲,而他正是滿嘴「塔綠班、聖蟑士」的起頭者,不免讓人懷疑,她是否耳濡目染,有樣學樣,或者這就是市長教她這麼做的,在高虹安罵人了以後,市長還站在她身旁,稱讚她做得很好,稱她出口成蟑的舉動,贏得了龐大的網路聲量,這下子她的蟑話路人皆知了,就連彰化人都知道這個看似成年的小女孩,當眾罵人髒話,不免令人感嘆,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
高虹安說,「難道你們沒有看到塔綠班這個詞是怎麼在網路上瞬間爆紅成為熱門關鍵字、引起大眾共鳴嗎?民意的反撲,民心的向背,豈是我一人可以操縱?」
.
不知道這個大樹鋸專家,是怎麼把網路聲量看成是對自身行為的認同,網路聲量,有正面,也有負面,也可以經由少數一群極端的人,不斷刷洗歧視性的話語,而躍上版面,現在,「高虹安」這個詞,也成為網路上瞬間爆紅的關鍵字了,它是否意味著大眾的共鳴、民意的反撲,民心的向背?在我看來,它比較接近負面的意涵.
.
高虹安說,塔綠班和聖蟑士,是社會氛圍對於部分民進黨的激進支持者或資訊戰從業人員,「在網路上恣意出征不合黨意的公民意見,意圖引發寒蟬效應的反諷」.
.
這些話的理解,透露出常識的缺乏,短短幾個句子,卻有諸多謬誤,令人不知如何吐槽起,為了自己咒罵與羞辱別人,創造出這麼一大串歪理,也真是令人佩服起人類的本能,一種自利取向的自我防禦機制.
.
首先,事件發生之初,不就是高虹安莫名的唱起一首歌,羞辱起不相干的民眾?歌詞中,毫無道理的指涉泛綠本土派支持者,是塔綠班,並以激怒他們得到自己的歡愉「綠畜生氣有夠讚」,並且糾眾和她一起發出暴言,塑造大家都厭惡的氛圍,要其他人跟隨他們一起進行集體嘲弄,「大家都在嘲笑,你們塔綠班,你看看你塔綠班.」
.
這與其說是一種反諷,不如說是惡意的嘲笑,而且是沒有目的,也沒有原因的,並沒有人冒犯她,此前,大家並不特別關注這個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而她藉由戲謔一群人,討好一群人,為自己博得優越感,吸取其他人的關注.
.
反諷,還要有一個諷刺你,你加以反擊的對象,講白了,高虹安這種行為,就是單方面的網路霸凌而已.
.
當自己進行網路霸凌的行為,被看不下去的人批判,卻稱自己遭受到網路霸凌,加害者反倒變成被害者,這邏輯的弔詭,也令人瞠目結舌了.
.
再者,作為一個民意代表,妳千不該,萬不該,去謾罵選民,就算他們是別的黨派的支持者,這是從政者的大忌,民意代表,你監督的對象,是政府,不是人民,人民反倒是要監督你的對象,確保你是否有正確的反應民意,立法、審查預算、質詢、召開公聽會,監督你是否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你要質詢的是各部會,而不是質詢人民是否偏激,是否是塔綠班.代議士(representative)指人民賦權與民意代表,代替自己行使權力,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務,實行間接民主,這個代替並非出賣或者轉讓,誠如人民並沒有將自身之權利無條件賦予主權者,在人民與政府之間,代議士作為一個中介者,是人民的辦事員,換言之,和政府一樣,都是人民的僕人.
.
主權在民,誠如盧梭所說,「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政府與人民與代議士的關係,便是基於社會契約,人們放棄天然自由,獲取契約自由,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從本能邁入道德和公義,這就是社會的自由.
.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一個人倡導的絕對自由,就意味著剝奪另一個人自由,當個人尋求自己的利益至上,彼此的利益就會產生衝突,社會契約的產生的前提便是基於公共意志,
.
「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共意志在於接納每一個成員,以群體的福祉作為發想,而非單一個人或一個小群體,是所有個體結合而成的公共人格,是主權者,而人們參與其中,換言之,無論是人民/政府/代議士,都必須遵守這樣的社會契約.
.
如像高虹安一樣,身為代議士,卻指控她的主權者是塔綠班,是「另一群人」,「是極端份子」,而將這群人排除在命運共同體之外,並要她的另一群主權者去嘲笑他們,貼標籤,進行仇恨動員,獵巫,與霸凌,這比較符合她口中的部分激進支持者,而這就是毀壞契約的行為,她應該自行辭職,或由人民制裁.
.
而這樣的制裁並不會是另一種霸凌.
.
該立委的薪水來自於全體人民的納稅金,這是不分政黨色彩的人所貢獻;該立委的權柄來自於全民參與的民主政治架構,而這是基於2300萬人的公共意志,所賦予,要求他進行質詢與立法代議士的義務,這些人無論政治立場為何,政治選擇為何,支持哪一個政黨,贊成或反對政府的政策,都是他們自由的選擇,來自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並不能由代議士決定,或者干涉,甚至將之作為一種攻擊性的理由,攻擊自己理當付出責任的對象,純粹是因為人民不選擇她或她的政黨,或者不遵從她的個人意圖.
.
如果你要檢討政府的防疫,應該提出你的論述和客觀依據,與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凸顯其不足之處,但絕非檢討選民是綠畜或是塔綠班,這不會對防疫有任何幫助,只是單純地進行惡意攻擊和羞辱,根本是搞錯對象.立委就職都必須宣誓效忠人民與憲法,憲法即規定,議會必須具有有自治、自律之權責,議案之討論、質詢等有關會議事項所為之言論為限,始有免責之權,如與會議事項無關,而為妨害名譽或其他顯然違法之言論,則係濫用言論免責權;而權利不得濫用.
.
高虹安此舉,是在違背自己的誓言.
.
而立委之議事攻防、辯論、溝通的過程,其判斷標準為「為思辨或溝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白話來說,你可以向民眾陳述利害關係,爭取他們認同,而不是強制人民遵從自己的意見,反對者的意見都打成對立群體,進行抹黑和汙衊,比起黨意,極端的個人主義更令人無法苟同,前者仍符合民主的範疇,後者傾近於將自己當成一個暴君或奴隸主.
.
很明顯,汙衊人民是塔綠班或者綠畜,並不屬於「為思辨或溝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反的,它屬於侵害公民存在的負面成分,壓制人們表達自己的主張,才有可能製造所謂「寒蟬效應」,當人民表達自身的主張時,隨時會被代議士貼上恐怖份子的標籤.
.
這當中最荒謬之處,那就是代議士拿人民因染疫而逝去800條人命,合理化自己對人民羞辱和歧視的行為,她似乎忘了,她才有質詢權以及代議的職權,而人民並沒有,她說「八百多人死亡時,怎麼沒看你們這麼大聲」,事實上,這是她的工作,她不去做,要人民自己去做,而這發生在她被檢討唱歌的情境,只要人們質疑她為何罵人是塔綠班,就必須代替自己去質詢政府,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能質疑她,要接受她的羞辱.一個代議士,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工作並對著自己主僱惡意的謾罵,並拿他人的悲痛,來為自身歧視言論進行背書,可以說,符合亞里斯多德所稱的「惡行」(adikema).
.
我們不會說,羞辱與歧視是一種民意,霸凌與嘲笑是公民的行為,「塔綠班」是一種惡意的標籤,框架在無辜的人身上,對於他人進行莫須有的指控,用意在於報復與逼迫他人服從他們權威,如同盧梭所說的自爽之愛(I’amour proper),把民主社會當成一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經營這種人際關係,試圖與他人比較並進行貶低,他們想從他人的目光中確認自我存在的價值,藉由反覆激怒與刺激他人,引起別人不悅,討好極端的對象,取得他們的認同,他們越生氣,我越高興,越將他們非人化,越能建構自身的優越感.
.
這反映的是它自身的脆弱性,必須依賴他人的認同才能生存,必須試著去忌妒和怨恨,他們的戲碼才能繼續演下去,在這個螺旋之中,它是在服膺另一群主權者嗎?我想不是的,它像是在爭奪獲得支配自己的權力者的寵愛,一種怨婦式的忌妒,奴隸般的愛情.
.
塔綠班之所以是歧視的字眼,是因為它遭致了台灣本土伊斯蘭教信徒的反對,他們屬於客觀的第三者,就像柯文哲當初說「希特勒屠殺600萬人的歷史悲劇,是猶太人對國際上最大宣傳」,而遭到猶太協會所杯葛一般,台灣伊斯蘭協會對於ptt上「塔綠班、聖蟑士」的戲謔用語,認為是一種謾罵並且像是一杯毒藥,牽連無辜穆斯林,並認為使他們遭受到冤屈.
.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羞辱與歧視的詞彙,它所指涉的對象,以及加諸的語境,並不是由加害者所定義,那只會淪為二次傷害,加害者出於自利取向,必然會合理化自己的羞辱行為,認為他們十分合理,如此,就會出現「我所指稱的就是一群可恨的人他們應該被憎恨」,或者「塔綠班當然不是塔利班就如同塔利班早已不只是字面上的神學士」,這樣虛構的謊言,將原本人們欲脫離的傷害字詞,再度烙印在被害者身上,使惡意成為一種平常,將錯誤變成一種正確,原本應該被遏制的行為,變成強迫別人接受,而不許抗拒的日常,明明感受到了惡意,也確實被傷害,他們要其他人裝作沒這回事,掏洗人們的認知,只能默默的忍受,把他們惡意當成善良來解讀,為了少數人的慾望,施暴於萬物.
.
歧視與羞辱字詞,應該由受指涉的對象,他們的感受為主,以普世價值審視他造成的傷害性,塔綠班不是塔利班但卻將塔利班與之連結,如高虹安想指涉的對象是部分民進黨的激進支持者或資訊戰從業人員,她就直接說「部分民進黨的激進支持者」就好了,犯不著使用塔綠班,她也可以使用傷害較小的網軍或1450,但是否,從她本身的意圖來看,她故意使用塔綠班標籤他人,就是要讓觀者往塔利班神學士的惡行進行聯想,say,「他們就是那樣的人」.
.
以民進黨支持者來說好了,或者她所謂「部分民進黨的激進支持者」,他們可曾去強暴婦女,或是殺害平民?他們可曾對公共設施進行恐怖攻擊?他們可曾解釋一部律法,剝奪女孩子的受教權力?他們可曾說,「女生不能養寵物」而在飼主前面槍殺他們的毛小孩?他們可曾毆打或殺死記者,阻止人們說出真相?或入侵電視台,用槍逼迫主播說出他們想令她說出的口不擇言?
.
沒有,而高虹安,作為一個代議士,說他們是塔綠班.
.
這令人想起黃士修,曾經攻擊立委王婉諭為「小綠燈媽媽」,他們慣性以「綠」作為一種原罪,並拿他人的創痛,使他人無法忍受,難以反駁,讓人陷入退無可退的境地,而諷刺的是,當神學士把女性當成羔羊那樣宰割,身為一位女性,卻把兇手的暴行嫁接在不相干的人身上,這是在利用太平洋一端的受害者,拿著她們的吶喊聲,來為自己取暖,尋求共鳴.
