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真確作者過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心得]『真確』作者人生故事,帶給武漢肺炎啟發-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綠角財經筆記- 真確的作者是Han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真確作者過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真確作者過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真確作者過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健康急診室-2022年2月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真確作者過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健康急診室-2022年2月 的評價
-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 在 簡媜散文死亡書寫研究 - 屏東大學機構典藏NPTUIR 的評價
真確作者過世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確”一書的作者羅斯林先生有警告過作者,叫做”美國富豪大撒錢會搞砸一切。”
大量金錢為什麼會成為問題?錢多,不正是代表資源多,更有力量可以推行嗎?
問題就出在,大量金錢可能會扭曲真正有益的作法。
貧窮、童婚、婦女地位低落這些問題。可能早有些當地團體,試著處理。他們雖然錢比較少,但由於是講著相同語言的相同族群,且耕耘已久,比較能知道問題的根本,可能也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
假如這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富有的外國基金會,說要贊助這個問題,但有另一套外國人的處理方法。
這個外國機構採用的方法可能是不對或無效的。但因為有錢,可以把當地的工作人員拉過去。讓大家一同走在錯誤的路上。原本正確的方法反而被放棄。
錢,力量會大到決定甚麼才是對的。
另外,作者引用漢摩拉比法典:
“人類分成兩個性別和三個階級:上等人,平民和奴隸。女性奴隸價值20個銀幣。男性平民一個眼睛價值60個銀幣。”
法典中另有罰則。上等人對奴隸犯罪,只有小懲罰。奴隸侵犯上等人,則是重罪。
這本法典誰寫的?
奴隸寫的嗎?女性寫的嗎?
不,只要有一點基本常識,你會知道這本法典是上等人寫的,而且最可能就是男性上等人。
讓一個特定族群來制定規則,難免他們就會自封上級。以犧牲他人的權利,來成就自己的高人一等。
其實,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比較偉大的地方。
要預防特定族群塑造特定法條、說法、見解,來妄自尊大,貶抑其他族群,最有力的做法就是多元性。
請男性,女性、大家都一起來形成社會共同的聲音。要消滅偏見,就必須追求多元。
投資世界不也是這樣嗎?
首先,有錢就是正確。
誰有資源拿出大筆金錢,買電視廣告,投放雜誌廣告,買網紅寫業配?
是每年跟你收內扣費用0.03%的超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還是每年光經理費就1.5%的高貴主動型基金業者?
答案明白。
所以,很多名嘴、投資達人、網紅、文章,都在陳述主動投資的好處。述說主動選股才是高明的投資手段、才能高報酬、才能翻身。
這些陳述是事實,還是偏見?(假如不是謊言的話)
而偏見說的夠久,夠全面,居然可以變成真理。
“投資要高報酬就要主動選股”,多少投資人心中有這種既定印象?
事實是,主動選股大多拿到的是落後市場的報酬。
這個事實,基金廣告不會跟你講、網紅不會跟你講、記者不會跟你講。你要自行深入閱讀跟思考,你才會知道。
再來,投資界的看法與共識是誰制定的?
很抱歉,就是主動投資人。
於是,我們看到他們制定的共識:
指數化投資就是平庸,低報酬。
指數化投資是懶人投資法。
沒時間研究,就指數化。
不會選股,不會看財報,就指數化。
把另一個重要的,績效也往往更好的投資作法,講得非常不堪。彷彿是投資界的次等生物。
就像書中提到的落後社會,妻子是不能繼承過世的先生的財產的。
為什麼?
因為妻子就是先生的財產啊。財產怎可以繼承財產?你有聽說過桌子繼承椅子的嗎?
當你覺得這種文化很好笑時,在投資世界,你是否受到一樣強烈的偏見影響呢?
就像女權低落的社會,規則完全是男性主導。當今投資世界,有太多主動投資者制定的氛圍與看法。一位投資人要忍受身上貼著那麼多負面標籤,才能去做指數化投資。這跟性別偏見相比,根本是完全相同的處境。
有時候,偏見會採取相當間接的攻擊形式。
譬如書中提到,研究顯示,當有自信的女性也顯現出造福他人的動機時,她才會得到肯定。但是當她令人覺得她就是為自己考量,缺乏他利時,就會受到壓抑。
投資世界也是這樣。
假如你談論主動投資的好處,你可以大方地講,沒有顧慮的講。
但假如你講指數化投資的優勢,許多人相當害怕,他們必須”中和”自己的看法:
“主動投資也是不錯啦,但是指數化投資可以….”