.
神學士不是神學士,淪為負面的詞彙,塔綠班卻不是塔利班,是一種無害的歌頌,這理科出身的中文造詣,實在令人不忍卒睹,既要罵人,展現自身的惡意,又想要免於責難,掩飾自身的意圖,要其他人當這股惡意都不存在,不准別人批評,可以看見其中極度自私的想法.
.
作為塔綠班一詞的發源地與推波助瀾者,ptt八卦版與成衣商人,他們明確的使用這個詞,用來指涉所有泛綠的支持者,只要遇見泛綠支持者的存在,無論他們說什麼,贊同或反對政府的政策,都來上一句「好的,塔綠班」,高虹安既然稱歌詞皆非她所創作,但又認為歌詞不是他們所定義的那樣,而是自己所獨創的那一種,「社會氛圍對於部分民進黨的激進支持者或資訊戰從業人員」,這是沒有邏輯的,她獨創這樣的概念,又加以違反,對於這個詞彙有反應的「貨真價實的塔綠班、聖蟑士」是自己「對號入座」,凡看不下去她出口成髒,羞辱他人行為的人,都是一種霸凌,而霸凌她的人又會將自己的言行舉止,刻在人民心底,塔綠班將成為「你的名字」
.
她早已將所有具有正常道德與價值判斷的人,看不下去她惡行的人,都當作是塔綠班,「只要批評我的,都是塔綠班」,這才是她真正的定義,「我說你是,你就是」,只要我爽,我就能將塔綠班貼在不合我意的人身上,而對我有利的人,就不是塔綠班.
.
這有點像是當初母豬教徒的「仇母豬不仇女生」,將女生分為好女孩、壞女孩,被我仇視的,就是母豬,遵從我的女孩,就是好女孩,不是母豬.在這邊,高虹安把她不同政治傾向的朋友,以及她認可的,就事論事的民進黨員和非民眾黨支持者,定義為「聰明溫暖的活人」,她「永遠也不會用塔綠班來稱呼他們」,至於她稱呼塔綠班的人,都是一群愚笨冰冷的屍體,她不需要在意他們的感受,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簡單的劃分成對我好的和對我不好的,孩童般的世界,我想,在她的朋友中,也必然存在不認同她羞辱他人行為的人,在她認可的非民眾黨支持者中,也有看不下她罵人綠畜的人存在,是說,正常人都會這麼認為,不過,在她眼中,就會突然被歸類成「不能就事論事」,哪怕,是針對她辱罵別人的這件事.
.
不符合我意的,就是塔綠班,這才是她真正的定義,證據就在於,她的定義不斷地再改變.
.
我不知道是不是理科的人,都容易產生這樣自我掏洗腦袋的見解.
.
PTT八卦版早前,在塔利班攻進首都喀布爾時,改版標「賀阿富汗酋長國成立」,成衣商人則在此時直播中表示,「塔利班以前就是一個政權,是後來美國人來,把塔利班政權趕走,這才是整件事的開端.」,並稱「美國人說走就走」.
.
可見,他們濫用這詞彙的前提,和其他人不同,是肯定塔利班的行為,並對他們展開奇異的同情,透露出他們隱約的反美情緒.
.
另一方面,他們又將「塔綠班」標籤在任何他們認為是本土派支持者的人身上,他們某種程度贊同塔利班的行為,又將他們的暴行轉嫁給其他人,無的放屎,這樣的行為,就是在認同惡意,轉移加害者的責任.
.
如同看一個強暴犯在強暴凌虐另一個女孩,他們一面大聲叫好,一面對加害者抱以同情,並大聲嚷嚷著,無辜的路人,你們是強暴犯,對著所有想幫助被害者的幫助者,說,你們就是那個強暴犯.
.
這樣的思維,無疑是一種共犯的思想,我們周遭的人們,出現了一群強暴犯預備軍,而高虹安唱起他們的語彙,並說,不是她創作的,是應觀眾要求,話鋒一轉,又直接指控「我想先看清楚,到底有多少貨真價實的塔綠班」、「不正是坐實了民眾痛恨的塔綠班?」、「就是民眾痛恨的塔綠班.」,直接將塔綠班說成是刻畫在民眾心裡的你的名字,噢,我想她真正想說的,是已經刻畫在自己的心中,成為永遠的名字,她已經命定了,所有批判她的人,你們就是一群塔綠班.
.
但是她不敢說,說成是人民的.
.
遠方的人正在受苦,他們被用鞭子鞭撻著,被蓋上罩袍,遮住了眼睛和嘴巴,而一群人不同理他們的處境,不正視他們的痛苦,甚至捨不得別開眼睛,當作事不關己,看著一群人被奪去了自己的名字,被另一群人奴役,你不為他們發聲,反倒是把加害者的名字,當作是鞭子,試圖鞭撻另一群人,活在你身旁的人,也奪去他們的名字.
.
她們很痛苦,而他們卻很高興.
.
這樣的情緒,這樣的剝奪,和兇手又有什麼不同?
.
如果高虹安為了保護自己,而將自己周遭的人,都刻化成兇手的名字,那麼,神父必須為那些被削去自己臉孔的人,找回自己的名字.
.
我必須為和她同樣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辯駁,
.
台灣人,不是塔綠班.
.
然而,作為同樣活在島上的人,她必須意識到,她和其他人不同,她不是一個鄉民,或是名嘴,她是一個代議士,具有公職的身分,她具有著權勢,立法權,質詢權,要代替人民上國會殿堂,理所當然,具有較多的社會責任,必須以較高的道德標準加以省視,何況,她還任職於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教育、文化政策的議案,難道她要用謾罵綠畜的眼光,去制定民眾教育的規準?用唱「塔綠班之歌」的方式,去審視族群的文化?而她犯了錯,不肯道歉的態度,難道不會有家長問「我要怎麼教小孩?」
.
誠如鄭太吉所說的,「過高屏溪,殺人無罪」,如果他不是一個代議士,他只是一個罪犯而已,他說的話不具備影響力,但他選上了議長,這就表示,他不同於一般人,他的話語,不可避免的會對公民社會造成極大的風險.
.
我不知道隨口說出「塔綠班、綠畜」的代議士,是不是認同「只要是綠的,辱罵無罪」,如果是,他擁有立法權,不知道會提出什麼樣的法案,來合理化自己的言語.
.
更重要的,她必須具有基本的常識認知,自己的話語,對照自己的職權,是如何的撕裂這個族群和社會,她絕非只是隨意唱歪歌的小女孩,如果她認為她是,請辭職,辭去自己的職務,想要罵什麼樣的髒話或是羞辱特定族群,沒人會理會你.
.
台灣的伊斯蘭信徒,並不認同塔利班的行為,認為少數人曲解伊斯蘭後還自詡為穆斯林,使得他們受到了牽連,而這份心情,轉化成同理,使他們精確的辨明了,那些滿口「塔綠班、聖蟑士」,正在消費他們的信仰,將罪加在冤枉的人身上,正如其他人用塔利班的行為,對他們進行歧視一般.
.
他們感同身受,發出不平之鳴,人之所以為人,乃因對其他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
.
有些人不能,我們希望他們能.
.
願那些謾罵塔綠班和嘲笑綠畜的人,能使自己的心靈早日得到平靜,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鶴 #林靖賢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平靜心靈】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莎皮塞維爾,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i,大家好我是莎皮塞維爾,喜歡直播按個讚+訂閱(要開小鈴鐺!)隨時關注我的直播以及頻道最新影片動況!!FB也可以加入按讚追蹤時不時會po出一些有趣的動態或遊戲情報! 歡迎訂閱+小鈴鐺,關注我的遊戲頻道!@v@/ #莎皮塞維爾 #魔物獵人物語2破滅之翼 #MHS2 UGS蘿亞帝國遊戲DC公開群:ht...
「直接歧視定義」的推薦目錄:
直接歧視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或是入口網站做支撐,而他們沒落也都有各自的原因,無論是被取代或是受眾人口流失,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那時候還沒有臉書,而且消失前還有一定的使用人口,例如台灣論壇就曾經有網友發起搶救活動,但被經營的公司否決,這些網站即使沒落,仍然屬於一個層次而已,如果經營者認真投入,了解市場並且重新競爭,隨時都有重新點燃烽火的可能,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繼續投入成本不符合效益,當討論區開始廣告蔓延、機器人援交廣告大舉入侵,當他們管理人口開始缺乏,或者不想再繼續投入,無論是自然使用者先前產生的各種社會爭議、以及引起的司法案件,這都是開放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會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他們懶於管理,覺得弊大於利,對自己公司沒有利潤,所以「乾脆關了比較快」.
.
換言之,他們缺少了擁有一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主事者,應該有的「決心」和「使命感」,甚至察覺「使用者情緒」以及「未來發展願景」的藍圖,簡而言之,他們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以至於像祖克伯一樣,擁有一個龐大社群網絡是能怎樣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的視野,他們著眼的是,現在賺不到錢,而且會為我帶來麻煩.
.
自由時報早期也有一個類似讀者園地的東西,後來也是因為這種心態,當收益還沒到時,各種偏激的人在上頭爭執感覺很麻煩,後來也收了,不然,那也是擁有一個新聞時事討論區發酵的潛力.
.
產出一個論壇並不難,其實你只要拿Discuz!的程式架構,套用下去,也可以搞個現成的論壇,其實古早以前很多討論區都是用Discuz!的套裝軟件去改的,這個模組就是你所看到eyny討論區的樣子,臉書以前曾經有多點開花的論壇戰國時期,光之動漫、藍天動漫、Uwants、百合會討論區,都是類似的架構.
.
為什麼說搞一個社群討論區並不難呢?因為之前神父就搞過兩個,一個是掛在某新聞台下,另一個是某人力銀行,請軟體公司重新寫一個新的,提出符合自己的需求,價碼大概100萬,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吸引使用者駐留,吸引人氣,進而產生影響力,更重要的,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你說現在的臉書使用者信任祖克伯嗎?當然不是,不過一開始的臉書獲取使用者信任,的確突破了那個門檻,當初的臉書跟現在的臉書很不一樣,他們很認真的面對自己的使用者,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出修正,反映讀者的意見,但現在不同了,說是取得信任,其實只要一開始能騙到就好了,當使用者投資太多的記憶、情感、習慣、人際網絡,我會說,這些都是使用者本身的資產,跟臉書無關,當臉書確定已經攫取到這些「資產」,並經過關鍵期,那麼他就不用顧忌使用者會脫離,甚至也可以不用管使用者的感受了,還能藉由剝削他們獲利,這就像,你已經存了一百萬到一間銀行,如果那間銀行倒閉或者你想拒絕使用那個銀行,改用別的,一百萬就直接損失了,那一百萬還提領不出來,銀行家根本就不用管你怎麼想,還能偷你的錢去做其他的事,這是一個綁架的情境,如果你下定決心,銀行還是會有所損失,但是情境已經變成,要怎麼宰你這隻肥羊又不要宰的過度用力,讓你跑掉,或讓一群人跑掉,這樣子拉鋸的掙扎關係.
.
而他們過往的態度是,想辦法留住你,或讓你贏得更大的面子,讓彼此能共存共榮,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盡可能以不干涉你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迎取收益,變成了,以外來出資者的利益為優先,怎麼割你多少肉,流多少血,圖利他們為自己換來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情境,簡單來說,你從蚜蟲變成了要被切片的植物.
.
所以早期的臉書問題,是過於自由產生的問題,比如廣告詐騙太多,還有能用經營可愛貓貓的名目,騙了一大堆粉絲後,瞬間改名成商業平台,因為粉絲騙得夠多,掉了一堆粉仍然掉不完,早期的問題多是在處理這些使用者糾紛,現在,則是侵犯自由的問題,為了滿足某個「特定客戶」,開始化身成奴隸主,把自己的主人當成奴隸那樣獻祭.
.
所以,「不爽不要用」、「臉書又沒收你錢,你還嫌」、「一邊用臉書還一邊批評」,這樣子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過中國節的強暴邏輯,完全是一種錯誤,甚至是把臉書公司當成是私人企業,而你們只是被提供服務者,所以「廠商為所欲為,使用者只能忍受」,並將之視為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邏輯,這樣的祖克伯陷阱,更是大錯特錯,基本上,只要有搞過論壇的都明白,自然使用者才是實際的貢獻者,無論是他們的言論,他們帶來的新聞效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吸引來的人,都是「他們的」,想想,一個臉書上面只有一個祖克伯,他每天報導自己如何在網路上罵罵前女友,然後偷竊其他女生的照片放上網品頭論足一番,幫她們打分數,這能吸引多少人?基本上,大概只能吸引到一些仇女廚而已.
.
這些使用者,才是論壇的本身,甚至是論壇的靈魂,少了這些人,臉書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你是一個經營者,或曾經管理過討論區,你必然知道的鐵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使用者負責」.
.
前面提到的許多興盛的台灣社群,就是因為「懶於負責」,所以才導致論壇消失,在道德上,他們還算是比較好了,乾脆關掉,誰也不欠誰,在臉書上,祖克伯幹的事是「責任移轉」,不是我要對你負責,而是你要對我的營收負責,繳不出保護費你就消失吧,不欠你一個,我的肥羊很多,就算你繳了保護費,給我錢,還是沒用,因為你給的不夠多,我的大金主,才是我真正要負責的對象.
.
因此,若我們要下一個真正的「商業邏輯」,真正的道理是,如果你遲早都會實行言論審查,並且圖利獨裁者,販售使用者的自由,那你一開始就要說清楚,在使用者的契約講明,「嘿,你他媽用我的臉書以後就要接受習近平的審查」,然後讓使用者勾選「同意」,所謂「不爽不要用」才能建立,這就像,你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還要更多,然後你應該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變成你們這些人得有滿足我的義務,這是典型的渣男思想,是說,祖克伯本來就是個渣男無誤.
.
對於英語的語境使用者,祖克伯還不敢這麼囂張,我不認為他會對於外國的facebook使用者,進行同等的言論審查,例如4xx之類的數字,這若套用在英語使用者一定會引起暴動,可能有些人只是提到自己的生日就被禁止發言,這般荒謬的事,只在中文使用者身上,或是針對台灣使用者,你能想像拍攝了四百二十六公里的路標就被臉書警告嗎?我相信國外也有這樣的路標,而臉書顯然對台灣具有針對性,一出現關鍵字馬上被警告,無論你該文有無產生影響力,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狀況也會被限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社群處理問題言論的界線,只是純粹的在找碴,刺激使用者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挑釁.臉書基本上已經隔開了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這也是當他審查西方的川普和武漢肺炎的時候,東方世界反而有些被遺漏掉,甚至可以明顯看出是被牽連的,而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中共式的言論審查,似乎一無所知.
.
回到台灣的社群平台問題,其實台灣現存早有不少社群討論區,例如ptt,低能卡,mobile01,eyny,巴哈,比較冷門小眾的如糟糕島,也繼續存在,事實上,經營一個討論區並不難,你只要有10個常駐上線的使用者,這個論壇基本上就算「活著」而且繼續「生長」,以台派使用者為例,有一個外獨會討論區(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
算是一個神奇的例子,他的存在搞不好比ptt還古老,使用的還是pchome時期的留言板形式,堪稱是奇蹟了,至今還有許多美國、瑞典的會友在上面活動,他是一個討論政治的板,沒有其他東西,這在討論區歷史中,必須靠色情、盜版品、學生、男女交友等吸引人的基本配備中,特立獨行的玩意兒,他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還發揮了一些影響力,當所有社群一片舔柯的時候,這裡卻是一面倒的挺姚,並上了新聞.
.
總而言之,創造新平台絕對不是難事,要不要去做而已,當爆料公社都有一個完全抄襲臉書的社群網站,而且ui還設計的挺不錯的,每篇文章還有幾百個讚,像是一個個人社群綜合討論區的集合體,那沒道理其他人不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我感覺不到「人味」,也就是自然使用者的氣息,過去神父參與經營的討論區,改幾個讚,一個人留幾百個留言也不是難事,所以,困難的點,並不在於創建,而是在於「駐留」,以及「一個適合的地方」.
.
舉例來說,在臉書上的台派使用者群集,絕對是一個具有豐富性、生命力甚至多樣性的群體,有人負責提供國際觀點,有人擅長思辨,有人喜好貼些搞笑的東西,遇到特定事件,馬上有插畫家奉上圖,各種迷因,多才多藝,一樣不缺,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群肥美有旺盛水草的阿瓦隆(Avalon),麻煩的是,當我們這群人腳下的土地開始鬆動,我們找不到一個「適合之處」可以移入.
.
舉例來說,我們很難想像這群人移入到低能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低能卡是以大學生居多,以男女交友世俗瑣事為考量,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文化,就像ptt初時的樣貌,並不是說上面都沒有台派,不過臉書的台派移入,到某一個子討論區,我不認為這是合適的,甚至能發揮台派的風采,影響力,都是個問號,可能格格不入居多.
.
所以,「適配度」顯然就是個問題,又比如說,台派使用者轉入到ptt去,這適合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對這裡反感,ptt比較像是一個已經崩壞的地方,那裏的使用者基本上綠共、塔綠班地說個不停,如果用一個征服者的姿態或者委曲求全,我想,對於兩者的使用者來說,恐怕是不願意的.
.
比如有人說,神父,你怎麼不回ptt發文,這個嘛,也不是不行,事實上我早就在那邊發過了,不過我已經跟那邊的使用者沒什麼交集了,發了,也不會令人感覺到當初的「神父」就在那裏,基本上,神父已經成功地轉移到臉書了,並且和原地的柯糞與母豬教徒結下不可解的仇怨,基本上,不是他們滾就是我亡,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吶喊神父過氣許多年,但在臉書的神父聲勢卻越來越旺,神父也樂得在臉書上打爆柯糞,完全不想回去糞坑.
.
Ptt是一個鳩佔鵲巢的例子,換言之,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那裏發生了大量的社群替代,大量的使用者出走,過去三位一體的黃金年代,已不復見,各個網路名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政治文,而且是最偏差的那種,反台獨,反民進黨,反覺青,兩岸一家親的存在.
.
可以這麼說,他們墮落至此,也有某種正當性,那就是有一部分原始使用者是自願的,自願的變成那樣,從一個太陽花的支持者變成柯糞,藍綠一樣爛,至於其下混入的五毛,柯文哲攜入的網軍,這都還在其次,有一群使用者的確陷入在一種被害者情節,阿北都是被誤會的,就好像我被誤會了一樣,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即使認知到柯文哲是一坨屎,自己仇綠仇到腦殘而且親共,因為「都是你們逼我的」,過去人們芥蒂的親中、五毛、賤畜等等,現在他們可以毫不見怪,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以為是合理的,因為,只要能反民進黨就好.
.
他們陷入到一種防衛機制當中,並且自居主流,比起認清自身錯誤這點,那些提醒他們是錯誤的人,比什麼都來的可恨,即使認知到自己被詐騙了以後,比起騙自己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騙的人更令人憎惡,因為他們認為,是這些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不是自己有啥不對的地方,「我沒有錯」.
.
當陷入這種極度自私的情結,基本上是無解的,只能等待他們厭倦了會發現自身的利益開始被侵害為止,而這群在ptt的人正在式微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八卦版,出了八卦版以後,他們基本上是被排擠的,而政黑板目前也有人在試圖守住防線,我們所說的墮落的ptt,基本上,集中在八卦版上,在其他版,這些自然柯糞基本上也會裝無知,若無其事的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也會害怕被貼上柯糞的標籤.
.
這種社群替代現象,也和ptt本身衰弱有關係,ptt本身有依靠一大票自然使用者發起的管理群,當這個學術網站人逐漸凋零,各個班級看板開始廢棄,這些管理人群也開始缺乏,並且缺乏內控和防弊,原本權力較大的管理者又過於僵化與怕事,導致錯過了可以糾正這個社群替代的時機.
.
這些改變看板生態的柯糞版主,其實跟當初母豬教徒入侵女版,當上版主,說要改變女版一樣,誠如韓國瑜所說「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這些操著不正常心態,也不是出自於維護該看板的利益,又無法證實背景和投票者是否灌票嫌疑的人,當上版主,並且一個版接著一個板擔任,還能去檢舉其他正常使用者,例如boyo,他們相比其他正常使用者,有較強的動機還有較多的時間,甚至還能當成一種工作,很快的,正常的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甚至不想回去,即使,構築這ptt討論區的信度者,真正有貢獻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歷代使用者累積的記憶和智慧結晶,但他們就像後來居上的寄生蟲,當他們說話比誰都大聲,散播的情緒比誰都還要負面,甚至,自我中心到比誰都還要執著,那麼,他們就會是贏家,也是最後的輸家.
.
可以這麼說,當母豬教興起了這一種污染其他看板的模式,最後,母豬教仍然被柯糞這個新興群體所取代,母豬教徒基本也算是ptt使用者,柯糞就不太是了,他們當中有大宗應該是從line群組或者藉由柯網軍轉介而來的新使用者或者俗稱的買帳號,配合少數不肯認錯的自然柯糞汲取正當性,最後成為難以割除的ptt公害.
.
不知道母豬教主是否健在呢?事實上,柯糞一詞也是他發明的,這有點像塔利班被伊斯蘭國取代的情景,母豬教主曾經也力戰柯糞過,這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基本上,母豬教徒攻佔看板,只是因為好玩(他們聲稱),柯糞攻佔八卦版,到萬華版散布罷免林昶左,這就很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了,而背後,可能來自特定政治人物的指令,而且有組織和系統,甚至還有文宣,聲明他們控制這個看板符合民主.
.
回到正題,我們都知道是杜奕瑾創造了ptt,那麼,杜奕瑾可不可以創造另一個ptt?
.
我想,很難.
.