“我就是比較沒時間,所以用指數化投資。”
“我也沒有完全認同柏格的論點,…..”
指數化投資人必須先”利他”,這個”他”就是主動投資。才能講述自己的核心看法。
我自己深受其害。綠角財經筆記明明就是一個倡導指數化投資的部落格。有多少次,有人留言說我的看法偏頗。
不講主動投資的好話,就叫偏頗?
你不自己看看,這個投資世界已經讓主動投資者扭曲成甚麼樣子。
這種認為指數化投資者不講主動投資好話,就是偏頗。反映的正是這些人的偏頗心態。
多元才有平等。贊同與宣揚指數化投資的聲音的興起,讓世上同時有主動投資也有指數化投資的聲音,正是讓投資世界變得更加平等的力量。
指數化投資人無須害怕,你必須有勇氣直接講出自己就是認同指數化投資,覺得這個方法比較好。
書中提到:
“如果我們因為自己的需求而尷尬,不符合我們需求的職場文化就會持續。”
同樣的,假如指數化投資人因為說出自己認同的投資方法而尷尬,主動投資至上的文化就會持續。
你的尷尬,是主動投資者形塑的投資文化造成的。
你的尷尬,會讓你以為自己有問題。其實有問題的,是塑造偏見文化的人。
這就是主動投資優越主義的可怕之處。它不僅可以講自己利害,它還可以讓指數化投資人自覺次人一等。
偏見文化無所不在。因為這是一個取得優越地位的好方法。無須努力,只要形塑看法,出一張嘴,就可以讓自己顯得比他人更高超。
但這是一個低劣做法。壓抑女性,等同壓抑了一半人口的創造力與生產力。壓抑指數化投資人,讓許多投資人在投資上浪費時間,然後拿到更差的報酬。
為了特定族群自以為的優越感,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提升的時刻”是一本深入討論偏見的根本成因的書。內容感人,論理深入。
這是一本討論重要主題的書。更難得的是,這是一本把重要議題寫得精采好看的書。
不容錯過。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2/the-moment-of-lift2.html
真確作者過世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報出版 散文集分享暨贈書活動※
夏夏〈邦迪亞上校〉(節錄)
過年前,父親只要看了電視,便習慣性地轉頭問我,還有多久過年?我們要去哪裡過年?
自從母親過世後,我也不知道能去哪裡過年。
因為過年的意義好像隨著母親的離開從世間蒸發了,也像冬天的太陽突然間就消失得沒影兒。沒有人告訴我母親不在要如何過年。第一年,我回高雄和父親自己在家,假裝外面沒有過年。
後來,父親來台北和我住,為了逃避無盡循環的提問,我繼續造假。
吃過晚餐他慣例要看新聞時,就從網路上播放其他月份的新聞,讓過年的氣氛離我們很遠很遠,好避免他再三問我,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的窘境。
門口本來貼著一張春聯,上面寫著「滿」字,母親叫做阿滿,父親看到那張春聯既想到過年也想到母親。一個禮拜後,那張春聯被我賭氣扔進回收桶。那時候還沒過年。我開始恨過年。
有時候父親彷彿記得抑或活得夠久,身體內部已感知到萬物的週期。就算把電視關掉,播放過期新聞,把春聯扔掉,他還是會看著窗外問,是不是快過年了。我關不掉那個不懈運作的週期。
每日。
我躲進廁所裡,閉目靠在馬桶上,調整呼吸。不久又聽到他的腳步聲,一步步接近,搖晃上鎖的門把。他說,妳出來,我要問妳事情。
夜裡,他起身如廁、喝水,回房前,一定會打開我的房門,偷看我。因為他每次都會記得看我,淺眠的我總是被拖沓的腳步聲吵醒,醒來也只敢躲在被子底下聽。聽他乾澀、沉重的鼻息漸漸靠近房門,門打開,聽他看我的聲音。偶爾他察覺我已醒來,喊著別裝了,我躲在黑暗中又是好氣又是好笑。
有時也在黑蒙蒙的被子裡想起小時候,父親常偷看我和姊姊睡覺,每次都把門開一條小縫,那時候我們總為此生氣。可是現在,當父親睡了後,我也會偷偷打開他房門,看他睡覺。或是,偷看他偷看我睡覺。
每日。
我因為他的遺忘,而徒勞地忙碌。
我們各自演繹著心與亡兩字的不同組合。
當衰「亡」重重壓在「心」口上,大自然所創造的保護機制於是啟動,父親被遺「忘」掌權。此時,再也無法負荷的記憶都遭刪除,生命剩下全然的呼與吸、睡與吃,時間的刻度亦如掌紋般被磨平。
當「心」的一旁總有死「亡」如影般隨侍在側,「忙」亂取代了安寧。時鐘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成了障礙賽需要跨越的關卡,又像是一道道索命符,催促著我的腳步快快快,動作快快快,才能勉強應付父親的需求。