正是因為討論區或社群,有其不可替代性,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這一點,不只是社群,也反映在社群人口,因此從一個地方移入到另一個地方,必然會產生「容器」問題,他可能不至於衝突,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理論上,bbs當初也不只ptt一個討論區而已,有中山美麗之島,不良牛等等,只要找個學網下的bbs,台派人口大規模移入就行,但是,關鍵在於「習慣」,習慣使用臉書的介面是否能習慣bbs的介面呢?無論如何,必然對台派群集產生某種消耗和折損,而這些論壇之所以壯大而具有現在的規模,也都是白手起家的類型,例如巴哈姆特原本也是bbs,浮上瀏覽器介面成為一個討論區,當初,甚至兩方還試圖同步,不過漸漸地,巴哈姆特取代了巴哈姆特bbs,而成為現在的巴哈姆特,新陳代謝一番,也要花費數十年.
.
當初經營創造兩個討論區,神父也認識到了某些現實,討論區是成功做出來了沒錯,而且介面也很好,但關鍵仍在於如何吸引人駐留,神父的初衷也很簡單,那時,我還是個ptt名人,就是建立一個台灣本土的討論區,以防ptt沒落,或者被臉書綁架,神父進的第二間公司,他們有一個資訊部門做支撐,而且準備投入大量行銷費用,該資訊部門負責人甚至有打倒臉書這樣的理想,他也的確設計了一個如同linkin那樣的東西,做出個人社群融合討論區這樣龐大架構的形式,當神父被叫去說服高層,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因為玩社群的都是像我這樣的魯蛇,都沒在工作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社群討論區以後,也會連帶著用公司的網站來找工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不過,關鍵在於,我的能力並不足,我害怕擔負風險,對於資訊,神父只懂一些皮毛,而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我無法掌握討論區的自主性,誠如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企業想要搞社群,也是為了營利,無論是像祖克伯那樣掌握個資販售,或是藉由完全不會用臉書的客戶,服務他們,控制他國輿論來謀取自身公司的利益,其實我想這個不證自明,臉書上大多宣稱台灣商品販售,很多都是中國假網站投放的詐騙廣告,臉書上管制的仇恨言論,多是配合中共需要,小粉紅們定義的「辱華」,其他政治傾向,如統派仇恨言論,中國網軍的血洗台灣,他們基本上不管,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審查你腳下的灰塵有幾毫米,無視背後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積,然後說,我這是在維護人們的健康.
.
記得某齣日劇有這樣的劇情,經營一個討論區的成功人士,他像朋友炫耀他怎麼營利的,他掏出手機,用管理者的名義刪除了一則貼文,因為那貼文的內容是在罵某某企業虐待勞工,接著,他的手機噹的一響,收到了一筆天價的入帳,來自於那個企業.
.
試想,如果劇中一個企業是如此,何況是有獨裁者用一個國家的資源挹注呢?
.
對於過去經營討論區的神父來說,不可能將一群支持台獨的人,移轉到兩岸交流的網站,同樣的,我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欺騙自己的粉絲,對於神父來說,我那幾萬的粉絲的優先順序,永遠比我被派發的工作還來的重要,所以神父儘管經營過兩個討論區,不過始終沒有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下去,把我神父的臉書,用來為這個企業委託的討論區服務,賭上自己的信用,而我的能力不足,權力微小,兩方都是我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我拋棄了其中一個,成為失敗的員工.
.
因此,假使台派想建立自己的新平台,這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被臉書荼毒的,不只是台派群集而已,甚至連韓粉或是泛藍群集,也是高喊「民進黨控制臉書」的對象,但他們十分愚蠢,問題不再於民進黨,而是在於臉書,facebook,他們對於中文語境的使用者,基本上,採取的是放任給一群謎樣的獨裁者集團服務的商業模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為了台灣島上任何一種思維服務,也不在乎台灣島上的每個人立場,他們在乎的模型,目前是繞著中國本位,在進行旋轉,因此,砍一個韓粉的臉書,就會刺激他們進攻民進黨,也符合他們圖利特定對象的目的,如果他們的客戶的用意,是在使台灣社會對立/分裂/混亂的話,與之目標相反的群集,也是他們利用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在乎的出賣韓粉或者深藍族群的利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合理的言論審查,用仇恨歧視作為藉口,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為他只針對你,也是製造仇恨的原因,兩方都是他試圖激化的對象.
.
所以,只有台派需要一個新平台嗎?我想,泛藍族群也挺需要的.
.
現在解決臉書箝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大概有兩條,第一條,請立委諸公或政府,效法澳洲或加拿大,對臉書的行為提出掣肘,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除了請他們停止言論審查以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申訴的機制,懲罰的機制,要知道,如果你是一個論壇經營者,你受理檢舉的人應該要和受理申訴的人一樣多,簡單來說,你有本事關多少人,就要能放多少人,如果你不能受理申訴,那就停止檢舉,只有單方面的檢舉,整體來看,就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整體言論自由的縮限,很容易淪為報復式的檢舉,這只是在出賣整體使用者的權益.
.
再來,臉書判定違規次數,基本上是不能消除的,是永久刑罰,一般討論區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限制發言天數後即可釋放,臉書則有永久案底,今天一次不合理的罪名成功掛在你身上,他就會逐步的累積,直到你的帳號消失為止,當你被檢舉辱華兩次後,第三次可能因為一點錯誤,而被整體砍除帳號,「因為你過往的罪,所以很合理」.
.
第二條,就是創建新平台的道路,這絕對是可行的,就算短時間內不可能,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的社群,也好過「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現在鼓吹關閉臉書,轉移到某某社群,這絕對對台派是一個巨大傷害,因為你明年就是選戰了,現在才想放棄唯一能抵抗親中勢力的武器,說要造一個新的,根本是緩不濟急,而且可以說是自殺行為,應避免簡單思維,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要移轉到新的平台,就得徹底不使用臉書,或者,只能繼續被祖到任人魚肉,連一點新平台的發想都不被允許,這些,都是因噎廢食,正確的作法是,一面保留現有的工具,一面試著養自己的,把他養大,這就是戰備物資的概念,你要打國外疫苗,也要培養國產疫苗.
.
新的社群平台,是否只能寄望私人企業?民間組織?未必,低能卡當然是個例子,不過他明顯無法容納大量的使用者,以及符合主流使用者的習慣,ptt是另一個例子,講白了,他原本是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是吃公家飯的,不過被一群柯糞惡搞成反政府兩岸一家親的極端討論環境,這根本不正常,如果民間有免於言論審查恐懼的需求,政府在公家單位上提供一個平台,也是可以的,是說,農委會都能為了農民,架設代購平台;唐鳳也能為兩千三百萬人,設計出疫苗登記網站,為了國民的需求,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政府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又有什麼困難?
.
今天是為了避免被境外勢力搞言論審查,社群媒體公司搞言論壟斷,這樣成立的理由,已經具有十足的正當性.
.
至於,「社群移轉」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舉個例子,比如徐閉被臉書封鎖,和被瘋狂檢舉後,她移轉到推特,而且短時間就得到龐大的受眾,比她原本的臉書還多,這是一個成功例子,和她的個人特質有關,她的粉絲願意跟隨她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像神父切斷臉書去推特大概會吃土,因為推特限制了字數.
.
也不用過度擔憂,人們只能習慣於臉書的介面和使用方式,所以永遠都要被臉書所支配,人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新容器,比如神父過去也是ptt重度使用者,也曾一度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戒掉ptt,不過,這其實不難,神父以前根本沒在用臉書,只用ptt,轉移的過程,中間一段時間的確不適應,不過後來很快就習慣了,現在根本沒上ptt,還怕帳號被砍了,所以偶爾會登入然後下線.
.
這始終是風險考量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個新的、合用的平台出現,那短時間內,大家說好,並且同時進入,重新創造並且迅速壯大一個新的社群,並非不可能,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對象,遇到對的事件,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行走,就能造起一個諾亞方舟,當初川粉的靈的轉移就是一個例子.
.
不過,以現在的時間來說,冒然轉移或廢棄舊有社群,對台派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了,必然流失大量同伴,或者,找不到彼此,失去現有的影響力.
.
新的平台的要件,必然是穩定的,至少要保證存在4、5年以上,坊間過去也有想取代line或者臉書的社交軟體,但他們大概開幾個月,不會經營,就直接關閉了,這是短視近利的行銷邏輯,一開始注定失敗.與其說是社群需要龐大資源才能產生,不如說是策略問題.這就像打線上遊戲,如果我玩一個不到一年就倒的伺服器,我怎麼會捨得讓自己上去練功打怪賺錢呢?搞不好練到了一個高等帳號,馬上系統就倒了,我損失慘重,這樣的遊戲,不會有人想玩的.
.
最後的最後,神父還是要說一件事.
.
你創造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你吸引人的,是你的記憶,你的觀點,你的魅力,你的畫工,你說故事的能力,你的智慧,你和你的夥伴共享的,是專屬於你們的小秘密,而人與人之間所連結起來的,叫做革命情感.
.
讓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臉書.
.
我們離不開的,其實是彼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Weitung_Chen #使徒行者 #Jean 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諾亞方舟】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直接歧視定義 在 Luke I am your mother 英國小人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因為家裡在整頓,公婆把原本放在花園wendy house裡的小孩廚具組換到客廳,Esther每天下樓就是開心的跑過去不停的煮飯
我就看著她笑說:「真的是女生吼!自然的就是愛玩辦家家酒」
Josh在一旁半開玩笑的說:「這句話只能妳能說,因為妳是她媽媽(女生)」
「如果是男生說出口,這已經是對女性直接貼標籤,不但非常不禮貌,也是很不公平帶歧視的事」
#因為不是只有女生才能玩辦家家酒
#也不是因為女生才會玩辦家家酒
/
雖然對於這種生活中隨口的聊天看待的這麼嚴肅有點莫名其妙
但想想我們從小到大也是很自然的被教導什麼樣的角色就應該要有什麼樣子
於是我們就一直很順理成章地活在社會期待裡“應該的”樣子裡長大
這兩天剛好看到了一位網紅媽媽被留言提醒身為媽媽就必須要有媽媽的樣子
要注重言行舉止,也要注意穿著,不能穿得太過暴露,才能視為人子女的模範
但媽媽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相信每個人對媽媽的定義都有不一樣的想法與定義
/
自己長大後在世界繞了一圈以後,才慢慢發現原來從小一直被框架的我們,其實沒有一個角色有他一定要有的樣子,也只有沒有設限,你也才會慢慢發現,原來我可以不只是原來的那個我
現在社會結構跟型態都比以往更變得多元,而我們也隨著不同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也需要練習與提醒著自己,能不再侷限既有的框架下裡活著,才能夠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直接歧視定義 在 莎皮塞維爾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i,大家好我是莎皮塞維爾,喜歡直播按個讚+訂閱(要開小鈴鐺!)隨時關注我的直播以及頻道最新影片動況!!FB也可以加入按讚追蹤時不時會po出一些有趣的動態或遊戲情報!
歡迎訂閱+小鈴鐺,關注我的遊戲頻道!@v@/
#莎皮塞維爾 #魔物獵人物語2破滅之翼 #MHS2
UGS蘿亞帝國遊戲DC公開群:https://discord.gg/TPVQJMM
金剛PRO多功能手把 預購【玩家組合包】Switch 新手入門一次滿足:
https://www.gdshop.tw/products/gulikit-special-project?sl-ref=shapykaisa
==============================================
【聊天室注意事項】
1.遊戲在體驗階段,所以有需求,台主發問後再給予回答,不要亂暴雷
2.此台為娛樂向,非技術向,所以想扛技術的可以移動至別台。
3.惡意騷擾洗頻等行為,禁止!
4.請不要當個聲控達人
5.禁止亂帶聊天室風向,請專注與台主互動或當下的遊戲內容。
6.禁止在聊天室裡未經同意直接宣傳或是"影射他人"頻道or各類廣告。
7.在直播時如台主未要求,直接宣傳其他台主之動作,視同不尊重,直接封鎖
以上規則,感謝配合,聊天品質人人有責
==============================================
0:00 開台暖場
5:25 PC第一章進度補完-詳細可看第一集實況
29:57 黑金剛手把工商
2:17:41 正式進入第二章-邁入雪原
2:33:47 第二章-與亞尤莉亞相遇
2:51:06 第二章-尋找德爺龍人和振興風車
3:37:03 第二章-白色歧視和公主
3:47:00 第二章-村章的擔憂
4:06:56 第二章-冰牙的秘密
4:21:40 第二章-曾經
4:28:05 第二章-風車驅動最後零件
4:30:38 第二章-日常瑣事-討伐轟龍
4:40:35 第二章-日常瑣事-討伐一角龍
5:05:17 第二章-風車驅動最後零件繼續
5:24:15 第二章-曾經的那個男人
5:51:19 第二章-男人的真面目
5:54:29 第二章-凶光大坑!-1
6:19:57 第二章-凶光大坑!-2BOSS戰
6:35:35 第二章-尋找德爺溫泉-1
6:39:32 第二章-尋找德爺溫泉-2
6:47:51 第二章-尋找德爺溫泉-3 覺悟
6:53:34 第二章-第二大坑的存在
7:08:25 第二章-第二大坑的存在-爆走與希望殞落
7:23:07 第二章-羈絆定義
7:31:33 第二章-決戰
7:40:46 第二章-變卦的過去
7:46:44 正式進入第三章-狩獵X羈絆X過往
7:52:51 第三章-證明-1
8:25:42 第三章-開始摸彩蛋!
==============================================
遊戲加入莎皮好友:
UGS蘿亞帝國遊戲DC公開群:https://discord.gg/TPVQJMM
莎皮discord:Xavier#3623
莎皮 Switch Code :7067-8236-7509
莎皮 PSN ID:shapiyaya
Steam id:YT莎皮塞維爾[目前好友單炸裂中]
==============================================
【贊助莎皮】
訂閱+點擊鈴鐺與分享就好
or
Google姐朗讀贊助:https://goo.gl/KWxK9s
or
YouTube內建超級留言功能
or
paypal贊助:https://streamlabs.com/shapyx
【聯絡方式/業務諮詢】
shapiyaya@gmail.com
-----------------------------------------------------------------------------|
使用配備
螢幕:BenQ 護眼螢幕EX3203R(好用)
CPU:I7-8700K
RAM:32G
顯示卡:2070RTX
=============================================
莎皮平時蒐集的音樂清單(需要的人可以拿去聽聽)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nHHN0HxS4BSAzH7wuvZdd92kyzDXFTn8
直接歧視定義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每周爆肝系列再度來臨! 這次要來講的是漫威新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
剪輯: 麗芳、Bruce Lu
監製/編輯:黃豪瑞(Jasper)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在任務結束之後,他的小組搭檔知會他關於新興起的恐怖組織「旗幟破壞者」的訊息,
這個組織認為被彈指之後的世界確實是更好的世界,
更提倡一個沒有國籍、邊界的聯合世界。
順帶一提,這名搭檔是瓦金托瑞斯,在漫畫中也有帶著獵鷹的稱號,
差別就在於他是被實驗變成人鳥的混合體,不是靠機械飛行。
這個角色在漫畫中是在Sam Wilson: Captain America這個漫畫故事線中首次出現,
其中的故事提到了山姆接下年邁的美國隊長的位置,
更與旗幟破壞者以及「山寨美國隊長」USAgent交手,
所以這影集應該有受到那個系列啟發。
托瑞斯更是向山姆提起了一個陰謀論,說美國隊長住在月球上,
在漫畫中,月球上確實有人,像是之前推出影集卻完全失敗的異人族,
或是即將在動畫系列What if 出現的觀察者。
那麼,有些人一定非常好奇,美國隊長到底去哪裡了?
之前《終局之戰》的導演有解答老隊長的來龍去脈(雖然跟編劇的回答完全互相牴觸)
他們說,隊長真的是在另一個時間線與佩姬白頭偕老,
最後才回到這個時間線把盾牌交給山姆。
所以...他也許是又回到了原本的時間線?或者是不想要造成麻煩,就此歸隱了。
記得,在《蜘蛛人:離家日》之中,我們看到學生製作的影片之中有其中一個畫面是"RIP美國隊長"
所以至少世界認為他是死的
注意此處獵鷹說了一句話:
"When things get better for a group, it gets worse for others"
這裡,我們看到了漫威也許真的想要透過這部政治驚悚影集探討一些不一樣的議題,
獵鷹這句話也許不是在諷刺某個特定的事件,但是絕對是在闡述最近的政治紛爭,
無論是去年的BLM,兩方都無盡地爭論到底誰獲得了比較多好處、特權。
或是近期因為某些族群因為覺得受到進步派興起而日漸壯大的民粹主義,
現代兩極化的政治,全都是起因於「我的東西被另一群人奪走了」。
如英國脫歐,就是原本的英國人因為歐盟移民而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就是因為傳統的價值受到挑戰,而一開口就受到訕笑,才會使脫歐公投成功
甚至是到台灣最近雙方都互相恥笑的政治,全都來自於這種相互「受剝奪感」。
一旦作出修正、反彈,又換成另一方受到壓迫,於此開啟了無盡的循環。
這就只是一句話而已,也許是我想要漫威有深度,為了尋求意義而過度解讀,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正因為這一集接下來的發展,你馬上就會看到他們欲探討的議題了。
任務完成,山姆來到華盛頓DC發表演說,將美國隊長的盾牌隆重的歸還給政府保管,
他認為一個象徵,如果少了背後帶來象徵的人,就會失去意義。
這種觀點跟《黑暗騎士》三部曲所闡述的觀點完全相反,或許很多人也不會認同,
但是這兩種觀點並沒有對錯,象徵確實是能夠給人帶來希望以及啟發,
然而,如果實際履行理想的人已經不在了,我們是否只是在緬懷歷史?
《獵鷹與酷寒戰士》從前幾場戲就連續展現
它將用超級英雄的故事探討再人性不過的問題:
傳承以及身分。
什麼是傳承?傳承不就是在一個你永遠也看不到的花園裡種下一顆種子,
這不只跟傳承者有關,那些往後在花園裡倘佯的人們,
也必須面對維護這個花園的重擔。
我們,要如何知道前人對於他傳承事物的期待是什麼,其他人又是怎麼看待我們處理這些傳承的?
究竟,我們有沒有義務接下這個我們不願接下、或是無法接下的責任?
美國隊長確實是一個傳奇性的象徵,他象徵著希望、改變、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
有些人也許會說山姆將盾牌歸還政府保管,
將美國隊長的稱號拱手讓人的選擇是個不負責任,甚至懦弱的展現。
但這也正是漫威英雄吸引人之處。
在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英雄,摘下面具終究是一個「人」,
對自己身分感到懷疑、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懼怕,是再也人性不過的事了。
山姆可能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也可能是不想活在史帝夫的陰影之中。
無論如何,如果這影集接下來能夠不只是蜻蜓點水地探討這個主題,那絕對會是漫威的一大創舉。
接下來,有在現場的戰爭機器找他私下聊天,在對話中隱隱透露了自己擔憂,
現在鋼鐵人跟美國隊長都走了,輪到誰來保護世界?
不需要明說,其實我們也看得出來他自己正在思索如何維護鋼鐵人的遺志,
我就問一句:
為什麼我們這麼少看到超級英雄作品的角色用這種「表面說一句,心理說另一句」的方式呈現?
就因為他們穿著緊身衣,不代表我們不能像這樣給他們微妙的對白啊!
故事此時一個大轉折,我們看到巴奇,也就是酷寒戰士,殘忍地屠殺一群人,
這段真的超兒童不宜,
最後甚至還冷血處決了一個只是剛好倒楣經過現場的路人。
巴奇突然驚醒,我們才知道這全是一場夢境。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巴奇睡在地板上,這正是戰爭對他帶來的影響,
山姆在《美國隊長2》也有提到這點
畫面再切到他坐在諮商室,心理諮商師問他最近做了什麼噩夢,
想當然耳,他含糊帶過,
但是坦承了他依照諮商師的指示開始「彌補過去」,也就是修正了他在酷寒戰士時期所犯下的錯,
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被他拱成參議員的九頭蛇走狗,
而他彌補的方式,就是讓參議員被逮捕。
而這整段-抱歉,我會一直稱讚這部影集-透過與諮商師的對話直接尖銳地解構巴奇這個角色,
更在這場極為安靜,後半段甚至只有特寫的戲之中,探討創傷後遺症的影響。
注意此處用了異常的構圖,讓巴奇處於壁紙下方,
象徵著他現在仍然受到這個看似祥和的世界壓迫。
巴奇一直以來都是像是個襯托美國隊長的配角,現在我們終於開始進入他的本質。
跟汪達一樣,這影集透過他來探討創傷,
但是巴奇的創傷不是來自於他所失去的親人,而是自己在過去犯下的駭人罪行,
雖然他並不是出於自願,但是就如現實生活中,
人們總會將許多錯誤完全怪罪於自己身上,久而久之,
這就形成了一層如繭一般的防護網,把所有試圖親近之人都拒於門外。
就如巴奇現在所做的一樣,我們害怕會再次犯錯,即使那錯誤並不見得是出於自己。
即使是如這場戲之中的醫生,堅定地告訴巴奇「你自由了」,
失去指令和目標的他反而變得漫無目地與迷惘,
這個世界仍然有如囚牢,好似隨時都會再次把他一把攫走
而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方式也都有所不同,有時較為劇烈,
像是把一整個城鎮綁架飾演一場情境喜劇之類的劇烈法。
有時,如巴奇,不過就是想彌補自己曾造成的傷害。
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面對,漫威目前這兩部影集都顯示「孤立」所帶來的附帶傷害,
就這樣,在這五分鐘之內,這影集就給巴奇帶來了好幾部電影都無法達成的立體。
回到故事劇情,我們看到巴奇幫鄰居解決糾紛之後-
你沒有聽錯,幫鄰居解決糾紛,這影集就是這麼日常化,我超愛。
這也讓人想起了美國隊長第一集,
巴奇真的很愛在巷子裡救人。
兩人到壽司店吃飯,而鄰居就這樣一言不合幫他把妹,
問服務生要不要跟巴奇約會,而對方就這樣爽快地答應。
但是鄰居在看到桌上的紅豆麻糬之後,突然潸然淚下,
說他兒子以前最愛吃麻糬,但是在出差的時候突然被殺害,警方也不願意告知死因。
我們可以看得到巴奇的神情不太舒服,等一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接下來的這場戲則更讓人驚喜,畫面來到了山姆的老家,
我們才知道他有個妹妹,還有兩個外甥,
在對話之中,我們得知了妹妹因為經濟困難而想要賣掉父母親所遺留的的漁船,
但是山姆不願意,認為一定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他可是復仇者聯盟的獵鷹啊!