每日。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夏夏 創作
#伯納 手寫,粉專 伯納的字紙簍,Instagram:bernardwrites
#深藏身與名 襯圖
※本篇收錄於夏夏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時報出版,2020年4月28日)
※《傍晚五點十五分》(引自書介)
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記錄生活中那些如詩般動人的時時刻刻
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在她筆下,每日親自料理並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個平凡卻重要的儀式,如創作般虔誠,如詩歌般療癒。她將拋下的、帶不走的、漸漸遺忘的,積物癖般地寫下,在紙上重新打造了一座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家園。
母親過世後,夏夏把中風開始失智的父親接來一起住,為了讓日漸消瘦的父親恢復食欲,試了不少菜色,最終發現還是父親最愛的麵食能讓他多吃幾口。於是一早起來揉麵,還要聽著父親在一旁碎唸。而新婚前後,取代婚紗款式、眼線口紅指甲油的是,她得每天必須一餐不落地衝回頭衝回家,替父親準備好吃食,打針、量血糖,伺候梳洗,抹上嬰兒油、剪指甲。最折騰的,莫過於工作一天而疲倦不堪時,被重複的問題持續磨損,且要按捺心中的煩厭和怒氣,彷彿被疊上一包包厚重的水泥袋,在已無法再承受的時候,又有更多水泥袋疊上來……
然而不愧是富含想像力的詩人兼小說家,夏夏以馬奎斯著名小說《百年孤寂》中的人物「邦迪亞上校」來稱呼他。起因於他失智後記憶有如跳針,每隔幾分鐘對話便重開機一次,是以生活像在原地打轉,猶如書中的邦迪亞上校晚年時重複鎔金打造小金魚。藉著這個經典的文學意象將父親的病徵昇華,才得以在現實中竊取一絲的讓精神逃逸的機會。同時也藉由不斷書寫,將紊亂的情感鍛造成一尾尾小金魚,但因為記憶總難真確,傷痛總難平復,只好一再將其鎔化,重新再鑄,並且將牠們放游於記憶之河。
她的文字從回憶和煮食開始,把每日親手料理的晚餐成為可經手的創造,經歷從無到有的喜悅。一日的工作結束後聚集在餐桌邊,成為重要的儀式。她說,這些精心的時刻,便是詩。這本看似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凡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或空靈的想像,卻有跟你我生活都貼近的現實面向,與真情流露而動人的時時刻刻。
※公開分享本篇,在您的分享貼文上:
(1)複製作者、書名:夏夏首部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
(2)直接tag時報粉專 @trendage (像這樣:時報出版思潮線),或是附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rendage
即有機會獲得《傍晚五點十五分》(5月30日後公布致贈讀者)。
※感謝時報及其聯絡人小樨,並感謝伯納。
真確作者過世 在 綠角財經筆記- 真確的作者是Han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真確 的作者是Hans Rosling先生,他是瑞典醫師與知名全球的公衛學者。我之前在看TED演說時,第一次得知Rosling先生。他演說的特點是精美的泡泡圖。 真確一書的主題就在 ... ... <看更多>
真確作者過世 在 真確作者過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真確作者過世」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博客來-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一個慷慨無畏的靈魂,如何以他的思辨與抉擇撼動世界? ... <看更多>
真確作者過世 在 [心得]『真確』作者人生故事,帶給武漢肺炎啟發-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版:https://reurl.cc/dr6oDz
粉絲團:https://reurl.cc/GkWYAp
《我如何真確的理解世界/ HANS ROSLING》
真確作者在罹癌逝世前最後寫下他的人生隨筆 — — 《我如何真確的理解世界》
Bills Gates 將Hans Rosling的Factfulness贈送給全美的大學畢業生。是什麼樣的人寫
的書讓Bill Gates如此讚嘆。從他的自傳中,學習面對疫情的從容。
「同理心。」是我對這本書的總結。
Hans Rosling曾作為無國界醫生,遠赴非洲擔任急診室醫生,他曾對抗當地不知名疾病、
伊波拉病毒等。在Coronavirus肆虐的這段時間,他的自傳中紀錄的故事,顯得特別呼應
時事。
然而在數十年後的今日,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未開發國家,對於未知的疾病,人心擁有的
反應,依舊相同。
挺身而出的非洲母親
1980年代Hans Rosling在納卡亞時期,有段時間村落接連有人忽然雙腿癱瘓,且疫情已越
來越快速的方式散播開來。面對這未知的疫情,當地的居民稱此為『綁腿病』。
Hans Rosling的團隊肩負著研究疾病的重任,除了居家訪查、問券等,團隊更計畫用更科
學的方式調查。「抽血」。
面對抽血,在當時當地居民的傳統價值裡,抽血是種不敬,且一個穿著白袍,歐洲臉孔的
外國人要在你的身上帶走東西,居民的防衛心築起了高牆。
當時Hans Roling與一群團隊前進一個村落,設置了醫療站進行準備,幾名高壯男子揮著
大刀逼近,衝突即將爆發,村民認定這是一群「來偷血的人」。一個非洲女子站出來,高
舞雙手向村民說「以前我們的孩子像蒼蠅一樣,死於麻疹,後來穿著白袍的人出現了,對
孩子們打針,從此就再也沒有孩子死了。」接著女子走向Hans Roling,挽起袖子說「替
我抽血。」
這場,女子將恐懼與攻擊,轉化成思考好處與理解。
雖此疾病最後研究確認並非傳染性疾病,起因為食用因乾旱而使種植期不夠,導致居民常
食用的樹薯中含藏毒素。但面對未知的疾病,一個非洲母親教我們,驚慌解決不了問題。
向一線防疫人員致敬
2013年左右,伊波拉再一次大舉侵襲非洲,Hans Rosling前往非洲加入了防疫團隊,持續
用他擅長的數據分析管理疫情。在那幾個月間,大大小小的防疫工作不斷進行,
米雅塔,班雅,伊波拉追蹤防治部門的副主任,同時也是衛生部的財務總監,負責預算與
財務資源的調管。伊波拉肆虐了數個月,而在疫情最忙碌,米雅塔忙得焦頭爛額向各國協
調資源時,她接到一通來自表妹的電話,米雅塔的嬸嬸出現了伊波拉的症狀,家人帶他前
往鄰近伊波拉診所,卻因人潮過多而醫院無法再收病患,因此表妹向米雅塔求救。
Hans Rosling聽到了這個故事,對米雅塔說:「最後你向國家效忠了對吧。」米雅塔回:
「對,她死於伊波拉。」
我們無法切身了解一線人員的忙碌,但我想,很多的抉擇,肯定都很難。
同理心
生老病死,我們可以為其努力,但有時我們並不能完全掌控。
Hans Rosling到納卡拉的初期,曾有個臨盆婦女被送至醫療站,病人送來時已顯得過晚,
因此醫療團隊並未救活這對母親與孩子。但病人親屬依舊給予Hans Rosling大大的感謝,
只因在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非洲聚落,Hans Rosling 堅持協助將遺體送回病患原有的村
落。
他努力過了,我們知道。Hans Rosling因同理心而受未開發國家的居民深深尊重。無論疫
情發展如何,身處美麗台灣,受過許多教育的我們,也深知許多一線人員奮鬥把關著。
Hans Rosling的自傳,《我如何真確的理解世界》在此時,為面對未知的我們,帶來一些
從容。
#致,永遠都在對抗未知的我們、醫護人員們。以及努力學習經驗為我們帶來成長的科技
人士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180.15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1609816.A.E2C.html
... <看更多>