這一整段,以及接下來的許多橋段,都是用這種寫實主義的自然手法拍攝,
運用手持鏡頭,親密地跟隨角色。
如果你給一個不知情的人看,他甚至會以為這是個小眾獨立電影。
(再次表示,我真的超愛。)
在多次上演拯救世界以及英雄內心掙扎的偉大戲碼之後,
漫威在山姆身上第一次探討了所有人-幾乎所有人-
都會面臨的問題:錢。
你可能會想問:為什麼?
漫威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角色,為什麼要兩個角色探討如此稀鬆平常的問題?
但這也許就是重點-希望是啦。
這影集接著《汪達幻視》的奇異詭譎,從預告中看來似乎又要走回漫威的公式化,
可能是間諜片、又是可能戰爭片,總之就是會以很爽的動作戲作為核心。
然而,第一集直接告訴了觀眾,不,這並不只是那樣的影集,
我們要把這幾個角色當成人來看,這已經不再是你習慣的超級英雄作品了。
而在這樣的切入點之下,
我們更能夠深刻體會彈指以及五年後反彈指兩大事件對於這個世界的劇烈影響,
這不再只是個毀天滅地的危機,而是深刻影響到原先社會的本質,甚至造成歧異的變因。
想想看,在彈指之後,世界全然失序,有些人失去身邊的人,重要基礎機能無法運作,
在一陣慌張之後,世界好不容易恢復運作,人們好不容易學會放下,
但是...在五年之後,浩克彈指,消失的人口忽然又出現。
這好不容易重新建立的秩序又瞬間被打亂,
人們辛苦建立的生命觀又變成了不知如何應對的焦慮。
光是從山姆與沒被彈走的妹妹對話就能看得出來,
那些留在世上的人,必須獨自面對被彈掉的人無須面對的恐懼以及無助,
當然也無法維持正向思考,只求如何生存下去。
而這也不只是漫威奇幻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的2020年之後,
我們恐怕也無法完全回復以往的狀態。
說說看,即使是在疫情完全解決之後,你敢不戴口罩上捷運嗎?
故事回到山姆身上,他與妹妹到銀行貸款,但是,即使山姆是個多次拯救世界的英雄,
銀行還是無法借錢,他們只能悻悻然地離開。
這十足顯現了山姆所代表的問題,即使是像他這樣的英雄,
還是會面臨現在眾多非裔美國人面臨的問題。
不是明擺著的歧視,那當然還是有,而是這種因為膚色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我不敢說如果他是白人就能馬上借到錢什麼的,但是這場戲絕對是有其諷刺標的,
無論是日漸重新崛起的種族主義,還是只能在底層打轉、永不得翻身的邊緣族群。
更是一再深化「彈指」這個漫威大事件對於一般市民所造成的影響,
這不只是失去自己親近的人而已,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不信任。
全宇宙的人,等於是硬生生地產生了五年的代溝。
也許,山姆無法接下美國隊長的傳承,還是與自己的身分不斷掙扎,
就是因為他打從心底知道,分歧的美國,還是無法完全接受他成為美國隊長。
當然,漫畫中也有一個橋段直接講出了這點
下一場戲,則更加深了這點諷刺,
山姆在電視上看到了國防部驚為天人的宣布:
為了維持美國的傳統,保持啟發人的象徵,國家決定指派新一任的美國隊長,
他手上拿的,就是山姆捐贈給博物館的盾牌。
此外,你還可以看到他的腰間掛了一把槍,
一個美國隊長在二戰過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的武器,
當然,你不用槍,怎麼代表美國價值勒?
而這一整段刻意呈現得像《黑袍糾察隊》那種假惺惺的人工英雄形象,
新美國隊長的微笑看起來正義凜然,卻又不懷好意。
再一次地,這影集又強化了「傳承」這主題,
一個人的傳承並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所能夠定義的,
傳承,或是象徵,許多時候只會被某些強大勢力用來操作情勢,達成私利。
但是,這樣反而也更顯現了像是山姆以及巴奇這種人存在的必要性,
也證明美國隊長看上他們繼承自己理念的眼光。
汪達幻視 正義聯盟 獵鷹與酷寒戰士
直接歧視定義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個星期我們討論到現在美國的兩個總統候選人,到底哪一個對我們台灣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就引起了大家很多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其實有一個族群的看法,我們好像沒有在節目中探討過,而且對這個族群來說,台美關係不只與他們切身相關,他們還真的有能力去影響選舉的走向。
今天要說的是那些住在美國,有美國投票權,然後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人。因為上一集播出之後,突然有很多這樣的觀眾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想法,我才驚覺說,對耶。這些真的能去投票的人的意見,其實滿重要的。
這些住在美國、有美國投票權、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人,他們怎麼想的,票大概會投給誰,經過我花了不少時間去爬文跟research,也做了些訪談後。我覺得這些人的意見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一句話就是「大家都不一樣」。
但是不一樣到底是有多不一樣?你可能會說支持拜登跟支持民主黨雖然也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投下去的票是一樣?不是這種不一樣,這些人是真的非常分歧。影響到投票的因素有很多種嘛,每個人最重視的議題都不一樣,比如說對某些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台美關係,也有人覺台美關係不重要重點是防疫,又或者有些人是重視經濟、重視種族問題、重視性別權益。光是決定性的原因就這麼多種。
而且這些人的分歧還不只是這樣,就算最重視的是同一個議題,也是有很多不一樣的結果。就先拿台美關係來舉例好了,就不是所有最重視台美關係的人都會想投川普啊。也是會有人覺得,雖然川普嘴巴上叫的這麼兇,最後還不是不能不跟中國做生意,對他來說台灣就只是個交換條件。當然也是有人很支持川普,為數還不少。除了川普對中共夠兇以外,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共和黨傳統上就是比較親台,也比較願意反中。當你想要找人來幫忙遊說對台灣有利的法案的時候,就通常會從共和黨的議員開始接觸。所以有人就覺得,要挺台灣當然要投共和黨啊。
而種族問題大家也差很多哦。 一般大家是說,川普的態度會讓美國種族歧視的觀念更高漲,這是最主流的意見,但是也有人說,大部分的美國人其實真的很nice啦,那種超級歧視別人的真的是少數。不過像川普常常這樣帶頭喊一些什麼墨西哥販毒,某些國家是屎坑國啊。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訪談中也有人覺得,川普就不是個政客,他不會滿腦子政治正確的自我審查。而且有些人表面上在那邊大喊多元文化強調政治正確,但是心裡根本也超級瞧不起別人。這個選誰都一樣。民主黨打這張牌也是打假的,在那裡演好人還更討厭。也有人覺得川普的歧視問題只是被對手拿來放大炒作,根本也沒這麼嚴重。所以我覺得能當作參考的部份就只有「什麼觀念的人都有」而已。
至於防疫的部份,倒是大家意見比較統一,全部人都覺得川普防疫做的超級爛,一大堆人都想逃回台灣避風頭。
起碼在我們討論的人眼裡,川普防疫很差已經是社會共識了,畢竟跟我們台灣比,這個差距實在是太明顯了嘛。
總之其實這個族群的想法也不是很一致就對了,不過只討論這個族群有點太侷限了,因為這群體的定義其實很模糊啊。投票權是沒有爭議啦,但是怎樣叫做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是在美國的台獨分子才算嗎?那華獨算不算?還是說移民第一代?那第二代要不要算?從台灣過去,但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的算不算?這些身分認同也會影響他們投票的選擇啊。這個討論起來很複雜,所以不是說「欸今天我們來討論在美國的台灣人都會投誰吧。」就可以一下子得到一個很單純二選一的答案。而且我覺得這個可以討論另一個話題,就是要怎麼加強這些有投票權的人,對台灣的認同意識。
想想看,如果你是移民第一代,那台美關係對你來說當然很重要,但如果你是第二代,就很容易覺得台灣怎樣跟妳沒什麼關係啊。那如果可以爭取這些人的認同,直接增加願意維護台灣利益的人數不是最好?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對中國怎樣對台灣怎樣,根本就不是民主黨跟共和黨最沒辦法有共識的核心價值,那最完美的狀況不就是,不管是支持哪一黨,大家都一起來抗中保台。
那實際上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要跟中國做出區別。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件事了。美國在做人口普查的時候,不是有一欄是要勾選你的族群認同?本來大家都會想說我們是華人嘛,那就勾Chinese。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誰跟你中國Chinese,我就是other ,沒有Taiwanese我就自己填。當在美國越來越多人這樣做的時候,支持台灣的聲音就比較不容易被忽視。當認同台灣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實際上會為了台灣行動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不管是有著怎麼樣的政治立場,只要在這個地方有著最基礎的共識,最終都會是彼此的盟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直接歧視定義 在 【104年性別平等微電影徵選】第一名作品「誰來定義"女子 ... 的推薦與評價
等,婦女受到職業上的 歧視 ,就業遭到阻礙,不僅 直接 損害女性工作者權利, ... 【104年性別平等微電影徵選】第一名作品「誰來 定義 "女子"人才」. ... <看更多>
直接歧視定義 在 [新聞] 平權教育失敗?校園歧視言論背後,「政-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1.媒體來源:《報導者》
2.記者署名:
文字/陳德倫
攝影/陳曉威、黃世澤
核稿/方德琳
責任編輯/黃鈺婷
3.完整新聞標題:平權教育失敗?校園歧視言論背後,「政治正確」的未竟、焦慮與反挫
4.完整新聞內文:校園的歧視言論事件爆發後,亦在社群媒體上引起各方論戰,有人認為這
只是玩笑無須嚴正以待,也有人主張仇恨言論不應該被保障,才不會讓極端意見侵蝕社會。
(攝影、設計/陳曉威)
今年(2023)上半年,接連有學生公開發表涉及特定性別和族群的歧視性言論,由於發生在
明星高中和頂尖大學,格外引發輿論關注。究竟這樣的想法只是玩笑尋樂,還是真實潛伏在
年輕世代心中?它們是少數的極端意見,還是不滿社會改革方向的「沉默多數」?
經歷民主化和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台灣自詡為亞洲最性別友善的國家,近年亦走在轉型正
義的路上,但最近這些異音成了一記尖銳的提醒:平權教育推動20年來,我們在社會溝通的
工程中遺漏了什麼?《報導者》採訪事件風波中的學生、第一線教師及專家學者,翻開公共
討論的表與裡──當玩笑遇上嚴肅議題、當歧見挑戰進步價值,教育現場不同位置的他們,
有什麼話想說?
「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舞會處男禁止報名,處女強制參加」、「原住民、僑
生、體育生入學名額減少」 今年5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學生會選舉公報上,一組候
選人的政見引發軒然大波,內容涉及對女性、性少數和原住民群體的強烈歧視。相隔不到1
個月前,則有台中一中學生以「烯環鈉」諧音「死番仔」,作為宣傳園遊會班級攤位的噱頭
,更把飲料取名為「芒番了」、「出草的味道」等。
爭議言論招來各方批評,原想「開個玩笑」的學生們發出道歉聲明,校方也迅速表明立場以
平息怒火。台大在Facebook官方粉專強調:「任何違反人權價值和相關法律的歧視,無論出
於惡意或玩笑,皆不能被接受。我們支持言論自由的價值,但並不意味言論可以無限制地冒
犯、傷害社會的多元族群。言論自由不應涵括仇恨及歧視性言論,自由與平等應受同等重視
。」
令大眾不解的是,先是台中一中、後是台大,這些已然接受平權教育洗禮,課業表現相對優
異、得到豐厚教育資源的學生,理應知道歧視的嚴重性,卻以玩笑為名大放厥詞。是怎樣的
外在環境讓他們說出這些話?言論背後又透露出什麼價值觀或心理焦慮?
新課綱更重視平權教育:整體環境走向友善,但學生內心難探知
108課綱上路後,中學校園多了許多實作與探究的課程,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社會上的重要
議題和公共政策,有關性別平權的討論也很蓬勃。(攝影/黃世澤)
在高二的班會課上,張晏豪把台大經濟系學生的政見投影出來,在台北市立成功高中任教近
15年的他,認為這是實例教學的最好機會。
「怎麼有人笨到真的寫出來」、「太瞎了」、「私下講就算了,還公開擺明是故意的」,有
些同學抱著好笑、好玩的心態來看待,張晏豪則堅持作為老師應劃出底線,「當他們講一些
可能有問題的話,我會比較嚴厲提醒他們,會有什麼後果或法律問題,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就不太敢去開玩笑。」例如近年青少年間常見的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訕笑或羞辱言論等,
都有機會構成性騷擾等性平事件,甚至觸犯《刑法》的相關罪責。
一旦經過提醒,同學通常不會公然使用不當詞語,但難保在其他場合、私下對話或網路發言
中不再出現。話雖如此,這些年來,張晏豪確實感受到校內整體的歧視或霸凌言論在減少。
過去曾有學生因為性別認同,想穿著女性內衣來上課,又擔心在白色校服下太顯眼,「10年
前,他不太敢這樣做,也很害怕其他同學的眼光,一些人會講他為什麼要這樣穿,覺得他很
奇怪」;但此時此刻,校內風氣已開放許多,同學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大家普遍都
給予尊重,很少再有流言蜚語。
張晏豪有一門性別課程,固定請學生填寫「恐同測驗」,發現每年得出的恐同分數陸續降低
,「我那個課是在高一開的,可見他們在國小、國中的課程或是生活上,就已經有接觸到這
些概念。」
2019年,12年國教新課綱正式上路。檢視社會領域的課程時數和教學內容,張晏豪分析,在
整體授課時數減少的趨勢下,平權教育內容並未減少,等於占比相對提升。此外,課綱中強
調要「議題適切融入」,更明訂要做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
育等,提出相關示例和課程條目結合的建議。
進到教學實務現場,平權教育散落各處,例如公民課在上社會規範、公平與正義、社會資源
分配、勞動市場、政治與統治等單元,都有可能談到平權的概念,端看老師要以哪些社會事
件和議題舉例,來和學生討論。遇到較敏感的議題,比方原住民族的升學保障,假如校內有
原住民學生,更要注意避免「標籤化」的效應。
張晏豪舉例,他會從其他文化講起,由遠至近,讓學生有對照的基礎,「可能先講在美國黑
人的議題,他們到現在還是有種族的爭議,再提到族群上的文化差別,繞一圈再回來帶大家
想,為什麼有加分的制度。」
可學生即便知道道理由來,在個人經驗上卻未必接受。不少高中生把「女權過高」掛在嘴邊
,張晏豪觀察,但一旦進入實質的討論,他們往往無法提出精密分析,只是生活上的遭遇令
他們感覺,男性在這社會已非優勢,還常常被女性「踩在腳下」。
張晏豪有時發學習單想要跟大家討論、蒐集真實想法,也不見得奏效,「他們知道老師想要
什麼,很會念書的小孩也很會揣測上意嘛,可是他們心理上所想,情意的那一面,不是那麼
容易可以到達。」給出問題的標準答案並不困難,但生命經驗和理論的落差、欠缺和該群體
的互動,都會造成感性的不一致和斷裂。這些認知不協調的縫隙,便可能是歧視性言論的棲
息之地。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公民科教師張晏豪開設選修課程,邀請多元性別認同的校友返校分享,希
望讓學生有實際接觸和對話的機會。(攝影/黃世澤)
Why so serious?當「玩笑」成為集體默許的日常娛樂
在青少年時期,同儕的態度和周邊「空氣」,更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剛從台大法律學研究所畢業的林承慶,是「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後稱反歧視
小組)的成員。今年5月12日,有同學在台大學生會舉辦的「言論自由月」活動,貼出寫著
「火冒4.05丈」的布條,並在申請理由標示「原住民特權是政府對平地人的暴政」。近30名
學生因而組織起反歧視小組,向校方提出設置歧視申訴管道、落實族群教育等訴求。
從今年的幾起風波,林承慶觀察到公然發表歧視言論者,經常都是高中讀男校的學生,「他
們(經濟系的人)也是我建中的學弟,的確在建中會覺得非常好笑吧。完全體現某一種菁英
高中偏差的特質,這在建中是『正常現象』,只是大家一直不去糾正。」
玩笑是展現陽剛氣質的通過儀式,很少人會跳出來當不識趣的「糾察隊」。林承慶回想高中
時代,這些男生認為沒有玩笑不能開,要是對方不開心,也可以回擊。
「你不開這種玩笑,大家就覺得你不夠男生。也許有人也不想聽這種玩笑,但不會特別糾正
,一旦糾正,好像你自以為是,他罵的對象也不是自己。活在這樣的壓力,是真的會影響到
價值判斷。」
高中老師未嘗沒發現單一性別環境的特殊性。在張晏豪任教的成功高中,老師們特別關注情
感教育,從輔導室、學務處、導師到健康護理課程,都在提醒學生如何和異性適當相處交流
。但張晏豪也不諱言,把開玩笑當成稀鬆平常的小事,可能已成為這個世代普遍的現象。
隨著社群媒體、網路影音娛樂盛行,在虛擬世界能開玩笑,在現實世界沒有道理不行。張晏
豪觀察到:
「他們有時候會覺得好玩就好,鬧一鬧而已,並不覺得對其他人有影響。這一代的小孩子,
可能在自我覺知上很夠,可是在和別人的互動,以及社會上的群體關係,沒有那麼完整的理
解。」
曾有學生在學校畢業考時放鞭炮,還把地板炸出洞來,挑戰學校的秩序也是一種「好玩」。
張晏豪進一步解釋,「而且有人一起的時候,道德感會慢慢稀釋掉,大家都這樣做,不是只
有我。相對來說,大家現在都很強調政治正確,那他就要挑戰(說某些話、做某些事)為什
麼不行。」
仔細一看,不難發現台大經濟系的另一組候選人,也在政見中開了玩笑,不過不涉及性別和
族群歧視,也有網友在底下留言表示,相較於引起爭議的政見,這是「合理、無傷大雅的幽
默」。事實上,在許多高中或大學的學生自治組織選舉中,都可以發現類似的KUSO(惡搞)
文化,顯然已是年輕世代表現自我的樂趣之一。
那些年的「母豬教」──網路起鬨、陽剛焦慮與厭女文化
「女權自助餐」、「女權過高」等說法在社群平台上受到廣大的支持,顯示在平權教育和政
策的推動下,仍存在不少反彈和排斥的聲音(圖非當事人)。(攝影/陳曉威)
如果有些言論不只是玩笑,或者玩笑用來包裝歧視和仇恨,那又反映什麼樣的社會集體意識
?
把時間倒回2015年,批踢踢實業坊(PTT)八卦版(Gossiping)「母豬教」的崛起,或許可
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線索。被封為教主的網友obov的經典名句──「母豬母豬夜裡哭哭」、「
幹0糧母豬滾喇幹」,開啟母豬教的網路信仰與各方大戰。
所謂母豬,在鄉民的語境裡,指稱性關係混亂、有公主病或利用性別優勢來牟取利益的女性
;但隨著詞語的使用和傳播,定義漸趨模糊,凡不順從男性心意的女性,皆可能成為母豬。
於是,「台女不意外」、「ㄈㄈ尺」、「女權自助餐」也成為鄉民信手拈來的回應,至今未
退流行,這些文本不只是玩笑,還隱含更深層的意識形態。不少學者投入研究,試圖釐清網
路空間和厭女情結的交互作用,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余貞誼在2016至2019年陸
續出版論文,分析母豬教的構成與背後的性別意涵。
余貞誼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解釋,母豬教有幾次標誌性事件和活躍波段,每個時期進場的
人其實都不同,可說相當流動,彼此也可能懷抱相異的動機,有些人被觸動生命經驗,情緒
上義憤共感;有些人則是看戲喧鬧,遊戲性質居多。
當年PTT的女版(WomenTalk)曾被母豬教徒出征,湧入的灌水文幾乎癱瘓運作,女版版主甚
至提出「隱版」申請。余貞誼分析這一波行動指出,「裡面有很多情緒看起來是覺得好玩,
去鬧一下,有一種集體歡騰的感覺。他們上去看到每幾秒就一篇,會覺得很亢奮。是不是要
直接說這是厭女?我覺得還是有一點起鬨的性質,它的目的比單純的厭女來得更複雜。」
她也強調,網路媒介的特性,讓情緒容易被加乘跟被看見,尤其當匿名性降低發言成本,行
動者更覺得有空間可以放大仇恨值。
「甚至是大家相互比較,誰噴出來的毒是最毒的,誰的言論更好笑。當愈仇恨的(言論)愈
被認為好笑時,變成一種極化的情緒。發文者覺得那是一個嘉年華,看誰比較厲害,誰噴的
東西更有傷害性。」
回到母豬教的源起和核心,余貞誼表示,這些男性其實也陷在結構的困境。他們可能依然渴
望親密關係,想要證明自己有足夠的陽剛氣質能被肯定,「肥宅」跟「魯蛇」的自稱,就是
競爭焦慮的展現。因為沒有爬到主流社會中陽剛氣質的最頂端,在性別平權運動推動下,原
先占有的父權紅利又開始被挑戰,在這些性別價值觀的新舊交界裡,就認為自己成了最弱勢
。
「相對剝奪感就出現了。他們覺得以前只要好好工作,回家老婆就會做好家事、帶好小孩,
為什麼現在付出努力,得不到那麼多東西?他覺得一切需要出口,但造成他們困境的原因不
是女性,而是父權社會,他們的焦慮是找錯戰犯,」余貞誼說。
母豬教只是呈現社會焦慮的切片之一,端看「女權自助餐」一詞在年輕人之間的流行程度,
可知過去弱勢群體的賦權和復振,或是被認為「政治正確」的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
on,或稱優惠性差別待遇、矯正歧視措施),確實引起某些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及不滿。
「火冒4.05丈」的告白:平權政策下的相對剝奪,用布條開戰政治正確
製作「火冒4.05丈」布條的當事人N(化名)表達對於各項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
)的不滿,也認為當前政治正確的氛圍不利於社會的思辨和深度討論。(攝影/陳曉威)
「我認為校園內愈來愈不能容忍異見跟討論,大家講究政治正確,要別人閉嘴,這是在號稱
多元性的校園,顯得很諷刺的一件事。」
在「火冒4.05丈」布條掛出的2個月後,當事人N(化名)接受《報導者》採訪,「如果有原
住民同學覺得很受傷,單就他受傷、不舒服的部分,我願意道歉。但我認為《憲法》跟法律
應該是色盲,不該針對種族做任何差別待遇,這是我的堅持,我不會道歉,也不會改變立場
。」
N是台大法律系即將升上大四的學生,之所以製作布條是想為朋友出一口氣。事發前,校內
預計舉辦有關轉型正義和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論壇,N在學生會工作的朋友在個人頁面轉傳貼
文,並寫出「希望到時候宣傳有1.35倍的觸及率」,有學生會成員認為不妥,希望調整(註
)。這位同學詢問N的看法,N則認為,不應干涉學生會成員在個人版面上的發言。
為朋友出氣只是導火線,N鬱積情緒已久,「我是重考生,重考生聽到(加分)就很不滿,
儒林蹲了那一年,沒有那麼舒服。法學院(政治正確的)風氣是長期的原因,因為我是很自
由主義跟個人主義的人,我很厭惡身分政治跟種族主義,這點是目前一直被肯定的。」
對於原住民族升學保障制度,N有一套論述。有人主張加分是補償歷史不正義,但他認為過
去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發生的事,不應該由當代的人來承擔。即便目前的原住民名額是外加的
,在總體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還是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權益,N說,「兩個管道錄取率差非
常多,法律系錄取分數差100多分吧。兩個人考同樣的分數,卻因為種族有不同的對待,難
道不是侵害平等權嗎?」
N堅持,不該將群體當作差別待遇的依據。他也提及,今年6月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哈佛
大學等校的招生平權措施違憲,保守派首席大法官指出,學校將膚色而非個人能力當成入學
檢驗標準,「美國的《憲法》歷史不容許做出這種選擇」(註),未來全美的大學均不應在
招生時考量種族和族裔。對他來說,只要因種族有不同措施,就有「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問題。
在台大學生的網路社團裡,N算是知名人物,爭議事件從未少過。他曾被兩度申訴,進到學
校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其中一次是在男生宿舍貼上「大安區流浪少女中途之家」的告示;看
不慣性平處理程序的他,後來還自己出馬參選性平委員。
言行皆可謂奇葩,N坦承,做出這些舉動確實帶有反抗權威的意圖,「這是每一代人進步的
力量啊,像B70那一代學長姐,他們在幹國民黨的時候,老師也認為他們是死小孩。」對他
而言,現在反抗政治正確或當權體制,是同樣道理。
對於台大發布新聞稿聲明,N批評提出「正確答案」的做法,並不符合台大宣稱的自由校風
,「我們開始注重安全制度,每個人的玻璃心不能碎,不斷強調自己是弱勢,動不動就說你
傷害我的感情,這是在毒害我們的心靈。學校不能保護我們那麼久啊,大家覺得我講話很偏
激,但打開PTT、Dcard,(跟它們比起來)我也是小白兔一隻。」
看見制度掩蓋的人,加分標籤戳刺的焦慮與傷痕
面對公開的爭議言論,部分台大學生串聯要求校方建置歧視申訴管道,並落實族群平等教育
,倡議行動的標語仍放在校內系館研討室的一角。(攝影/陳曉威)
「他可能想要挑戰制度吧,但是他選擇挑戰體制的方向,就是傷害某一些人,」阿美族學生
、反歧視小組成員林承慶說。
在「火冒4.05丈」的布條出現後,有人在台大的Facebook交流板上一一標註校內的原住民學
生,戲謔地問「你有沒有加分?你有沒有1.35啊?」林承慶指出,這樣粗暴的族群揭露,確
實造成許多同學不適,更重要的是,1.35的標籤過度簡化升學保障的脈絡和現況。
不少人認定加分制度是給原民族群的特權和福利,林承慶回應,政府最初推行時抱持著另一
種政治目的,原住民被視為較低劣、需要開化和教育的他者,文化同化能使政權穩固,「它
有一個殖民的脈絡,過去加分就是他們(統治者)覺得原住民很笨,所以需要扶植,把類似
的制度從中國帶過來,就像對於新疆人、蒙古人的做法,把原住民族當作少數民族來理解。
那個脈絡很長,可是大家都只看到結果。」
加分造成的族群對立更是基於誤解,林承慶指出,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制度運作方式,根據《
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第3條規定,原住民升學的名額是外加的,並
沒有影響到原先招生名額,也沒剝奪平地人的權益。
一路看著大學部的學弟學妹們,林承慶常替他們不捨,明星大學的原住民族學生,若經由加
分入學,更希望擺脫汙名,「我們一直在升學主義的功績迷思裡,複製競爭的邏輯,要證明
給別人看,我用加分進來,但我沒有比較差。」
殘酷的真相是,在升學競爭的環境裡,沒有人是局外人。林承慶也發現,特別在意加分與否
的,往往都是所謂熱門科系的學生:
「他們活在很競爭的環境,覺得自己很努力。我不否定他們的努力,『為什麼你成績不夠還
可以進來』,會講這種話,自己一定也很辛苦,我可以理解,只是把焦慮放在原住民身上,
是找錯出口,錯的是考試環境給他們的壓力。」
即使加分制度帶來爭議和現實經驗上的痛苦,但林承慶認為,作法不是直接拋棄它,而是更
多的討論和修正。
在這些事件的暴風圈中,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台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Ciwang
Teyra,始終在學生左右,陪他們度過身心的風雨。身為太魯閣族人,Ciwang積極投入原民
運動,她說這些歧視言論不只影響台大,隨著社群網路的傳散,整個原住民社會都被衝擊到
,當時大家情緒都很緊繃。
社會上有許多人還未能理解,為什麼原住民族要追求轉型正義,過去發生的事不能就讓它過
去嗎?研究「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和歷史創傷的Ciwang解釋,殖民壓迫所造成的
創傷常有「代間傳遞」的現象,沒有被療癒的傷害會一直複製下去,假如今日不作為,等於
讓不義的情形繼續發生。
升學保障不只是對歷史的補償,在推動原住民族自治也有必要性。
一種常見的質疑是,生活在都市的原住民,明明過著跟平地人沒什麼兩樣的生活,卻可以「
享受」加分,並不公平。Ciwang回應,這是當代社會福利分配式典範造成的思考誤區,彷彿
只有夠窮、夠慘、看起來很需要「幫助」的人才能適用制度,其他不符合刻板印象的都是「
假原住民」,但升學保障的核心宗旨並不是救濟,而是正視過去文化歧視和剝奪造成的不平
等,讓原民族群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
「當代台灣的教育制度,還沒有原住民的主體性,現在是一個過渡時期,」Ciwang說,現階
段原住民族還需要升學保障,才有機會培養更多元的人才,長出更多力量、發出更大的聲音
。
太魯閣族人、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Ciwang Teyra自學生時期就投入原民運動,研究微歧
視和歷史創傷的她,也希望陪伴學生們走過傷害、建立更強韌的自己。(攝影/陳曉威)
在Ciwang任教的系館裡,也有人提出類似「同性戀霸權」或「政治正確造成壓迫」的質疑,
認為現在是「少數壓迫多數」。Ciwang強調,回到現實社會的主流想法來看,LGBTQ或原住
民族的文化,從來都沒有站在統治或是優越的位置過,「那麼,壓迫存在的事實基礎在哪裡
?」
台灣人走過戒嚴時代,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格外敏感,但Ciwang提醒,現在的台灣已是不同的
時空背景,不該走回頭路,而該前進,言論要思考的應是平等,是「共存共榮」。
「一切的論述都不要忘記回到真實的生活。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一定有特權的經驗,也會因
為某些生命經驗面對到壓迫,你希望自己或家人怎麼被對待,就怎麼去對待別人。」
異音的啟示,平權仍在努力的路上
當性別和族群運動蓬勃發聲,社會看似往前邁步,但「政治不正確」和歧視性言論的現身,
卻直截了當地戳破活在烏托邦的美好泡泡。現實是,厭女、族群仇視的內容在許多場域仍能
獲得青睞,或被認定只是玩笑失言。
(延伸閱讀:〈美式火烤牛肉上桌!當單口喜劇、嘻哈音樂遇上道德爭議,創作者們怎麼想
?〉)
看著「女權」和「女性主義」在當代網路世界被誤用,身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余貞誼說
,這些聲音的存在也是一種重要的提醒:
「我們以為已經達成某一種運動目標,事實上根本沒有,我們還是會在日常生活裡碰到各式
各樣的歧視。這些內容讓我們思考,還有哪裡的倡議做不夠,我們在說服的同時,忽略到一
些也需要被考慮的力量。」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事情或許也不那麼悲觀,性別教育的確起了不可抹滅的作用。
Ciwang指出,「年輕一代的學生,對性別的敏感度是很高的。你說(性別教育)有沒有效果
?絕對有效果,不然台大經濟系事件不會這麼快被看見,還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
相對地,族群教育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Ciwang說,原住民族人口只占全台灣的2.5%,不
能期待只由這群人來推廣,那擔子實在太沉重。於是,她常到各個機關或教育單位去分享原
住民族的議題,「我一直覺得族群主流化和『全民原教』,要落實在整個台灣社會,就像性
別主流化的概念。很鼓勵一線的老師們,在我們教的課程裡面盡可能去談,不要把原民議題
框在某些特定的課裡面。」
她強調,教學內容要更多去連結學生的生命經驗,才有機會讓他們同感並深化,不再只是抽
象的理論主義,或是打高空的口號。
「這當然是個理想,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沒辦法瞬間從0分到10分。但如果這個人口群裡面
,原本概念只有4到6分的人,會因為教育的關係,慢慢位移成5到7分、或是6到8分,那個循
序漸進的移動,都是成功。」
民主化以來台灣的社會運動確實推進公共政策上的改革和進步,但社會溝通是龐大而艱難的
工程,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攝影/陳曉威)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https://pse.is/58h7g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42.37.2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4207436.A.8F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